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橋初建于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后歷有毀建,現(xiàn)存之橋重建于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不論從造型或其建筑風格來看均具特色。白云橋是座陡拱式單孔石橋,橋北是余鄞公路,橋西為高聳的牛山,距仙圣廟僅50米左右。白云橋全長25.3米,橋基高度1.1米,橋面寬3.8米,橋孔凈跨12.65米,拱矢高度6.6米,橋北石階22級,橋南石階24級。白云橋仿佛像一條彩虹輕盈地橫跨在大溪上。白云橋的造型、裝飾和雕刻富有藝術性。石橋又高又窄,兩邊I山巒高聳,橋下深澗激流,恰似一空中走廊,凌空飛架雄奇突兀,頗具虹貫白水之勢。橋面兩側共有十六根望柱,中間四根頂上雕塑了栩栩如生雌雄獅首石像,精致秀麗,真是巧奪天工。橋孔兩側邊墻上均鐫有橋
余姚鹿亭中村的仙圣廟戲臺始建于南宋,幾經(jīng)毀壞重建,現(xiàn)存建筑為清康熙三年至八年(1664~1669)重建,它是寧波地區(qū)現(xiàn)存戲臺中年代最早、建筑技藝最精致的一座。仙圣廟戲臺是仙圣廟的一部分。仙圣廟依山傍水,前有寧曉公路沿溪通過,后有廟后山環(huán)抱,座東北,前后兩進,五開間,兩側各有廂樓三間,騰空而起的戲臺位于天井一側,與前殿明間銜接。前殿是樓房,樓上臨天井一邊設廊,與兩側廂樓回廊相通,外側圍構欄,觀眾可倚欄看戲。據(jù)《鄭氏家譜》手抄本記載,仙圣廟戲臺由中村鄭氏于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遷移到今址。戲臺面闊4.67米,呈正方形,高約6米。歇山頂,飛檐翹角,四根石角柱中部載鋪平臺,戲臺頂部為斗拱和翹昂,層層盤旋向上,內收成藻井,中心置一
李家塔板橋位于鹿亭鄉(xiāng)李家塔村,是一座石墩屋蓋式板橋,它以結構獨特,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江南雨水充足,氣候多變,橋梁是江南水鄉(xiāng)的道路紐帶,也是水鄉(xiāng)的特色,涼亭可讓行人歇腳、避雨。李家塔板橋則在橋上建屋,集橋梁、涼亭于一體,給行人帶來了極大便利。李家塔板橋全長27.7米,橋闊4.5米,橋墩由六根高8.95米巨形條石并列豎于溪上,上再橫鋪條石一根,用以聯(lián)結橋墩,防止傾倒。整座橋身僅一只橋墩,側視猶如金雞獨立。在橋墩上平鋪大原木10根,擱架予兩岸,上釘木板,形成橋面。橋上蓋有十間高約4米的橋屋,梁架系抬梁和穿斗結合,中部貫通形似長廊,木橡上蓋小青瓦。全橋兩側圍以木柵,柵下部甩木板護圍。橋南端原有一庵,以橋來象征普渡眾生,為該庵增添了形象的佛
云河漂流景區(qū)地處四明山北麓余姚鹿亭鄉(xiāng)境內。云河漂流整個漂流航道長2.5公里,上下高差達50多米,漂流時間約1.5小時。借助清山綠水、地勢落差的自然優(yōu)勢,山溝溝里迸發(fā)出活力氣息。游人在漂流中可以充分體驗浪遏飛舟的刺激,欣賞大溪兩岸的風光,享受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樂趣。云河漂流景區(qū)水上漂流所在的曉鹿大溪,古稱長澗,發(fā)源泉于海拔777米高的白巖尖,自西向東橫貫鹿亭鄉(xiāng)全境。鹿亭境內段長約15公里,溪道曲折,左沖右突,跌宕起伏,高差適宜,張合有度,是漂流之勝地!捌谏剿g,意在云霧中”,便是云河漂流真實之寫照。鹿亭鄉(xiāng)境內有厲史久遠的“三橋一廟”,即有浙東第一古橋之稱的白云橋、巧奪天工的李家塔板橋、古術典雅的大方橋和浙東第一古戲臺之稱的仙圣廟,
褚氏宗祠位于余姚市鹿亭鄉(xiāng)曉云村上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光緒年間重修。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由大廳、廂樓、門廳組成院落。上村,地處曉嶺村上段而得名。村民多褚姓,據(jù)《褚氏宗譜》載:“南宋孝宗時,鎮(zhèn)江錄事參軍褚邦英由慈溪金川徙余姚四明小嶺(今曉嶺),為小嶺褚氏始祖,嗣后子孫有分居低塘、梁弄、王石坑、深坑、上莊等地者”。再據(jù)宗譜記載,曉嶺褚氏為唐代永徽四年宰相、書法大家褚遂良后裔徙居曉嶺的族群。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鹿亭鄉(xiāng)洞橋村,初建于清乾隆55年(1790),重修于光緒乙己年(1905)。系單孔石拱橋。全長l7.30米。橋孔凈跨14.10米,橋闊5.30米,兩側有石制望柱和欄板。橋孔兩側邊墻上鐫有寓意豐富的兩副楹聯(lián),拱券采用縱聯(lián)砌置法,體現(xiàn)出較高的建筑技術水平。整座橋梁飛躍騰勢,氣勢雄偉,為我市古代大跨度石拱橋的典型代表。大方橋于2001年5月18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