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 > 十堰市旅游

十堰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關埡古長城
  關埡古長城為東周時所筑,距今已有2700年歷史,世界最早的長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東周與古庸國邊界的軍事防御工事,春秋時期又為秦楚兩國邊界的防御工事。關埡古長城遺址南起于鄂陜交界的竹溪縣鄂坪鄉(xiāng)梓桐埡,經蔣家堰鎮(zhèn)關埡子,北至陜西省旬陽縣銅錢關,沿著兩省交界的崇山峻嶺綿延180余公里。依山就勢,或石砌或土夯,時斷時續(xù),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是集山、寨、堡、城于一身的綜合體。核心遺址位于竹溪蔣家堰鎮(zhèn)關埡子兩山夾峙、一線中通的一處險關隘口,遺址呈船形橫跨在關口,首尾順兩邊山勢上翹,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150米,四周城墻是0.5米厚的石灰和黃土混合筑砌,“船艙”正中建有關樓(毀于解放戰(zhàn)爭戰(zhàn)火),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險要之勢。關埡周圍有擂鼓臺(軍事指揮至高點)、道觀、古墓、古堡寨等遺址,與古長城構成……[詳細]
2、顯圣殿 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顯圣殿
  顯圣殿顯圣殿位于房縣城西12公里處的軍店鎮(zhèn)軍馬河口,相傳怪人費長房在此顯圣,殿因此得名。清乾隆年間創(chuàng)建,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重修。殿宇依山傍水,懸崖峭壁,巍然壯觀。殿基為磚石結構,高約30米。磚雕走脊,飛檐筒瓦,有唐宋遺風。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在后山之巔增修殿,房縣橋上鄉(xiāng)桃石山宇1間,名曰“金頂”。顯圣殿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山上林木蒼翠,四季長青。正殿是宮殿式建筑,兩側是磚木結構歇山重檐的兩層樓房建筑,卷棚斗拱,各臻其妙,上下臺階相連,高低回廊可通,殿前石欄浮雕,上有哪吒鬧海等神話故事,工藝精美,栩栩如生。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在山頂修建金頂1座,F(xiàn)頂?shù)钜琅f,保存完好。購票須知:10元/人,節(jié)假日正常開放聯(lián)系電話:15271384156……[詳細]
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園
  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園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園,位于南化塘鎮(zhèn),距縣城東北70公里。1986年修建。主體建筑有紀念碑1座:紀念亭2個,紀念碑高11米,寬2.2米,紀念亭面積為32平方米。1987年擴建陵園,改建紀念碑,擴建后的陵園占地6畝,改建后的紀念碑高15米,寬2.75米;新建碑文齋,長8米,寬6米,高5.7米,面積為48平方米。碑文齋內豎紀念碑1塊,寬2.5米,高1.3米,用萬山紅大理石精刻而成。1987年6月,國家主席-親筆為南化塘革命烈士紀念碑撰寫碑文。-元帥親筆書寫“南化塘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名。1988年2月,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園竣工,成為人民群眾緬懷先烈,教育后代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南化塘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位于鄂豫陜三省交界的南化塘,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是著名的鄂豫陜革0據(jù)地和游擊區(qū)的組……[詳細]
4、寶堂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堂寺
  寶堂寺位于房縣尹吉甫鎮(zhèn)漁河村萬峰山。寺院后巖壁上原有一古代雕琢的“日月品字型”石窟,被稱為尹吉甫宗廟。在魏晉南北朝時,儒釋道三教合流,宗廟中有三官神像、三教神像等神像。明代,在尹吉甫宗廟石窟前興建了寶堂寺,現(xiàn)存有碑、石窟等。1987年,被稱為尹吉甫宗廟的寶堂寺被房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榔口鄉(xiāng)萬峰山,只見尹吉甫宗廟鑲嵌在一座巖壁上,分上下兩殿:下殿鑿有一石窟大石殿,寬10米,深5米,前后石壁高3.5米,屋脊高5米,洞內四壁鉆了上百個大小不同的小方孔,孔內插石楔,石楔托石盤,石盤坐神像。石窟大殿外沿崖邊鑿石梯,石梯外有石護欄。由南向北蹬11步階梯,再由北向南蹬19級,然后由東向西蹬6級至上殿;上殿品字型,正面鑿石殿3米見方,天臺左右各鑿一個小石殿,2米見方,正殿四壁也鑿有近60個……[詳細]
三池曹家大院
  三池曹家大院位于十堰市房縣中壩鄉(xiāng)三池村三組,建筑東臨深河、良田洼山,西靠文家山,南臨三池坡。建筑坐西朝東,為磚木結構,硬山布瓦屋頂,占地面積593.4㎡,總建筑面積1186.8㎡,通面闊21.65米,通進深27.45米,建筑基地西高東低,總體空間為三進三聯(lián),現(xiàn)存有大小房間19間、天井6個。前廳、中廳、正廳,均為面闊五間,磚木結構,抬梁式構架,單檐硬山頂,小灰瓦屋面。門廳正門檻框均為青石制作,下檻兩側設門鼓石,雕刻麒麟、梅鹿吉祥圖飾,南側門鼓石殘損,上檻下裝飾夔龍紋青石雀替,檻上置匾額,正書“光宗耀祖”四字。曹家大院目前是房縣現(xiàn)存較為完整且規(guī)模較大的一處清代鄉(xiāng)土建筑,建筑本體及其周邊環(huán)境的構成關系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界認知的特殊理念,是不可多得的清代鄉(xiāng)土建筑實物標本。雖經歷了200多年……[詳細]
房縣城墻
  房縣城墻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是在宋代城城墻的基礎上擴建增修而成。城圍約3km,均為石磚壘砌,城墻高6~8m,底寬4m,頂寬2.5m,有1001個垛口,護城河寬4m。城建四門(均有城樓),東曰“景春”、西曰“來鳳”、南曰“凱旋”、北曰“永定”,廓置城堡。西城門兩旁鐫有“蜀西孔道”、“楚北邊疆”對聯(lián),東門橫額為“忠孝名幫”。東、西、北門均有“月城”擴圍。從東門至西門645米,從南門到北門694米,略成正方形,全城總面積0.45km2。房縣地名志》記載,房縣城原有7街3關,即東、西、南、北街、縣門街、順城街、草房街和東、西、北關。1958年以后因城市建設需要,城廓逐步拆除。至2005年,僅保存城墻兩段,現(xiàn)存2段墻體總長度299.07米。城墻北墻砌筑方式下部為磚墻,上部為板筑夯土墻,……[詳細]
關防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
  1935年1月,中共鄂豫陜省委負責人程子華、徐海東等率領紅二十五軍主力進入鄂陜邊界開辟新蘇區(qū),創(chuàng)建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1月22日,紅軍主力由鄖西湖北口大、小新川進入關防廟川的一、二、三天門,丁家坪等地開展活動,省委及紅二十五軍司令部機關駐關防鄉(xiāng)丁家坪村。自1935年1月至1935年7月(紅軍主力北上),紅二十五軍主力在鄖西境內三進三出,迂回輾轉于鄂豫陜邊界,通過張貼、刷寫標語,散發(fā)傳單,召開群眾大會等形式,大力宣傳黨的政策和紅軍宗旨,廣泛發(fā)動群眾,開展打土豪、分田地斗爭,組建抗捐軍和游擊隊,先后建立兩個縣級蘇維埃政府和13個區(qū)、46個鄉(xiāng)、314個村蘇維埃政權,蘇區(qū)人口近50萬人,為建立和發(fā)展革命根據(jù)地奠定了重要基礎。當年,紅軍在彭祥貴等居民房屋墻上刷寫了“沒飯吃的窮人快來趕上紅軍”“蘇維埃新中……[詳細]
富溪河黃家大院
  座落于縣河鎮(zhèn)富溪村一組的黃家大院,建于嘉慶年間,三面環(huán)山,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經歷200多年風吹雨打,滄桑中猶見當年恢宏氣勢。竹溪第一部電影《山里山外》在這里取景。黃家大院是典型的明清時期地主莊院建筑,一進三重,四合大院四檐高挑,門窗連環(huán)花雕。采取五路單進四合院式布局,通面闊60米,通進深25米。均有前堂、后室及左右偏房。前堂、后室均面闊三間12米,分別進深5.65米、7.24米,單檐硬山小灰瓦頂,抬梁式構架,相應設槅扇檻墻直欞窗。檐、枋、梁、柱、門、窗木雕彩畫內容豐富,有動物、人物、花草、樹木、樓臺、亭閣等多種圖案。2021年12月9日,入選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上院、中院、下院分別以三處建筑本體為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上院、中院、下院實行整體控制,東、……[詳細]
泉水朱氏祠
  泉水朱氏祠地處房縣城關鎮(zhèn)泉水村二組,占地面積6畝,建筑面積1400余平方米。朱氏祠堂,房縣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F(xiàn)存建筑由月洞門、前廳、天井、正廳等組成。前廳和后廳均為磚木結構,臺梁式和穿斗式梁架,單檐硬山屋頂,小灰瓦屋面,均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廳、正廳門窗近年來改動過,主體構架保存較好。月洞門由石質過門石及磨磚拼鑲筑成滿月狀,月洞門門額上掛一灰塑匾額,上有中華民國畫家朱稼軒題“惜蔭”二字。前廳檐下橫枋保留木雕,雕刻內容是民間故事,左右是龍紋和鳳紋、寶瓶等圖案,前廳左右下檻墻由四塊青石砌筑,雕刻“官上加官、喜鵲登梅、獨占鰲頭、三元及第”等吉祥圖案。廳柱間穿枋上方浮雕有龍紋、動物等圖案。該建筑主體建筑保存完好,格局嚴謹;月洞門造型別致;木雕、石刻圖案栩栩如生,是房縣保存較好的清代……[詳細]
10、上庸古建筑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庸古建筑
  上庸古建筑位于竹山縣上庸鎮(zhèn)集鎮(zhèn)西區(qū)。清代建筑,包括三盛院及黃州會館。原位于竹山縣田家鎮(zhèn)兩河村,2009年9月,為配合潘口電站建設,遷至現(xiàn)址。三盛院,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813平方米,抬梁與穿斗混合木結構,二進兩天井,由前廳、中堂、后堂、廂房組成,硬山式,前后封檐墻,封檐板磚砌灰塑;墻體為青磚斗砌,清水墻;門窗上雕飾多種花紋。黃州會館,又稱黃州廟,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布局,面闊三間,通面闊15.4米,通進深32米,建筑面積492.8平方米,由前殿、天井廂房、后殿三部分組成;前廳、后殿明間兩側均為抬梁式結構,次間兩側為穿斗式梁架,兩側廂房為雙坡屋面,前坡長后坡短,小青瓦覆蓋;硬山頂,清水墻,部分磚塊上刻有“黃州”字樣;門窗裝飾精美。該建筑對研究古代堵河流域傳統(tǒng)建筑、建筑禮制等有重要的……[詳細]
黃龍古建筑群
  黃龍古建筑群位于十堰市張灣區(qū)黃龍鎮(zhèn),清代建筑。由山陜會館、黃州會館、江西會館、武昌會館、64號傳統(tǒng)民居、64號附2號傳統(tǒng)民居、理發(fā)店民居、王啟華民居等組成。占地面積27640平方米,大部分建筑坐北朝南,少部分建筑為東西向布局。多為硬山形式,梁架結構有抬梁和穿斗及混合式,建筑材料磚、木、石并用,皆為小青瓦屋面。石門、石窗形式多樣。墀頭形式與檐線裝飾豐富。山墻有五花山墻及貓拱背式或如意式等式樣。墻體做法有斗砌、青磚錯逢順砌、縱砌等多種做法。廂房、樓閣裝修形式多樣,各不相同。黃龍鎮(zhèn)古建筑群是鄂西北區(qū)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yè)交流融合的產物,規(guī)模較大、布局集中、結構合理,是清代十堰地區(qū)建筑文化的代表性遺存,對于研究漢江流域古民居建筑有著較為重要的價值![詳細]
紅二十五軍小陽坡干訓點舊址
  小陽坡位于湖北口回族鄉(xiāng)虎頭巖村四村的柳池。1935年,紅25軍為了貫徹鄂豫陜省委第二十次常委會的決議,在鄂陜邊區(qū)共舉辦了三期干部訓練班,其中,小陽坡干訓班為首期。1935年3月13日,首期干部訓練班開班,為期3天。參加訓練的有各路游擊師和各級蘇維埃政府干部、游擊隊長、“五抗”隊長和積極分子等近百人,鄂陜游擊軍總司令部司令員陳先瑞、政委郭述申分別作動員、總結報告,主要內容是紅軍的宗旨、游擊斗爭策略、土地分配等。培訓班的舉行,培訓了各級蘇維埃政府和地方武裝隊伍干部,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質,為深入開展對敵斗爭,鞏固革命根據(jù)地打下堅實基礎。聯(lián)系方式:張約平 15586969906地 址:湖北口回族鄉(xiāng)虎頭巖村四組……[詳細]
13、計家咀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計家咀遺址
  計家咀遺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房縣紅塔鄉(xiāng)塘溪村四組,文化層堆積厚2米,保存較好,遺址現(xiàn)存面積約8000平方米。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該遺址。2012年6月至9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計家咀遺址發(fā)掘1100平方米,發(fā)現(xiàn)一批新石器時代、西周、戰(zhàn)國至秦漢等時期的遺存。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西周、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的遺物400余件和大量諸如豬、鹿、牛、狗之類的動物骨骼。計家咀遺址新石器時代的遺跡、遺物以仰韶文化、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為主。其中發(fā)現(xiàn)的半坡文化遺跡、遺物在鄂西北地區(qū)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填補了區(qū)域空白。初步建立房縣盆地乃至整個鄂西北地區(qū)的先秦文化序列。從這類遺存的文化面貌與分布來看,代表了我省西周文化一個小的地域類型或方國文化。保護范圍:西南以軍店一級路為界,東南以遺址臺地自然土坎為界,東北以遺址臺……[詳細]
彭家祠堂
  彭家祠堂位于房縣門鼓寺鎮(zhèn)彭家灣村。建于清光緒年間,為當?shù)赝迮硎系募异。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合院式布局,由前廳、正堂,左右配屋等組成。前廳也為其祠堂的門廳,大門有貼面式牌樓,四柱三間三樓,牌樓高出前廳檐口,門額嵌石匾,陰刻楷書“圣宗祠”。正堂與前廳形制基本相同,均為磚木結構,面闊三間,硬山灰布瓦頂,抬梁、穿斗式混合構架。前廳嵴檁彩繪有八卦、如意、蝙蝠圖案,墨書題。天井院中間用鵝卵石鋪成“人”字形地幔,地域特征明顯。該祠堂保存較好,木結構形式與屋面嵴飾都很有特點,在鄂西北地區(q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湖北省內保存較完整清代祠堂之一,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詳細]
中共鄂豫陜省委舊址—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位于湖北口回族鄉(xiāng)小新川村六組。1935年1月9日,紅25軍主力由陜西洛南進入鄖西境內大、小新川一帶,軍部和鄂豫陜省委駐扎在小新川何家大院,成立大、小新川蘇維埃政府。1935年2月14日,大、小新川蘇維埃政府劃歸鎮(zhèn)安縣地方蘇維埃政府管轄。1935年2月,鄂陜游擊軍總司令部整編大、小新川的抗捐隊、游擊隊和地方武裝組織,組建鄂陜第七路游擊師,師長阮士春,副師長毛全秀,政委張祖祥,在大、小新川及相鄰的山陽、鎮(zhèn)安一帶,開展革命斗爭,打土豪,分田地,鎮(zhèn)壓惡霸地主,保衛(wèi)根據(jù)地。聯(lián)系方式:張衍梅18772935677地 址:湖北口回族鄉(xiāng)小新川村六組……[詳細]
紅二十五軍223團政治部舊址
  該舊址位于關防鄉(xiāng)丁家坪村1組,舊址內保留了當時紅軍遺留下來的大量生活用品和-等,同時在房屋內進行了布展,分為展覽綜述、軍民情深、政權建設、軍事斗爭、召開會議、紅色故事等六個部分,主要介紹了紅25軍長征大事記,紅25軍和紅74師轉戰(zhàn)鄖西,開創(chuàng)根據(jù)地,建立二天門區(qū)蘇維埃政府,開展革命斗爭的光榮歷程。在房屋表面,現(xiàn)存有當時遺留下來的標語,諸如“蘇維埃新中國勝利萬歲!”、“雇貧領導中農領導遇事商量大家當家”、“打土豪、分田地、共浮財、救窮人!”等。聯(lián)系方式:祝方文15337358698地址:關防鄉(xiāng)丁家坪村……[詳細]
劉家老屋
  劉家老屋位于鄖西縣澗池鄉(xiāng)軍家河村,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平面矩形,對稱布局,二進二天井帶廂房,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掖u斗砌清水墻體,單檐硬山頂,木結構架梁,屋面布小青瓦,屋嵴青瓦干擺,室內青磚鋪地,天井青石板鋪墁。正房面闊五間,后天井兩側廂房面闊二間。前廳大門平面為內凹八字式,次間設有石質花窗;中廳大門內凹,設石質門框,次間、稍間均安裝石質花窗。后廳門、窗均為木質,雕飾人物故事及花鳥圖。該建筑格局嚴謹,運用了較多的木雕、石刻技藝,是鄖西縣清代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詳細]
羊鼻嶺遺址
  羊鼻嶺遺址位于房縣白窩鄉(xiāng)長龍村西南,新石器時代、商周遺址。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鏟、刀、鏃和陶片。新石器時代仰韶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有少量泥質黑陶和彩陶,彩陶紋飾有草葉紋、花瓣紋,器形有盆、缽、碗、銼等;屈家?guī)X文化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紋飾有細繩紋及彩繪;器形有鼎、杯等;石家河文化陶片以泥質黑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有少量夾砂紅陶,紋飾有籃紋、方格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鼎、杯、罐、研磨盆等。商周陶片有夾砂紅陶繩紋鬲足及泥質灰陶板瓦等殘片。(第二批)……[詳細]
下河廟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位于鄖西縣馬安鎮(zhèn)下河廟村,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正方形,一進帶廂房天井院式。通寬14.5米,總長18米,建筑面積261平方米。單檐硬山頂,磚木結構,梁架穿斗式,人字坡屋面,布小青瓦,屋嵴青瓦干擺,天井用青石板鋪墁。前廳及后堂面闊均三間,天井兩側廂房面闊一間。前廳、后堂之間圍墻正中各開有一個券頂小門。山墻均為人字封火山墻,用有“汪氏宗祠”銘文的薄磚清水斗砌。該宗祠是極具地方特色,也是我省現(xiàn)存祠堂類建筑不可多得的一個實例,是研究古代公共建筑形式的實物資料![詳細]
武當山古銅殿
  古銅殿位于武當山太和殿前小蓮峰轉運殿內。鑄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面闊三間2.7米,進深一間2.62米,高2.44米,單檐懸山頂,仿木結構,穿斗式構架,瓦面鑄成整塊平板坡形,各部構件均以榫卯相接,前壁開四抹頭球紋格芯格扇門4扇,中絳環(huán)板鑄成鏤空花紋圖案,殿內后壁設一小神臺,置九尊銅像。銅殿安放于石須彌座上,格扇、柱子、梁枋、瓦底等構件上,都鑄有各地信士舍資捐鑄構件事宜的文字,其中“大元國……大德十一年中元吉日題”注明了鑄造年代。此殿原置金頂,明永樂時因建金殿移此。(第一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