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姑蘇區(qū)旅游

姑蘇區(qū)旅游景點介紹

潘祖蔭故居
  蘇州望族潘氏,世代門第顯赫,狀元、探花、翰林、舉人不勝枚舉,享有天下無第二家之譽,蘇州民間稱之為貴潘。因其遷自徽州大阜村,故又稱徽潘。平江歷史街區(qū)的南石子街(6~10號)潘宅,歷史上曾是清光緒年間軍機大臣潘祖蔭和弟潘祖年的住宅。此宅的主人卻是潘祖蔭的伯父潘曾瑩。道光十四年(1834),潘曾瑩的父親,也即潘祖蔭的祖父--歷任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高官的狀元宰相潘世恩,得到御賜圓明園宅第的恩賞,這對貴潘家族來說自然是無比榮耀的一件大事。后潘曾瑩將南石子街舊居,特仿其父潘世恩京城御賜第格式,改建為坐北朝南的大宅,占地面積約8000多平方米。宅分三路五進,中路各進皆為樓屋,兩側廂房走廊,連通為走馬樓式,其間庭院寬敞。第四進樓面闊三間帶兩隔廂,寬約16.2米,進深13.9米,高約10米,扁作梁,裝……[詳細]
潘鎰芬故居
  潘鎰芬的住宅位于大儒巷48號,名叫端善堂,是一座五路七進的典型清代大宅院。它坐北朝南,東起第二路為主軸線,進門后第二進為扁作花廳,廳內原先供奉潘氏祖先牌位。第三進為主廳,面闊三間13.8米,檐高3米余,梁架扁作,逢柱坐斗,前有船篷軒。立柱粗壯,上部飾有棹木。俗稱紗帽廳。廳前一排明瓦落地長窗。庭前原有磚雕門樓,現(xiàn)已不存。大廳兩側均設備弄。后部有帶夾廂樓廳兩進,備弄內設有很陡的封閉式木樓梯,可供上下出入。蘇州評彈里所稱登上小姐堂樓的扶梯,就是這樣的格式。堂樓構筑雅致,雕花門框猶在。兩側廂樓屋內均以方磚鋪地,可見古代對木結構房屋的防火極為重視。東路房屋已改建,失去原貌。西路以圓作廳堂為主,屋宇櫛比,庭院深深,古貌猶存。潘宅后門在南石子街,遠看只見一排高聳的樓屋,墻上藤蘿蔓草,風致絕佳。潘鎰芬故居已……[詳細]
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
  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建立于2002年,并于2003年1月正式對社會開放。館址在蘇州西北街88號,為原清代乾隆年間建造的古建筑“尚志堂”吳宅內,東臨拙政園、獅子林,西靠北寺塔,位于蘇州歷史博物館和戲曲、民俗、園林博物館區(qū)域中,館區(qū)占地面積約4500平方米;館內收藏有蘇州近代的刺繡、檀香扇、緙絲、琢玉、木雕、石雕、劇裝、桃花塢木刻年畫、明式家具、民族樂器、仿古銅器、雕漆、金屬工藝品及文房四寶等十余類近千件工藝美術精品、珍品。無論是展館環(huán)境、展館面積、館藏品種和數(shù)量均居全國工藝美術類專業(yè)博物館之首。尚志堂吳宅坐北朝南,三路四進。整個宅院共五千多平米,而花園面積有一千多平米。東為正路,現(xiàn)第二進為大廳,面闊三間13米,進深九檁13米。扁作大梁,雕有包袱錦“百蝠流云”。兩山墻細磚貼面。廳前石板鋪地,院墻瓦……[詳細]
汪氏誦芬義莊
  汪氏誦芬義莊位于平江路254號,又名汪家祠堂!巴羰险b芬義莊”為蘇州市104號控制保護建筑,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建,沿平江河建有牌樓及墻門,臨河有石級碼頭,為義莊水上出入的主要門戶。長期以來,它被沿河搭建的民居遮蓋破壞。2004年春,在平江歷史街區(qū)保護與整治中,當拆除違章搭建的一處民居時,發(fā)現(xiàn)該民居的房梁隔層是一座遺存的腐朽的木構件牌坊。在蘇州水鄉(xiāng),過去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大戶人家沿河設有水墻門。經考證,這座水墻門牌樓原為三開間四柱,中間屋面高,兩旁有左右對稱的墻門便房,外有專用碼頭。保護修復方案遵照古建筑和遺址保護的有關法規(guī)和準則,真實地保存歷史遺留所有構件,做到“整舊如故,以存其真”。所用的新材料與舊材料有明顯的區(qū)別,滿足歷史遺產保護的可逆性和可讀性。修復方案沒有采用原狀保存或恢復……[詳細]
蘇州中醫(yī)藥博物館
  蘇州中醫(yī)博物館設在蘇州景德路市中醫(yī)院西鄰的春暉堂。春暉堂為第四批公布的市文物保護單位。春暉堂全部建筑占地2400多平方米,原為明嘉靖年間蘇州狀元申時行故宅的遺址。歷經四百余年滄桑變遷,申氏故宅先后歸陽山富商朱鳴虞、清朝刑部侍郎蔣楫、太倉狀元畢沅、文淵閣大學士孫士毅、富商梁友松等。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為珠寶商楊洪源購置用作住宅,將其主廳命名為“春暉堂”,人稱春輝堂楊宅。春暉堂在解放初成為居民區(qū),后來成為百貨公司的倉庫和辦事處。現(xiàn)存大廳及三進樓。大廳“春暉堂”年代較早,面闊三間,加左右抱樓共24間,進深13.5米。后三進樓為清早期建筑風格。文管專家及有關部門對“春暉堂”修繕方案進行多次論證,通過招標形式由蘇州香山一建集團公司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負責施工,投資800萬元對“春暉堂”與其……[詳細]
186、惠蔭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蔭園
  惠蔭園位于南顯子巷內,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菔a園大門對面照墻書4個一米見方大字“惠蔭書苑”。西側門廊墻壁嵌有‘古惠蔭全園圖’磚刻。殘存面積約7畝;菔a園初為明代嘉靖年間歸湛初宅園。后屬胡汝淳,名“洽隱山房”。園中有“小林屋”水假山,為疊山名家、畫家周時臣仿太湖洞庭西山林屋洞設計。清順治六年(1649年),韓馨得此廢園,修為棲隱之地,名為“洽隱園”,云壑幽深,竹樹滄涼,“小林屋”洞若天開?滴跛氖辏1707年)園毀于火,惟存水假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復,蔣蟠漪篆書“小林屋”洞額。韓是升《小林屋記》云:“洞故仿包山林屋,石床、神鉦、玉柱金庭,無不畢具。歷二百年,苔蘚若封,煙云自吐。”園繼歸皖人倪蓮舫,改稱“皖山別墅”。太平天國時期聽王陳炳文曾居于此,園景有所曾損。同治……[詳細]
蘇州園林博物館
  蘇州園林博物館位于拙政園西側,該館最早位于拙政園住宅區(qū)域內,于1992年開放,是中國第一座園林專題博物館。新館始建于2005年10月,建筑面積3390平方米,在原來二層小樓的基礎上新建了一層建筑。整個新館分成序廳、園林歷史廳、園林藝術廳、園林文化廳和結束廳幾個部分,其中園林藝術廳詳細展示了疊山、理水、花木、建筑等造園手法。蘇州園林博物館新館保持了粉墻黛瓦的蘇州民居特色,與周圍的拙政園、獅子林等園林經典代表作相協(xié)調。在內部有限的空間內,為于“咫尺之內再造乾坤”,新館主體部分沒有設墻,可以按照陳列需求靈活增減隔斷。展出的雖是古典園林,但新館卻充分利用電腦、電子顯示屏、電子地圖等現(xiàn)代科技設備,用符合現(xiàn)代人生活的手法表現(xiàn)園林的精巧細致。此外,古代造園場景模型、一百五十年前的虎丘塔模型、經復原的已經消……[詳細]
188、蘇州報國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報國寺
  坐落在古城蘇州人民路(舊名馬龍街)穿心街三號。北鄰著名的怡園,東有雙塔,南有滄浪亭,處于鬧市僻靜處,頗有鬧中取靜,靜中取禪的意境。報國寺內現(xiàn)設有蘇州佛教博物館、蘇州弘化社、蘇州佛博弘化藝術院、蘇州弘化社義診所等佛教文化、慈善機構。報國寺始建于宋代咸淳年間,原在文廟西,名“報國禪院”。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由湖道肅政廉訪使捐贈重建,普照任住持,一時禪風甚盛。明初禪院錄開元寺,景泰天順年間僧志學請於朝廷改院為寺,遂成叢林。成化年間住侍成釗大擴規(guī)模,殿宇、客寮、齋堂、庫房等計有數(shù)百間,占地四十七畝,成為巨剎。嘉靖萬歷年間東南擾亂,佛法逐衰,報國寺亦漸頹廢。萬歷末僧慧如苦行重興,茂林繼之,以慈悲心接物利人,以智慧力敷教弘化,專持阿彌陀佛名號,受法三千余人,受戒萬余人,飯僧數(shù)十萬人,是為報國寺最盛時期。清……[詳細]
189、蘇州定慧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定慧寺
  定慧寺位于蘇州市鳳凰街定慧寺巷內。寺院始建於唐咸通二年(861),代有興廢,時有王大臣善信各為護法,使香煙不絕。其間,猶以蘇東坡與颙禪師及守欽禪師常以詩文往還、禪理互啟傳為佳話,并有多處史跡遺留。為蘇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殆至一九五八年始為蘇州市第七塑料廠占用。一九九七年時,蘇州市政府實施定慧寺巷改造,由滄浪房產集團負責人史建華先生首倡保護史跡、恢復古剎定慧寺。經多方奔走努力,在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終獲政府批準并宗教局與佛教協(xié)會研究決定,作為西園戒幢律寺下院開放。於是,西園戒幢律寺為修整定慧寺動遷改造廠房共耗資七百余萬元,重葺圍墻、修復大殿、重建山門殿、天王殿,依次改造原廠房為玉佛殿,講堂、禪堂、齋堂、客堂、僧竂等處,使成伽藍規(guī)制占地4000余平方,并迎請諸佛菩薩寶相供奉于各處殿堂,莊……[詳細]
蘇州革命博物館
  蘇州革命博物館位于蘇州市三香路1216號,由中共蘇州市委、市政府批準,于1993年建成開館。館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主體建筑7000平方米,展出區(qū)面積3000平方米。館體外觀古樸莊重,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革命”特征。革命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有兩項:一是《蘇州革命史陳列》,它通過300多幅照片,200余件實物,100余件圖表、藝術作品、場景模型和幻影成像等多種展示形式,系統(tǒng)、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蘇州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所開展的革命斗爭情況,以及先輩們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事跡,重點陳列了30多位黨的早期著名革命活動家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蘇州開展革命活動的史料。2004年4月起,《蘇州革命史陳列》常年對公眾免費開放。二是大型多媒體半景畫演示項目《陽澄烽火》,以抗……[詳細]
191、蘇州萬壽宮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萬壽宮
  萬壽宮位于蘇州民治路,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自1951年起辟為群眾文化活動場所,一度改稱人民文化宮,牌樓上刻有郭沫若先生當年題寫的人民文化宮五字。1966年起,萬壽宮長年失修。1986年修繕后辟為青年宮。1991年全面修葺,改由老干部活動中心和老年大學使用。從前蘇州有三宮九觀二十四坊之說,萬壽宮即三宮之一。萬壽宮原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蘇巡撫吳存禮創(chuàng)建,原有玉帶河環(huán)繞。宮內供奉皇帝萬歲牌(生位),每逢皇帝生日,即所謂萬壽節(jié),全城官員聚集在此舉行朝賀大典;若遇帝王駕崩,則在此設靈致祭,服喪志哀。平時則作為恭迎詔書的處所。咸豐十年(1860年)毀于戰(zhàn)火,同治九年(1870年)江蘇巡撫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俗稱舊皇宮,一度為民眾社會團體駐地。后因年久失修而……[詳細]
蘇州善慶禪院
  作為蘇州市曾經的國賓館,南園賓館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而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建筑,可能要數(shù)“善慶禪院”了。舊時的蘇州宗教文化十分興盛,寺宇眾多,歷代興建的寺廟先后共計410所,迭經興廢,至解放初尚存大小寺廟237所,善慶禪院即為其中之一。由于年代久遠,善慶禪院的故事往跡已湮沒于歷史的塵埃之中,據(jù)民國《吳縣志》和近年出版的《蘇州市志》記載,善慶禪院原名善慶庵,始建于明崇禎年間,當時建在婁門一帶(現(xiàn)庫里弄4號),后圯。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住持福傳重建于現(xiàn)址,更名為“善慶禪院”。“善慶”之名取自《周易·坤卦》“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句,意思就是做好事的人家一定會給后人留下幸福,與其家庵的功能相一致。善慶禪院的正門在羊王廟弄中段木杏橋東側,規(guī)模不是很大,主殿名“大悲寶閣”,殿內供奉的是一尊觀世音菩薩。民……[詳細]
江蘇按察司監(jiān)舊址
  司前街看守所舊址位于蘇州市司前街西善長巷3號。1911年前為江蘇按察司監(jiān)和蘇州府監(jiān)所在地。1927年改稱江蘇高等法院看守所。1936年5月,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影響,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在上海成立。11月22日,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李公仆、王造時、沙千里、鄒韜奮、章乃器、史良等7人在滬被國民黨當局非法逮捕,史稱“七君子事件”。12月4日,沈鈞儒等六人被移解到蘇州關押。12月30日,史良到蘇州“自動投案”,被關押在司前街看守所女監(jiān)。宋慶齡等國內外進步人士赴蘇州看望史良,發(fā)起救國入獄運動,抗議當局對七君子的非法逮捕。中共中央發(fā)表聲明譴責國民黨當局的反動政策。經過不屈斗爭,1937年7月31日,七君子交保釋放。當年關押史良的監(jiān)房解放后稱七君子監(jiān)。1941年,日軍和汪偽在蘇、常、太地……[詳細]
江蘇按察使署舊址
  江蘇提刑按察使署位于蘇州古城內道前街170號。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清雍正八年建。提刑按察使是主持一省司法讞獄的官吏,為朝廷三品大員,俗稱臬臺,其地位僅次于巡撫(撫臺)和布政使(道臺)。清道光三年三月林則徐來蘇接任江蘇提刑按察使,時年39歲。民國時期江蘇提刑按察使署被江蘇高等法院占用,救國“七君子”曾在此與當局展開斗爭。近年來進行修繕,今為市級機關使用保管。明清之際蘇州城西南為官衙重地,明初在此設省水利分司署,明弘治十四年改為按察分司,后專門治兵備事宜,稱兵備道,道前街之名由此而來,清初兵備道移駐太倉,雍正八年江蘇按察使自江寧遷蘇州,改兵備道署為提刑按察使衙門,俗稱臬臺,主管省內司法刑獄,咸豐十年毀說兵,同治六年,巡撫郭柏蔭重建,民國年間為江蘇高等法院,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七年七月,震驚……[詳細]
195、郭紹虞故居
郭紹虞故居
  郭家世居蘇州,由于家境貧寒,一直租房居住,而且經常被迫搬遷。1927年,郭紹虞在燕京大學任教授后,生活較為安定,也略有積蓄,遂在蘇州購下大新橋巷一處建于晚清的普通民居,以奉養(yǎng)父母安度晚年,并請當時在家鄉(xiāng)任教的兄長郭際唐一家陪伴父母同住,自己則常在假期回蘇州看望雙親。該處故居即今大新橋巷13號。據(jù)郭紹虞子女回憶:大門外沿河曾有一高大照墻,兩旁是下到河埠的石階。穿過門房,經由彈石鋪就的天井通往轎廳,天井兩旁砌有白色矮墻。轎廳后的天井也是彈石鋪砌,西側靠墻有一花壇,種有薔薇、梔子等花木,也有些太湖石。東側是走廊,廊的外側有矮墻。過天井是花廳,廳后有一拱門,上有郭魯卿手書篆體“大富貴亦壽考”六個大字。進入拱門,右側為方廳,廳內方磚鋪地,房頂很高,夏季極陰涼。墻的上部有氣窗,窗上鑲有各種顏色的花玻璃,……[詳細]
196、蘇州玄妙觀
蘇州玄妙觀
  蘇州玄妙觀坐落在古城中心繁華的鬧市區(qū),南臨觀前街,面對宮巷,向以歷史悠久、建筑宏偉、文物古跡眾多而蜚聲天下。它既是江南著名古觀和蘇州的一大名勝,也是全國重要的道教宮觀之一。玄妙觀的主殿三清殿早在1982年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玄妙觀創(chuàng)建于西晉咸寧二年(276),初名真慶道院。東晉太寧二年(324),敕改上真道院。唐開元二年(714),更名開元宮,賜內帑重修。大順元年(890)遭受兵火,僅存山門,正殿,北宋至道年間(995—997),改為玉清道院。大中祥符二年(1009),詔改天慶觀額,賜帑建東西南北四廡,新修東西墻垣,由專業(yè)畫師畫成“三天天宮勝景”巨幅壁畫。宣和七年(1125),宋徽宗趙佶敕賜香火田五十頃。南宋建炎四年(1130),毀于兵火。紹興十六年(1146)至淳熙六年(1179……[詳細]
蘇州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故居位于蘇州市錦帆路38號。章太炎1932年起多次來蘇州講學。1934年,購得錦帆路新式洋房一所,定居蘇州,在此創(chuàng)辦“章氏國學講習會”。章太炎居蘇時,正值日本侵華日緊,他多次發(fā)表抗日聲明,曾北上面見張學良,促其出兵抗日。1936年6月病逝于蘇州寓所,靈柩暫放在章園的防空洞內。1955年4月靈柩遷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下。章太炎故居當年被稱為“章園”,西式花園洋房,大門朝南在體育場路8號,后門朝西在錦帆路。南部前院為南北兩幢西式樓房,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為章太炎當年藏書、著述、會客和生活起居之所,外觀立面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磚墻,青平瓦屋面,大門柱子仿羅馬式,木門窗既有蘇州傳統(tǒng)建筑風味,又有國外洋房氣息。北部后院國學會遺址建筑已拆除,改建平房五間,為章氏后裔所居,現(xiàn)有章太炎衣冠冢,碑鐫……[詳細]
198、甲辰巷磚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甲辰巷磚塔
  時代:宋地址: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相門內干將東路甲辰巷南首此塔為五層八面的樓閣式塔,采用青磚仿木結構,高6.82米,底邊寬0.51米。各層均以相間的菱角牙子和板檐磚疊澀挑出腰檐,檐下壁面隱出闌額、柱頭枋與轉角鋪作,檐上架設平座,八面間隔辟壺門和隱出直欞窗,四門四窗的位置逐層相錯。該塔始建年代不詳,因其結構造型與蘇州地區(qū)現(xiàn)存的宋代磚塔相似,且標示于宋代平江圖上,故長期認為是宋塔,但對塔磚所做的“熱釋光”抽樣測定顯示其燒制于晚唐至五代末期,且塔在建造細節(jié)上尚存有一些唐代建筑的特征,故準確年代仍待考證。清代《吳門表隱》記載蘇州城中有七座小型磚塔,今僅存此塔。民國時期塔身曾被圍入民房,在1993年的維修中拆除民房辟為塔院,同時重建了第五層和塔頂、塔剎部分。2006年6月5日,甲辰巷磚塔被公布為第六……[詳細]
蘇州織造署舊址
  時代:清地址: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蘇州織造署是“江南三織造”之一。198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百年名校的江蘇省蘇州十中,這里曾是蘇州織造署的西花園,為皇帝行宮后花園。當年康熙帝六下江南,祖孫倆在蘇州均駐蹕西花園?椩焓共芤ú苎┣圩娓福┲冈鵀榭滴醯廴槟福芤啄暌苍雽m陪康熙讀書。蘇州織造署西花園長期作為行宮,實際上已經是皇家園林了。園內瑞云峰,也是江南園林太湖石名峰之一,被譽為“妍巧甲于江南”。蘇州是中國“四大綢都”之一,自古絲織業(yè)發(fā)達,為中國絲織中心之一,被譽為“絲綢之府”。為滿足宮廷需求,自元代起朝廷就在蘇州設立織造局,明代由太監(jiān)兼理織造,1646年(順治三年)建織造局,又名總織局,1674年(康熙十三年)改為織造衙門,亦稱織……[詳細]
衛(wèi)道觀前潘宅
  衛(wèi)道觀前潘宅即禮耕堂,位于平江路衛(wèi)道觀前,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此宅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徽商潘麒兆所建。占地6700平方米,建筑面積7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五路六進,后通混堂巷,規(guī)模龐大,屋宇高峻,裝修精致,現(xiàn)狀尚稱完整。中路建筑偏西,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及三進樓廳。大廳原有“禮耕堂”匾額,系硬山造,面闊五間17米,進深13.7米,臺基為花崗巖鎖口石加側塘石,高55厘米,鎖口石厚達26厘米。明間設置踏步三級,制作精細,平整光滑。扁作梁結構,前廊設一枝香軒,廳內置前后船篷軒,中為四界大梁。前檐挑檁頭雕水浪龍頭鯉魚,內挑雕靈芝梁墊,原廳內左右梢間隔有矮墻半欄,喜慶祝壽時,大廳權作戲臺,男賓在廳中觀賞,半欄外專供女賓看戲昕曲。綜觀該大廳,結構規(guī)整,用材粗壯,制作精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