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靈應之記》碑,又稱《天妃之神靈應記》碑,俗稱“鄭和碑”。大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正使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監(jiān)李興、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長樂以等候季風開洋,在重修長樂南山的天妃行宮、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寶殿之后,鐫嵌《天妃靈應之記》碑于南山宮殿中。碑以黑色頁巖為料,高1.62米,寬0.78米,厚0.16米。碑額書有小篆“天妃靈應之記”六字,其中二字殘損。字框的上端及兩側陰鐫線刻如意云氣紋。頂端正中涌出一輪圓月。石碑正文四周鐫刻著纏枝蕃蓮花紋。正文楷書直下計31行,首行68字,全文共1177字,除9字磨損外,尚可完整辨識。碑文記述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六年(公元1405年~1431年)間,三保太監(jiān)鄭和奉使統(tǒng)率遠洋船隊百余艘,以先進的航海技術七次下西洋的經(jīng)歷。這是研究鄭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