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新疆旅游

新疆文物古跡介紹

121、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
  導(dǎo) 游  塔里木河由發(fā)源于天山的阿克蘇河、發(fā)源于喀喇昆侖山的葉爾羌河、和田河匯流而成。流域面積19.8萬平方公里,最后流入塔里木湖? 點 被稱為“無疆野馬”的塔里木河,全長2179公里,是我國最長的內(nèi)陸河。介 紹 塔里木河河水流量因季節(jié)差異而變化很大。每當進入酷熱的夏季,積雪冰川溶化,河水流量急劇增長,就象一匹“無疆的野馬”奔騰咆哮著穿行在萬古荒漠和草原上。在塔里木河上架有一座80孔,混凝土結(jié)構(gòu),全長1600余米的大橋。在塔里木河流域興建了許多水利設(shè)施。塔里木河兩岸瓜果滿園,稻花飄香。塔里木河距阿克蘇市120公里,途經(jīng)農(nóng)墾九團和阿拉爾塔里木農(nóng)墾大學(xué)。   新疆阿克蘇市……[詳細]
香寶寶古墓群
  香寶寶古墓群香寶寶古墓群位于自治縣城北2公里處的一塊平地上,通常被人們稱為“香寶寶墓”,此古墓東邊是寬闊的阿拉爾草灘,有塔什庫爾干河蜿蜒穿過,更有我縣著名的天然礦泉水---帕米爾礦泉水源生自香寶寶古墓腳下,因而有“香寶寶泉”之稱。據(jù)新疆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兩次考證,該香寶寶古墓群為公元前5—4世紀春秋戰(zhàn)國時代羌人和塞克族的墓葬,距今有2500年到4000年的時間。據(jù)《漢書·西域傳》介紹,土葬墓為豎穴土坑,墓口蓋木,火葬墓不見蓋木,土葬墓內(nèi)葬一人或兩人。從發(fā)掘的40個墓穴來看,有19個火葬墓和21個土墓葬,火墓葬的隨葬品為銅耳墜、陶片、鐵片、鳥骨。土葬墓中隨葬品卻有陶器、銅器、鐵器、金器、木器以及石頭、骨頭、瑪瑙項鏈等裝飾品,每個墓穴的隨葬品最多有十多件,一般只有幾件,而裝飾品居多,其次為生活……[詳細]
周恩來總理紀念碑
  周恩來總理紀念碑座落在石河子市北郊,距市中心3公里。紀念碑南側(cè)是-總理紀念廳,北側(cè)是紀念館。紀念碑正面刻有“敬愛的-總理永垂不朽”十二個金字,南側(cè)碑文是1965年周總理視察兵團題詞,北側(cè)碑文是周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摘錄,背面是建碑志文。統(tǒng)觀紀念碑,挺拔高聳,造型凝重,風格淳樸雄渾,碑前的花卉和松柏,給人以溫和嚴肅之感。1965年7月5日,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來石河子視察工作,接見了上海支邊青年代表。1976年1月8日,周總理與世長辭,為緬懷周總理的豐功偉績,總場黨委決定,建筑紀念碑。碑址造在當年周總理接見上海支邊青年代表時所在的地方。周總理享年78歲,所以碑身筑7.8米,周總理來此視察時67歲,所以碑文位高6.7米。后又增建了-總理紀念廳,將原展廳擴建為周恩來總……[詳細]
桑株巖畫
  桑株巖畫刻在新疆和田皮山縣城東南100多公里桑株鄉(xiāng)烏爾其村的一塊巖石上,畫面正對著河灘。歷史上,這里曾是通往西藏及印度的一條小道。巖畫長3米多,高1.3米。畫面上的形象有各類人像:有人作彎弓射箭狀、有人跟隨于馬后作行走狀、有人騎馬而行狀;有獸像,多為頭上有雙角的動物,類似大角羊等。畫面左上方還有象文字一樣的符號,利用硬物在巖石上敲擊勾刻而成。巖畫附近和河谷中沒有找到什么古代遺物,在民間也無傳說,一般人認為是原始氏族社會時期的作品,可能是反映遠古時代畜牧和狩獵的生活。1962年被定為新疆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25、阿巴和加麻札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巴和加麻札
  阿巴和加麻札位于新疆自治區(qū)喀什市的東北郊。阿巴和加麻札是喀什地區(qū)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lǐng)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墓地,包括墓室、禮拜寺、講經(jīng)堂等,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后經(jīng)多次改建、擴建,規(guī)模日益擴大。陵墓是整個建筑物的主體,近于長方形,底寬約35米,進深為29米。在陵墓的四角各有一個圓形的立柱半嵌在墻內(nèi),圓柱底直徑3米左右。圓柱的頂端,各有一個小巧玲瓏的召喚樓,樓頂有一彎表示伊斯蘭標記的新月。陵墓屋頂是用土塊砌成的半圓形大穹窿,其圓拱直徑達17米多。用普通的土塊砌成如此大直徑的圓拱,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的建筑工藝水平。在墓的穹窿頂端,也有一個圓筒形的小樓和一彎新月,與陵墓四角的小樓和新月遙相對襯。陵墓全高約26米,以綠色的琉璃磚從上至下貼面,在磚面上還寫有一些古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伊斯蘭宗教訓(xùn)誡。禮拜寺……[詳細]
126、五堡墓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堡墓群
  五堡墓群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市屋堡鄉(xiāng)西北約2公里的戈壁深處,距今3200多年,是個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原始社會晚期的氏族公社墓群。墓地分布在一土包上,平面呈半圓形,墓葬排列密集,在地表不見封土,出土有木器、陶器、石器、骨器、銅器、毛紡織品、皮革制品、干尸等。墓區(qū)于1978年發(fā)現(xiàn),經(jīng)三次發(fā)掘共清理墓葬113座,F(xiàn)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堡古墓群不僅在青銅時代的文化研究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研究新疆民族起源和發(fā)展上,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堡墓葬墓表為一層厚10-20厘米的沙礫,沙礫層下為厚10-20厘米的灰色細沙石,墓口在灰色沙土層下,雜有石灰石或石英成份,墓穴多為長方形土坑,大多有生土或土坯的二層臺,上封蓋加工過的胡楊木,墓內(nèi)多葬一人,側(cè)身曲肢,出土隨葬品多為日常生活用……[詳細]
博斯坦古城遺址
  博斯坦古城遺址地處特克斯河北岸的河谷階地上,南距特克斯河可約200米。該處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為逆溫帶,是特克斯縣主要農(nóng)區(qū)。古城內(nèi)外多被辟為果園,東側(cè)和北側(cè)的城墻已被作為果園圍墻,西側(cè)是農(nóng)田。古城西北距220省道約1.8千米,東北距博斯坦村約4千米,當?shù)卮迕褚跃S吾爾族為主.古城遺址為長方形,劣筑,F(xiàn)存城墻有三面保存較完整,其中南、北城墻均長約206米,西墻長約162米,東城墻的位置現(xiàn)僅存2米多高的階地,隱約可見城墻遺跡。城墻殘高5-7米,基底寬18-21米,墻外側(cè)較陡直,存馬面數(shù)個,內(nèi)側(cè)有較大坡度。西墻正中和南墻東頭各有一個缺口寬6米有余,似為城門所在。城內(nèi)外地面散布許多細泥質(zhì)紅陶片、家畜碎骨、木屑等,陶片多為罐、缸、甕器物殘片,還有圓形石磨盤和較完整的陶甕。從陶片器形和質(zhì)地判斷,……[詳細]
買力克阿瓦提故城
  導(dǎo) 游 位于和田市南25公里處的玉龍喀什河西岸。這是絲路南道上又一座重鎮(zhèn)。也有專家認為,它是漢代于闐國都城遺址,興于西漢初年,衰至唐代末年。介 紹 故城西有沙山環(huán)峙,南倚昆侖山麓。早年尚有內(nèi)外皆為方形的二重城墻殘跡,現(xiàn)已不存,僅留下大小高低不等的若干土墩,而以該城西南部為多。遺址上現(xiàn)有相當數(shù)量的陶窯堆積物和建筑柱石。地面上遍布紅、綠、灰色陶片,器形有盂、缽、單耳罐等等。城南約1公里處,臺基分布密集,疑為舊日王宮,也有人認為是官衙或貴族居住區(qū)。近旁還有一方形土臺,高約3米,長約百米,似為一古代大型建筑,近處多有紅色陶片。往南行約10公里,有一座石塔,周長約60米,殘高約6米,周圍散布許多泥塑殘件。據(jù)傳附近有屋舍遺址,已被流沙淹沒。此處曾發(fā)現(xiàn)泥塑佛頭,上飾金葉,制作精美。 故城遺址北端曾發(fā)現(xiàn)一口……[詳細]
阿斯塔納古墓
  阿斯塔納古墓  有“地下博物館”之稱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就位于高昌北郊的戈壁荒灘上! ∧谷簴|西長約5千米,南北寬2千米,占地約10平方千米。解放后這里配合農(nóng)田水利工程和道路吐魯番吐峪溝千佛洞修筑,清理發(fā)掘了500多座古墓葬。墓葬年代為西晉到唐代中葉(公元2世紀下半葉到9世紀初)。墓葬按家屬分區(qū)埋葬,以礫石為界。每個墓葬基本上都有斜坡墓道和土洞墓室,地面堆著礫石,平面呈“甲”字形。墓室一般高為2米以上,4米見方大小,平頂或穹窿形頂。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簡易木床上,他們頭枕雞鳴枕,面部掩巾,眼上蓋瞑目,雙手握木,身著棉麻或絹錦織品制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陳放模擬的亭臺樓閣、車馬儀仗、琴棋筆墨,或陳放葡萄、瓜果、餃子、面餅等食品,供死者陰間驅(qū)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后壁,繪有人物、鳥禽……[詳細]
煥彩溝石刻
  煥彩溝石刻位于哈密市以北約45公里處。體長33.2米、寬3米、高2米的方體天然石頭。碑的南側(cè)右端殘存漢文“維漢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和“沙海”字樣,初刻于東漢。碑的西面左端刻有兩行楷書,隱約可辨首行“唐姜行本”四字及末行“貞觀”“十四年六月”,為--利用漢碑而刻!盁ú蕼稀比齻大字是清代所刻。相傳這里曾是唐代樊梨花行軍途中休整的地方。因為從這里越往山里走,天氣會越?jīng),若回頭往山外走,天氣則會越熱,所以樊梨花才傳令人馬在此停留,進行了點將換裝,并為死難將士在這里準備了棺木,當時人們見此情景,便給此處留名叫棺材溝。棺材溝一直沿用到清代,一次寧遠大將軍岳鐘琪路過這里,聽說這條溝叫棺材溝,覺得很不好聽,也不吉利,又看到溝內(nèi)那斑斕奪目的眾多大大小小的鵝卵石,便下令改為今日的煥彩溝。南山口附近的洪積扇上有……[詳細]
海努克古城
  海努克古城海努克古城位于海努克村東北約4公里的伊車布哈渠南岸,周圍地勢開闊平坦,多為現(xiàn)代農(nóng)田。海努克古城始建于元代,約為阿魯忽時也里虔城,即阿魯忽的牙帳所在地。據(jù)黃文弼先生考證,此城與阿里馬里城對代相同,為元代13世紀前后的遺址,至清代,準噶爾仍以海努克力政治、宗教中心。海努克古城為元代蒙古汗城。古城規(guī)模不大,筑內(nèi)、外兩城,外城的城墻早巳無存,僅余一土埂,周長2公里余。內(nèi)城略呈長方形.尚殘存城墻之殘壁,夯土所筑,高約2米,整個城池的布局為南北長、東西窄的橢圓形城池,總面積為50萬平方未。城東,西、北三面有護城河遺跡。域東、西,南外圍有基葬遺跡,墓葬形式為土堆墓,城東有泉水溝及廟宇建筑遺跡.據(jù)有人考證為銀頂寺遺跡。城內(nèi)出土丈物較多,陶片散布,有紅、灰.褐色陶片,輪制、素面。還有玉石印,虎鈕鋼印……[詳細]
132、雅爾湖故城 AAAA
雅爾湖故城
  雅爾湖故城是中國高昌國時期高昌郡治所遺址。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市西約10公里亞爾鄉(xiāng)亞爾乃孜溝村。因位于兩條河床交叉環(huán)抱的地帶,古代又名交河故城。20世紀初,德國人A.von勒庫克、日本人桔瑞超與吉川小一郎、英國人A.斯坦因等都先后到此城進行調(diào)查盜掘。1928年中國考古學(xué)家黃文弼對城址進行了調(diào)查。1956年新疆文物干部訓(xùn)練班又對城址進行考古調(diào)查、測繪。故城對研究新疆古代的城市建設(shè)和布局具有重要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城依土崖,呈長方形,無城垣,南北長1000米,東西最寬處約300米。東、南兩面各有一個城門。遺址的建筑形式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大部分的建筑物包括街道,都是從生土中掏挖出來的。窯洞是在生土中直接掏出的,平房則多是切挖生土留出四壁,然后用木……[詳細]
伊庥木加帕爾特合蘭古墓
  介 紹 位于和田策勒鄉(xiāng)拖萬加依村麻扎阿勒迪,距縣城直距4.5公里,占地379.5畝,長550米,寬460米,是現(xiàn)存的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偉、保存比較完整的—處古跡。保存下來的主要有三大建筑物:艾提喀美其特寺院、主麻美其特寺院、斯-墓。 相傳,伊庥木加帕爾特合蘭同伊斯蘭教圣穆德為堂兄弟,于回歷八年在夏木(今敘利亞國)作戰(zhàn)陣亡,死亡后飛至此地。未見尸體,僅有葬墓,因而得名伊麻木加帕爾特合蘭麻扎。距今約有1400年的歷史。 此地是穆斯林進行禮拜、聚禮和節(jié)日會禮之處,每逢肉孜節(jié)及古爾邦節(jié),除本縣各鄉(xiāng)教徒外,還有上萬人從外縣趕來! 新疆和田……[詳細]
北塔山古炮臺
  北塔山古炮臺位于青河縣阿熱勒托別鄉(xiāng)境內(nèi),東距中蒙邊界68號界樁13千米,東南為北塔山。西面6千米為大紅山,西北部8千米,即可見阿曼鐵山。地理坐標北緯45°44′35″、東經(jīng)90°18′23″,海拔1290米。有舊216沙石路國道相通,交通較為便利。古炮臺周圍常有鵝喉羚、雪豹、狼、狐貍等出沒。炮臺東面有一處泉水,水草豐茂。炮臺所在地叫達布遜,在4個山包上均有房屋的遺跡。南部的遺跡最高、最大,為4個建筑遺跡之首。遺跡內(nèi)清晰可見成排的房屋建筑及取火用的火道。墻壁為土坯壘砌,土坯尺寸為7×18×15厘米,每個房屋的面積相當,為16平方米左右。房屋均筑在山包的外圍空地上,還有一些類似的碉堡遺跡。遺跡內(nèi)曾出土有彈殼、錢幣、棉織物等文物,考察人員曾撿到蘇制79式步槍彈殼、鐵紐扣、帽子等。此地為-時期的軍事……[詳細]
孔雀河烽燧群
  孔雀河烽燧群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境內(nèi)孔雀河沿岸的荒漠地帶。為漢晉時期絲綢之路樓蘭道上的重要軍事設(shè)施,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烽燧群地處營盤古城至庫爾勒之間,基本走勢由樓蘭沿孔雀河故道向庫爾勒方向延伸,分布在長約150公里的地段內(nèi)現(xiàn)存11處烽燧遺跡。自東向西依次為營盤、興地1號、興地2號、興地3號、脫西克吐爾、脫西克西吐爾、卡勒塔勒、沙魯瓦克、薩其該、孔基、孔基西亞克倫等。烽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風蝕、倒塌,部分形制呈土墩狀。建筑形式主要為土坯建筑;少量為夯筑?兹负臃殪萑悍植加凇敖z綢之路”西域東段的“樓蘭道”上,東聯(lián)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西接西域都護府治所烏壘城。最具代表性的軍事通訊、交通安全設(shè)施,在維護“絲綢之路”的安全和祖國統(tǒng)一的過程中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對漢晉時期中央政權(quán)經(jīng)營西域……[詳細]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滾魯克古墓群,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且末縣托格拉克勒克鄉(xiāng)扎滾魯克村西2公里處綠洲邊緣地帶的臺地上。墓地可分為三期,第一期屬于先且末國時期,第二期屬于且末國時期,第三期為東漢至魏晉時期。目前發(fā)現(xiàn)五片墓地,近千座墓葬。一號墓地墓葬分布相對集中,東西寬750米、南北長1100米,面積達825000平方米。墓葬形制有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方形豎穴土坑棚架墓、洞室墓等。一、二期以多人合葬為主,三期多為單人或二人合葬。出土的兩件木豎箜篌樂器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珍貴文物,還有具有特色的陶器、骨木器、精美的毛織品、鳥紋刺繡織物等。扎滾魯克古墓群代表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緣地區(qū)有代表性的區(qū)域文化,反映了這一地區(qū)漢通西域以前至魏晉的社會發(fā)展概貌,遺跡現(xiàn)象和出土文物表現(xiàn)出古且末國文化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詳細]
巴夏合其古城
  巴夏合其古城巴夏合其古城位于阿瓦提縣西南部(三團)的喀什噶爾河沖積平原上,巴夏合其是“許多路出城”之意。當時這里水草繁茂,處于交通要道,四面八方都有路到達此地,后因戰(zhàn)爭被毀,逐漸荒蕪,整個古城被黃沙掩埋。1986年,阿吾提周地克在巴夏合其打柴時,古城內(nèi)的許多文物被大風吹出,他拾到兩件袍子、一本手抄古蘭經(jīng)、兩本手抄-集、三份愛情護身符和各色捻線。一件袍子為淺藍色,被火燒得只剩下衣領(lǐng)和襟;另一件為棗紅色,被坍塌的墻壓在底下,保存完整,用且克曼綢做面料,手工精細縫制。袍子長大,長1.52-1.65米,襟寬2.84米,袖長0.8米,袖口寬0.17米。古蘭經(jīng)中夾有一份協(xié)議書,用草紙(和田紙)寫成,草紙被裁下來的一邊有字,另一半為存根,右旁有打官司人姓名和用黑墨水按的指櫻另有1張寫有詩句的紙,還有3只靴……[詳細]
贊木廟遺址
  導(dǎo) 游  公元399年,晉代高僧法顯一行四人從長安出發(fā),前往印度取經(jīng)。經(jīng)過兩年的艱苦跋涉,401年他們來到于闐,在于闐國王的挽留下,法顯在于闐呆了三個月,參加了當?shù)匾荒暌欢鹊男蟹鸫蟮,然后又繼續(xù)西行,一年后,終于到達了印度;亻L安時,除帶回大批的佛教典籍外,法顯還把他取經(jīng)途中的游歷寫成一本《佛國記》,關(guān)于“贊木廟”的情況就記載在這本書中。介 紹  該廟地處和田西南36公里處,又名“庫克瑪日木”(波斯語音譯,意為“蛇山”),相傳伊斯蘭修行者曾在此與蛇一-行,故爾得名。遺址現(xiàn)存兩層石窟,西面有3個深坑。山后有一座麻扎,葬的是以前各大戰(zhàn)役中陣亡的將士,每年七八月份,遠近的穆斯林都會到這里來拜謁。交 通   乘和田到拉依喀鄉(xiāng)的班車,然后再從當?shù)刈廛嚨骄包c。新疆和田……[詳細]
139、瓊博拉古墓群
瓊博拉古墓群
  瓊博拉古墓群瓊博拉古墓群位于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瓊博拉鄉(xiāng)瓊博拉村南的山坡上,有沙石公路相通,交通較為便利。海拔1380米。墓葬分布在烏孫山北麓的瓊博拉溝口東側(cè)的山前坡地上,墓葬約150座?煞秩。主要分布在瓊博拉溝口東側(cè)1公里的范圍內(nèi),約有100多座,其中大型墓1座,墳堆高2米,直徑約30米,墳堆外環(huán)繞有帶狀石圈,石圈寬0.8米,中型墓20余座,墳堆高約l米,直徑10—13米;其余為小型墓,高約0.3—0.5米,直徑3—6米,在坡東緣下的塔斯科莫爾溝溝谷東坡上,與現(xiàn)代墓雜處有40余座中小型墓葬。還有一片位于村北路旁,數(shù)量約10余座,封堆多絞小,有些因筑路而遭破壞。這批墓葬的封堆均呈土墩狀,有的頂部鋪少許卵石,少量為卵石堆,封堆較小,中型墓大多為三,五一紐南北排列。墓葬曾出上有兩件青銅器。從其……[詳細]
140、蒙古廟
蒙古廟
  蒙古廟蒙古廟,俗稱“達孜廟”,位于沙灣縣南部高山區(qū),與旅游勝地水溝隔山相望,北距縣城87公里,海拔1918米。蒙古廟按蒙古族自己的稱呼叫“佛爺堂”。史料記載,明代這里屬于蒙古衛(wèi)拉特部落的領(lǐng)地。據(jù)民間傳說和《縷來縣志圖》介紹,蒙古廟始建于明代后期,由于這里云杉繁茂,水草肥美,是上乘的天然牧場,被蒙古衛(wèi)拉特部落的牧民看作天賜“福地”,從而成為蒙古牧民聚會、拜天、求神、祈福的地方。目前廟宇建筑早已蕩然無存,只有原址的房腳墻根還在,是蒙古廟僅有的古跡遺物標志。這一區(qū)域位高而地勢平緩,氣候涼爽。景區(qū)背后是冰雪不融的層層雪峰,背負著海拔3390米的“雪澇壩”,兩側(cè)是水溝和回陽溝,靠水溝一側(cè),峭壁懸崖,登山公路曲折盤繞,峰回路轉(zhuǎn),險峻而又壯觀。蒙古廟觀日出,甚稱景中一絕,此時,云山霧海,群峰如島,云涌如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