一、歷史淵源
尼瑪林寺坐落于西藏自治區(qū)那曲市索縣加勤鄉(xiāng)帕翁貢村半山腰。依據宗教文獻與地方史料記載,其--場的形成早有預言。公元749年,一位印度花瑜伽行者來到此地,認定此處具備與印度清涼寒林相媲美的殊勝功德,適宜作為信眾朝拜圣地。他在此舉行賜福儀軌,并埋下扳指,祈愿朝拜者獲得殊勝果報,此地自此成為瑜伽行者--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歷史。--第一饒迥木馬年(公元1054年),又有一位印度黑瑜伽行者抵達此處。舉行祈福法事后,他將禪杖插于前人埋扳指之處,宣稱此地功德恒久,朝拜者可得解脫。此后,納波貢普大師曾于普納修行洞精進修持,降伏羅剎并為圣地開光。--第四饒迥土龍年(1208年),他再度蒞臨此地修行,并稱贊該--場為森墨宗地方八大--場之東方--場,其功德與隆珠孜無異,相關事跡在《朗氏——帙》等典籍中均有記載。二、寺院創(chuàng)建
--第十一饒迥火馬年(1666年),伏藏師尼瑪扎巴來到此地,對瑜伽行者--場進行加持,并向信眾展示象征圣地功德永續(xù)的金剛亥母足印,隨后在此興建寺院,命名為尼瑪林寺,并在周邊山中發(fā)現一處泉眼。
尼瑪扎巴--一生成就斐然,不僅創(chuàng)建尼瑪林寺,還遠赴印度、尼泊爾、五臺山等地,先后興建185座寺院,以及眾多佛殿與修行洞。其早期與中年時期,相繼建成包括尼瑪林寺在內的12座寺院,并在嘎烏孫朵建造108座佛塔,于沃色寺確立酬補儀軌傳統(tǒng),安立美頓-,宣布攘解病魔名單,修建嘎秀塔,降伏妖魔,發(fā)掘伏藏,舉行灌頂法會,為佛教傳播與發(fā)展作出卓越貢獻。
三、--世系
尼瑪林寺擁有完整的--轉世系統(tǒng),歷代--為寺院發(fā)展與佛法弘揚作出重要貢獻:
1.第一世--晉久阿巴:--第十二饒迥木猴年(1725年)誕生,6歲時被認定為--。他自幼勤奮好學,醫(yī)術精湛,治愈諸多疑難病癥,被尊稱為“迥覺”(意為治百病者)。相傳其具有超凡法力,有江水改道、以金剛橛鎮(zhèn)護世間的傳說。他在多處修行洞精進修持,并培養(yǎng)出眾多杰出弟子,于1775年圓寂。其轉世傳承為尼瑪林寺奠定了堅實的宗教與文化基礎。
2.第二世--阿卻覺巴:--第十三饒迥土狗年(1778年)出生,幼年便能憶起前世之事,后經尼瑪扎巴--認定為轉世靈童。他法力高強,常發(fā)掘伏藏,據傳曾在拜訪學友白瑪旺達時收伏雷電。他還從恰普湖迎請度母、蓮花生大師等圣像,培養(yǎng)眾多弟子,于1853年示寂,進一步擴大了寺院在區(qū)域內的宗教影響力。
3.第三世--強巴西饒:--第十四饒迥火龍年(1856年)出生,12歲被認定為轉世--,并出任尼瑪林寺住持。他畢生致力于傳授寧瑪派0-法等教法,培養(yǎng)弟子達500余位,為寧瑪派傳承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圓寂前,他向僧眾預言未來,后于土虎年(1938年)示現涅槃,其法體被供奉于鑲嵌珍寶的靈塔之中,成為寺院精神傳承的重要象征。
4.第四世--旦增熱覺:--第十六饒迥鐵龍年(1940年)出生,自幼能親見-神,認出前世弟子,預知未來。1946年被認定為轉世--并舉行坐床儀式。7歲時便能熟練念誦噶松堆達咒語,展現非凡修行天賦,被稱為“倉瓊”(小修行者)。20歲時已精通寧瑪、格魯兩派儀軌,開始弘法利生。1980年獲平反,1990年經相關部門批準,擔任寺院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積極推動寺院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組織僧人學習國家政策法規(guī),引領寺院融入新時代發(fā)展。
四、宗教文物
尼瑪林寺珍藏眾多珍貴宗教文物:
1.佛像唐卡:有金汁繪制的密集金剛唐卡2幅、千佛唐卡3幅、珍貴古唐卡33幅等,共計125幅;另有響銅、黃銅鑄造的釋迦牟尼、金剛持等圣像260尊,以及泥質、石質造像若干。
2.經藏典籍:收藏尼瑪扎巴--、畢雄喇嘛的經卷,金汁書寫的《八千頌》《甘珠爾》等400卷,《五世0-喇嘛全集》《宗喀巴師徒三尊全集》等典籍100余卷,各教派贊頌30余卷,苯教典籍9卷。印經院存有《金剛經》《解脫經》等木刻經版500余件,符咒木刻板23件。
3.其他文物:寺內供奉以喇嘛強巴西饒仁波切靈塔為首的108座佛塔,明代鈸等25對法器,以及跳神服飾、宗教樂器等。
五、法事活動
尼瑪林寺全年法事活動豐富多樣:
1.正月:初九至二十三日,舉行密集金剛、靜猛-、金剛勇識等儀軌。
2.二月:初九起,連續(xù)5日念誦《甘珠爾》,紀念伏藏師尼瑪扎巴。
3.五月:十三日舉行馬頭明王酬補與招福法會。
4.六月:初三舉辦極樂金剛儀軌,初十舉行跳神法舞,十四日僧眾開始夏安居,咒師負責護持。
5.九月:十九日舉行密集金剛儀軌七日,二十九日舉行驅邪儀式。
6.十月:初八舉行齋戒。
7.十一月:二十七日舉行蓮花生大師、馬頭明王、獅面佛母儀軌。
8.十二月:二十九日舉行金剛橛儀軌,期間在-神殿舉行馬頭明王、吉祥天母酬補法事。
此外,僧人每月十五日、三十日舉行說戒儀式,咒師于初十、二十五日在家修行。
六、非遺傳承
(一)彩砂壇城制作技藝
彩砂壇城繪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16世紀中葉傳入尼瑪林寺后,已傳承三百多年。傳統(tǒng)彩砂壇城以佛教宇宙觀為核心,通過精細的圖案、色彩組合,展現佛陀凈土與教義精髓。2023年,4名僧人花費5天時間,用彩砂繪制出融合龍紋、黨旗、國旗等元素的巨型中國地圖,象征著僧人心向黨、心向中央,以及56個民族大團結。2024年那曲恰青賽馬節(jié)期間,兩位僧人用彩砂繪制黨徽、國旗、國徽等作品,將宗教藝術與愛國情懷深度融合,表達了藏傳佛教僧人愛黨愛國愛教的深厚情感。
(二)藏紙制作技藝
尼瑪林寺的藏紙制作技藝已有數百年歷史,以狼毒草為主要原料,經選料、清洗、浸泡、剝皮、舂料、抄紙、曬紙等多道工序制成。藏紙具有防腐、防蛀、防潮等優(yōu)良特性,常用于抄寫--、制作典籍。2023年,該技藝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僧人次多作為傳承人,指導嘎瑪珠久和格桑加措學習制作,并將傳統(tǒng)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目前,該技藝面臨原材料采集受限、年輕傳承人才不足等挑戰(zhàn),未來計劃通過建立原料種植基地、與高校合作培養(yǎng)人才等方式,推動技藝可持續(xù)發(fā)展。
七、現代發(fā)展
民主改革時期,尼瑪林寺被列入保護寺院名錄,由軍巴區(qū)與宗教委員會負責管理。彼時,寺院共有僧人和咒師70人,建有經堂、修行洞、佛殿、印經院等建筑設施。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實。1980年12月9日,軍巴區(qū)人民政府批準寺院恢復宗教活動,制定管理章程,并下撥資金搬遷寺院周邊居民。1983年,寺院獲批重建;1990年1月22日,被西藏自治區(qū)黨委統(tǒng)戰(zhàn)部等部門列為保護對象,獲25000元專項資金支持。此后,其文物保護地位不斷提升,2001年被列為索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晉升為西藏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24年,尼瑪林寺獲評那曲市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彰顯其在促進民族交融、維護團結方面的突出貢獻。
如今,尼瑪林寺在新時代穩(wěn)步前行。寺院成立管理委員會,實施民主管理,健全人員、財務等制度體系,常態(tài)化組織僧人學習國家政策法規(guī)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推動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此外,寺院主動投身扶貧、環(huán)保等公益事業(yè),成為黨和政府聯系信教群眾的堅實紐帶,持續(xù)為民族團結、地方發(fā)展注入積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