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揭陽市 > 榕城區(qū)旅游

榕城區(qū)旅游景點介紹

烏美古村
  烏美村地處揭陽、汕頭、潮州的三市交界處,北靠桑浦山中段的鄒堂山南麓,南瀕榕江,東與汕頭市的福島、新寮、鮀西三村接壤,國道206從村前掠過,水陸交通十分發(fā)達。在揭東縣地都鎮(zhèn)烏美村的白門內(nèi),有一座石牌坊歷經(jīng)400多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保存完好。據(jù)鄭氏族譜記載,該石牌坊是明穆宗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鄒堂鄭氏之十一世祖鄭出任貴州左布政使,告假回鄉(xiāng)修建祖祠時所建。該石牌坊于1994年8月30日被揭東縣列為首批文物保護點。烏美村最出名的是祠堂群,村里有“梅峰公祠”“謙約公祠”“坦齋公祠”“南莊公宗祠”等等,它們多建于明清的,甚至民國的都有,多是采用貝灰砂木結(jié)構(gòu)的潮汕風格建筑,更有典型的潮汕民居建筑群——“四點金”。雖然在今天看來,這些祠堂已經(jīng)是殘缺破舊,但是依然是可以見到往日的風采。烏美村的核心,……[詳細]
22、西寨古村
西寨古村
  西寨社區(qū)位于揭陽母親河榕江北河南岸,與揭東區(qū)政府隔江對嶼,居揭陽空港經(jīng)濟區(qū)北部,西與榕城區(qū)榕東街道彭林村接壤,東與東寨社區(qū)、頂鄉(xiāng)社區(qū)相鄰。地處揭陽市榕江新城核心區(qū),周邊有環(huán)島路、進賢門大橋、發(fā)展大道等道路通過,交通基礎(chǔ)設(shè)施發(fā)達,地處區(qū)域民營經(jīng)濟發(fā)達,發(fā)展?jié)摿εc發(fā)展活力無限![詳細]
潭角古村
  潭角村:潮風長在臨水爍金藍城區(qū)磐東街道潭角村,古時被稱為“潮臨”,后來改稱“潭角”。這里三面環(huán)水,村內(nèi)水系縱橫交錯,古村格局保存完好,歷史人文底蘊深厚,古跡繁多。據(jù)介紹,潭角許氏開基祖許光公宋時由福建來到揭陽,發(fā)現(xiàn)潭角是理想的定居之地,于是舉家落籍。后來子孫繁衍生息,分創(chuàng)四處古寨場,分別為新圍、溝美、南厝、北厝,古稱“四寨一村”,目前全村現(xiàn)有人口5300多人都為“許”姓族人聚居。村內(nèi)保存有祖祠5座,公廳32座,“小書齋”13座,“四點金”、“下虎山”、“三廳通”、“三壁聯(lián)”等傳統(tǒng)民間建筑共26座。古語說:“金生麗水,玉出昆崗”。潭角許氏先祖崇尚近水生財?shù)睦砟,擇地而居,精心營造村寨,因而古村建筑有著獨特的地理特色。首先是擇地考究。村落大多按照溪港水流動態(tài),遵循五行風水原理確定方向,形成布局![詳細]
舊寨古村
  榕城區(qū)榕東街道舊寨村從北宋末期便開始創(chuàng)寨,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村內(nèi)溪河環(huán)繞,古樹參天,古村傳統(tǒng)民居建筑至今仍保留原來的格局和建筑風貌,村內(nèi)流傳至今的傳說故事引人入勝。舊寨全村都是陳氏族人聚居,他們的始祖泰初公是福建莆田人,北宋紹圣年間任潮州府通判,退休后看中舊寨是一塊風水寶地,于是選擇留在這里落籍。那么泰初公為什么會看中舊寨這塊風水寶地呢?據(jù)陳氏族人介紹,從地形地貌上來說,舊寨形似一只臥牛,村民們把它稱為“牛地”。到了南宋淳熙年間,為了紀念始祖泰初公,陳氏子孫合力營建陳氏家廟,取堂號“有慶”。據(jù)說家廟所在地也是一塊風水寶地,當?shù)厝朔Q之為“印菜地”(空心菜),由于空心菜生長速度特別快,因此舊寨本村的人口雖然只有2000多人,但從舊寨分支出去的各個村,繁衍卻十分迅猛,人口眾多,據(jù)陳氏族人統(tǒng)計,……[詳細]
舊寨陳氏家廟
  舊寨陳氏家廟位于揭陽市榕城區(qū)榕東街道舊寨村南,約建于宋哲宗,紹圣至元符(1094—1099年)年間,廟里供奉有沂國公,泰初公及歷代祖宗牌位。每年九月初八為祠祭日![詳細]
西門許氏宗祠
  揭陽許氏宗祠位于榕城區(qū)西馬路中段,距離石獅橋約150米,是潮州后七賢之一許國佐(號班王)的曾祖父許守愚(號蒙泉)為奉祀玉滘公等列祖所創(chuàng)建,始建成于明朝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為灰、石、木結(jié)構(gòu),三進三廳五開間兩天井兩火巷布局,主座保留有大門、三山門、拜亭、中廳、后廳,保存完好,結(jié)構(gòu)完整。堂內(nèi)三山門,相傳為御賜敕建,是許氏宗祠一大特色,為潮汕祠堂所僅見。祠堂東北側(cè)有許國佐為其親祖母余氏建造的庶祖祠(堂號“追遠堂”),俗稱“阿婆祠”,約建于明朝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是揭陽地區(qū)尚存的唯一一座建造于明代的婆祠,也是揭陽地區(qū)建造時間最早的女祠之一。許氏宗祠自民國起被改造成小學,2005年交由族人管理并被列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經(jīng)過……[詳細]
27、百蘭山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蘭山館
  百蘭山館位于揭陽市榕城區(qū)馬山窖東側(cè),是丁公館的一部分,為清末藏書家丁日昌晚年藏書讀書的地方。同治十年(1871年)丁日昌在榕城擇地辟建府第,臺榭花木,備極幽勝。府內(nèi)有一凹字型二層木樓,走廊與樓房均施格扇玻璃花窗,花窗上下有活動木板可以調(diào)節(jié)大小,供采光、通風,利于讀書和藏書。木樓擇料講究,結(jié)構(gòu)堅固實用,工藝獨特。樓東面是馬山窖,水通榕江,主人可以乘小輪船駛到另一個住憩地方━━丁氏潔園。樓西面有大天井,中間建構(gòu)橢圓型蓮池,池中堆砌英石假山,四周培植數(shù)十樣不同品種的蘭花,故稱百蘭山館。匾額為丁日昌好友書家何紹基所書。自光緒四年(1878年)丁日昌獲準退休直到謝世,讀書、待客大半在此。丁氏任政之暇,喜搜羅善本,藏書中宋塹元刊本甚多,如《禹貢圖》、《毛詩要義》、《昌黎集》等宋刻本,均冠絕一時。百蘭山館……[詳細]
黃岐山摩崖石刻
  黃岐山摩崖石刻位于揭陽市東山區(qū)黃岐山。山上的幾處巖洞內(nèi)尚有多處摩崖石刻。石刻有落款,有不落款,書法有篆、隸、楷、行、草,內(nèi)容有題字、題詩、題名,早到南宋,晚到民國,作者有本地文武官員、名人逸士、游客等。在竺岡巖,有陰刻楷書“竺岡上界路”石刻,旁有小字“本州鄭國諭宅孺人潘氏舍,泉州蘇通宅安人王氏砌。咸淳八年臘月望日僧慧圓記”,這是一題舍路石刻,是黃岐山最早的石刻,鐫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石刻四周起線成框,上刻荷葉覆蓋,下托荷花,似屬佛家遺物!斑h水浮天”石刻,在竺岡巖洞口左側(cè),陰刻行書豎寫,下雕荷花為托,款為“古闊洪份書”。洪份,福建漳浦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潮州鎮(zhèn)右營游擊,后署鎮(zhèn)協(xié)。在崇光巖,有“采山釣水”石刻,在中巖洞口右前方,陰刻行書豎寫,下款“古闊洪份書”。另有“崇……[詳細]
揭陽禁城
  揭陽 禁城 位于揭陽市榕城區(qū)下池路。是昔時縣衙、監(jiān)獄、糧倉、考院、公園的范圍。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城現(xiàn)存城墻全長660余米,殘高4米。時任揭陽達魯花赤(蒙語,意為知縣或監(jiān)縣)的蒙古人答不歹懔鑒于人民群眾反抗日甚,為守護縣衙安全,乃強征民夫,掠奪民船,運載石料砌內(nèi)城200丈,外城800丈。內(nèi)石城就是今日禁城的基礎(chǔ)。明大順四年(1460年)知縣陳爵又擴內(nèi)石城100丈,共總長300丈,高1.5丈,寬1.4丈。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建嶺東道時,又將嶺東道周圍的石城墻換為灰沙垣墻。就是現(xiàn)存的灰墻與石墻連成的墻段。石城皆用方形石條交錯疊砌,貝灰勾縫,甚為堅固。 1993年揭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郭之奇故居
  郭之奇故居 位于揭陽市榕城區(qū)東門蓮花心,建于明末。坐北向南。 郭府門第仿宋門框及木門鬃,屬官方府第四馬拖車式格局。山墻用小灰磚錯疊砌成,墻基墊石條。整座建筑用木柱支架屋面,原紅瓦多為歷次修繕時的灰色瓦所代替。屋脊兩端(即厝角頭)采用明代常見的三叉火局,整座保存著明代特點。 郭之奇(1607~1661年),崇禎元年戊辰科(1628年)進士,歷任福建提學參議,詹事府詹事,是潮州七賢之一。赴肇慶輔助南明桂王,先后任禮、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兵敗-緬甸。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為緬甸貴族執(zhí)送清廷,堅不就降,8月殉難于廣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朝廷下詔表彰![詳細]
31、赤嶺口墓
赤嶺口墓
  赤嶺口墓位于揭陽市仙橋鎮(zhèn)平林村赤嶺口山北坡。1982年清理南朝墓3座。由東至西并列。一號墓平面呈長方形,單頂磚室墓,只有一個棺室。墓長4.15米、寬0.9米,墓向330°。墓底鋪磚成人字形,墓壁和封門用一丁三順的砌法。墓被盜,隨葬品有青釉罐、杯、碟等。二號墓平面呈凸字形,為雙層圓券頂磚墓,方向335°,墓長6.9米,寬1.25米。分甬道、前室、棺室和下水道四部分。墓底鋪磚成人字形,墓壁高0.8 至1米開始起券。下水道設(shè)在甬道前端,穿過甬道與前室出水井相通。前室左右兩壁有對稱的磚砌假直欞窗。靠近棺室砌雙層拱門,棺室長3米、寬1.25米,后壁殘高1.4米,有拱頂壁龕。發(fā)現(xiàn)一塊帶銘文的灰磚,上有“大明四年”四字(南朝劉宋的年號,即公元460年)。墓被盜擾,出土隨葬品有綠釉杯、碟,陶罐,滑石豬和殘銀……[詳細]
涂庫陳氏家廟
  清揭陽陳氏家廟位于揭陽市仙橋鎮(zhèn)涂庫村。始建于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建。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前后四進,有東西巷。前廳有三門,中門前立石鼓一對,門楣上石匾書“陳氏家廟”4字。門外檐柱為獸足頭,花籃礎(chǔ)加石獅八梭直柱。屋脊是嵌瓷雙鳳,配花卉瑞草,做工考究,形象逼真。中廳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明間高懸清乾隆兵部尚書李煜堯為陳詩正題的“文魁”匾一方。拜亭上掛“鶚薦重光”木匾一方,是清大學士翁方綱為舉人陳詩正題書的,字體雄渾蒼勁,極富神韻。后廳面寬五間。中廳、后廳內(nèi)均立石圓柱,上架八梭橫梁。整座廟堂所有梁柱、楣枋上都有鏤空木雕工藝品,花鳥蟲魚、山川人物維妙維肖,刀法明麗流暢,形態(tài)各異,是揭陽市區(qū)同類建筑之最。1993年揭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詳細]
33、長美古村
長美古村
  長美古村位于揭陽市榕城區(qū)漁湖鎮(zhèn),古稱陽潮里,是袁姓聚居地。該村一馬平川,溪港交織,舟楫便利,“黃金水道”榕江南河繞村三面,蜿蜒東去,使其成為一座依水而生,枕水而居,靠水而棲的小半島。長美村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該村開基祖袁琛原籍浙江龍游,是史料可考的第一位入潮袁姓人士,袁琛乃北宋慶歷年間進士,曾任兵部尚書,因反對王安石的青苗法被貶為潮州刺史,元豐六年,袁琛獲赦,被召回京,袁琛推說年事已高,不復歸朝。后袁琛之子袁熙(宋元祐三年進士)率子孫遷此立籍。長美村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歷代共涌現(xiàn)出進士11人,舉人23人,監(jiān)生35人,貢生30人,廩生1人,庠生57人,正二品及以下職官59人,是嶺南地區(qū)數(shù)一數(shù)二的文教名鄉(xiāng)。……[詳細]
丁日昌舊居(丁氏光祿公祠)
  丁日昌舊居也稱丁府、丁氏光祿公祠,位于榕城區(qū)元鼎路,是清代洋務(wù)運動代表性人物丁日昌所建。丁日昌祖籍豐順,歷任蘇松太道、江蘇巡撫、福建巡撫和兼理各國事務(wù)大臣等職,晚年寓居揭陽榕城,為紀念其父“光祿公”,于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興建這座大型祠堂。整座建筑占地面積6100平方米,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大門前原有主人官階顯赫象征的照壁、月池和旗桿夾。丁府正廳三進,正廳的兩旁左右各有兩條直巷護衛(wèi),每條直巷之內(nèi),又各有小院落四座,每座院落的木雕各有特色,爭奇斗勝。丁府的建筑格局,按潮汕人說法,叫“百鳥朝凰”,共有九十九間半屋室之多,所謂半間,指丁府內(nèi)有一處地下室。丁日昌舊居是清代洋務(wù)派實干家丁日昌在全國唯一的舊居,建筑規(guī)模宏大,布局實用大方,木雕精美且極具地方特色,保持了潮汕地區(qū)傳統(tǒng)的建筑結(jié)構(gòu)、材料和工……[詳細]
騎樓街區(qū)
  榕城老城區(qū)的騎樓,主要集中在中山路、西馬路、韓祠路、打銅街等街區(qū)的兩側(cè)。據(jù)載上世紀的20年代始,上述的街區(qū)因拓寬或改造馬路,將其原來的建筑物,改建為現(xiàn)在的舊存騎樓。中山路位于老縣衙前,為南北走向,全長705米,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稱宣化街,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稱大街,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稱中山路。民國十五年以前,中山路寬4至5米,為石板間貝灰路面,兩側(cè)為平房建筑,1926年中山路擴建至十米,并蓋成瀝青路面,兩側(cè)民房被改建成2至3層的樓房,外觀為歐式騎樓建筑,形成獨具風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中山路自老衙前至南門路口并非筆直見底,而是呈彎曲狀,據(jù)說這是根據(jù)老縣衙的地理刻意而建,而且每段路程、每處彎口都含有堪輿之術(shù)。中山路騎樓式建筑與打銅街、西關(guān)路的騎樓建筑連成一線,總長約……[詳細]
揭陽雷神廟
  揭陽雷神廟位于揭陽城隍廟之右,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建,二十與二十一世紀之交(1997—2003)再度重建。最早最詳盡記載揭陽雷神廟的是劉業(yè)勤纂修的《揭陽縣志》。其卷二《廟宇。雷神廟》條云:在解元坊(即今城隍街一帶—彭注)?滴醭,知縣胡鶴翥創(chuàng)建,并給廟前香燈鋪四間、藍田都溪頭鄉(xiāng)租谷三十石為住持燈油日食之費。廟后建龍起書院,供佛,旁祀知縣胡鶴翥。乾隆四十四年,知縣劉業(yè)勤重建,董事例職劉榮。清以前,揭陽沒有雷神廟。所以創(chuàng)建,緣于清康熙初,碣石總兵蘇利叛亂,沿海為之震動,朝廷指派省兵駐扎桃山(今屬揭東縣炮臺鎮(zhèn)),防范其沿榕江內(nèi)擾。當時擔任揭陽知縣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胡鶴翥負責運送軍輸品,夜宿桃山驛館。沒有料到隨身攜帶的官印竟被盜賊偷去。束手無策之際,有隨行人員……[詳細]
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揭陽學宮)
  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揭陽學宮)位于揭陽市榕城區(qū)韓祠路口東側(cè),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大規(guī)模重修,F(xiàn)存建筑組群座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由21座單體建筑構(gòu)成,是嶺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類歷史建筑組群,采用高臺基宮殿式的三路五進、左右對稱建筑布局,具有明清古建筑的風格和鮮明的潮汕古建筑特色。1957年3月20日由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古建筑)保護單位。揭陽學宮又稱“孔廟”、“文廟”、“紅學”。位于揭陽市區(qū)韓祠路口東側(cè),為揭陽古代最高學府。穿過熱鬧繁華的揭陽進賢步行街,猛然呈現(xiàn)眼前的是古色古香的揭陽孔廟,讓人仿佛身處錯亂的時空。位于揭陽榕城中心韓祠路口東側(cè)的揭陽孔廟,莊嚴肅穆、飛桷凌空,被人稱為“嶺東……[詳細]
宋厝圍宋氏宗祠
  宋厝圍宋氏宗祠位于揭陽市榕城區(qū)東郊社區(qū)宋厝圍,年代為明清。2019年4月19日,宋厝圍宋氏宗祠被公布為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9、石水缸
石水缸
  石水缸石水缸位于揭陽市區(qū)仙橋南部獅山出水口,有“雙獅守水口”之雌雄“臥獅”踞其兩邊,還有相傳往來神仙必經(jīng)之道的“仙梯”,有石洞交疊相連而成的“水簾洞”。水簾洞南側(cè),有一面積達百余丈的居石臥于山凹水潭中,上面分布著大小各異的數(shù)十個天然石堀,這就是遠近聞名的“石水缸”。“缸”內(nèi)水清似玉,流淌不息,游魚卵石,清晰可見。……[詳細]
40、龍珠馬寺
龍珠馬寺
  龍珠馬寺龍珠馬寺又名龍山巖,位于揭陽市榕城區(qū)以南10公里,離206國道僅約700米,紫峰山脈南部的仙橋區(qū)古溪西岐山的龍珠寺,原名“龍珠馬寺”,創(chuàng)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1983年開始重建,1990年由榕城雙峰寺調(diào)來釋新正住持,并于10月落成開光(釋定持法師主法),后又擴建下堂。該寺原為道教之觀,故今之建筑風格為道教的“四點金”形式。現(xiàn)已成為規(guī)?捎^的佛教梵宇。未至寺,遠遠就可見到高達13米的白色石雕觀音像,腳立龍頭站于湖中。在登寺的石階旁邊,又有一尊送子觀音石雕像,高7.5米,屹立于七八米高的巨石上,左手托一小孩,體現(xiàn)送子的慈悲之心。進入山門,兩旁各有一座佛光亭和龍輝亭。寺坐北向南,現(xiàn)建筑面積已逾千平方米。正中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寶殿,殿后左上方是觀音閣。從大雄寶殿左邊偏門出去,又是一番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