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惠州市旅游

惠州市旅游景點介紹

鄧承修故居(壺園)
  鄧承修故居(壺園)位于惠州市淡水鎮(zhèn)上撥子圍。名壺園,是鄧承修故居之一,總面積約420平方米,四周設(shè)有圍墻。仿北京四合院作法。開東門,鑲“壺園”石匾。進為大院,兩邊有抄手廊聯(lián)通南北建筑,北面是兩層樓房,南面是一座三開間的平房,正門對過(即北抄手廊)中間有一亭,造型古樸典雅。整座建筑保存了大量的藝術(shù)構(gòu)件:有多種幾何圖案及花草紋的掛落、橫披;刻有花草圖案的挑檐梁、栱及刻成近似菱形的斗、栩栩如生的木獅子。封檐板紋飾豐富精細,有蝙蝠、八寶、梅蘭菊竹。山墻博風(fēng)灰塑花草綬帶,垂背頭上灰塑了鰲魚、龍頭。建筑保存基本完好。鄧承修,惠陽縣(今惠州市)人。舉人出身,官至鴻臚寺正卿。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后,鄧承修被任命為中越勘界大臣?倍ㄖ性竭吔。2015年12月10日,鄧承修故居(壺園)被廣東省人……[詳細]
惠陽農(nóng)民協(xié)會舊址
  惠陽農(nóng)民協(xié)會舊址位于惠州市市區(qū)都市巷13號。舊址為何姓住房,三進院落式,建于清道光年間。 1925年底,國民革命軍肅清了東江的反動勢力。國民政府任命周恩來為東江各屬行政委員,負責(zé)惠、潮、梅三個地區(qū)的行政領(lǐng)導(dǎo)。東江各地的工農(nóng)群眾運動蓬勃發(fā)展;蓐柨h農(nóng)民協(xié)會在省農(nóng)會的具體指導(dǎo)下,于1925年11月16日成立朱觀喜為農(nóng)會委員長,戴云昭為副委員長,何聰為秘書,林喜、黃星南、余子光、何有等為執(zhí)行委員。以此為會址。不久,惠州的各行業(yè)工會也紛紛成立。1926年春,中華全國總工會和廣東省農(nóng)民協(xié)會在惠州設(shè)立辦事處,辦公地點也在此處。 1978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白芒坑革命舊址
  白芒坑革命舊址位于惠州市龍門縣平陵鎮(zhèn)山下村委會,距圩鎮(zhèn)3公里,三面環(huán)山,面積約3公里。白芒坑革命舊址主要由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師(簡稱紅四師)休整舊址、白芒坑黨小組與農(nóng)會成立舊址、白芒坑人民武裝成立舊址、白芒坑人民抗擊日軍遺址、白芒坑反擊戰(zhàn)遺址組成。2008年10月,中共龍門縣委、龍門縣人民政府公布白芒坑革命舊址為龍門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白芒坑革命舊址,保存尚好的建筑為新圍(舊稱松齡圍)紅四師休整舊址。新圍,GPS地理坐標為北緯23°41′02.8″,東經(jīng)114°21′28.8″,海拔88.8米。坐東南向西北的新圍,是三堂四橫一禾塘一池塘的清代客家圍屋。1927年12月19日,師長葉鏞率領(lǐng)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師由化縣抵達龍門縣地派。同月20日,進駐龍門縣城活動,27日早上,途徑平陵山下白芒坑,受到白……[詳細]
羅浮山摩崖石刻
  羅浮山摩崖石刻位于博羅縣羅浮山。羅浮山原有九觀十八寺,石刻多分布在這些寺觀的周圍。-物普查核實,共有宋代以來題刻130多題。分布在五龍?zhí)、白鶴觀、寶積寺、黃龍洞、華首臺、朝元洞、酥醪觀、朱明洞和石洞等處。內(nèi)容多為有關(guān)古建筑的建置沿革、名人題刻、鄉(xiāng)規(guī)民約、官衙文告、山林管理等。字體有篆、隸、行、楷、草!傲_浮”摩崖石刻為羅浮山年代較早,且有一定書法藝術(shù)價值的一題石刻,位于白鶴觀后五龍?zhí)哆吺律,陰刻篆體,字大1.50×1.20米。右邊刻有“淳熙己亥良月望日”八字,左邊刻有“郡守睢陽吳裒男有書”。這是一題南宋石刻。在其旁有一題北宋石刻,為“長壽澗”三字,下刻“圣宋皇祐二年潤十月二十七日,提點諸州刑獄太常博士范陽祖無擇題”,篆體,字大0.15×0.20米。祖無擇,字擇之,范陽人。進士出身,曾任提點……[詳細]
  博羅保寧橋 位于博羅縣城西門外觀背村。宋德祐元年(1275年)知縣黃保創(chuàng)建。原有建橋碑,碑額刻“保寧橋”3字,下署“宋德祐元年乙亥仲冬吉旦”。“文革”被拆除投進河中。此橋為兩孔石拱橋,南北長31.4米,東西寬4.5米、高7米。橋南段用青石砌筑長11.4米;北段用紅條石砌筑長20米。橋拱呈半月形、外形古樸、堅固。因北段紅石出現(xiàn)風(fēng)化部分下塌,1972年當(dāng)?shù)卮迕裨俣染S修,至今保存完好。1985年博羅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埔龍炮樓位于惠州市龍門縣龍?zhí)镦?zhèn)田美村埔龍圍,坐西向東,GPS地理坐標為北緯23°48′32.9″,東經(jīng)114°16′03.9″,海拔82.9米。炮樓面寬15.75米,進深6.75米,建筑占地面積106.32平方米。炮樓高三層,每層設(shè)四房一廳,內(nèi)設(shè)木樓板、木樓梯。每層墻體設(shè)有窗口及槍眼。頂層走廊四步。首層樓梯原設(shè)在廳后,后移到廳前。炮樓外設(shè)有一口水井,井口平面呈圓形,青磚砌筑,直徑為0.65米。水井臺基長2.88米,寬2米,高0.3米。2004年曾檢瓦漏,現(xiàn)炮樓結(jié)構(gòu)保存尚好![詳細]
九龍峰石戲臺
  九龍峰石戲臺 位于惠東縣大嶺鎮(zhèn)譚公村九龍峰山。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是龍峰祖廟區(qū)古建筑之一。臺面向山,坐西向東,利用山坡平地而建,臺座1.1米高,上鋪木板。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磚木結(jié)構(gòu),面闊三間,平面正方形,邊長為9.7米。前有四條石柱,中間兩條為四方形,兩邊為八角形。前設(shè)步級。前檐懸掛篆書“石戲臺”。目前保存完好。1984年惠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博羅東坡亭
  東坡亭位于博羅縣羅浮山?jīng)_虛觀右側(cè),冼藥池上端。創(chuàng)建于清道光年間,是后人為紀念蘇東坡而建。四角,青石方柱,柱距4.35米;彝邞疑巾敚Я菏侥緲(gòu)架。亭門向東,石檐柱高2.2米,柱上刻有一副楹聯(lián):“丹灶藥池留勝跡,鳥聲花影得仙機!蓖(nèi)梁上掛著木牌匾,書:“花香靜處寒天月”7個字。1988年博羅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義和古戲臺
  博羅古戲臺 又稱戲棚,位于博羅縣義和鄉(xiāng)天上園小學(xué)內(nèi)。戲臺距山約30米,當(dāng)年觀眾圍坐在山上看戲。戲臺為清代建筑,是博羅縣唯一保留下來的古戲臺。戲臺高出地面1.5米,臺寬11.25米,懸山頂,灰沙瓦面。面寬一間,為5.25米。進深5.8米,面積為65.25平方米。壁墻有兩扇圓拱門,門高2米、寬0.95米。兩門之間有一矩形方窗,長2.1米、寬1.5米,窗均裝飾方格圖案。由拱門內(nèi)進化妝間,深5.2米,面積58平方米。1985年博羅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上坪三仙宮
  上坪三仙宮位于惠州市龍門縣南昆山上坪車下,GPS地理坐標為北緯23°38′07.3″,東經(jīng)113°51′32.8″,海拔465米。三仙宮坐東南向西北,面寬3.4米,進深4.6米,建筑面積15.64平方米。神臺的后壁之上懸掛兩塊陰刻木匾,一塊中間刻“仙靈永耀”字,左刻“大清光緒十年甲申歲季夏月之上□□重修,信總張寶光、信職張綸欽、事首張廷襄”字;右刻“沐恩信士……仝立”等字。一塊中間刻“恩波垂萬古”字,左刻“道光十八年戊戌歲仲冬月吉旦立”字;右刻“沐恩眾信等仝敬”字。三仙宮地處南昆山生態(tài)旅游區(qū),香火頗盛![詳細]
惠東龍峰祖廟
  惠東龍峰祖廟 位于惠東縣大嶺鎮(zhèn)譚公村九龍峰。建于明代,原名譚公祖廟。九龍峰座落于蓮花山脈南端、西支江畔。因山峰宛若九條游龍,故名。廟宇處于該山腹地,故又叫九龍祖廟。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鄉(xiāng)眾捐款重修,當(dāng)年的《增修九龍峰譚公廟碑記》尚存廟內(nèi)。 龍峰祖廟通面寬23.8米、通進深21.5米,為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構(gòu)架,磚木結(jié)構(gòu)。內(nèi)置12根方石柱和12根圓木柱為支撐,梁架的駝峰、瓜柱等構(gòu)件雕刻有精細的紋飾圖案,外壁兩側(cè)及后壁均有灰塑,內(nèi)壁繪壁畫,內(nèi)容為神話傳說和民間典故。大門上 書“龍峰祖廟”,兩邊書對聯(lián):“聲動虎蛇龜盡伏;功施風(fēng)雨露無偏。”廟內(nèi)正堂供譚公真人塑像,有光緒十五年(1889年)惠州知府李□鎰所贈木匾一塊。 譚公真人俗名譚德,相傳為元末時人。據(jù)《惠州府志》記載:譚公真人童年常在此放牧……[詳細]
博羅車氏宗祠
  車氏宗祠 位于博羅縣泰美鎮(zhèn)車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后毀于火。清乾隆元年(1836年)重建。祠通面寬20.2米、通進深39.1米,面積889平方米。平面布局為二進院落,依次升高。過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青石八角方柱,蓮花柱礎(chǔ)。過殿兩旁有石欄桿。望柱為紅砂巖石,方形,高1.85米,柱頭呈火炬狀;華板由4塊紅砂巖石雕成,上刻有瑞鶴、蓮花、卷云、龍紋等圖案,高1.35米、寬2.4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紅砂巖角方柱,鼓盤式柱礎(chǔ)。正殿安放祖宗神位,神位案臺下面有一塊案板,案板用紅石雕成,上刻以果品、動物為內(nèi)容的11種圖案。案板腳露出人面獸頭石雕,案板右上端刻有“大明嘉靖二十八年二月朔日”,左上端刻有“九世孫車應(yīng)文男車梁奉置”。 祠內(nèi)保存明代鐵香爐一只,高80厘米、口徑56厘米。香爐下身呈石榴狀,由……[詳細]
愈南公家廟
  愈南公家廟 位于博羅縣龍華鎮(zhèn)鶴溪村。清同治七年(1868年)關(guān)懷所建。頭門樣似古牌坊。下分門三道,呈橢圓形,正門高2.9米、寬1.6米,兩側(cè)小門高2.4米、寬95厘米。門框用紅砂巖石壘筑。正門“愈南公家廟”石匾為翰林院進士凌云所書。石匾上方鐫有一塊紅砂巖石匾,上刻篆書“誥命”二字。頭門內(nèi)為天井,種兩棵雞蛋花樹。兩側(cè)為廂房。北面為上廳,供奉祖宗神位。屋頂覆蓋灰色筒瓦,單檐懸山頂。關(guān)懷,博羅龍華鶴溪人,清咸豐年間任福建汀邵總兵。興建家廟紀念其祖父愈南。1985年博羅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74、陳孝女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孝女祠
  陳孝女祠 位于博羅縣西25公里龍華圩。創(chuàng)建于南朝,歷代有重修,現(xiàn)存建筑為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通面寬10.4米、進深64米,建筑面積665平方米。平面為四進院落。第一進為頭門,門頂鑲嵌“陳孝女祠”石匾;第二進為過殿,面闊、進深各三間,殿正中上端懸掛“孝持家國”木牌匾;第三進面闊、進深各三間,內(nèi)奉陳孝女塑像。第四進供奉陳孝女父母的神位。懸山灰瓦頂。 祠內(nèi)左為東轅門,右為西轅門。門為斜角方形,寬2.4米、高3.2米。門前為荷花池,池為對角方形。祠內(nèi)保存明代石雕刻花瓶2個,清白玉石香爐一只,明清有關(guān)陳孝女記載碑4通。 陳孝女,名妙圓,博羅沙河張槎村人。為孝敬父母,矢志不嫁。其感藕生蓮孝事聞于梁武帝,南朝大同二年(536年)賜以“孝誠第一”,封龍華護國庇民夫人。廣州刺史蕭譽立祠于龍華寺側(cè),表……[詳細]
功武村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座落在龍門縣龍華鎮(zhèn)功武村。建于清末,平面為四進院落式布局,坐東南向西北。面寬19.6米、總進深52.3米。正門前面為廣場,廣場前砌長方形的照壁,照壁前有一口池塘。占地面積共1400平方米。頭門門額置“廖氏宗祠”字,楷書陽刻。兩側(cè)封火山墻,硬山頂,龍船式脊塑有人物花草、鰲魚塑雕,還有檐口置綠色的瓷質(zhì)獅子。門內(nèi)正中設(shè)一木隔屏風(fēng)。柱梁間刻有姜太公訪功吉、八仙鬧海、穆桂英掛帥以及花木浮雕,形神兼?zhèn),呼之欲出。地面鋪設(shè)紅色方磚(邊長均為37厘米)。兩側(cè)設(shè)套間。二進中間是一座四柱歇山頂香亭。亭內(nèi)鋪紅色灰地面,用線界成方磚樣,地面十分光滑。亭頂瓦脊塑麒麟、花鳥灰塑。亭旁種有花木,頗有意趣。左右為廊。三進為正堂,面闊、進深各三間。沿兩旁通道可步入四進,中為祖堂,左、右設(shè)房。通道有橫門。三、四進均為硬……[詳細]
上圍牌坊
  上圍牌坊位于惠州市龍門縣地派鎮(zhèn)渡頭村,GPS地理坐標為北緯23°46′29.0″,東經(jīng)114°09′55.8″,海拔103米。牌坊坐西向東,為清代三間三樓磚牌坊,通高6米,通面寬4.5米,明間闊1.28米,均用青磚砌筑。門坊額上灰漿塑“履中”字(已毀),灰沙硬山頂,龍船脊。牌坊左右兩側(cè)原砌有圍墻,現(xiàn)只剩下左側(cè)青磚砌筑的墻基。……[詳細]
廖守問夫婦墓
  廖守問夫婦墓 位于龍門縣沙逕鎮(zhèn)下車村。墓坐西北向東南。平面呈橢圓形,長13.5米、寬12米,用紅沙巖石、花崗巖石、青磚砌筑。磚面左上方有“廖宅墳磚”印章。墓地正中用花崗巖石刻砌成一座石屋,左右設(shè)八角柱、覆盆柱礎(chǔ),中間嵌一塊墓碑,重檐屋頂,脊置鰲魚。墓碑陰刻楷書,左書廖守問及其妻的生卒年月、下葬日期;中署“顯考:將仕郎豫齋廖公、妣鄭氏孺人之墓”;右記“大明萬歷二十八年庚子二月初十辰時及眾立碑子孫的名字。碑額楷書陰刻“嘉旌義賑”石匾,由龍門知縣王許之題。碑前設(shè)石祭臺。墓碑前面左右兩邊石基座中各嵌2塊碑記,楷體陰刻,字體端正清秀。左一塊碑文為明隆慶六年(1572年),增城胡庭蘭撰寫的賀書,記述了廖守問輸粟助賑等情況;另一塊為明萬歷四年(1576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由廖守問自制碑文。記述妻鄭氏生平和修……[詳細]
葉夢熊夫婦墓
  葉夢熊夫婦墓 位于惠州市西湖菱湖西畔猶龍山上。墓為灰沙黃泥夯筑,墓前砌有神道,神道口聳立高大的石牌坊,神道兩側(cè)立四對石象生:獬豸、馬、羊、翁仲。墓堂前面豎立著螭首龜趺的御賜祭葬碑,正中立有明吏部侍郎楊起元(惠州人)撰寫的墓表,還有大學(xué)士王宏誨撰寫的神道碑。現(xiàn)尚存墓室,獬豸、龜趺,石翁仲,石牌坊構(gòu)件。葉夢熊(1531~1597年),字男兆,號龍?zhí)粒痔柸A云,惠州人,明萬歷二十二年(1592年)平定寧夏副總兵哱拜叛亂有功。累官至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萬歷二十五年卒,賜葬猶龍山。……[詳細]
惠州元妙觀
  惠州元妙觀,位于惠州西湖之平湖北岸。是中國三大著名道觀之一,又是中國二十三間著名道觀之一。1993年惠州市道教協(xié)會成立,以元妙觀為會址。創(chuàng)始建于唐代貞觀七年(633)初名天慶觀天寶七年(742)擴建后改名朝元觀,后又改稱開元觀;宋代屢有興廢;元代元貞二年(1296)重修,始稱元妙觀;明代天統(tǒng)、天順和清代康熙、光緒年間均有修建。始建以來幾經(jīng)興廢,元代晚期最為興旺,“橫流重檐,涂飾壯麗,像座威儀”。門前有塊“九紫”碑寓示“紫氣東來”的意思。觀內(nèi)分前后兩殿,前為玉皇殿,后為三清寶殿,兩殿以天井相隔,依走廊相通。相傳由“六橋”中的迎仙橋赴元妙觀接神迎仙,可心想事成。元妙觀經(jīng)歷千余年的滄桑巨變,留存的古建筑已經(jīng)不多了,僅剩山門保留明代建筑特點。1993年惠州市道教協(xié)會成立,以元妙觀為會址。始建以來幾經(jīng)……[詳細]
80、江倩墓
江倩墓
  江倩墓 位于惠州市小金口街道白沙堆村。墓規(guī)模較大,長12.6米,寬7.6米,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湖廣按察使兼理都御史李燾題墓表,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周光鎬撰墓志銘。清嘉慶四年(1799年)復(fù)修,中憲大夫吳名瑯題額聯(lián):橫額為“績?nèi)裟恪,對?lián)為“龍真穴的千年盛,水秀山明萬載興”。墓前有石望柱一對,柱上石獅雕刻精細,小巧玲瓏。墓地處廣州至惠州的江邊古道邊上,博羅縣知縣曾于墓后立有保護碑記,墓碑墓表,墓志銘保存完整。據(jù)墓志記載:江倩為“浙江鄞縣人”,“君鼻祖乃宋故相文忠公,諱萬里也,”元初自浙入粵隱居羅浮山。志文稱文忠公“不愛七尺之軀,慷慨為國死難,精忠貫金石,泣鬼神”!鞍咨彻唇唬,則其裔孫”,“承口軌不激不俗,義不臣□□□□……羅山之顛,負綱常之重,即其所吐詩歌清風(fēng)峻節(jié),追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