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普嶺張氏祠
  張氏祠位于花橋村2組,距普嶺鄉(xiāng)2.5公里。據(jù)花橋村村委會主任李榮國介紹,張氏祠是張氏族人修建,在該村,姓張的人家占了80%的比例,故一直以來,張氏祠就成為了村民的活動中心。每逢村里開展活動,如村民大會、放電影、唱戲,都在張氏祠內(nèi)進行。村里的張姓人家每年都要在祠堂舉行鄉(xiāng)友聯(lián)誼會,今年3月,村里人還捐款對祠堂進行了維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普嶺完小設(shè)在張氏祠,那時不僅有小學(xué)還有初中,村里的學(xué)生基本都是在張氏祠接受的啟蒙教育,此地不僅成為很多村民跳出“農(nóng)門”的跳板,而且還培養(yǎng)出一批杰出人才,熊貓專家張和民就是其中的代表。根據(jù)營山縣文管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張氏祠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坐東北朝西南,由山門、戲樓、正房和左右?guī)拷M成,木結(jié)構(gòu)四合院建筑,建筑面積522平方米。祠堂內(nèi)有0、戲臺。過去祠堂的……[詳細]
鹽亭張氏民居
  張氏民居位于鹽亭縣巨龍鎮(zhèn)五和村2社,距巨龍鎮(zhèn)1公里。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坐東向西。左靠青龍嘴,右接白虎嘴,北與張花山相望,東與圓寶山相鄰,形成了古建筑與山水的和諧統(tǒng)一。建筑面積3038.8平方米,劃定保護面積9482.8平方米。張氏宅原名桅桿灣府宅,又名張勉行府宅,為六道正門徑直貫通三層天井壩的多重四合院布局。木結(jié)構(gòu)單檐懸山式屋頂,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結(jié)構(gòu)。由甬壁、石桅桿、頭朝門、第一天井壩前院、二朝門、第二天井壩、前廳、后堂、左右?guī)俊⑴浞颗c廊廡構(gòu)成,全長85.6米,寬35.5米。前廳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后堂為穿斗式梁架,木結(jié)構(gòu)單檐懸山式屋頂。前廳面闊20米,進深10米,通高9.9米。后堂面闊23米,進深10米,通高10.3米。保存了清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原貌。張氏居有確切的紀年,較為……[詳細]
163、天地寶洞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地寶洞
  天地寶洞是位于二郎灘絕壁上的天然溶洞,更是郎酒得天獨厚的天然儲酒庫。洞內(nèi)甕壇成陣,堪稱舉世奇觀,被譽為“酒中兵馬俑”。1999年作為世界最大的天然儲酒庫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袄删铺鞂毝吹貙毝础蔽挥诶删粕a(chǎn)基地臥佛山下,是遠在侏羅紀時代形成的天然溶洞。之后又曾為兵家所用,70年代藏酒后,上萬只碩大的酒壇密布洞中形成龐大而壯麗的酒庫陣容,有“白酒兵馬俑”之稱,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天然酒庫,為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經(jīng)濟價值和旅游價值!袄删铺鞂毝吹貙毝础弊鳛楠毺氐膬Υ婵臻g,為郎酒的貯存提供了營造適應(yīng)微生物生長過程,有效的分解了酒分子中的-等有害物質(zhì),讓-和各種脂類、酸類物質(zhì)向著有利于酒香的方向轉(zhuǎn)化,促使郎酒更加有益醇美,這一天然的特殊工藝具有很高的科學(xué)價值,對研究釀……[詳細]
164、陰平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陰平遺址
  陰平遺址位于小溪壩鎮(zhèn)。為南宋遺址,分布面積10000平方米。1999年修建綿廣高速公路時被發(fā)現(xiàn),2001年1月—4月省由考古研究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陰平遺址文化層厚度均在2米左右,個別地方達到3米,F(xiàn)場發(fā)現(xiàn)了瓦片、紅燒土、石構(gòu)件等大量的建筑堆積物;出土了珍貴文物百余件,有陶碗、碟、盞、杯、罐、缸及宋代景德鎮(zhèn)窯的影青瓷、浙江龍泉的豆青瓷、陜西銅川耀州窯的瓷器、四川廣元窯的黑釉瓷器,并有少量的銅器、殘缺的鐵器及動物骨片。陰平古城可以追溯到三國鄧艾伐蜀時期。當時,陰平古道山巒疊嶂,溝谷縱橫,交通宿營極為不便。發(fā)源于江油市藏王寨和馬角壩密林深處的潼江在陰平壩形成一個大拐灣,因流水作用,形成了一塊面積達50萬平方米以上的山間平壩,為軍隊宿營扎寨、補充給養(yǎng)提供了便利!惰麂h志》、《江油縣志》記載:“西晉……[詳細]
蘆山姜維墓
  蘆山縣,古稱青衣,三國時屬漢嘉郡。相傳,姜維固守邊陲,曾在蘆山筑城,屯兵設(shè)防,抵御羌人。相傳姜維在成都被曹魏亂軍殺害后,又遭“五馬分尸”剖腹取膽,但見姜維“膽如斗大”,敵軍很是懼怕。姜維的部下冒死從成都將姜維的膽搶回蘆山,葬于城東的龍尾山上。所以姜維墓又稱“膽墓”。墓冢為圓形,四周圍條石加以圍砌,墓前立有“漢大將軍平襄侯姜諱維墓”。蘆山縣城北街的縣主祠內(nèi)長期供奉著姜維妹妹的塑像,傳說姜維死后其妹來到蘆山,帶領(lǐng)百姓繼續(xù)完成其兄未完之事業(yè)。蘆山縣仍然保留著為紀念姜維而建的姜慶樓,該樓為歇山式 3層建筑,通高 14米,外觀壯麗,重建于 1445年。在姜慶樓北面的姜侯祠內(nèi),蘆山縣博物館立了一尊高大的姜維塑像。姜維像落成后,博物館于 1993年搞了一次姜維廟會。那次廟會重點組織了蘆山地區(qū)特有的儺面具表……[詳細]
川北行署辦公廳舊址
  川北行署區(qū)是中國1950年至1952年存在的一個省級行政區(qū),行署駐地為南充市(今南充市順慶區(qū))。川北行署區(qū)下轄南充、遂寧、達縣、劍閣四個專區(qū)。史料記載,蘇式建筑群于1951年建成。當時,川北行署的辦公地從儀鳳街遷到此處,時任中共川北區(qū)委員會書記兼川北軍區(qū)政委、川北行政公署主任的-同志,其辦公室也隨即遷入。如今,外觀方正,中軸對稱,“三段式”結(jié)構(gòu),在蓊蓊郁郁的蒼松后,川北行署禮堂巍然佇立。這是一幢蘇式的禮堂型建筑,仰頭注目,該樓屬典型的“工”字形蘇式結(jié)構(gòu),左右對稱。進入樓內(nèi),過去的木地板已換成了水泥地,一部分墻壁斑斑駁駁,依稀可辨當年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禮堂的木制外墻已經(jīng)換成了磚墻,淡紅色的底調(diào)襯著門前一組運動員的雕塑,古老和現(xiàn)代交相輝映。川北行署蘇式建筑群不僅見證了-在南充工作兩年多時間里領(lǐng)導(dǎo)川北區(qū)……[詳細]
167、十圣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圣宮
  十圣宮位于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qū)西眉鎮(zhèn)登高山麓,始建于1933年,坐南朝北,總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規(guī)模較大,屬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曾做過宗教活動場所,國民黨區(qū)黨部,做過民團住地、區(qū)公所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一直作為當?shù)卣霓k公場所。民國22年(1933),一個叫陳仁山的人在鄉(xiāng)間募集資金,于西眉場鎮(zhèn)修建起了十圣宮:磚木結(jié)構(gòu),穿斗抬梁,懸山式頂;青瓦如鱗,廊房相通,布局緊湊,功能齊全;四方天井清幽明亮,蘇式圓門典雅大方;門窗雕刻細膩精湛,環(huán)境舒適寧靜!霸谶@個極具傳統(tǒng)特色四合院組成的碩大庭院內(nèi),供奉著十位圣人的牌位: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大佛、太上、關(guān)帝、呂祖、觀音、灶君!毕鄠,當時的十圣宮每日誦讀佛經(jīng)道德經(jīng),廣做慈善扶助鄉(xiāng)里,每年辦七七四十九天水陸會……[詳細]
營山龍興寺
  營山縣龍興寺座落在營山縣城東北約50公里的雙林鄉(xiāng)青山村青山子?xùn)|麓山下的龍興寺(又名苦竹寺),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距今五百余年,雖歷經(jīng)滄桑,現(xiàn)但其正殿及典內(nèi)兩廂壁上的7幅明代壁畫猶存。相傳,龍興寺初成,僧眾苦于寺廟命名,主持忽見山門外有瘦竹一株,即名“苦竹寺”。一日夜間,更夫?qū)じ诖耍鲆娬顑?nèi)四柱上的蟠龍破門而飛,故正名“龍興寺”。龍興寺原由上殿、正殿、山門組成。殿內(nèi)木雕觀音弟子像、天龍八部眾生、釋迦牟尼佛等數(shù)十尊,支撐正殿的四大圓柱上,雕塑著抱柱滾龍,金光閃爍,含珠奮髭,栩栩如生。大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畫于兩廂粉壁上的“觀音弟子圖”、“羅漢神山圖”等,畫面約24平方米,工筆重彩,線條勻稱,風(fēng)格典雅,色彩明快,已屬珍稀瑰寶。其正殿四周有斗拱十二鋪,均施于四周的各柱上端,托……[詳細]
169、南部真相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部真相寺
  位于三清鄉(xiāng)鐘子山及鳳凰山相交的山麓臺地,白廟山橫亙寺前,有小溪繞寺由東北流至西南。為四合院式寺廟建筑,由山門、耳房、配殿、庭院及正殿組成。山門闊5.6米,左右次間5.1米,側(cè)間2.8米,通面闊達21.4米,進深6.8米。山門后為庭院,左右配殿闊5.4米,進深4.2米,正殿為五開間,通闊21.4米,進深10.6米,總建筑面積達549.36平方米。山門為抬梁房架,左右耳房及配殿為穿逗房建。正殿為八架椽屋前后乳栿搭牽用四柱對四椽栿的五鋪作計心造斗拱房建,斗拱布局為柱頭鋪作四朵,補間鋪作五朵。房蓋所有脊飾均于“文革”中破壞。正殿原有匾額一通,采用突凹不平的立豎條紋制成,制作奇巧,正面看為“-寺”三字,左側(cè)看則變?yōu)椤芭钊R天”,右側(cè)看又成“破迷亭”。此匾亦為“史無前例”中的愚昧至極的個別人授意“-”砸毀……[詳細]
金像寺摩崖造像
  金像寺摩崖造像位于夾江縣漹城鎮(zhèn)千佛村。是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保存較完好的明代摩崖造像群落。1982年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后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被樂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金像寺摩崖造像鐫刻于明代中期,共有6龕,造像60余尊,分布于金像寺遺址前后崖壁上,坐東北向西南,均為紅砂石質(zhì),面積約400平方米。主要龕窟有:千手觀音龕、三世佛龕、彌勒佛龕等。2--6號龕較大,其中3號龕高5米,寬4.5米,深3.6米,圓弧頂;龕中鐫千手觀音一尊,結(jié)跏跌坐,高2.9米,有11個頭,240只手。4號龕前有明代成化年造像碑記,另有山神、牛王等,造像保存較好。5號龕高3.8米,寬6.1米,深2.7米;龕中鐫三世佛坐像,結(jié)跏趺坐,兩側(cè)鐫文殊普賢,騎青獅白……[詳細]
171、拆樓圣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拆樓圣堂
  無始無終真主宰,宣仁宣義大權(quán)衡!边@是清朝皇帝康熙對天主教的中肯評價。在峨眉山市桂花橋鎮(zhèn)拆樓村,便有一座這樣的天主教堂——玫瑰圣母堂。自1852年建成至今,她歷經(jīng)風(fēng)雨走過了160個年頭。環(huán)境清幽的圣堂前,兩排挺拔的綠樹依房而立,花壇、盆景點綴其間,寓意和平的天使與白鴿、象征貞潔的玉簪花躍然墻上,金黃的十字架矗立于塔樓項端,一股濃濃的歌特式建筑風(fēng)情撲面而來。圣堂的現(xiàn)任神父熊華云告訴筆者:“1822年,拆樓圣堂始建于桂花橋鎮(zhèn)拆樓坎。眼前的玫瑰圣母堂是1850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傳教士汪神父組織拆遷重建,當?shù)亟逃殉龉こ隽Γ瑲v時2年完成的。整座圣堂占地面積4300多平方米,較多可容納800多人。”“拆樓圣堂是目前樂山市范圍內(nèi)保存較完好的法國歌特式天主教堂,1988年被樂山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級文物保護……[詳細]
黑馬山墓群
  四川黑馬山墓群位于巴中江口鎮(zhèn)五一村,坐西向東,分布在長100米,寬30米,面積3000平方米的坡地上,共有墓葬3座,均為夫妻合葬墓。M1李在明墓,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M2李映元墓,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M3李坤元墓,建于清咸豐十年(1860)。其中M2李映元墓由土冢、墓碑、碑、牌坊、字庫、桅桿組成,土冢呈橢圓形,長4.2米,寬3.9米,高3.4米,塚前立石質(zhì)三樓牌樓式墓碑,高4.99米,寬4.5米,四柱三開間,碑左右兩側(cè)為八字形儀墻,高2.46米,寬4.8米,儀墻前相向而立碑2通,高2.93米,寬1.01米,厚0.87米,碑外側(cè)為塋墻,高1.6米,墓碑中軸線前3.88米處立五樓牌樓式牌坊1座,四柱三開間,高6米,寬4.4米,牌坊左右兩側(cè)與塋墻相接,牌坊前2.6米處左右兩側(cè)立密……[詳細]
173、成都陜西會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陜西會館
  陜西會館位于陜西街(現(xiàn)在的蓉城飯店內(nèi))。它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是寓川的陜西人祭祀先賢、議事營商、拜親宴友、求學(xué)借宿的地方。嘉慶二年(1797年)經(jīng)過擴建和修葺,F(xiàn)存建筑乃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陜籍四川布政司預(yù)首倡,成都“慶益”“益泰”等33家陜?nèi)松烫柤Y重建。整個建筑凝重端莊,古樸而有氣勢,在造型和裝飾方面較好地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體現(xiàn)出清代較高的建筑水平。其主體建筑為重檐歇山頂式,覆以黛色簡瓦;底樓擎柱皆為石質(zhì),木制門窗雕鏤精細,斗枋紋飾彩繪飄逸。會館門匾“陜西會館”四個字,為于右任所書。目前會館僅存大殿,已修葺一新。大殿坐北向南,建筑面積805平方米,通高18余米,木結(jié)構(gòu),重檐歇山式屋頂,覆黛色筒瓦,兩層翹檐。正脊兩端各有1.5米高的龍形獸物。底樓擎柱為石柱,四……[詳細]
小新場獨善橋
  地址:通江縣草池鄉(xiāng)嘉禾寨村一組陳家河該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東北——西南走向,橫跨于陳家河上,為5孔石拱橋。橋長64.12米、寬5.8米,距河面高8米,橋面用板石鋪成,橋欄用條石砌成。橋東北端石梯右側(cè)的自然巖石上立有“同治六年歲次丁卯年季春下浣吉旦”石刻建橋記事碑,其文可識者大意為:“上通秦漢,下達巴蜀,而兩山逼狹……每值天雨淋漓,山水漲發(fā),臨流者誰不為之哀嘆。翁佘君鳳林者,久欲獨立捐資修橋,事未舉而先逝!逼渥幽袑W(xué)、俊魁、文生、炳煥、必揚等繼父志,毅然捐資成其大功!耙蛳氮毤揖栀Y,鄉(xiāng)人以獨善名之!豹毶茦蛳掠31米處,有跳礅橋一座,按一步一個的距離安置石礅,共39礅,全長40米,石礅高1.31米、寬0.58米。橋東南端有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孟冬月所立六棱形石柱碑1通,上陰刻建……[詳細]
175、青城山上清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城山上清宮
  上清宮是青城山里位置最高的道觀,宮內(nèi)有老君殿、三清殿、文武殿和道德經(jīng)堂,香火旺盛,大多數(shù)游人到這里都會燒香祈福。道觀門口有觀日亭,適合觀賞日出。上清宮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晉代,現(xiàn)存殿宇建于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年)。山門外西側(cè)石壁上刻有黃天鵠所題“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刻石。道觀門樓匾額上的“上清宮”三個大字,是蔣介石1940年手書。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純陽祖師和三豐祖師;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道德堂有楠木板壁,上刻《道德經(jīng)》全文;文武殿內(nèi)祀文圣孔子和武圣關(guān)羽。宮內(nèi)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不遠處有跑馬坪、旗桿石,傳為明末張獻忠起義軍練兵遺址。沿上清宮后面的石級而上,就可以到青城峰頂,頂上建有呼應(yīng)亭,是觀賞青城山日出、云海及……[詳細]
白云鹽井遺址
  白云鄉(xiāng)鹽井遺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白云鄉(xiāng)窯埂村5組,白云鄉(xiāng)去丹棱官廳埂公路經(jīng)過鹽井溝西岸。1998年9月成都考古隊進行發(fā)掘,出土唐、宋陶瓷器殘件。大王廟(博濟廟)遺址,在鹽井溝東。有明弘治五年,清光緒三年、二十年、民國十年石刻文字。該遺址分布在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400米的鹽井溝中,現(xiàn)存鹽井2口,石硯槽14處,柱洞15處。1號鹽井位于鹽井溝東側(cè)臺地上,圓形鹽井內(nèi)徑1.74米,2號鹽井位于1號井下游190米處,在鹽井溝東岸,直接開鑿于巖石上,圓形直徑1.75米。溝中柱洞現(xiàn)存15個,圓形,直徑0.12米—0.26米,深0.12—0.26米,1號井上游有8個,其上應(yīng)有鹽井,柱洞是安放檢槽支架所用。黑攤子基槽遺跡在2號井上游65米處鹽井溝基巖上,槽溝長方形共14條,基槽長0.35米—0.9……[詳細]
177、天師洞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師洞
  青城山天師洞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鎮(zhèn)青城村(青城山中心)。天師洞始建于隋大業(yè)年間(605~618),名延慶觀,唐代改常道觀,宋稱昭慶觀,清代始用今名。現(xiàn)存建筑主要系清康熙間重建,占地面積8132.5平方米,建筑面積5749平方米。建筑群坐西向東,不強調(diào)中軸線,依地勢和使用功能在總體上分為四個區(qū)域,在縱向和橫向布置成十多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氣氛有別的院落,由曲折環(huán)繞的石道連接成一座完整的古建筑群。天師洞在選址、平面布局、建筑空間處理和藝術(shù)特色及功能使用方面,均有較高成就;對于研究青城山道教的發(fā)展、演變,對于研究青城山道教建筑的營建,具有一定意義。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景區(qū)內(nèi)類型:道觀游玩時間:建議20-30分鐘電話:400-1151-222開放時間:冬季(12月1日-次年3月1日……[詳細]
郫都石佛寺
  石佛寺位于四川郫縣郫筒鎮(zhèn),是一座廢棄的寺廟,僅剩下一間大殿、一間后殿和一間偏殿。在郫縣郫筒鎮(zhèn)長樂村的鄉(xiāng)間小路旁有一座廢棄的石佛寺,僅剩下一間大殿、一間后殿和一間偏殿。大殿占地約上百平方米,10米左右高,是一座土木結(jié)構(gòu)的古建筑。大殿內(nèi)堆放著谷草、農(nóng)具等物品,殿瓦也都殘敗得四面透光。就在這破敗不堪的大殿四壁上,卻到處可見繪畫精美的壁畫!殿墻四壁的最下方是彩繪圖案,上面是黑白涂繪的壁畫。畫面上有佛像、人物、動物和樹木的圖案,還有諸如“住善國如來舍身未因、太子里拜仙人為師尊、住善國仙女試道心”等文字注釋,每幅畫都仿佛在講述一個流傳悠久的故事。粗略統(tǒng)計,整個殿墻上的壁畫至少有40多幅,保存得比較完好的圖畫還有10多幅。除了壁畫,大殿的立柱上也到處都是文字和鮮艷的花紋。據(jù)介紹,2012年3月31日,新上……[詳細]
闊達回龍寺
  平武縣闊達藏族鄉(xiāng)筏子頭村有一座回龍寺,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當年,回龍寺是龍州至松潘、甘肅等地的一處重要驛站,且又是戲樓,是川西北保存最為完好的集戲樓與驛站為一體的清代古建筑;佚埶伦背,靠山面河,涪江從正前方流過。據(jù)考證,回龍寺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為清代早期建筑;佚埶掠蓸窐牵☉驑牵、正殿、左右配殿組成四合院。戲樓的左右還有部分木構(gòu)建筑相連,與戲樓一樣為二層。戲樓兼作大門,進廟從戲臺底穿過。戲樓臺口在內(nèi)院倒坐,戲臺有雕花撐弓,中間額枋有戲裝人物雕飾,臺口前沿有雕花華板,戲臺上部梁枋有地方傳統(tǒng)彩畫,邊壁上有壁畫,頗為精細,可惜的是大多壁畫都已殘損。據(jù)了解,在清代,該處為水碼頭和驛站、關(guān)防之地,頗有人氣,故形成小場鎮(zhèn),因此設(shè)廟,建戲臺以應(yīng)對節(jié)日廟會。據(jù)縣文管所相關(guān)負責(zé)人介紹……[詳細]
馬喇長官司衙門遺址
  馬喇長官司,也稱瓦馬喇長官司,簡稱馬喇司,于明永樂五年(1407年)設(shè)置,隸屬鹽井衛(wèi)。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降為副長官司,屬寧遠府。其治所在今川滇交界處的鹽邊縣惠民鄉(xiāng)。馬喇司歷明清兩代五百余年,對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功績。衙門從南大門入內(nèi),由照壁、門樓戲樓、大堂、二堂、廂房組成。東西廂房為士兵、差使住房;大堂西側(cè)南端為家廟,西側(cè)為監(jiān)獄;二堂為私宅,西側(cè)為兵器庫,東側(cè)為公事房,后為糧庫、廚房。馬喇長官司衙門遺址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呈橢圓形,現(xiàn)僅有殘垣斷壁,刑具1件、由兩根長方形石條組成,中間有方孔四個,立于地面,高1.6米,寬0.4米,厚0.2米;柱基1個,底座呈正方形,邊長0.6米,高0.4米,上呈圓形,直徑0.4米,殘磚上有紋飾和“吉祥如意”字樣。歲月滄桑,雖然土司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