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翼城大河口遺址
  大河口遺址(第五批省保)時代:新石器、西周、東周、漢代地址:臨汾市翼城縣隆化鎮(zhèn)大河口村東北大河口遺址位于翼城縣隆化鎮(zhèn)大河口村東北,面積約80萬平方米。大河口遺址位于翼城縣隆化鎮(zhèn)大河口村東北,距縣城約6公里,分布面積約80萬平方米,該遺址經考古調查、勘探和局部發(fā)掘得確定知為新石器時代、周代、漢代時期。新石器遺址位于西部,西周遺址位于中部,東周遺址位于東北和北部,墓群位于遺址的中部偏北,漢代遺址位于遺址的南部,文化層厚約0.5-2.5米。斷崖上暴有灰坑,地面及灰坑內采集有新石器時代的泥質紅陶片;西周時期的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罐殘片;春秋時期的夾砂灰陶繩紋鬲,甗、泥質灰陶繩紋盆、罐殘片;戰(zhàn)國時期的卷草紋瓦當殘片及陶支墊;漢代的繩紋筒瓦、板瓦等殘片。西周至春秋初年的族墓群是大河口遺址的重要組成部……[詳細]
102、太和巖牌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和巖牌樓
  太和巖牌樓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城東北20公里北辛武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建造。因它通身包砌精美華麗的琉璃飾件,而被當地人稱之為“琉璃牌坊”。太和巖牌樓,原是該村真武廟前的門前坊,其坐北向南,占地27.7平方米。據傳,該牌樓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北辛武村晉商巨富冀氏家族冀以和在對村內的七座廟宇進行補修時,在真武廟中軸線之山門前所新建。雖然現在只剩下了牌樓這個單體建筑,但是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當年真武廟的氣勢,在明間西側柱底有“光緒丁酉年(1897)年造立”的題記。此牌樓為四柱三樓歇山頂琉璃磚石結構,坊高8.5米,長9.65米,寬1.55米,臺明為長方形,四周設壓檐石,中間用方磚斜墁,前檐設四步踏步,兩側垂帶處雕石獅一對,柱基座為石制須彌座,圭腳四角雕角獸,中間用纏枝花瓣相連。整個建……[詳細]
曲沃羊舌墓地
  羊舌村在曲沃縣城東北方向約12公里處,位于滏河河谷南側,墓地就在村南的嶺地上,著名的曲村—天馬遺址位于滏河河谷北側腹地,羊舌墓地與曲村—天馬遺址內的北趙晉侯墓地隔河谷相望,其間是寬闊的滏河河谷及臺地,直線距離4500米。羊舌村南邊的土嶺是由翼城方向延伸過來的。翼城,同樣是晉國的腹心,這塊土地承載了更多的文化沉淀。羊舌,僅從字面就能讓人浮想聯翩。羊舌村村名的來歷已無從可考,或因地理位置得名,但更多的恐怕是與春秋時期晉國的羊舌氏有關,因為在曲沃有許多地名都與歷史上的晉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羊舌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今天的《百家姓》中已不見羊舌,但羊舌氏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顯赫姓氏,在晉國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晉國晚期的著名政治家羊舌肸,字叔向,名搏列國,為當時的名臣。羊舌氏源出晉國公室,是晉……[詳細]
平順龍門寺
  龍門寺龍門寺(第四批國保)時代:五代至清地址:平順縣城東北54公里石城鎮(zhèn)源頭村龍門山麓寺創(chuàng)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五代后唐及宋金時期曾予大規(guī)模擴建,尤其是北宋建隆元年(950年),規(guī)模達到極盛,“殿堂寮舍數百盈”。后歷代皆有修葺。現存后唐、宋、金、元、明、清建筑七十余間。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070平方米。布局為東、中、西三路軸線,各條軸線又分為前院、中院和后院。建筑依地形而建,高低錯落,主次分明。中線建筑主要有前院的山門(天王殿)、東西廊房、東西配殿、佛幢、中殿、鐘樓。后院有東西僧舍、后殿(燃燈佛殿);東線有圣僧堂五間、水陸殿七間及禪堂、僧舍、馬廄等附屬建筑;西線有前后兩組四合院僧舍及庫房等附屬建筑。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中線上。西配殿位于中軸線前院西側,為寺內最古老的建筑。創(chuàng)建……[詳細]
干坑南神廟
  時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古陶鎮(zhèn)干坑村平遙古城以南1公里的干坑村,有一座獨具特色的佛寺,原名耶輸神祠,老百姓因其居縣城之南,俗稱其為“南神廟”。早在清代初期,南神廟就成為該寺的定稱了。關于南神廟的始建年代,已無準確記載,但據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耶輸神祠鐘樓碑記》所載,當時該寺“次建兩廡,東側三大士菩薩,二八羅漢;西則子孫圣母,侍列諸神”。中國佛教在唐代末期已將十六羅漢演變?yōu)槭肆_漢,而南神廟在初建時使用“十六羅漢”規(guī)制,說明該寺的初建時間,最晚也應在唐代中期。南神廟正殿主祀耶輸陀羅,法名“具足千光明菩薩”,在俗時為迦毗羅衛(wèi)國喬達摩·悉達多王子的王妃,共同生有唯一的男孩羅怙羅。兒子出生前,喬達摩王子就放棄王位繼承權而離家出走,創(chuàng)立佛教,成為佛祖,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傳羅怙……[詳細]
天鎮(zhèn)慈云寺
  慈云寺是天鎮(zhèn)縣現存邊塞歷史文化文物的典型,以其歷史久遠,規(guī)模宏大而著稱,于1957年山西省政府審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晉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慈云寺始建于唐代,由縣志記載,貞元年間(785—805)筑天成軍城池!败姟碧瞥癁檐娛聠挝弧3浅厥擒娛乱卦O施之一。一般講,先筑城池,后修寺廟。慈云寺建筑在貞元之后,那時叫法華寺,到遼開泰八年(1019年)重新修葺。到明朝中的宣德年間(1426—1435年)又進行大修,敕賜“慈云寺”,史稱“關外巨剎”。清朝,亦屢有修葺,但一直保持元明朝時的建筑風格。慈云寺占地1萬平方米,有殿閣僧舍85間,F為四重大殿、三進院落,從南到北,依次為金剛殿(也是山門的正門)、天王殿(又叫大雄寶殿)、釋迦殿、毗盧殿。一殿比一殿高,一殿比一殿雄偉。整個寺院建筑以……[詳細]
107、東龍觀墓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龍觀墓群
  “汾陽宋金墓群”于2008年6月發(fā)現,整個考古發(fā)掘工作中共發(fā)掘古墓葬27座,發(fā)掘面積1196平方米。其中磚室墓16座,土洞墓11座。磚室墓以形狀分類,分為八角形(8座)、六角形(5座)和四邊形(3座)。以面積分類,分為大墓(5平方米以上8座)、中墓(3平方米至5平方米6座)和小墓(3平方米以下2座)。土洞墓以面積分類,分為大墓(5平方米以上2座)、中墓(3平方米至5平方米2座)和小墓(3平方米以下7座)。在本次發(fā)掘中發(fā)現了7座磚雕、彩繪和壁畫類墓葬尤為特別,它們屬于兩個家族墓地。北邊的墓主人姓氏根據出土物推測為“周氏或吳氏”;南邊的從出土的明堂(宋金時期部分地區(qū)將墓地的規(guī)劃圖稱之為“明堂”)、買地券等文字資料來看,墓主人是生活在金代早期的“王氏”家族。較為完整的5號王氏家族墓地的明堂,最上方……[詳細]
白求恩模范病室舊址
  白求恩模范病室舊址位于五臺縣城東45公里的松巖口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8年6月17日,加拿大0員、胸外科專家白求恩同志從延安來到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駐地金崗庫村,被軍區(qū)司令員聘請為軍區(qū)衛(wèi)生顧問。6月19日趕到軍區(qū)后方醫(yī)院駐地松巖口村,辛勤工作近四個月。親自設計,指導施工,將原來的龍王廟改建成病室,后被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譽為“白求恩模范病室”。白求恩同志殉職后,毛主席親筆撰寫了《紀念白求恩》一文。解放后,在白求恩模范病室旁邊,新建了“紀念白求恩陳列室”,后改為“白求恩紀念館”。紀念館大院正中,聳立著6米多高的漢白玉題字塔,正面鐫刻著毛主席《紀念白求恩》全文;左側刻有-元帥的“學習白求恩同志的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革命精神,為全世界人民的利益而斗爭”的題詞;右側為聶榮臻元帥書寫的“偉大的國際主……[詳細]
祁縣鎮(zhèn)河樓
  位于祁縣城東北7.5公里處的賈令鎮(zhèn)。這一建筑,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間,這是一處自成一體的古建筑。鎮(zhèn)河樓,位于祁縣城東北7.5公里處的賈令鎮(zhèn)。這一建筑,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間,這是一處自成一體的古建筑。鎮(zhèn)河樓共有4層,樓體高達15.5米,東西長達15.5米,南北寬度為13.5米。鎮(zhèn)河樓四周,有18根明柱,底層有一磚砌而成拱形門洞。門洞長8米,寬2.8米。這一樓閣式建筑,在山西省內已不多見,現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鎮(zhèn)河樓為單體樓閣式建筑,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樓東西長15.5米,南北寬13.5米,面寬五間,共有四檐三層,高達15.5米。樓的第一層有磚砌拱門,門洞長8米,寬3米,南北貫通,古為行人車馬的通道。慈禧太后西逃長安的途中,經過這里,駐足觀賞,贊不絕口。樓的四周……[詳細]
110、孝義天齊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孝義天齊廟
  天齊廟天齊廟(第四批省保)時代:元地址:孝義市梧桐鎮(zhèn)中王屯村天齊廟位于山西省孝義市梧桐鎮(zhèn)中王屯村。2004年6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廟現存建筑為元代建筑,大清康熙39年有過一次大的重修。建國后,由縣政府撥款維修天齊廟大殿、樂樓,現保存較完整。整座寺廟坐北向南,北高南低,南北長88.8米,東西寬54米,總面積約4790平方米。整體建筑嚴謹合理,中軸線排列:正殿、樂樓、東西偏殿。大殿坐北向南,坐于寺院內北部的高臺之上,是本寺院最主要的建筑之一,面闊五間,進深六檐前帶廊懸山頂。臺明的高度較小,只設一層階石。大殿墻體內、外墻為青磚跑砌,內墻墻身白灰抹面,在大殿的兩側砌支護矮墻一道。殿頂鋪石砌琉璃脊瓦,檐下為單翹垂昂斗拱。大殿門高3米,寬2.8米,殿外檐下6根撐柱,每柱下都有柱基,……[詳細]
陶寺北墓地
  陶寺北墓地時代:兩周之際——戰(zhàn)國地址: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鄉(xiāng)陶寺村北約50米東高西低的臺地上陶寺村位于山西省襄汾縣城東北約7公里處,隸屬于陶寺鎮(zhèn),在塔兒山以西。陶寺北兩周墓地位于陶寺村北約800米處,因近年盜墓被發(fā)現。目前已大體厘清陶寺北墓地的范圍和墓葬分布狀況。陶寺北墓地位于塔兒山西麓山前向汾河谷地(即臨汾盆地)過渡的黃土塬上,黃土塬早已被改造為平整的梯田,由東向西階梯狀漸次降低。墓地總面積在24萬平方米左右,地勢開闊,墓區(qū)隨地勢大體沿西北—東南方向排列,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400米。目前已在陶寺北墓地探出墓葬1283座、車馬坑1座。從墓葬分布情況來看,陶寺北墓地應該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墓葬因等級的不同存在小的分區(qū):大型墓葬通常沿西北—東南主線排列,中小型墓葬集中散布于大墓周圍,并與大型墓葬小……[詳細]
112、陶寺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寺遺址
  廣袤富饒的山西晉南地區(qū),地處黃河中游,東憑中條之峻,西依呂梁之險,南臨黃河之塹,一條汾河縱貫,蘊育出自遠古舊石器時代丁村人以降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更有“堯都平陽”、“夏墟”、“虞叔封唐”的傳說,歷來都集聚著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目光。數十萬年悠悠歲月,在晉南大地上留下了多少珍貴的文化遺產。陶寺城址就是這些珍貴文化遺產中最璀璨的一顆明星,吸引著一輩又一輩的考古學家孜孜以求,辛勤探尋。一、二十世紀的收獲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位于襄汾縣城東北7公里處,汾河以東7公里,上個世紀50年代文物普查時發(fā)現,是一個面積為300余萬平方米的超大型遺址。1978-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隊協同臨汾地區(qū)文化局,為了尋找歷史上夏王朝的蹤跡,探索夏文化,對陶寺遺址的普通居住址和早期大貴族墓地……[詳細]
霍州鼓樓
  霍州鼓樓時代:明、清地址:霍州市城內市中心鼓樓,又稱文昌閣,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建,歷代屢有修茸。三重檐十字歇山頂0,通高27米,建筑面積225平方米。底層高7米,磚砌十字券拱式通道,貫穿東西南北四條大街。每面門洞正上方嵌砌一青石碑,東曰:“對霍”,南曰:“迎熏”,西曰“鎮(zhèn)汾”,北曰“拱辰”。臺基高峙,用青石、青磚混合砌成十字券拱形通道,四向貫通。上筑木構樓閣兩層,面寬進深各五間,二層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屋頂。四周圍廊雕刻有花卉、禽獸等圖案。瓦頂安裝有二十八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獸。鼓樓總高29米,登樓眺望,山川風光,霍縣城景,盡收眼簾。2019年10月7日,霍州鼓樓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沙嶺墓群
  沙嶺壁畫墓群(第五批省保)時代:北魏地址:大同市城區(qū)水泊寺鄉(xiāng)沙嶺村東北1千米處沙嶺壁畫墓群已發(fā)掘的壁畫墓坐東朝西,為長斜坡墓道磚構單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F存墓葬總長8.5米,寬3.4米,其中墓道長3米。出土文物27件。木質葬具殘破嚴重,未見人骨架。拼對墓葬中殘存的漆片,上有彩色繪畫和文字銘記。壁畫布滿了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頂、側部,保存面積達24平方米。其表現手法是用紅線起稿大體定位,再以黑線勾畫整體輪廓后定稿,然后進行涂色。壁畫主要有紅、藍、黑、三種色彩。內容主要有車馬出行圖、男女主人端坐圖、宴飲圖、武士圖和伏羲女媧神話圖以及造型各異的神獸圖,使用的是分層和獨立兩種圖象配置法,線條簡潔流暢,風格雄勁奔放。壁畫墓發(fā)掘成果已在《文物》、《文物與收藏》等刊物公布,現已得到妥善保護。該……[詳細]
昔陽離相寺
  離相寺時代:宋、清地址:晉中市昔陽縣趙壁鄉(xiāng)川口村離相寺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寺內現存石碑載,明正統(tǒng)、萬歷,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和民國均有修繕,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由南向北建有天王殿、正殿,兩側有東西配殿、鐘樓、鼓樓,除軸線建筑為原寺物外,兩側建筑均為后人新建。現存建筑中正殿為宋代遺構,天王殿為清代建筑。廟內現存重修碑、碣共計9通(方),院內存殘幢1座。正殿石砌臺基,平面方形,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屋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前檐當心間寬敞,兩次間略窄,殿內當心間兩縫梁架為六椽栿通達前后檐,通檐用兩柱,六椽栿上施駝峰承四椽栿,四椽栿上施駝峰承平梁,平梁正中施蜀柱、大叉手、大斗、丁華抹亥栱承脊槫,平梁及四椽栿兩端均設托腳,梁架制作規(guī)整,平梁、四椽栿、六……[詳細]
116、平順大云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順大云院
  大云院大云院(第三批國保)時代:五代至清地址: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石會村北龍耳山中院創(chuàng)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938年)。原名仙巖院,亦稱大云寺,后周顯德元年(954年)建寺外寶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間。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奉敕改名大云禪院。后逐漸荒廢,F存建筑除大佛殿與七寶塔為五代遺構外,余皆為清代所建。寺址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門(即天王殿)、中殿(彌陀殿,亦稱大佛殿)、后殿及兩廡。彌陀殿是大云院的正殿,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五年(940年),是中國僅存的三座五代木構建筑之一。大殿臺基正面高1.3米,青石壘砌,其余三面臺基隨地勢漸高而筑。殿之前檐辟門和窗,后檐亦有門道通行。殿身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柱頭卷殺圓和,柱礎為覆盆寶裝覆蓮式,檐柱以上闌額普柏枋疊交成……[詳細]
117、襄垣五龍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襄垣五龍廟
  五龍廟五龍廟(第四批省保)時代:明地址:襄垣縣城北關襄垣五龍廟位于襄垣縣古韓鎮(zhèn)城北關。廟宇南北長33米,東西寬22米,占地面積約726平方米。五龍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襄垣縣志》和廟內碑碣載,五龍廟大殿重修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廟宇內現存建筑有大殿、山門、東西廂房以及戲臺遺址。其中,大殿為元代遺構,山門和西廂房為明代遺構,東廂房為近代改建。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懸山式屋頂。梁架采用四椽前壓乳用三柱,斗栱六鋪作三下昂,重栱計心造,只設于前檐,補間各施斜栱一朵。山門是明代建筑,位于院落南端東側,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筒板瓦屋面。東廂房是近代改建。西廂房是清代建筑。2013年5月,襄垣五龍廟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18、北和炎帝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和炎帝廟
  炎帝廟炎帝廟(第三批省保)時代:元地址:長治縣北呈鄉(xiāng)北和村原名北禾村,傳說為炎帝嘗白谷得嘉禾之地。因北和村位居炎帝建神農城的羊頭山之地,故得名。廟創(chuàng)建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碣記載,明、清兩代曾多次修葺。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現僅存正殿、西耳殿。占地面積700平方米。正殿,亦稱五谷神殿,廣深三間,六架椽屋,硬山頂形制。殿身較短,斗栱為柱高的三分之一。柱頭斗栱五鋪作出雙昂,并出45度斜昂。昂形呈琴面式,斗栱肥碩,用材粗壯。殿內使用減柱造,梁架使用原始材料,元代特征顯著。檐下懸掛著清順治年間立“炎帝真君”牌匾一塊,黑底金字。北和村,原名北禾村,相傳因位于炎帝嘗百谷得嘉禾之地——羊頭山之北得名。炎帝廟四周田園廣闊,農舍毗鄰。該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相傳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據廟內現存碑碣記載,明清兩代曾多次……[詳細]
小張碧云寺大殿
  長子縣小張碧云寺大殿為宋代建筑,是“三普”中新發(fā)現的珍貴文物,被國務院直接列為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于長子縣城西北約5公里的小張村中,廟宇坐北向南,現存大殿、東西配殿和廂房等殿堂15間,其他建筑已無存。碧者,綠也;云者,指廟宇建筑結構布局嚴謹,手法蒼古,從遠處看整個廟宇呈繁體的“云”字,碧云寺因此而得名。碧云寺分上院、中院和下院三部分。以“碧”觀之:下院有古槐1株,高五丈多,其粗14人方可合抱,從春到秋,遮天蔽日,滿樹碧綠;中院有巨柏5株,挺拔蒼翠,終年碧綠。以繁體“云”字觀之:碧云寺正殿為“云”之頭上一橫,引路及石階為“雨”之一豎,地藏殿與西廂房為“雨”左邊之一豎;上院矮墻與東邊關圣殿與西廂房為“雨”之橫折豎,引路兩邊之四株巨柏為“雨”之四點;中院南邊石階東側的巨柏為云之一點……[詳細]
120、天臺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臺庵
  天臺庵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四座唐代木結構的古建筑之一。位于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壇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佑四年(907年)。天臺庵是我國佛教創(chuàng)立最早的宗派“天臺宗”的庵院。隋唐時期,我國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出現了南義北禪的局面,即南方重義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禪定。為結束這種0的局面。智順應潮流,提出“義觀并重”,“定慧雙修”的“止觀”學說,認為這兩種方法如同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他創(chuàng)立了第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統(tǒng)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天臺山,故以天臺為名。天臺庵東傍山谷、西臨漳水,坐北向南,占地970平方米,建筑面積90多平方米。院東矗立一唐碑,字跡風化不清。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臺基上,廣深各3間,面闊7.15米,進深7.12米,屋坡舉折平緩,四翼如飛,單檐簡板布瓦,琉璃脊獸歇山頂。佛殿檐下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