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寧波市旅游

寧波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黃宗羲墓
  黃宗羲墓位于化安山剡湖岙龍山東南麓?滴醵吣,黃宗羲(梨洲)79歲時,在化安山下的龍山東南麓自覓墓地,營筑生壙,墓穴與龍山山脈連成一體,并作《梨洲末命》,《葬制或問》篇告誡兒孫。梨洲先生長逝后,兒孫遵照遺囑辦理葬事,并由清初著名史學家全祖望撰寫神道碑文,蕭山毛奇齡撰墓志銘。原墓在“文革”期間被毀。1981年,文物部門在原址根據原貌修復。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又遵照梨洲先生遺愿,在墓左側開辟梅園,植梅二百多株;在墓拜壇下開掘荷花池三個,種上荷花;墓道上建石亭一座。墓地四周叢山巍巍,綠蔭蔽日,給人一種肅穆幽靜之感。墓南山坡有其父黃尊素墓,兩墓遙遙相對,象征著黃氏父子兩代浩然正氣、抗爭不屈的一生。墓地旁的龍虎草堂位于化安山的龍山虎山的谷地間,原系丙舍,建于明崇禎年間,是黃宗羲父黃尊素從隱鶴橋遷于化……[詳細]
寧波天寧寺塔
  天寧寺塔位于寧波市中山西路。天寧寺塔是寧波市現存最早,也是長江以南唯一的一座唐代磚塔,也是我國僅存的唐代寺前雙塔實例,對于研究唐時的宗教文化和佛教建筑具有重要的作用。現西塔已按原貌修復。因建于唐咸通四年(863年),故又名咸通塔。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寧寺始建于唐太中五年(851年),原名國寧寺,宋宗寧二年(1106年)改名為崇寧萬壽寺,改和元年(1111年)更改名為大寧萬壽寺,建炎年間,毀于戰(zhàn)火,不久重建。元至大二年(1309年)為倭寇所毀,后又重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為天寧禪寺。民國初年,改稱“天寧寺”。寺前原建有東西兩塔,東塔已于清光緒年間崩塌。1995年配合中山改造對東塔基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出殘塔基,F存者為天寧寺的西塔。原因塔磚上有正書“……[詳細]
廟溝后、橫省石牌坊
  廟溝后、橫省石牌坊,按形制考證,約建于南宋至元代期間,是已知年代最早的石坊。兩座牌坊皆為墓道牌坊,所在墓道已毀,墓主無從考證。它們都是二柱一間一樓仿木結構石坊,坐東向西。前者石料采用鄞縣西部產的“梅園石”,后者石料采用鄞縣東錢湖鎮(zhèn)的“椅岙石”。廟溝后石牌坊位于東錢湖鎮(zhèn)韓嶺村廟溝后山麓南坡。石牌坊西向,二柱,一間一樓仿木構。面闊3.29米,柱高3.28米,單檐歇山頂,翼角起翹較大,獸面勾頭,重唇板瓦滴水。橫省石坊位于鄞縣五鄉(xiāng)鎮(zhèn)橫省村省岙仙人山,亦為西向,二柱一間樓仿木構,面闊2.5米。其基本結構與廟溝后石坊類同。不同處在于闌額下移,插入柱身,無普拍枋,華栱用插栱,闌額上刻出“七朱八白”式樣的長方形凹槽等。廟溝后、橫省石牌坊為研究我國明代以前此類石牌坊提供了珍貴實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兩座石牌……[詳細]
虞洽卿故居
  申江名人虞洽卿故居天敘堂建于1919年,取“敘天倫之樂”之意。它是一座優(yōu)秀的近代建筑,它把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和外來建筑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是近代建筑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并能和諧地矗立于中國江南鄉(xiāng)村的建筑環(huán)境中,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天敘堂坐西朝東,一條波光粼粼的河流從門前經過,光潔的青石板,把河塘及路面砌得平整有序,一扇懸有鐵環(huán)的朱漆大門鑲嵌在高聳的大墻中間。整幢樓房占地13700平方米,錯落有致的亭臺閣榭,曲徑通幽的天井花園,集中西建筑的精華于一體,構造奇特,令人嘆為觀止。天敘堂通面寬59米,通進深94米,分相對獨立的兩部分,共由五進房屋組成,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使得整個布局主次分明,氣韻生動。前三進始建于1916年,為傳統(tǒng)的木結構建筑,由照壁、大門、廳堂、后樓、廂房組成,民族文化的精粹……[詳細]
25、萬斯同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斯同墓
  萬斯同墓,位于奉化市莼湖鎮(zhèn)烏陽觀山南麓。萬斯同(1638——1702年),字季野,號石園,浙江鄞縣人,是黃宗羲的學生,博通諸史,著作很多,為人重氣節(jié),輕名利,康熙十七年,被薦博學鴻儒科,力辭不就。次年受邀到北京,不署銜,不受俸,以布衣身份參加史局《明史》修撰工作。先后十九年,手訂《明史稿》五百卷,創(chuàng)修史之特例,啟浙東之史派,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他的墓曾長期湮沒無聞,清末才被當地人發(fā)現,于1937年大修,并在莼湖建“鄉(xiāng)賢祠”一所。墓朝南偏西,直徑7米,從墓后壁到拜壇前沿深17.7米,拜壇呈方形。墓前有清大學士王頊齡題“鄞儒理學季野萬先生暨配莊氏傅氏墓”的墓碣,兩邊有翰林裘璉題“班馬三椽筆,乾坤一布衣”的對聯。拜壇上有祭桌一、石凳二,墓前100余米處有牌坊一座,上有“萬季野先生墓道”六字暨時人題……[詳細]
東錢湖墓葬群
  1、東錢湖石刻群位于浙江省鄞縣東錢湖北岸郭家峙至天童公路沿線。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前后至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前后建成。主要是指南宋史氏望族和明代太子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體。 南宋時期的史氏望族墓道石刻群,是融古代哲學、美學、生態(tài)學等于一體的石刻藝術精品,它包括宋冀國夫人葉氏太君墓道、宋太師越國公史詔墓道等。這些墓道長50米至數百米不等,現存較為完整。石刻造型比例適度,線條流暢,生動傳神。 石刻群的元明墓道中以明代少傅兼太子太傅余有丁墓道為核心。其墓道長200米,寬25米。整組石刻氣勢雄偉,刻劃精致,在中國現存發(fā)現明墓中較為罕見。 東錢湖石刻群中的南宋墓道石刻成為中國南宋時期規(guī)模最大、數量最多、雕刻最精的墓道石刻遺存,填補了中國南宋時期美術史、文物考古史、雕刻藝術史的空白![詳細]
27、南渡廣濟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渡廣濟橋
  廣濟橋位于奉化市南渡村,橫亙于奉化縣江下游,是東南沿海唯一的驛道所徑,是舊時奉化三大水路交通要道之一。該橋始建于宋,元代重建,明、清幾度重修,但橋墩仍是元代建筑物,F存廣濟橋為木石結構廊屋式橋,通長51.68米,寬6.6米。石柱為墩,五縫四孔。每縫石柱6根,都有側腳,上下作榫,基石固定,頭用鎖石鎖住,并用三根大牽木固定。鎖石上鋪梁木,其上為橋板。橋面建廊屋21間,八架梁用六柱,梁架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上覆小青瓦。元代橋墩中至今還保留有“至元二十三年歲在丙戊四月二十九日乙丑甲時重建”,“城居沈森辛酉本命三月二十二日未時與家眷等施財舍……以及鄞縣小溪石匠許成”等題刻和元代的柱頂石歷代碑記等物。保存良好。廣濟橋位于浙東古驛道上,通過這條驛道,將“海上絲綢之路”與陸路緊密相連,使這條東西方貿易與文化……[詳細]
28、它山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山堰
  它山堰是中國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位于浙江寧波市鄞州鄞江鎮(zhèn)它山旁,樟溪出口處。位于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由縣令王元瑋創(chuàng)建。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筑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鹵化,城市用水困難。在鄞江上游出山處的四明山與它山之間,用條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級的攔河溢流壩。壩頂長42丈,用80塊條石板砌筑而成,壩體中空,用大木梁為支架。位于鄞州區(qū)鄞江鎮(zhèn)它山旁,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山堰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全長134.4米,高約3.05米,寬4.8米。堰面全部用條石砌筑而成,堰身為木石結構,有逾抱大梅木枕臥堰中,歷千余年……[詳細]
29、全祖望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祖望墓
  全祖望墓位于南郊王家橋苗圃南端。全祖望(1706-1755)浙江鄞縣人,是浙東史學派的重要人物,乾隆元年(1736)會試中進士,入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愿充任低等的知縣,次年歸家鄉(xiāng),此后且不復出仕。他學問淵博,尤好搜集古典文獻及金石舊拓。家居后,成《固學紀聞》三,修《南雷黃氏宋元學案》,七!端涀ⅰ,繼選《甬上耆舊詩》,撰有《經史問答》,《漢書地理志稽疑》等著作,為我國文化寶庫增添了許多珍貴的遺產。該墓地原為全氏墓地,是祖關山墓葬群的一個組成部分。墓坐東偏北,朝西偏南,坐落于一片綠草叢中。墓平面呈長方形,面闊730厘米,進深420厘米,四周用條形石塊堆砌,高122厘米,墓碑系原物,高122厘米,長厘米,上 書“謝山全太史之墓”,祭臺兩側豎有兩方“全祖望先生傳”的碑刻和兩根方形石柱,柱上刻有兩……[詳細]
東錢湖石刻群
  東錢湖石刻群位于浙江省鄞縣東錢湖北岸郭家峙至天童公路沿線。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前后至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前后建成。主要是指南宋史氏望族和明代太子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體。南宋時期的史氏望族墓道石刻群,是融古代哲學、美學、生態(tài)學等于一體的石刻藝術精品,它包括宋冀國夫人葉氏太君墓道、宋太師越國公史詔墓道等。這些墓道長50米至數百米不等,現存較為完整。石刻造型比例適度,線條流暢,生動傳神。石刻群的元明墓道中以明代少傅兼太子太傅余有丁墓道為核心。其墓道長200米,寬25米。整組石刻氣勢雄偉,刻劃精致,在中國現存發(fā)現明墓中較為罕見。東錢湖石刻群中的南宋墓道石刻成為中國南宋時期規(guī)模最大、數量最多、雕刻最精的墓道石刻遺存,填補了中國南宋時期美術史、文物考古史、雕刻藝術史的空白。其元明石刻……[詳細]
余姚通濟橋
  通濟橋橫跨余姚城中的姚江之上,由于它是姚江上最長最高的橋,故被稱為“浙東第一橋”。該橋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原為木結構,初名德惠橋,后又改名虹橋,屢建屢毀。元朝至順三年,改建為石砌三孔橋,定名為通濟橋。現存橋身為清朝雍正七年至九年重建。通濟橋全長90米,高大雄偉,橋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題道:“海舶過而風帆不解”八個字,便足以證明。北宋時王安石任鄞縣縣令時旅行至此,更是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山如碧波翻江去,水似青天照月明。喚取仙人來此住,莫教辛苦上層城!2019年10月7日,余姚通濟橋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交通:余姚市區(qū)公交車均可到達。景點位置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府前路……[詳細]
32、瑞云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云樓
  王陽明的誕生地瑞云樓位于余姚北城,是王陽明父親王華考中狀元前租自莫氏。明成化八年,王陽明誕生時,他祖母夢見神仙瑞云送子的佳話,遂將此樓稱之為瑞云樓。王陽明在此樓度過了他的童年生活,待王華任職京師,即擇地龍山里第構筑新居,此樓又租給錢氏。至弘治九年(1496),王陽明的得意門生、大儒錢德洪亦降生于此樓,實乃歷史之巧合。待王陽明貴顯,每當回姚,必指點樓中藏胎衣處,顧念到母親和祖母,因自己軍務繁忙,對母、祖不得生養(yǎng)死殮,每每引起長時間的痛苦。此樓主體后在清乾隆年間被焚毀,而儀門、正廳等四周建筑基本完整,火燒場遺址一直保存至今。1996年由市政府撥款,在火燒場遺址上借用別處拆遷的明代建筑原材料,仍按明代風格,參照故文獻《瑞云樓記》所述原樣在原址修建,現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花岙兵營遺址
  遺址位于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現有兵營遺址、遺跡多處,除了兵營遺址外,還保存有其他軍事設施遺址,如練兵場、哨所、了望所以及可能是屯墾之用的梯田等;兩大兵營一在瀕水山岙,一在山上,前者機動性好,后者利于防守;包括其他設施的布點等,皆是因地設置,相宜安排。兵營設點隱蔽,在樹木掩映下遠觀近視都不易發(fā)現;兵營-有寨墻,大門內有類似甕城結構的過渡區(qū);營房建筑均很低矮、體量小,兩坡頂,卵石壘墻,茅草結頂;營房之間有些有地道,有些建筑有暗室,等等,這些都符合南明軍隊在險惡環(huán)境下的生存選擇。張蒼水兵營在花岙島上分布甚多,以雉雞山西南山腰與西北麓之雉雞山兵營、高涂岙兵營規(guī)模最大,具有代表性。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七里嶼燈塔
  七里嶼燈塔位于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甬江口七里嶼島上,同治四年(1865年)由英國人主持的浙海關稅務司與清寧紹臺道協(xié)同所建。占地面積2.5平方米。整體高度10.1米,燈塔內最早放入一盞植物油燈。塔身呈八角柱形,鋼筋水泥澆注,塔底八角邊長1.7米,從塔身到燈籠有內旋水泥樓梯。1872年、1924年進行過較大修繕,1995年,上海海事局寧波航標處因新燈塔建成使用,將原燈塔遷移安置在七里嶼北邊100處的島礁邊,作陳列展示供游人參觀用。 該燈塔歷史悠久,是我國乃至遠東最早建造的燈塔之一,是寧波現存少有的有人值守的燈塔,對研究寧波港百年變遷歷史有較高價值。2012年3月2日公布為區(qū)級文保單位。2013年3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鎮(zhèn)遠炮臺
  鎮(zhèn)遠炮臺位于寧波市北侖區(qū)戚家山街道小浹江入海口的笠山南側,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三臺土夯筑,平面呈凹字形,長52.6米、寬9米、高4.8米,原設炮眼5孔、營房11間。清光緒十年(1884)置瓦瓦司80磅前膛炮1門,瓦瓦司46磅前膛炮2門,英國土炮2門,后增克虜伯12公分后膛炮2門,克虜伯17公分后膛炮1門。1936年從平遠炮臺移來克虜伯21公分后膛炮1門,2007年該炮臺底座移至蔚斗小學舊址收藏。目前,炮臺毀壞嚴重,炮臺壁大部分已倒塌,西北側兩間三合土營房還較完整。1996年11月,作為鎮(zhèn)?诤7肋z址一部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點位置寧波市北侖區(qū)戚家山街道(小浹江入海口的笠山南側)……[詳細]
寧波林宅
  時代:清地址: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qū)鎮(zhèn)明路紫金巷,該宅坐北朝南,西臨紫金卷,背依三支街,東近鎮(zhèn)明路,西毗鄰民居。在海曙區(qū)紫金街30號。清同治年間舉人林鐘嶠、林鐘華兄弟倆之住宅。整個住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1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由頭門、照壁、二門、照壁、轎廳、前樓、中樓、后樓等組成,左右配以廂房。門樓、照壁、影壁等處均有精致的雕刻,現尚存磚雕170余幅,石雕、木雕50余幅。宅西南辟有小園,為“蘭亭”,藏有明董其昌書,陳繼儒題跋的“蘭亭序”貼石二方。林宅是浙東地區(qū)現存的古代雕刻藝術最集中,最精致,內容最豐富的建筑之一,這些珍貴的雕刻藝術品對研究雕刻藝術、建筑裝飾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詳細]
慈城古建筑群
  慈城古建筑群位于寧波市江北區(qū)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慈城鎮(zhèn)。慈城是江南極少數保存較為完好的縣城,保存了完整的傳統(tǒng)生活結構方式,保留下來的傳統(tǒng)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還有孔廟、會館、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構筑物。慈城古建筑群保存了大批明、清古建筑,包括祠堂,如劉家祠堂;住宅,如甲第世家、大耐堂、布政房、姚鏌宅、福字門頭、桂花廳、馮岳彩繪臺門、莫駙馬宅;牌坊,如冬官坊、貞節(jié)坊、世恩坊;彭山塔、孔廟等等。古建筑群規(guī)劃合理、布局緊湊、用材講究、雕刻精美,具有浙東地方建筑特色。慈城古建筑群對于研究浙東地方居民建筑提供了重要實例。2006年慈城古建筑群作為明智清代的古建筑,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程氏慶余堂程氏慶余堂位于慈城鎮(zhèn)東北角、察院巷7號,主體建筑座北朝南,大門朝東,偏南。祠堂建于……[詳細]
寧波天寧寺
  天寧寺位于寧波市中山西路。天寧寺始建于唐太中五年(851年),原名國寧寺,宋宗寧二年(1106年)改名為崇寧萬壽寺,改和元年(1111年)更改名為大寧萬壽寺,建炎年間,毀于戰(zhàn)火,不久重建。元至大二年(1309年)為倭寇所毀,后又重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為天寧禪寺。民國初年,改稱“天寧寺”。寺前原建有東西兩塔,東塔已于清光緒年間崩塌。1995年配合中山改造對東塔基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出殘塔基。現存者為天寧寺的西塔。原因塔磚上有正書“咸通四年(863年)造此磚紀”之銘文,1995年在西塔組修時,又發(fā)現了許多咸通年間的塔磚。故有“成通塔”之稱,由于該塔比較矮小,又形似烏龜,所以俗稱“烏龜塔”。天寧寺塔系磚結構,立面呈拋物線狀.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約3.20米,共五層,逐層收縮。每層用磚疊澀出……[詳細]
永豐庫遺址
  元永豐庫遺址位于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唐宋子城遺址內。前身為南宋“常平倉”。是元代寧波的衙署倉儲區(qū)遺址。南宋慶元元年(1195),改明州為慶元府,并于子城內設“常平”倉”,“以藉米麥”。元時改為“永豐庫”!安钤O官攢,收納各名項斷設贓罰鈔及諸色課程,每季解省!保ā对琳m(xù)志》)明洪武三年(1370)更名“宏濟庫”!俺黾{庫四座,以‘文行忠信’字為號,今廢!保ā冻苫瘜幉ǹぶ尽罚2001年9月和2002年3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兩次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永豐庫遺址規(guī)模較大,南北長120米,東西寬80米,總建筑面積9600平方米。遺址以兩處單體建筑基址為核心,并有與之相關的磚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溝、水井、河道等眾多遺跡,出土可復原各類文物800余件,是寧波市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成果最豐碩的一次城市考……[詳細]
40、東門燈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門燈塔
  東門燈塔位于象山縣石浦鎮(zhèn)東門島東南,由任筱和、任筱孚兄弟(稱二難先生)于1915年出資建造,后被燒毀,1919年,任氏兄弟與延昌紀傳長等籌資重建。燈塔由塔基、塔身與燈室組成。塔基用條石砌筑;塔身三層,圓柱形,用石塊拼接構筑而成,內徑2.13米,外徑3.7米,塔高5.44米,內部設旋轉樓梯,通往塔頂;塔頂穹窿狀,高2.74米,窗檻用八塊石板拼接而成,窗戶用玻璃構成,室外設走廓,廊外設鐵護欄。東門燈塔整體保存較好,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設施,北漁山燈塔對研究我國近代科技和航海史具有重要價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