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大理州 > 巍山縣旅游

巍山縣旅游景點介紹

  東蓮花傳統(tǒng)建筑位于巍山縣永建鎮(zhèn)永和村委會東蓮花村,包括清真寺和馬如驥大院兩處。清真寺始建于清初,經光緒、民國及1987年重修并擴建,形成今日之規(guī)模。清真寺座西向東,占地5866平方米,主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宣禮樓、朝真大殿,兩邊為管理用房。宣禮樓為四重檐歇山頂建筑,檐下飾五踩如意斗拱,翼角飛翹,巍峨秀麗。朝真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建筑,面闊十一間,前設廊道和月臺,后設窯殿,檐下飾五踩斗拱,內墻均書有--,寶頂為星月圖案,古樸雄偉,氣勢非凡。馬如驥大院建于民國三十年(1941年),為大馬鍋頭馬如驥所建。大院座北向南,占地約1280平方米,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由北院、南院和西院三個院落組成,既相互聯(lián)通,又可獨立成院。北院和南院為馬如驥住宅,為四合五天井和三方一照壁的兩個院落組成六合同春格局。西院在……[詳細]
蒙舍城遺址
  蒙舍城遺址位于巍山縣廟街鎮(zhèn)古城村南側,與太和城遺址直線相距僅40公里。史載該城系蒙舍詔第一個首領細奴邏于公元七世紀中期的650年前后專門為讓國于己的張樂進求而建的居所,至公元八世紀中葉又被做為軟禁被南詔征服的其他民族頭領及其宗族之用。該城址是迄今僅見的兩座南詔方形城址中的一座,1988年被公布為大理州文物保護單位。城址大致東西向,地勢東稍高而西略低。從地表隆起疑為城墻的輪廓線來看,城址分為東西兩城,兩城相連各呈方形,東城西墻與西城東墻共用同一道城墻。東城面積稍小,邊長約100米;西城面積較東城大,邊長約160米。兩城總面積約35600平方米,城墻外輪廓周長約840米,加上兩城之間長100米的隔墻,城墻全長約940米。西城內北端中部有一高出周圍地表近1米,長約40米、寬約30米,面積約1200……[詳細]
南詔鎮(zhèn)古建筑群
  南詔文化古街,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古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正式建縣,定名“詔安”,意為“南詔安靖”。這里保存著許多古牌坊,如“關帝坊”、“父子進士坊”、“天寵重褒坊”等。此外,還有武廟、城隍廟、玄天上帝廟、東岳廟、朝天宮、文昌宮、慈云寺、澹園寺、功臣廟、青云寺、西覺寺、靈侯廟等十幾座古遺景點。清晨的陽光,穿過東山頂上薄薄的霧靄,灑在古城的每一個角落。從大理巍山古城最北端一腳踏進南詔古街,恍如進入了夢里的另一個世界,讓人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和喜悅。長長的街巷,青石板鋪就的街面,高大的進士坊,青瓦黛墻青苔綠,屋檐鳥兒嬉戲,臺階蘭草飄香……相對于群力門外車來車往的熱鬧景象,這一切都顯得那么古樸典雅。這條古色古香的步行街,……[詳細]
青華綠孔雀自然保護區(qū)
  云南巍山青華綠孔雀自然保護區(qū)在巍山縣青華鄉(xiāng)背陰箐、黃家墳、豹子窩一帶,距巍山縣城47公里,保護區(qū)轄該鄉(xiāng)中窯、西窯、漾江、銀廠四個村委會,位于東經100°11′35″—100°14′50″,北緯24°49′45″—25°10′0″。保護區(qū)范圍1000公頃,最高海拔2010.2米,最低漾江邊海拔1146米,綠孔雀的主要棲息地包括豹子窩、黃家墳、背陰箐。區(qū)內海拔懸殊較大,立體氣候顯著,年平均氣溫16—20℃,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年干燥度1.44—1.83之間,為干燥和半干燥氣候。境內有龍鳳河和中窯河流經保護區(qū),水資源豐富,地質屬中生代和古生代地層,以中生代侏羅系和古生代三迭系的面積較大,土壤多為紅壤和紫色土,部分腐殖深厚,山麓河谷土壤,多為黃膠泥和黑土。該保護區(qū)始建1988年,1997年晉……[詳細]
巍山民俗博物館(梁大小姐宅)
  巍山古城中的一座老民宅,也算是以前有錢人家的宅子,保護的比較完好,現(xiàn)在作為民俗館開放出來。景點位置云南省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詳細]
66、拱辰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拱辰樓
  巍山古城拱辰樓原為蒙化衛(wèi)城的北門城樓,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原為三層,南明永歷二年(1648年)維修時改為二層。拱辰樓建在長47.1米,寬26.6米,高8.1米的磚砌城墻上,樓下為城門洞。拱辰樓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五間25.76米,進深15.7米,高16米,由28棵合抱大柱支撐,四面出廈,樓四周設廊,整個建筑用料粗大,上檐四角用檐柱,屋面比較平緩,出角短,起翹小,一字平脊,更顯氣勢雄偉、渾厚。南北城墻有城垛。登上頂樓猶入云天,東看文華層疊山巒,南觀巍寶名山文筆塔,西望瓜江壘玉,北眺蒼山積雪,全川村落,萬家燈火,盡收眼底。拱辰樓南面檐下懸掛“魁雄六詔”大匾,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同知康勷所書,顯示唐初蒙舍詔(南詔)在洱海區(qū)域六詔中的強盛地位;北面檐下懸掛“萬里瞻天……[詳細]
垅圩圖山城址
  垅圩圖山城址位于巍山縣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倉鎮(zhèn)甸中村委會,團山村西面垅圩圖山山頂?shù)囊粔K大平地上。遺址后依大黑山,前臨陽瓜江,山環(huán)水抱,易守難攻,地勢險要,站在山頂眺望,整個巍山壩子盡收眼底。遺址面積約五千平方米。據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種地方志記載,細奴邏建立大蒙國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圩圖山上筑城以居,該遺址為南詔國第一座都城遺址。1958年,云南省考古隊在垅圩圖山城址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瓦礫、石礅、蓮花柱礎等建筑材料,進一步證實了該遺址是南詔早期都城遺址,這也與歷代史料記載相吻合。1991年和1992年,云南省考古隊連續(xù)兩年在遺址上再次發(fā)掘出了一片古建筑遺址內的鋪地磚和地基,清理出一塊80多平方米的房屋地基。考古隊還在房屋遺址旁清理出一塊分別由兩層階梯和四層階梯銜……[詳細]
巍寶山文昌宮
  巍寶山文昌宮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縣巍寶山前山,原名龍?zhí)兜,始建年代不詳,是巍寶山著名的道觀和古建筑群之一。文昌宮初為本地土著彝族祭龍?zhí)吨,兩漢時彝師孟獲之兄孟優(yōu)曾居此-,相傳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因士兵誤飲啞泉水,不會說話,諸葛亮曾親往殿內訪問孟優(yōu)解藥以救士兵。明代重修后改稱文昌宮,清代以后屢有修繕,F(xiàn)存主要建筑有大殿、中殿、道舍及廂房等;大殿內供文昌帝君,中殿內祀關圣帝君。宮中有一龍?zhí)叮缎慕ㄓ形凝埻,亭左邊臨水墩壁上繪有一幅彝族“松下踏歌圖”,為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所繪![詳細]
69、北社學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社學
  北社學又名育英社學,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文物建筑面積659.12平方米,始建于明崇禎(1628—1644)年間,同知朱統(tǒng)鐩及紳士籌建,后有修,由大門、中廳、廂房及場院組成。大門為大門一高兩低單檐懸山頂牌樓式建筑,面闊三間,梁架為全穿逗結構,且用材為櫟木,本地區(qū)少見,前檐下設斗拱,明間為七踩,次間為五踩,錯落有致,皆保留原狀彩畫。中廳為單檐硬山頂建筑,面寬三間12.7米,進深四間13.5米,前后設廊,檐下均設飛椽,梁架為七架抬梁,保留了原狀彩畫和精美雕刻,基礎部分的石雕簡潔生動。中廳舉架較高,起山較大,屋脊高聳,使得建筑古樸渾厚。東西為廂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教學使用改建為兩層,但梁架仍為清代原構,保留有乾隆、道光、光緒的中梁題記。    ……[詳細]
70、長春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春洞
  長春洞位于巍寶山西麓,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道人李法紀、楊法蔭創(chuàng)建。清代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年間又增其規(guī)制,始成現(xiàn)今之規(guī)模,為國內全真教純陽派著名宮觀。長春洞呈坐東向西,依山而建,占地1656平方米。平面布局按道家“八卦”形制排列組合而成,依次由山門、前殿、大殿、廂房、道舍、花園等組成。大殿建在1.85米的石砌須彌座上,為重檐歇山頂建筑,抬梁與穿斗式結構,上、下檐皆施斗拱。內塑玉皇,兩側塑起、問二帝。大殿藻井為八卦圖,內雕蟠龍,四周天棚板滿繪“天宮諸神”,四周裙板繪“二十四孝”以及山水、花鳥等道教壁畫,是我國道教建筑的代表作。長春洞為巍寶山勝景之一,被稱為“古洞藏春”。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的巍寶……[詳細]
等覺寺及雙塔
  等覺寺(又名報國寺),位于巍山古城東北隅。始建于南詔,是巍山地區(qū)現(xiàn)存建筑年代最早的佛教寺廟,為明、清兩代僧綱司駐地。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寺僧無用自應天溧水(江蘇溧陽縣)來,與蒙化府土官左氏、蒙化大族善信等合力拆建,建成五進四院,明正統(tǒng)二年(公元1437年)開始塑像。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土知府左氏建雙塔于二門左右,諸善信增建殿宇五座。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605年),僧綱司住持性定募修各殿,又新建后殿兩廡及更衣廳并塑羅漢,至此,等覺寺為規(guī)模最大時,清代咸豐年間兵焚,大部被毀,僅余太陽宮等處,清光緒年間,於太陽宮之左建祿位祠,祀云貴總督林則徐,太陽宮之右改建昭忠祠,祀咸同年間陣亡、殉難諸人。等覺寺呈座北向南,前為雙塔,后為太陽宮,東院為祿位祠,西院……[詳細]
72、巍山文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巍山文廟
  文廟在古城西門內,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廟毀,隨即重建。清代咸、同年間(1851年—1874年),杜文秀大理政權駐蒙化守將李芳園、馬國忠等復加擴建。民國初期設勸學所,1938年開辦中學至今。文廟規(guī)模宏大,占地約10000平方米。呈坐北向南,前設照壁,上鑲“萬仞宮墻”大理石匾。大門開于左右二側,在中軸線上依次為泮池、石橋、欞星門、大城門、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尊經閣等;東西二側有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明倫堂、興文祠、承祭齋、學官署、射圃等。現(xiàn)存大城門、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明倫堂、尊經閣等。大成殿前設月臺、環(huán)以石欄,殿面闊七間,進深15.6米,高11米。單檐歇山頂,檐下四周置五踩重翹斗拱,整個建筑莊嚴大方;雁塔坊為單檐歇山頂牌樓式建筑,檐下四周設……[詳細]
73、星拱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星拱樓
  星拱樓又名文筆樓,位于巍山古城正中,為明代蒙化府府城中心過街樓。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咸豐七年(1857年)毀,咸豐十年(1860年)由杜文秀回民起義軍將領左參軍馬國忠重建。樓頂中梁尚存“太歲紀年”題記。樓通高11米,由木結構城樓與磚石結構基座兩部分組成。基座面闊、進深均為18.7米,通高6.3米,基座石砌,四向貫通,門洞作券頂。樓作亭閣式,為抬梁與穿斗相結合梁架,重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均為9.75米,樓底層四周設廊,內外均飾斗拱,四面懸“瑞靄華峰”、“巍霞擁鶴”、“玉環(huán)瓜浦”、“蒼影盤龍”匾額,繪寫巍山四環(huán)景色,憑欄可望巍山全景。城樓上下比例勻稱,保存完整。1981年4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詳細]
74、玄珠觀
玄珠觀
  玄珠觀又名玄龍寺。位于巍山古城東南玄珠山。觀始建于南詔時期,南明永歷十年(1656年)重建,清同治年間毀于戰(zhàn)亂,光緒年間重建。觀依玄珠山而建,層臺疊閣,氣勢雄偉。其布局為在南北中軸線上建山門、四圣殿、石牌坊、玉皇殿。大殿之東,有關圣、三皇、呂祖、觀音諸殿和彌羅宮、芭蕉樓、碧波室、道舍等建筑,其布局一反南北中軸線,根據地勢,采取由西到東上下三臺橫列式,以二條軸線穿插大小七個院落,園林小景頗多。建筑以山門及大殿最佳。山門為單檐歇山頂牌樓式建筑,面寬三間,前后檐下施如意斗拱,斗拱做工十分精細。大殿建于高臺之上,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前設走廊,檐下施七踩斗拱,整個建筑氣勢雄偉。1981年4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巍山永濟橋
  永濟橋又名巡檢橋,位于永建鎮(zhèn)巡檢村南巡檢河上。始建于明代萬歷元年(1573年),歷代曾多次維修。橋頭山墻砌有明代著名學者李元陽撰《永濟橋碑記》一通,橋為木構風雨橋,橋長15.6米,寬3.25米,高6.9米。其結構為用直徑0.3米的五根大圓木架于兩岸,上面鋪木板,再在兩岸各安木斜撐二根以支木架,上建人字頂瓦屋三間。橋面兩側安木欄桿,并設長木板凳。永濟橋用斜梁懸掛支撐中點的方法,解決了大跨徑木橋受力問題,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1987年1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此橋年久失修,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香港愛國人士詹益邦先生捐資落架維修![詳細]
玉皇閣及文華書院
  玉皇閣及文華書院位于巍山古城東北隅。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八年(1869年)毀于戰(zhàn)亂,清光緒元年(1875年)在玉皇閣舊址上創(chuàng)建文華書院。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玉皇閣。玉皇閣與文華書院并存,分立左右。玉皇閣始建于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依次為山門、前廳、中廳、大殿共四進三院及兩廂組成。大門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牌樓式建筑,前檐飾如意斗拱,裝飾華麗。后殿建于月臺上,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上下層檐下均飾七踩三昂斗拱,門窗雕工精細,為巍山清代建筑中規(guī)模最大的殿宇。書院則位于玉皇閣之左,清光緒元年(1875年)創(chuàng)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勸學所,改文華書院為高等小學堂。書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大、二門、泮池、雁塔坊、奎星閣、藏書樓及兩廂等大小九個院落組成,現(xiàn)僅存藏書樓、奎……[詳細]
巍山清真寺群
  巍山的22座清真寺以自己的建筑風格和建筑特色在鄉(xiāng)村或城鎮(zhèn)的幢幢民居中,簇擁著望月樓的高聳入云,成為巍山回族聚居的典型景觀。朝真大殿是整個清真寺建筑群中最宏偉的部分,大多是磚木結構的,一次可以容納千人以上禮拜。無論外形、裝飾和色彩等,都是超群獨一的。在裝飾藝術上,清真寺融合了中亞、西亞、阿拉伯、突厥等多種建筑藝術。無論從整體布局、裝飾藝術,還是色彩的利用上,都集中體現(xiàn)了回族文化的內涵特點,外表隨俗與深層堅守的和諧統(tǒng)一![詳細]
鳥道雄關
  鳥道雄關位于巍山縣和彌渡縣交界,從巍山縣城出發(fā)沿巍彌公路往東約20公里。這里海拔2700米,森林茂密、環(huán)境清幽。據康熙《蒙化府志》記載:“隆慶關在府城東,高出云表,西有沙塘哨,望城廓如聚,東有石佛哨,西山如峽,八郡咽喉。”早在明清時期,隆慶關就是茶馬古道的關隘,每天有大量的馬幫從這里經過,至今從關口被馬蹄長年累月踩踏磨得極為光滑的石頭以及石頭上深深的馬蹄窩,不難想象當年熱鬧的場面。1997年9月26日至10月8日,“云南鳥類環(huán)志國際研討會”在巍山召開,會議期間在隆慶關進行鳥類環(huán)志工作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在關口發(fā)現(xiàn)了一塊石碑,上面刻有“鳥道雄關”四個大字,是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唯一一塊關于“鳥道”記載的石碑。每年仲秋時節(jié),成千上萬的候鳥從高緯度向低緯度地區(qū)遷徙,它們白天以太陽為航標,夜晚以月亮星……[詳細]
陳佐才石棺
  陳佐才石棺在廟街鄉(xiāng)盟石村公所山塔村后盟石河山箐中。是明末清初蒙化府愛國遺老和詩人陳佐才的衣冠冢。石棺鑿在一塊巨石上,巨石東西長約10余米,南北高約8米,高約2米。石棺鑿于此石的頂前方,長寬與一般木棺相似,上覆石棺蓋。巨石前立有兩塊墓碑,一塊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鄉(xiāng)進士李士揚撰寫的題為《明義士翼叔陳老先生墓志》,一塊為國民25年(1936年)蒙化趙叔良等士紳為陳佐才立的題為《明忠義陳翼叔仙師墓志》。在石棺兩側各立石筆一支,上刻蒙化文人饒著題的石棺聯(lián),上聯(lián)是“指地誓黃泉,溪流猶帶南遷恨”;下聯(lián)是“鑿棺盟白石,墓木曾無北向枝”。石棺右有一石亭,石亭石柱上也刻聯(lián)一對,上聯(lián)是“其生明臣其死明鬼,下聯(lián)是“不葬清土不戴清天”。石棺四周刻滿了贊詩和文章![詳細]
山龍山于圖城遺址
  該古城遺址距縣城15公里,在今大倉鎮(zhèn)甸中村公所團山村西面的山龍山于圖山山頂?shù)囊粔K大平地上,前臨陽瓜江(今大西河),后依大黑山,可望蒙舍川(今巍山壩子)全境,山環(huán)水抱,地勢險要。根據從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種地方志記載,南詔始祖細奴邏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建都于此,在山龍山于圖城上筑城以居,因都城是筑在山龍山于圖山上,所以都城名為山龍山于圖城,F(xiàn)今山龍山于圖城的建筑物已不復存在,但在遺址上還存留著大量的碎瓦礫,其中以瓦當、滴水、磚、瓦為多,還有石柱礎。碎瓦當上還有近似漢字的文字和符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