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澳門 > 望德堂區(qū)旅游

望德堂區(qū)旅游景點介紹

澳門歷史古城區(qū)
  澳門歷史城區(qū)或澳門歷史古城區(qū)(舊稱澳門歷史建筑群),是由22座位于澳門澳門半島的建筑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qū)為核心的歷史街區(qū)。澳門歷史城區(qū)在第29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2005年7月15日會議上,獲得21個成員國全體一致通過,中國“澳門歷史城區(qū)”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qū)是中國境內現(xiàn)存年代最古老、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筑群,當中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xiàn)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城區(qū)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正因為中西文化共融的緣故,城區(qū)當中的大部分建筑都……[詳細]
2、澳門水塘
澳門水塘
  澳門水塘位于澳門半島新口岸水塘巷,鄰近港澳碼頭,景色優(yōu)美。白天在這里可以看到來往港澳的飛機、船只的出發(fā)與歸來、直升機的起落。晚上則可以在遠觀新葡京變幻莫測的燈光,旁邊的水面被東望洋山上燈塔的探照燈溫暖地照耀著。環(huán)繞水塘的是一條全長約2400米的呈半島型的步行道,步行道兩邊都是健身器械,是澳門居民晨晩鍛煉、跑步、散步的好去處,還有座椅游人休息;側面的馬路還是著名的亞洲三級方程式賽車道,旁邊的階梯就是看臺。景區(qū)地址:澳門望德堂區(qū)水塘馬路乘車線路:在澳門乘巴士2、2A、6、18、18A路等到新雅馬路/母親會站下車……[詳細]
澳門通訊博物館
  澳門郵政局轄下的通訊博物館集文化、科學和技術的特性,是一間富實驗和互動特色的博物館,博物館于2006年3月1日啟用,分為兩大展區(qū)。一樓的郵政與集郵展區(qū)集合遠程通訊發(fā)展中使用中過的系統(tǒng)與技術藏品和設備,展示了與郵政局歷史息息相關的郵票珍藏和郵政器具藏品。二樓電訊展區(qū)是博物館中極其互動的區(qū)域。除了展出與郵政局歷史發(fā)展相連的電訊設備外,廣集以電磁、靜電、直流電、電報、電話等為主題的科學展品,可以讓人了解通訊媒介及技術與尖端科技的發(fā)展。景區(qū)地址:澳門望德堂區(qū)馬交石炮臺馬路7號乘車線路:在澳門乘坐巴士2、2A、18路到電力公司站下車……[詳細]
澳門瘋堂十號創(chuàng)意園
  瘋堂十號創(chuàng)意園是以澳門葡萄牙舊建筑改建為藝術所用的場所,類似北京的798藝術區(qū),但規(guī)模要小。這里的建筑是葡式三層洋樓的格局,保存完好無損,建筑中設有藝術展和工作室,而園內會定期舉辦一些藝術課程和活動、講座等。景區(qū)地址:澳門望德堂區(qū)瘋堂斜巷10號乘車線路:在澳門乘2、4、5、7、8、9、9 A、12、16、17、18、19巴士于水坑尾或塔石站下車再步行約5分鐘……[詳細]
澳門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
  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位于澳門半島中部,又名荷蘭園大馬路和荷蘭園正街。馬路為東北西南走向。南端在東望洋街口接水坑尾街,北端至美副將大馬路,是澳門半島重要的南北通道。這一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興建了八座兩層貴族式的住宅和學校,是澳門新古典主義風格影響下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被稱為“八間屋”。這八間屋包括現(xiàn)今的文化局、塔石衛(wèi)生中心、中央圖書館、歷史檔案館、塔石藝文館以及利氏學社等。景區(qū)地址:澳門望德堂區(qū)荷蘭園大馬路乘車線路:在澳門乘2;2A;4;7;7A;8;8A;9;9A;12;18;18A;19;22;25;25X路公交車前往……[詳細]
澳門歷史檔案館
  澳門歷史檔案館位于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荷蘭園大馬路,是澳門官方檔案文史資料收藏、保管、分析和研究之機構。檔案館于1952年成立,主要收藏市政廳、民政廳、敎育暨青年司、財政司、總督辦公室、海軍、澳門扶輪社、圣心慈善堂等檔案,還有澳門政府葡文檔案、西方古籍、圖片和相片等具歷史價值的資料。另外檔案館存有1500多件微縮片,微縮片是1714-1885年間明朝、清朝政府與澳葡政府往來的中文信函及民間通信。景區(qū)地址:澳門望德堂區(qū)荷蘭園大馬路乘車線路:在澳門乘7、7A、8路公交車前往……[詳細]
澳門瘋堂斜巷
  澳門瘋堂斜巷鄰近澳門博物館與大三巴牌坊,是一條具有葡式風格的街道,街道上的老建筑外墻全被刷上黃色和紅色,路上則用碎石馬賽克鋪滿了漂亮的圖案,路燈也改成歐式街燈,儼然一派里斯本的風貌。而“瘋堂斜巷”這個路名起源于這里曾經的一座麻風病院,以及它旁邊曾專為麻風病人設立的小教堂“望德堂”,而有名的老建筑“婆仔屋”也坐落在這條街上面。聽到“瘋堂”的地名,大家可能都會覺得有些異樣,其實這是一個“慈善”的名字。 “瘋堂”是望德堂的俗稱。一五六九年,澳門天主教首任主教賈尼勞不忍當?shù)芈轱L病人流離失所,出資建起一座麻風病院。由于麻風病院是封閉管理的,為讓病人也有心靈寄托,隨后在病院旁建了一間小教堂,取名“望德堂”,供麻風病人做祈禱。當?shù)厝藢β轱L病患者避之唯恐不及,于是把望德堂叫做“發(fā)瘋寺”、“瘋堂廟”等,望德堂……[詳細]
澳門松山纜車
  澳門松山纜車站是環(huán)球最短的纜車體系,也是澳門獨一的纜車,銜接松山市政公園與二嚨喉公園。車開放時光為上午8時至下晝6時(每周一停駛),每架纜車至多可載四人。搭乘松山纜車,在車箱上可以俯瞰全部二龍喉公園,綠樹如蔭的公園風景就在腳底下,讓人感到非常安閑舒服。至纜車盡頭東望洋山后,可在松山頂部鳥瞰全部澳門,還可順路前去澳門知名景區(qū)東望洋燈塔及炮臺。景區(qū)地址:澳門家辣堂街15號乘車線路:在澳門搭乘12、18、18A、19、22、23號巴士前往……[詳細]
澳門仁慈堂婆仔屋
  婆仔屋的真正名字其實叫「貧窮者之家」,建成時間超過一百年,屬澳門仁慈堂的物業(yè)。它位于澳門舊區(qū)望德堂瘋堂斜巷盡頭,現(xiàn)社會保障基金旁,二次大戰(zhàn)日本侵華期間,大量上海葡僑走難來澳門,婆仔屋成為專門收容難民和窮人的地方,之后成為一所女老人院。住在里面的都是年老的婆婆,附近的街坊便叫做“婆仔屋”。澳門回歸以后,老婆婆們遷往新的老人院后,婆仔屋便暫時空置。全盛時期婆仔屋共有一百多名住客,但在搬遷前真正在婆仔屋長住的只有五十二人。婆仔屋在一九八四年六月被文化局評定為受保護的文物建筑。 婆仔屋藝術空間現(xiàn)有面積約一千三百平方米。包括兩幢隔著院子對望的古老葡式二層建筑物,共有32個大小約16平方米的房間,這些房間現(xiàn)在被用作進行展覽及不同的藝術工作室,包括:染布坊、兒童藝術游玩室 、陶藝工作室(拉坯室和手塑室等)……[詳細]
澳門饒宗頤學藝館
  建于1921年的澳門饒宗頤學藝館,是一座充滿特色的建筑物,并于一九八四年被列為歷史保護文物。它的設計主要為西式的建筑風格,但于內庭院的屋頂上同時有中式的瓦頂作陪襯,這座大樓可謂中西建筑文化交匯的見證。饒宗頤學藝館的主場館內設有展覽廳、圖書館和講堂。此外,大樓附設的內外庭院可供公眾參觀游覽。主場館的地面一樓為專題展覽廳,展出各類小型臨時展覽,而二樓展覽廳常年展出“中流自在心─饒宗頤教授捐贈書畫展”。展廳內首先看到的便是饒宗頤的水墨作品《萬古不磨意 中流自在心》,這也是饒宗頤最喜愛的句子,他希望以此勉勵后人堅守意志,推崇獨立高遠的精神。此外,展廳內還有多幅饒宗頤的水墨作品,如長達四米的《書裴將軍詩》和《松柏長春》等。景區(qū)地址:澳門望德堂區(qū)荷蘭園大馬路九十五號C-D座乘車線路:在澳門乘7、7A、8……[詳細]
得勝花園
  澳門得勝花園位于澳門半島松山南麓,士多紐拜斯大馬路及得勝馬路間之公園,其歷史價值已為澳門政府所評定。公園占地若二千平方米,面積較澳門各個公園狹小,然卻位于澳門交通繁忙的中區(qū),為市民大眾帶來一個安舒的空間。得勝花園建于十九世紀末葉,位于士多紐拜斯大馬路與得勝馬路之間,坐落于昔日“花士古打監(jiān)麻新路”的地段上。1898年,當局為紀念伽馬率領的艦隊抵達印度四百周年,遂修筑了這條林蔭大道。大道全長500米,闊65米,兩旁遍植假菩提榕,樹影婆娑,充滿田園色彩。至今部分古樹仍屹立該處,見證百年滄桑。時移世易,今天林蔭大道已不復存在,在原址先后建成了學校、酒店和治安警察廳等建筑物。而這兩座花園便是這條“公共人行道”現(xiàn)存的建筑。景區(qū)地址:澳門望德堂區(qū)得勝馬路旁乘車線路:在澳門乘2、6、9、9A、28C、32路……[詳細]
澳門葉挺故居
  葉挺故居位于澳門賈伯樂提督街76號,是葉妻李秀文父親贈給女兒的嫁妝。故居樓高兩層,常設展覽包括故居原布局、將軍事跡、家庭逸事和故居的故事。1931至1937年間,葉挺夫婦和子女正大、正明、正光、華明、揚眉、劍眉等在此生活七年。故居物件根據原貌擺放,墻上掛多張葉挺與家人的生活照,包括家庭照和郊外游樂照,顯示將軍在戰(zhàn)場以外的平民生活。此外展出葉挺用過的餐具、手表等物件,還有他的著作。其中一個房間的木柜內陳列不少航天器模型和書籍,原來是葉挺長子葉正大捐出之物,他是飛機設計師?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葉挺離開澳門,1938年出任由紅軍改編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軍長。1941年的國共摩擦促成皖南新四軍事件,葉挺被國民政府扣押,囚禁五年。1942年,葉挺家人離開澳門。葉挺于抗戰(zhàn)勝利后獲釋,1946年與妻子和兩名……[詳細]
塔石藝文館
  塔石藝文館由澳門文化局出資及管理,于2003年12月5日啟用。其前身為東方基金會的當代藝術中心,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建筑,室內有兩座古井,中央部分為一大通天,有自然光照射屋內,形成獨特的展示空間。展場展示面積為4000平方尺,內部展示板可根據展覽的需要進行調整,作多方面和不同藝術形式的展示。場地內還設有三臺電腦和連接互聯(lián)網的上網區(qū),可供藝術愛好者查詢藝文資訊![詳細]
澳門茶文化館
  澳門茶文化館是位于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盧廉若公園的博物館,由澳門民政總署管理。澳門茶文化館有系統(tǒng)地重新展現(xiàn)中西的茶文化特色,是澳門首座以茶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澳門茶文化館由建筑師馬若龍所設計,建筑物以原西式的建筑為意念而重建。建筑物由強烈的葡萄牙風格外觀,配合中國式的瓦片作屋頂,特顯澳門在中西茶文化史交流上的重要角色。茶文化館建筑面積為1076平方米,連地庫共有三層。一樓主要展示大量珍貴的茶文化遺產,諸如茶詩、茶聯(lián)、茶畫、茶樓、茶莊、茶社、茶館、茶亭、茶商、茶人、茶藝以及茶俗等。二樓則為供客人品茗的地方。2005年6月1日,澳門茶文化館由三位時任民政總署管委會、咨委會、監(jiān)委會的主席劉仕堯、梁官漢、司徒民義,以及馬若龍夫人馬韶漪聯(lián)同聚紫軒代表林品儀正式開幕。自開館以來,澳門茶文化館已舉行過不同形式的……[詳細]
東望洋燈塔
  東望洋燈塔舊稱松山燈塔,是位于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燈塔。東望洋燈塔是東望洋炮臺的一部分,是東望洋山有三大名勝古跡之一。在1992年,更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qū)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東望洋燈塔始建于1864年,是由土生葡人加路士•維森特•羅扎所設計的,燈塔于1865年9月24日正式開始運作。東望洋燈塔是中國沿海地區(qū)最古老的現(xiàn)代燈塔,最初只是靠一盞火水燈發(fā)光。1874年,燈塔因風暴受損,經過重修后于1910年6月29日重新啟用和轉為電氣化運作。在雷達還未普及之前,是進入珠江的地標,F(xiàn)今燈塔已改由現(xiàn)代化照明系統(tǒng),仍為航海人士服務,F(xiàn)在,東望洋燈塔上更成為了頗受歡迎的旅游景點,讓游客欣賞澳門全景;至于參觀燈塔內部,則要先取得澳門港務局之允許![詳細]
塔石廣場
  塔石廣場位于澳門望德堂區(qū),原址為塔石球場,是澳門最大的廣場。政府于2005年5月開始動工,拆卸球場并把文化局至塔石藝文館對開的一段荷蘭園大馬路整合成塔石廣場,地下設有行車道,現(xiàn)時工程已完成并于2007年7月22日正式通車。整個項目由崔世平、馬若龍及馬斯華等人負責,建造費和工程計劃編制費合共一億六千萬元澳門幣。塔石廣場占地13260平方米,地上廣場地圖全鋪上葡式碎石;而地下則設有一層高5米、可以容納60多輛旅游巴的停車場。廣場上分別設有休憩區(qū)、飲食及娛樂中心和地庫商場,此外,廣場的地下還有一條“U”形行車隧道,以取代被廣場合并的一段荷蘭園大馬路。地下“U”形行車隧道共長200米,路面闊8米,雙線行車,平均一條線閣4米,且設有一條避車線。此外,隧道內裝有24小時監(jiān)察裝置、自動抽氣機和空氣質量感應……[詳細]
圣彌額爾小堂
  圣彌額爾小堂位于“圣味基墳場”內,墳場建于1854年是澳門第一個西洋墳場,而教堂則建于1875年,于1898年重修,是澳門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筑物之一。圣彌額爾小堂是一座哥特式風格的建筑,有尖券、雉碟裝飾,兩側擇有扶墻券廊,教堂外墻以粉綠色搭配白色線條為主,這種顏色搭配在澳門的教堂里面,別具一格,讓這座教堂看起來分外的幽靜。走進教堂,祭壇上供奉天使長彌額爾,彩色玻璃記載著耶穌基督的故事。教堂為一層樓建筑,入口處有一夾層,兩邊有木質的樓梯,可從樓梯走上唱詩席,唱詩席背后有個小樓閣,里面懸掛著墨綠色的吊鐘。值得一提的是該教堂里面是安置著冷氣的,目前供使用的教堂里面只有圣彌額爾教堂有冷氣開放。景區(qū)地址:澳門望德堂區(qū)西墳馬路乘車線路:在澳門乘7、7A、8路公交車前往……[詳細]
澳門故事館
  澳門故事館,(英文名稱:“MacauStoryHouse”),位于瘋堂新街6A號,乃澳門口述歷史協(xié)會于2012年籌設的一個集歷史研究、教育推廣和藝文創(chuàng)作于一體的靈感空間。館內藏書將以口述歷史、澳門專書及藝術設計三大類為主,設閱讀區(qū)、展示與銷售區(qū)和文化沙龍區(qū)。目前圖書藏量有2000多冊、雜志800冊、澳門歷史圖片近1500張,視訊音像檔近500個。進入故事館,可以感受到澳門口述歷史協(xié)會對澳門本土文化的推動不遺余力,不但逐步將澳門故事整理編印成書刊、小冊子、明信片等;更把研究成果運用到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展覽、工作坊和講座上,使成果能更有效地滲入社區(qū)和學校,加強本澳的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積極推動鄉(xiāng)土歷史教育。景區(qū)地址:澳門望德堂區(qū)瘋堂新街6A號乘車線路:在澳門乘7;7A;8路公交車前往……[詳細]
華士古達嘉馬花園
  華士古達嘉馬花園建于19世紀末葉,坐落于昔日華士古打監(jiān)麻新路的地段上。1898年,當局為紀念伽馬(Vasco da Gama)率領的艦隊抵達印度400周年,修筑了這林蔭大道。林蔭大道全長500米,闊65米,兩旁遍植假菩提樹,樹影婆娑,充滿田園色彩。部分古樹至今仍屹立該處,見證了百年桑滄。時移世易,今天林蔭大道已不復存在,在原址先后建成了學校、酒店和治安警察廳等建筑物。而這兩座花園便是這條“公共人行道”現(xiàn)存的綠地。 華士古達嘉馬花園占地面積不大,僅7,050平方公尺,由兩幅方形地段組成。在花園內擺放了一尊為紀念伽馬,而由雕刻家高士達(Tomas da Costa)創(chuàng)作,距今己經91年的半身銅像(1911年1月31日揭幕),銅像下是方尖形石碑和一些淺浮雕。 在1997年重整這座花園,在園內下方建……[詳細]
澳門國父紀念館
  澳門國父紀念館位于文第士街1號環(huán)球酒店旁,是一幢回教色彩的建筑物。孫中山先生在1918年出資興建這里的寓所,作為其家人的住所。到1932年,國父之子哲生奉養(yǎng)母親慕貞女士于此。之后慕貞女士仙逝,故居才于1958年易名為“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落成于1972年,采中國宮殿式建筑,巍峨宏偉,不見雕琢之氣。館高30.4公尺,四周各100公尺長,內部包括大會堂、孫逸仙博士圖書館,以及中山畫廊、四個展覽室、勵學室、演講室及聯(lián)合服務中心等,是島內重要藝文活動及大型演講、展覽的場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