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 > 越秀區(qū)旅游

越秀區(qū)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廣州三元宮
  廣州三元宮三元宮坐落于應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廣州市現(xiàn)存歷史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三元宮為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創(chuàng)建。初名越崗院,唐稱悟性寺,明代重修時改名為三元宮(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元)。三元宮的整體布局是: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東西連接鐘鼓樓,殿后為老君殿;兩側(cè)自南而北,東為舊祖堂、齋堂、客堂、呂祖殿,西有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元宮主殿三元殿寬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級的石臺基上,與鐘、鼓樓和拜廊連成一片,在廣州古建筑中獨一無二。三元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流行的上元誕、中元誕、下元誕的宗教民間節(jié)慶的主要活動場地。地址:廣州市越秀區(qū)應元路11號(中山紀念堂附近)類型:古跡道觀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電話:……[詳細]
楊仙逸中將墓園
  1924年,楊仙逸先生遺體葬于廣州黃花崗旁之三望崗空軍墳場,后來又遷廣州市郊賢莊。1981年,根據(jù)宋慶齡副委員長指示,廣東省政府撥款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側(cè)重建楊仙逸中將墓園;1983年8月,該墓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楊仙逸(1891—1923),出生于華僑家庭,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1909年,楊仙逸在美國就讀航空專業(yè)。1918年受孫中山電召回國。之后他募捐資金,購飛機12架,組建了我國第一支空軍隊伍。后來,楊仙逸創(chuàng)辦廣東飛機制造廠,數(shù)月后制成一架飛機,孫中山親筆書寫“志在沖天”以示表彰。楊仙逸墓旁有兩個人的墓,經(jīng)上網(wǎng)查詢得知,1923年9月,海軍-局長謝鐵良隨孫中山先生討伐軍閥陳炯明,20日謝鐵良與楊仙逸,長洲要塞司令蘇從山往博羅縣梅湖白沙堆檢閱-時,因-0,三人同時遇難。后來……[詳細]
青云書院
  青云書院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惠福東路389號,又名梁氏千乘侯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清康熙四十年建成,是當時廣州府、肇慶府的梁姓宗族共同合資建造的合族祠,為參與建祠的梁姓宗族子弟到廣州城參加科舉考試、辦理訴訟、繳納賦稅等事務時提供居所。青云書院原為廣三路,三間三進,現(xiàn)僅存中路建筑,整座建筑坐北向南,青磚墻、硬山頂、灰塑博古脊。占地面積有449平方米,木雕異形梁架仍保存較好。據(jù)傳,光緒進士梁士詒年輕時曾在此讀書,他后來被授翰林院編修,曾參與袁世凱脅迫清皇室退位的活動,任袁世凱總統(tǒng)府秘書長、交通銀行總理、財政部次長、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等職務。進入民國,廣州市政府當局致力于廣州的市政建設,加快了市區(qū)馬路拓寬與建設的步伐,而青云書院就位居馬路開拆范圍之內(nèi)!扒笸ú磺笾薄保駠吣辏1918),廣州市拆城……[詳細]
廣州城隍廟
  供奉著劉䶮、海瑞、楊椒山,位于主殿的漆壁畫值得一看,廣府廟會也在這里舉辦。廣州城隍廟又叫都城隍廟,就在南越王宮博物館旁邊,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時期嶺南最大的城隍廟,現(xiàn)在看到的是清代重建的部分,只拆剩了大殿和拜亭,是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最近幾年才對市民免費開放。城隍廟的大殿中,拜謁的是三位城隍爺,分別是南漢國建立者劉䶮以及大名鼎鼎的海瑞和楊繼盛,保佑一方平安。主殿中掛有一幅面積達240多平方米的漆壁畫《開天辟地·神仙卷》,畫中共繪了132位神仙,包括盤古、女媧、觀音、玉皇大帝、四海龍王等,非常罕見,一定不要錯過。另外,每年元宵節(jié)期間舉辦的廣府廟會也在這里舉行,人會特別多,也特別熱鬧。地址:廣州市越秀區(qū)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號(文德路口)類型:寺廟……[詳細]
陳濟棠公館
  陳濟棠公館 位于廣州市中山一路梅花村。是一座園林住宅。建于1930年,由公務局技佐羅明聿設計。建成后成了國民黨黨政要人聚會之所。1949年7 ━9月,解放大軍渡江東后,蔣介石曾在此召開一連串國民黨中常會,決議成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并與李宗仁密商策劃堅守大陸。 公館院門向東,門內(nèi)建八角亭,主樓建在院子中部,北面建附樓,南面原有水池和假山,現(xiàn)水池假山處已建了辦公樓。 主樓高二層半,坐北向南,磚、混凝土混合結(jié)構(gòu)。外墻紅磚砌筑,南面為入口,門頂端處施山花;立四通柱承托二樓的出檐。門廳后設梯上二樓,兩側(cè)設房間,內(nèi)有壁爐,地面鋪水泥花地磚。二層頂為天臺,前部建穹窿頂亭子,后部建房舍。二樓后面有梯通向附樓。 附樓高二層,分東西二樓,紅磚砌筑,靠南面為走廊,北面設房間。東樓蓋綠琉璃瓦,F(xiàn)為省婦女聯(lián)合會……[詳細]
東平大押(典當博物館)
  東平大押清代當鋪碉樓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中山四路1號,緊鄰當年明代東城門的城門樓。這座碉樓造型的當鋪舊址建于清代,俗稱為“大東門當鋪”,是當時全市第二大當鋪。與中山七路西門口的另一當鋪舊址——寶生大押遙相呼應。東平大押現(xiàn)已變身為內(nèi)地首家典當博物館。東平大押建筑平面呈方形,北側(cè)高五層,南側(cè)高四層,建筑物外立面呈碉樓狀。如今僅存當鋪的倉庫樓,四面都有開窗,窗口都是內(nèi)大外小,花崗巖石窗套,屋頂建有女兒墻,使得整幢建筑外觀上呈現(xiàn)出碉堡狀,在1999年被定為廣州市級文物。百余年前,400多家當鋪林立羊城,以至于有“當鋪多過米鋪”之稱。如今,其中大多已灰飛煙滅,在老城區(qū)僅存幾座碉堡式當鋪,讓人留下印象深刻,位于中山四路與越秀中路交界的“東平大押”就是其中之一。屹立百年的東平大押,見證了羊城物事的興、衰、榮、……[詳細]
拜庭許大夫家廟
  拜庭許大夫家廟位于越秀區(qū)高第街許地41號后座。從商業(yè)氣息濃厚的北京路轉(zhuǎn)入高地街,再沿幽深蜿蜒的小巷拐入許地,老街的氣息立即撲面而來。院里屋角勾翹,朱瓦層層,古色古香。相傳許氏家族為炎帝后裔,許家祠所以冠名“拜庭”,則源于拜庭是許家興旺騰達的大功臣。生于清代的拜庭家境困窘,13歲即到鹽店做童工。一次,聰明勤懇的拜庭與另兩家鹽商同時出海購鹽,歸途忽遇暴風,獨得拜庭一人指揮正確得以返航,所在鹽店因無競爭對手大賺了一筆。事后,拜庭航海有術(shù)、經(jīng)營有方的口碑便流傳開來,各大鹽商競相出高價聘請拜庭,但他以道義為重仍為原店服務。店主有感于拜庭忠厚,遂分股予拜庭。拜庭愈加盡心盡力,終成廣州一大鹽商。后拜庭長子率族人在高第街修祠堂,建大宅,即今日的許地。許家出過許多風云人物,如粵軍總司令許崇智,著名教育家、中山……[詳細]
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秘密聯(lián)絡點中原行舊址
  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秘密聯(lián)絡點中原行舊址位于越秀區(qū)沿江西路153號。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此處為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的秘密聯(lián)絡點、地下廣州市委的所在地,中共地下黨在此以名為“中原行”的船務公司為掩護,執(zhí)行秘密潛伏任務,從這里送出大量情報,最終迎來廣州勝利解放。這里是廣州僅存的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時期歷史見證建筑。2015年,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秘密聯(lián)絡點中原行舊址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從中原行舊址建筑東邊線外緣外延5米,南從南側(cè)長堤大馬路北邊線外延5米,北從中原行舊址建筑外緣外延3.4米,局部至中法韜美醫(yī)院舊址北側(cè)l兩層建筑南邊線一線,西與中法韜美醫(yī)院舊址保護范圍線相連,從中法韜美醫(yī)院舊址外緣外延5米,局部至相鄰七層綜合門診大樓東墻線。建設控制地帶:東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至解放南路現(xiàn)狀路西邊線,北從……[詳細]
廬江書院
  廬江書院位于西湖路流水井,又名何家祠。始建于清嘉慶十三年(1808),道光、光緒年間曾重修。布局很有特點,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倒座、照壁、正祠,兩側(cè)為東、西試舍,東南有何家祠道門樓,東北有魁星樓。書院占地共1722平方米,是越秀區(qū)內(nèi)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書院。現(xiàn)為居民住宅。書院的門樓為鍋耳風火山墻、磁筒瓦面、綠琉璃瓦剪邊,高兩層,門上鑲石額“何家祠道”。照壁現(xiàn)存石座,壁身已毀。正祠深三進,硬山頂,灰塑博古瓦脊,亦磁筒瓦面,綠琉璃瓦剪邊,漆金木雕花檐板。梁架為臺梁與穿斗式相結(jié)合。頭面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磨磚對縫,墀斗有磚雕,花崗石額上刻“廬江書院”,石額上方有“必得其壽”壁畫。第二進面闊進深各三間,前后出卷廊,前廊為博古木雕承檁,廳堂上有金錢形通花圖案木拱披。第三進前東、西兩廊內(nèi)共有古碑1……[詳細]
廣州簡氏祖祠
  簡氏祖祠 位于廣州市盤福路第27中學內(nèi),為紀念簡文會而建。原簡氏祖祠在中山五路桂香街,規(guī)模較小,后在簡照南兄弟(南洋煙草公司董事)倡議下,遷建于現(xiàn)址,1933年動工,1936年落成。1947年在該址創(chuàng)辦眾賢中學。宗祠坐北朝南,中軸線為主體建筑,兩側(cè)以青云巷相隔為偏間,深三進,建筑面積1481.84平方米。頭門面寬三間14.45米、進深二間9米,大門上鑲嵌“簡氏祖祠”石匾,硬山頂,碌灰筒素瓦,綠琉璃瓦剪邊。正脊、垂脊飾已毀。中堂面寬三間14.45米、進深三間14.15米,梁架高竣簡潔,前廊梁架雕有紋飾,硬山頂,瓦頂陶塑及垂脊飾已毀。后堂面寬三間、進深三間13.4米,硬山頂,脊飾已毀。簡文會,廣東南海人,南漢乾亨二年(918年)殿試,中狀元。其人耿直不阿,官至尚書右丞,政績卓著,后在宮廷政變中挺……[詳細]
越秀山水塔
  越秀山水塔位于越秀山西坡小山崗上,下臨解放北路。廣州市最早的水塔是1908年建于長壽路的西關(guān)水塔,第二座是1928年建于楊箕村石碑龍?zhí)兜臇|山水塔。第三座便是1930年建造的越秀山水塔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拆毀,西關(guān)水塔于1976年已退役拆除,只有越秀山水塔保存下來,成為廣州目前最老的水塔。有關(guān)部門準備將越秀山水塔辟為展示廣州市自來水發(fā)展歷史的展覽館,展出過去民間的用水、儲水實物和圖片,以及現(xiàn)代凈水模型和實物。1930年7月廣州市政當局決定在越秀山原放午炮的臺基上建造水塔,F(xiàn)塔南面石碑刻有“1931年3月1日由市長林云陔奠基”字樣。水塔于1931年7月23日建成,1932年4月1日正式啟用。水塔的自來水源自增?水廠,塔下廷伸30英寸水管13.7公里、24英寸水管3公里多。因塔頂與城區(qū)地面高差達50多……[詳細]
四方炮臺遺址
  四方炮臺原名永康炮臺,在廣州城北越秀山蟠龍崗頂。順治十年(1653年)建,是-戰(zhàn)爭的重要遺跡之一。因炮臺呈四方形,故俗稱“四方炮臺”。炮臺長寬約48、高7米。分外臺和子臺,設有大小炮22門,其中外臺配炮13門,臺中的子臺配炮9門,是廣州城防的更要據(jù)點。-戰(zhàn)爭爆發(fā)后,因清政府-無能,炮臺被英國侵略軍占據(jù),并在此設英軍司令部。廣州北郊三元里等鄉(xiāng)人民同仇敵愾,揮戈御侮,于1841年5月30日引四方炮臺之敵至牛欄崗以圍殲,翌日數(shù)萬群眾復包圍四方飽包,準備全殲敵人。由于廣州知府余保純等投降派因侵略者的請求而向武裝群眾施加壓力,英軍才得以解圍,逃離四方炮臺并退出廣州。四方炮臺收復后,即進行了修復。第二次-戰(zhàn)爭時期,這臺又遭破壞,現(xiàn)僅存炮臺地基。1959年在炮臺基下發(fā)掘出大炮1門,這門大炮現(xiàn)陳列在廣東革命……[詳細]
13、興中會墳場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中會墳場
  建于1923年的興中會墳場,為辛亥革命先烈墳地,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先烈南路25號,兩與鄧蔭南墓為鄰。整個墳場占地數(shù)畝,翠草蔥蘢,綠樹成蔭。鄧蔭南先生生前曾說,“如我死后,凡興中會同志當共葬一處!币蚨膳d中會會員鐘榮光、鄧植卿、陳少白、蘇焯南等27人發(fā)起,于1923年10月由孫中山令廣東省長在廣州市東郊大寶崗(即現(xiàn)址)撥地建立墳場。墳場前建一黃色牌坊,上 書-“興中會墳場”。墳場有一“元祖興中會墳墓”方形石柱碑,柱座刻銘以記建贏墳場緣由、經(jīng)過等。墓地自東而西一字形排列,依次葬有會員潘嘉、宋紹殷、宋居仁、甄壁、甄吉庭、黃璧華、黃隆生及夫人、黃桂月女士、林永倫及妻何氏、宋少東、林海山及妻鄭氏,其巾以l923年建造的黃璧華墓年代較早,規(guī)模較大。各墓形制不一,有紀念碑式、墓亭式,亦有單獨樹一方墓碑的,……[詳細]
明紹武君臣冢
  明紹武君臣冢紹武君臣冢,1955年因興建體育館從流花橋附近遷到木殼崗下。被列為廣州文物保護單位。君臣冢埋葬的是南明諸王中的紹武帝朱聿鐭和他的臣屬等十五人。僅是一塊碑石和一抔黃土。明末,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到廣州后,于1646年末在廣州建立朝廷,年號紹武。后人職責紹武君臣位高才低,只顧物利,不惜同室操戈。紹武朝廷只存了40天就被清兵所滅。王興墓原在廣州河南南簊村,日久湮沒。1952年因基建工程始被發(fā)現(xiàn),墓上有一無字碑。下面墓坑放養(yǎng)了一個大青缸,缸上一塊完整無缺的墓志,記載了王興的事。缸內(nèi)存有王興及他的妻妾共十七人的骨灰。后來遷葬到越秀公園木殼崗下。列為市重點保護文物。王興是南朝時期清軍攻取廣州時抗清將領(lǐng),受命永歷帝,任命為廣、肇、會、寧、陽地方總兵官,掛虎賁將軍印。1963年廣州市人民委員會公……[詳細]
15、海員亭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員亭
  海員亭位于鎮(zhèn)海路。海員亭是一座重檐八角攢尖亭,亭頂覆蓋綠色琉璃瓦,中立八條白石圓柱,地面上用石米砌成中華海員工業(yè)聯(lián)合總會的黑錨會徽。海員亭銘記著1922年香港海員大-的歷史功勛。二十世紀初,香港中國海員飽受帝國主義者和外國資本家的剝削和奴役,殘酷的-現(xiàn)實使他們團結(jié)起來斗爭。1922年初,在蘇兆征、林偉民等同志的領(lǐng)導下,香港海員舉行總同盟-,人數(shù)達十余萬,其中一萬多海員返回廣州,香港一時變成死港。經(jīng)過56天的斗爭,震驚中外的香港海員大-勝利了。為了紀念這次-,香港海員工人于-期間在鎮(zhèn)海樓前修筑了一條馬路,取名“海員”路,并決定在小蟠龍崗東側(cè)建海員亭。當時因經(jīng)費不足未能完成,直到1930年,廣東海員支部籌足款項動工興建,于1932年落成![詳細]
16、文德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德樓
  文德樓 位于廣州市文德東路文德里。由五間三層同一風格的樓房連成一幢,稱文德樓。1925年秋,周恩來、鄧穎超曾住文德樓3號2樓,李富春、蔡暢住1號2樓,中山艦艦長李之龍等住4號2樓。 3號2樓有一廳三房,寬4米、深10米,面積40平方米。當年客廳陳設簡單,兩張普通沙發(fā)、一張茶幾和茶臺,還有一張方形飯桌;居室用屏風間隔而成,周、鄧住前室,除床和幾把椅子、辦公桌子外,還有兩箱衣服和兩箱書籍。鄧穎超的母親楊老太太住中間的居室,保姆住后室。 1926年初,周恩來、鄧穎超隨中共廣東區(qū)委軍委遷往萬福路南華銀行樓上,F(xiàn)文德樓除巷口鐵欄柵、匾額、更新被拆除外,其他建筑尚保存完好。 1999年 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式檢閱臺舊址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式檢閱臺舊址 位于廣州市府前路,即廣州市人民政府大樓前月臺。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后,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此舉行了解放廣州入城式以及慶祝廣州解放大會。檢閱臺上空懸掛著一幅寫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廣州入城式暨慶祝中廣州解放大會”的大紅布橫額。到處紅旗招展,氣氛熱烈。受檢閱的部隊有十五兵團和粵贛湘邊縱隊。廣州各界群眾20多萬人參加慶祝。檢閱臺上有葉劍英、陳賡、鄧華、賴傳珠、肖向榮、方方、尹林平、李章達、朱光等軍政-。受檢部隊以軍樂隊及戴紅花的戰(zhàn)馬為前導,從連新路進入府前路,接受檢閱,然后經(jīng)過吉祥路與在市內(nèi)的群眾匯合后在市內(nèi)舉行了聲勢浩大的-。 1989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中共廣州市委特派員舊址
  中共廣州市委(特派員)舊址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起義路(原維新路)維新橫路6號2樓,這是第三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共廣州市委的秘密機關(guān)。為了統(tǒng)一領(lǐng)導在抗日戰(zhàn)爭中從不同的游擊區(qū)派回廣州的中共黨員和原在廣州開展地下斗爭的各系統(tǒng)黨的組織,1945年7月,中共廣東區(qū)委決定,成立中共廣州市工委。10月,市工委正式成立,由陳能興負責。市工委成立后,即聯(lián)絡淪陷時期在廣州進行地下工作的黨員,接收各游擊區(qū)派到廣州的中共黨員的組織關(guān)系,恢復各級黨的組織,發(fā)動群眾投身和平--。1946年1月底,中共廣東區(qū)委決定,撤銷中共廣州市工委,2月成立中共廣州市委員會,黃松堅任市委書記。市委成立后,仍以恢復組織、站穩(wěn)腳跟、開展群眾工作、準備組織斗爭為主要任務。1946年6月,蔣介石悍然撕毀停戰(zhàn)協(xié)定和政協(xié)協(xié)議,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qū),全面……[詳細]
星海園(冼星海墓)
  冼星海墓是我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冼星海的墓地,位于廣東省廣州市麓湖邊星海園,由水泥砌筑。墓地占地4200平方米,塑有冼星海像。此墓于1985年,為紀念冼星海逝世40周年、誕生80周年而建,建成后舉行了冼星海骨灰遷葬儀式。墓地所在星海園建有冼星海紀念碑與紀念館。星海園位于麓湖西岸,占地6000平方米,為紀念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逝世40周年,誕生80周年,由廣東省音樂家協(xié)會和廣州市人民政府籌資合建,1985年4月12日動工,1985年12月1日建成并舉行冼星海骨灰遷葬儀式。園內(nèi)青松翠柏,莊嚴肅穆,內(nèi)設有冼星海塑像、紀念碑和陵墓,還有亭廊花架、70米長的墓道及300平方米的陳列室,展出了冼星海的生平業(yè)績,有《在廣州、北京、上!、《在巴黎》、《歸國回到上!贰ⅰ渡虾!錆h》、《在延安》、《在蘇聯(lián)……[詳細]
廣東造幣廠舊址
  廣東造幣廠舊址,在黃華路(現(xiàn)在中共廣東省委黨校一帶),原稱廣東錢局。光緒十三年(1887)兩廣總督張之洞購地80余畝籌建,由中國駐英國公使劉瑞芬在英國購置機器。光緒十五年(1889)四月投入生產(chǎn),先行開鑄銅錢,是我國最先使用機器大規(guī)模造幣的一家工廠,也是廣東境內(nèi)最早的一家大型機械化工廠。光緒三十三年改為度支部(相當于財政部)造幣廠,宣統(tǒng)二年(1910)又改為度支部廣州造幣分廠,辛亥革命廣東光復后,改為軍政府廣東造幣廠。1993年8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