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青海省旅游

青海省文物古跡介紹

81、馬廠塬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廠塬遺址
  馬廠塬遺址位于青海省民和縣。馬廠塬遺址是中國黃河上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的一處遺址。1924年秋首次發(fā)現(xiàn)并清理了兩座墓葬。新中國建立以來,青海省文物處考古隊又對其進行了多次調查。馬家窯文化的馬廠類型即由此而得名。根據碳-14年代測定,馬廠類型的時代約在公元前2200~前2000年。在1924年發(fā)現(xiàn)的兩座墓葬0土了4件彩陶器。其中一件為裝飾有4個大圓圈紋的小口廣肩雙耳甕,兩件為飾有平行橫線和豎條紋的雙耳罐,以及一件在內部繪有彩色雷紋的陶碗。當時墓地已遭到了嚴重破壞,在遺址上采集的眾多陶器殘片,風格與兩墓所出的基本相同。馬廠類型陶器的陶質比較粗糙,紋飾上有紅黑相間或黑邊紅帶的粗條紋,而更多的是單色花紋。常見的還有變體蛙紋、螺旋紋、菱形紋和編織紋等。此后發(fā)現(xiàn)的凡是屬于相同風格的陶器,即被稱……[詳細]
82、牛頭碑
牛頭碑
  牛頭碑為開辟黃河源頭的旅游業(yè),瑪多縣人民政府于1988年9月修建了一座“華夏之魂河源牛頭碑”,碑體總重5.1噸,純銅鑄造,已故十世班禪大師和-邦同志分別為紀念碑題寫了藏漢文“黃河源頭”字樣。牛頭碑建在位于瑪多縣境內措日尕則山的頂峰,海拔4610米,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均用銅版鑄模鑲嵌,碑式別致,字體雄渾,象征著中華民族歷經滄桑的悠久歷史和勤勞樸實的品格。紀念碑選擇了原始圖騰神圣的崇拜物——牛,以其角粗獷、堅韌、有力的造型,概括了我們偉大而堅強的民族精神,使人油然產生一種無與倫比的強烈凝聚力和向心力。 依偎在古樸、雄渾、粗獷的牛頭紀念碑圍欄旁,那披銀掛甲的巴顏喀拉山遙遙在望,高聳入云,皚皚雪山下,草原碧綠如洗。那撒滿山岡、湖畔的牛羊,安然游動;黑白相間的帳篷點綴在綠絨毯上,似扁擔,如蘑苦……[詳細]
卡約文化遺址
  卡約村遺址位于湟中縣李家山鄉(xiāng)卡約村內及北部。李家山鄉(xiāng)統(tǒng)轄整個云固川,云固川河發(fā)源于金蛾山,上游分為東西兩河,兩河之間是一南向北高南低魚脊形的大緩坡川地,當地俗稱為鱉跌溝。東西兩河由北向南流至卡約村南匯成一河,卡約村坐落在兩河交匯的三角處?s村遺址是1924年瑞典人安特生發(fā)現(xiàn)的,是卡約艾化的命名地。遺址面積較大,除包括整個村莊外,還延伸到村北耕地。遺址可分南、北、西三區(qū),南區(qū)基本都壓在村莊之下,大部都是農民莊院,南邊緣處有少量的墓葬,北區(qū)為純居住區(qū)遺址,西區(qū)是葬地。南區(qū)在莊院墻基下見有較厚的灰層和燒土外,很多莊院墻內都夾有雜骨和碎陶片。北區(qū)距村莊約40米,地勢略高,70年代前保存完整,并于1958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秋為擴大耕地,用推土機將遺址推平,填人北部小溝內,1982年……[詳細]
84、仙米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米寺
  仙米寺仙米寺是門源地區(qū)最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距浩門鎮(zhèn)十五余公里,雄距群山之首的冷龍嶺和聞名于世的祁連山脈環(huán)抱寺院四周,環(huán)境十分幽靜。整個寺院依山而建,由低到高,依次而上。從下仰望,高低錯落,猶如樓臺亭閣,蔚為壯觀。由大經堂、小經堂、佛殿、僧舍、花園等組成了別具一格的建筑群。仙米寺,本名“顯明寺”。16、珠固寺:珠固寺是門源古老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位于珠固峽解放村,環(huán)山面水,風景秀麗,順治元年(1644年)由西藏哲蚌寺郭莽扎倉的-贊布端智嘉措主持修建,依山就勢,高低錯落在月牙形的山坡上,前面是一座白底金頂的塔,塔后對稱排列著大經堂、切拉院、0殿、抓卡山神廟、茶房、探花佛及其余9處-府邸。重檐歇山式大經堂是全寺的主體建筑,占地2畝余,高達四層,全部木質結構,雕刻精細,繪畫生動,與松多塘的美景融為……[詳細]
“三江源”紀念碑
  “三江源”紀念碑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紀念碑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zhèn)通天河畔,高6.621米,基座面積363平方米,碑的正面鐫刻著-題寫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碑名,背面是用漢、藏文雕刻的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撰寫的碑文。紀念碑高大挺拔,氣勢雄偉,聳立于通天河渡口房山丘之上。通天河,古稱“牦牛河”,流貫玉樹草原,長1000千米,因輯入《西游記》而名聞天下。通天河渡口是“唐蕃古道”上的一個重要渡口,河中亂石穿空,水流湍急,驚濤拍岸,濤聲震耳,F(xiàn)在古渡口處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通天河大橋南岸,有一塊巨大的巖石名“曬經石”,石旁古柏群上掛滿經幡。傳為當年唐僧師徒取經歸來,渡通天河時,因負老龜囑托,被掀翻落水。唐僧師徒上岸后,在此石上晾曬被水浸濕的經卷,雖是神話傳說,然石上字痕猶存,清晰可辨,為玉……[詳細]
86、嘎丁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嘎丁寺
  嘎丁寺位于毛莊鄉(xiāng)澤容村乃西社,三面鄰河,北靠嘎丁山,初建于明嘉十四年(1535年)奉寧瑪派,清順治九年(1652年),五世0-從北京,途經玉樹改為格魯派寺院,并派一員堪布主持寺務,康熙末年,七世0-也曾到過此寺。該寺現(xiàn)存有四層土木結構的大經堂、拉章并有寺藏宗教文物若干,建筑總面積29868平方米,為獨具特色的藏式平頂建筑,墻體為條石壘砌,草拌泥抹面,涂白灰,大經堂上有邊麻墻,經堂屋面四角各有一經幢,該建筑群對研究藏式建筑的營造風格具有十分珍貴的價值。1998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巴青百戶舊址位于吉尼賽鄉(xiāng)巴青村,始建于清代,保存較為完整。坐西朝東。兩層土木結構藏式平頂建筑,由-殿、僧房、主人房、傭人房組成,墻體均土夯而成,總面積2904平方米,有著濃郁的康區(qū)藏式建筑風格和藏傳佛教建筑特色![詳細]
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舊址(將軍樓)
  將軍樓公園座落于格爾木市將軍樓遺址。將軍樓始建于1956年10月,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居住、辦公的地方。其前身為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為了深切緬懷和紀念50多年前慕生忠將軍和他率領的筑路大軍,該公園以將軍樓舊址及慕生忠將軍紀念館為核心,以紀念青藏公路、軍墾拓荒戍邊及格爾木發(fā)展歷史,展現(xiàn)了歷代建設者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幕生忠,1910年生于陜北吳堡縣赫家山村,1930年參加陜北紅軍。1951年8月出任西藏工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兼進藏支隊政委,率領1663人,經過四個月的艱苦跋涉,最終到達拉薩。1953年,幕生忠率糧草隊從格爾木出發(fā),先后兩次進藏。1954年,青藏公路通車,從此結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歷史。在此,在青藏公路的通車中,幕生忠將軍最功不可沒,后人稱他為“青藏公路之父”。2013……[詳細]
汪家莊漢墓
  導 游  汪家莊漢墓,位于互助土族自治縣沙塘川鄉(xiāng)汪家莊! 介 紹 1978~1979年發(fā)掘,共有漢代洞室墓10座。每座又分墓室和長方形墓道兩部分。此外還發(fā)現(xiàn)少量的木槨墓和磚室墓。墓葬中的葬具和人骨均保存完好,可以看出有夫妻合葬、眾人合葬和二次葬等三種。 出土的隨葬品有陶器、銅器、車馬飾器和漢代五銖錢等,同時還發(fā)現(xiàn)玉環(huán)一件。汪家莊漢墓的發(fā)掘,為研究我國各民族發(fā)展史提供了新的資料。青海西寧……[詳細]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紀念碑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紀念碑位于玉樹州州府結古鎮(zhèn)的通天河大橋旁,214國道可達,距西寧780公里,是草原型自然風景旅游區(qū)。由花崗巖雕成,紀念碑碑體高6.621米,象征長江正源地各拉丹東雪峰6621米的高度;紀念碑基作面積363平方米,象征三江源保護區(qū)36.3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基座高4.2米,象征三江源4200米的平均海拔;碑體由56塊花崗巖堆砌而成,象征中國56個民族;碑體上方兩只巨形手,象征人類保護“三江源”。碑體正面刻有原國家主席-親筆題寫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八個大字。碑體背面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撰寫的碑文。整個紀念碑造型美觀,寓意深遠,氣勢宏偉。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紀念碑于2000年8月19日正式落成揭碑,它標志著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的正式成立![詳細]
門源古城
  時代:宋門源古城城垣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60米,南北寬約300米,殘高11.7米,底寬30米,頂寬5—8米,夯土層厚10—12厘米,城墻有馬面,寬12米,有甕城呈半圓形,城門一南向。靠近城墻,原有城壕,均填平且建有民房。目前城內無任何建筑物。舊時房舍早已蕩然無存,唯破碎瓦片俯拾即是。根據《西寧府新志、地理、山川》及《大通縣志、建置沿革》記載,門源古城建于宋代,被命名為大通城,浩門河并因城名而改為大通河,具體筑城年代當在1099年宋軍收復河湟地區(qū)至1125年西夏攻占門源期間。關于古城被毀的原因,民間有駱駝客屠城的傳說。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墻西北角豎有青海省人民政府的石刻保護標志。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湟源元山遺址
  元山遺址 位于湟源縣和平鄉(xiāng)蒙古道村。元山坐落在藥水河東岸,東南為村莊,北有大路,是座孤立的小山,因山上建有俄博又稱俄博元山。面積南北250米、東西200米、高60米,略呈橢圓形。小山東北部土層較薄,部分巖石裸露,西北部土層較厚是遺址主要集中地。小山被開辟為綠化區(qū),修建了許多寬窄不一的小階梯,從山下到山上各階梯崖坎皆暴露有灰層、灰坑、殘灶、殘墓葬等遺跡。山上到處可以見到散布的雜骨、碎石塊、陶片及零星的石器等遺物;铱觾瘸龏A有雜骨、陶片外,有較多的羊糞灰燼,文化堆積厚50-100厘米。所見陶片為卡約文化大華中莊類型的加砂陶素面及飾有繩紋或彩繪折線紋、變形S形紋的雙耳罐、壺、豆、鬲、甕殘片。石器有石斧、石杵、礪石器等。此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92、剛察大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剛察大寺
  沿伊克烏蘭河北上與恩乃水匯合處,巍峨挺拔的德旦冷寶山前,奇花瑤草,幽谷深邃,剛察大寺就建在這里,該寺位于剛察縣城正北25公里處。1981年4月5日,大寺重新開放,初用一頂花邊白布帳房做臨時經堂。群眾積極布施,于1982年在舊經堂遺址重建寺院,占地528平方米,新建的大經堂比原來殿堂更為華麗堂皇,上下共50間,并建彌勒殿、白傘蓋佛母殿、度母殿、0神殿、吉哇等分布在大經堂周圍。寺院的東西則還建有三座潔白秀麗的舍利靈塔。大經堂殿脊0輝煌,寶傘玲瓏,雙鹿欲奔。殿宇內雕梁畫棟,殿柱繡裹,經墊橫鋪,壁墻中數百尊佛像安放其中,香煙繚繞,佛燈長明。佛殿內壁畫30余幅,塑像20余尊。左側塑德欽智化、右側塑吉牙巴像。兩側格架千佛并列。剛察大寺位于縣城北25千米處,地處伊烏河上游與恩乃水匯合處及德日冷寶山、德欽文……[詳細]
93、西寧文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寧文廟
  西寧文廟,位于青海省西寧市文廟街,為青海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其后經三次修繕,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成。大部分建筑已被拆改。2004年10月改建后,在原址修建了店鋪、廣場等設施。文廟的前門設有兩個由照壁連接而成的牌坊門,門楣上面分別寫有“道冠古今”和“德配天地”,這是寓意孔子的思想在歷史上的深遠影響,同時也是在贊頌孔子。穿過這兩扇牌坊門,迎面就可以看到氣勢恢弘的大牌坊,上 書“欞星門”三個大字。欞星門是文廟特有的設置,高十余米,飛檐斗拱,造型十分壯觀。欞星門令人驚嘆的一點在于,它建于1741年(清乾隆六年),它的承重僅靠沒有深埋于地下的四根柱子和八根埋地的斜桿,在歷經二百多年的風雨之后,仍然屹立不倒![詳細]
94、諾木洪遺址
諾木洪遺址
  介 紹 諾木洪是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古文化遺存,也是青?脊抛钗鬟叺囊粋發(fā)掘地點,它的文化內涵有其獨自的特征,因此,它的發(fā)現(xiàn),在考古學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諾木洪遺址位于青海柴達木盆地的南部,遺址范圍約五萬多平方米。 這個遺址是由三個小沙丘組成的,呈品字形排列。并在三個沙丘之間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廣場。遺址除發(fā)現(xiàn)建筑遺存外,還出土各種石、骨制的生產工具與陶制的生活用具等。還發(fā)現(xiàn)有毛織品,各種陶制的器皿。在出土物還有骨笛、骨哨與陶牦牛等。這個遺址的年代,據碳素測定距今二千九百年左右,相當于西周時代。青海德令哈……[詳細]
月落石崖遺址
  月落石崖遺址 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灘鄉(xiāng)海東村。月落石崖處于是湟源縣與海晏縣交界處,是日月山北端的余脈,海拔3300余米。山嘴南接日月山,東臨湟水,西北為大山溝,南北長東西窄,呈長條形,山頂較為平坦。遺址位在山嘴中南部,面積約200×50米,文化堆積厚度不詳。文化層裸露,地面見有灰土和直徑140-150厘米,彼此相距約10米的圓形房屋居住面,系用膠泥摻細砂鋪成,有的中間設有石塊壘砌的灶。遺址東南邊緣有長8米略呈弧形、殘高60厘米、寬40-50厘米的用河卵石壘筑的石圍墻。遺址地面散布較多的雜骨、河卵石、陶片。陶片多細碎,能看出器形的有加砂灰、紅陶雙耳罐、壺及大口甕等。從陶器判斷為卡約文化大華中莊類型遺存。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西寧宏覺寺
  亦稱“宏覺寺”、“洪覺寺”。位于今西寧市南大街東側的宏覺寺街東南頭。《西寧府新志》載,“在城南門內,舊名 ‘妙華庵’,洪武二十三年(1390 )建,永樂十年敕賜額曰 ‘弘覺’”。該寺在明代前期頗受朝廷重視,寺僧札思巴鎖南曾受封為國師,多次進京朝貢。由于明王朝的支持,該寺曾在西寧地區(qū)冠蓋一方。明末,塔爾寺和佑寧寺等相繼建成,弘覺寺遂被取代,開始衰落。清時成為甘肅拉卜楞寺屬寺。該寺一進三院,人山門即護法殿,前院兩側分列鐘鼓樓,中院主殿塑有三大菩薩像,另有僧舍18間,全寺建筑占地約4畝。解放前夕,該寺成為省內蒙藏王公、千百戶和上層僧人來寧時的常住地,寺內仍有少量僧人,但已不舉行宗教活動。解放后,建筑被毀,寺址占為它用,現(xiàn)僅留“宏覺寺街”之名![詳細]
97、石樹灣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樹灣遺址
  石樹灣遺址 位于湟中縣李家山鄉(xiāng)吉家村西北部。吉家村處于云固川中段的東河西岸,村莊西北地勢略高呈舌狀,尾端崖邊曲向北轉,當地將這個轉角地帶稱石樹灣(石音旦),實際上該地與村莊連成一片。遺址面積約200×120米,文化堆積厚100-160厘米,東南邊緣取土遭到嚴重破壞。1984年調查時村莊尚在擴建,莊院及取土處到處散布有大量的陶片、碎石、雜骨,斷崖處暴露灰層,灰坑和形制不清的紅膠泥摻細砂的居住面,西部邊緣處還見有人骨及殘墓葬。所見陶片有加砂陶的長頸雙耳罐、雙耳罐、雙耳壺、甕、鬲等殘片。石器有石斧、石杵、研磨器,骨器有骨錐等。遺址除取土部位遭到破壞外,其余保存尚好,屬卡約文化卡約類型遺址。此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98、尕藏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尕藏寺
  介 紹 全稱尕藏班覺楞,漢譯為善緣富樂洲。位于稱多縣稱文溝的當隆村,東距縣城約5公里。據傳,元代最盛時期寺院建有23座神廟、5座殿堂、6座-寢宮、500多間僧舍,僧侶上萬余人,在當巴仁波切的主持下,講經修行,聲勢均力敵顯赫,處于佛法興盛時期。 1987年由十三世羅日-桑巴僧格主持重建經堂、閉齋堂、怙主堂、僧眾會堂,以及藏醫(yī)院、印刷室等建筑。殿堂里供奉著萬應佛祖像、尊者妙金剛像、尊者十二面觀音為首的五尊石身伏藏像、八思巴所賜法螺、九尖搖玲天鐵杵、當巴仁波切念珠、印章、合金質無價佛像,還有金質唐卡等等。寺院周圍有唐東杰波雕像、佛像、佛塔、經輪等建筑。1998年被列為青海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海玉樹州……[詳細]
99、嘎爾寺
嘎爾寺
  介 紹 嘎爾寺全稱“嘎爾菩提洲”,位于距囊謙縣香達鎮(zhèn)70公里的白扎多境內,海拔3700米。傳說在公元700多年前,蓮花生大師曾在此鎮(zhèn)魔修行。公元1200年左右,遵照藏傳佛教貢噶舉派創(chuàng)始人覺哇久丁桑貢的旨意,由著名高僧嘎爾當巴秋登在此創(chuàng)建了嘎爾寺。寺內有勝樂佛殿、金剛心佛殿、空行佛殿以及一千多座久丁桑貢的小型塑像。后形成上下兩寺,進入上寺的是戒律嚴格的僧侶,入下寺的則是居士。 嘎爾寺風景優(yōu)美,四周奇峰突兀、林木茂盛、蒼翠秀麗,山林中棲息著各種珍禽異獸。令人稱奇的是巖羊、獼猴等動物常自由進出寺院,與人和睦相處。在寺院附近有一泓美麗的天池,清澈透明,和寧靜的佛寺互為映襯,猶如仙境。青海玉樹州……[詳細]
100、西寧南禪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寧南禪寺
  西寧南禪寺位于青海省西寧市鳳凰山麓。追溯歷史,北宋時(公元997~1065)年在鳳凰山已建有寺院,明永樂八年(1410年)形成一定規(guī)模。清同治二年(1863年)因戰(zhàn)亂,有部分殿宇被毀,后在清光緒年間先后集資和捐資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于建成規(guī)模較大的殿宇建筑群。這個以關帝廟為中心的建筑群,是目前西寧市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本地及周邊地區(qū)漢傳佛教信徒(凈土宗派)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青海省歷史最古老的漢傳佛教寺院。該寺有四合院五座、房屋86間,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千佛殿、玉佛殿、三圣殿、韋陀殿、彌勒殿、地藏殿等,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一九八六年五月被青海省列為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