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洞又名“水洞”系天然喀斯特溶洞,位于盤縣城關(guān)鎮(zhèn)西南一公里許。水洞之名最早源于上崖壁上的“水洞”二字摩崖,書鐫時間為明嘉靖三年(1524)。此后,嘉靖三十年(1551)所編纂的《普安州志》在更訂普安州十景時,將十景之一的“南洞(水洞)勝游”更訂為“碧云佳興”,至此得“碧云洞”之稱。分布在碧云洞內(nèi)外的崖壁上,現(xiàn)已知最早鐫刻年代為明嘉靖三年(1524),最晚為1937年的摩崖石刻26方(有部分摩崖石刻由于)。有陰刻、圈刻、陽刻等幾種刻法,每字最大者為1.76X0.9米,最小者0.06X0.04米。洞外摩崖多數(shù)字跡明顯,字體較大,如“水洞”“通天一門”、“獨立撐天”、“碧鎖云封”、“廊廟江湖人間仙境”等,今人為使其醒目都填以紅漆。洞內(nèi)大多位置巧險,不易察覺,有的字跡較難辨認(rèn)。摩崖字體正、草、隸、……
[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