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旅游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名人故居景點介紹

1、劉馮故居 AAAA
劉馮故居
  欽州劉馮故居景區(qū)分別指的是劉永福故居和馮子材故居。劉永福故居又名三宣堂,在廣西欽州市。劉永福在越南抗法戰(zhàn)爭中屢立戰(zhàn)功,被越南王封為三宣提督,其故居則據此命名。馮子材故居又名宮保第,在欽州市欽州鎮(zhèn)白水塘村,是馮子村退居時住所。劉永福(1837~1917)、字淵亭,廣西上思人,雇工出身。1857年,在太平天國革命影響下參加天地會起義軍。1864年在歸順州(今靖西)安德組織黑旗軍。在中法戰(zhàn)爭中,率領黑旗軍與法國侵略者抗擊,先后取得羅池大捷、紙橋大捷等,還抗旨保臺,打擊日寇,是著名的愛國將士。劉永福舊居位于欽州市板桂街10號,因劉永福援越抗法,曾受越王封為三宣副提督而得名。故居又名三宣堂,劉永福在越南抗法戰(zhàn)爭中屢立戰(zhàn)功,被越南王封為三宣提督,其故居則據此命名。它建于1891年,占地面積22776平方……[詳細]
劉三姐故里旅游區(qū)
  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yōu)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對其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jié)日來紀念她。傳說她生于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真名叫劉三妹,是廣西(中國南部)壯族人,活躍在廣西柳江流域,是個優(yōu)秀的民歌手。她有著出口成歌的本領。三妹不但歌唱的好,人長的也非常漂亮,天生麗質又聰明,什么活都不用學,一看就會。在三妹17歲這年在對歌的時候,她認識了一位青年,這位英俊的小伙子,也是一個唱歌能手,在對歌當中,兩人情投意合,互相愛慕,于是就私定了終身?墒呛镁安婚L,村里的一個惡霸,對三妹垂涎多時,見三妹與小伙子情投意合,大發(fā)雷霆,決意把三妹搶到手。一天晚上,月光皎潔。三妹正和小伙子坐在柳河邊的巖石上看月亮,傾訴衷腸。忽然火把晃……[詳細]
梧州李濟深故居
  李濟深故居位于龍圩區(qū)大坡鎮(zhèn)料神村,1885年李濟深誕生于此。故居為青磚瓦房四合院,兼有中西建筑藝術,院后有蒼翠古鐵力木林,風景幽雅。大門口嵌著一塊大理石,上面刻著屈武親筆題寫的“李濟深故居”5個大字。順扶梯登上二樓,四周是李的臥室和會客室,三樓有電報室,大體仍保持著當年的擺設。李濟深故居建于1925年,占地面積為3342平方米,建筑面積2010平方米,李濟深曾在這里接待過不少-要員和大批愛國文化人士。故居里面建有墩子式的人行道,與故居四角上的炮樓相通,是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建筑物。1996年,李濟深故居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列為自治區(qū)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國家、區(qū)、縣三級投入逾200萬元,先后完成了三期維修,故居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故居陳列內容不斷充實。慕名……[詳細]
4、李宗仁故居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宗仁故居
  李宗仁故居坐落在距桂林市約30公里的臨桂縣兩江鎮(zhèn)浪頭村,建于清末民初,占地5,060平方米,為木結構的二層樓房,由安樂第、將軍第、學館、三進客廳、炮樓等組成,分布有7個院落、13個天井,共有大小廳房113間,是具有莊園氣派的桂北民居建筑。故居為李宗仁母親劉太夫人等家人所長居,李宗仁在此舉行婚禮,并接待蔣介石等大批-要人、桂系將領。游覽李宗仁官邸、故居,可以感受李宗仁先生起落不一、撲朔迷離的歷史生涯和回歸祖國的征程。李宗仁官邸介紹官邪位于市文明路16號。建干1943—1948年,占地4321平方米。為民國年間大式磚木結構中西結合建筑。以主樓為中心,四周配建有家眷樓、附樓、副官樓、門樓、門房、茶園等。1948年下半年1949年11月李宗仁曾居此辦公。已辟為陳列館。交通:桂林汽車總站乘往永福壽城方……[詳細]
唐景崧故居
  唐景崧故居該故居位于新街鎮(zhèn)江口村,距鄉(xiāng)政府駐地約1公里,為灌陽清代“同胞三翰林”之一唐景崧的故居。該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占地面積410平方米,為磚木穿斗式結構,飾小青瓦、蘭灰墻,分上、下兩座,設有前庭、正庭、廂房、天井等,梁、枋、門楣等均雕刻有人物故事、龍鳳花草蟲魚,兩邊墻體均以蘭灰粉刷,墻體山頭,飾以雙龍、太極八卦等圖案。該故居建筑雄偉,工藝精細,是我縣唯一的一座保存較完整的名人故居。2002年12月17日批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三宣堂(劉永福故居)
  三宣堂是劉永福以其在越南抗法屢立戰(zhàn)功,被越南王封為三宣提督而命名的,位于欽州城南板桂街,主建筑為晚清風格廂房,內有圣賢豪杰、文臣武將、彩鳳仙鶴等一百多幅圖畫,四周有高墻炮樓,正屋前有廣場照壁,與四周花草樹木交相映襯,美觀典雅。劉永福故居名“三宣堂”,位于欽州市板桂街10號(古稱下南關)。建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是欽州市現存最宏偉、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占地面積22,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多平方米,大小樓房119間。除主座外,有頭門、二門、倉庫、書房、伙房、傭人房、馬房等一批附屬建筑以及戲臺、花園、菜圃、魚塘、曬場等設施。頭門臨江向東,有醒目的“三宣堂”大字匾額。劉永福當年援越抗法有功,被越王封為“三宣提督”,主管越南宣光、興化、山西三省軍事。“三宣堂”的命名是為了紀念這段光榮……[詳細]
馮子材故居
  晚清抗法名將馮子材的故居位于欽州城北,坐北向南。建于1875年,坐落于三座山丘之上,周圍有墻垣,院內有碑林,字跡清秀,筆勢勁遒,整個居所古意盎然,滄桑古樸,別具一格。馮子材故居又名宮保第,在欽州市欽州鎮(zhèn)白水塘村,是馮子材退居時住所。馮宮保第總占地面積15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020平方米。包括三個狀如伏虎的小山丘,當地群眾稱為“臥虎地”。四周環(huán)以高墻,圍墻內有主建筑三進,每進分為三大間,每大間又分為3小間,共9間,27小間,構成了富有特色的“三排九”建筑模式。建造時用料講究,室內梁、柱、門窗、匾聯(lián)多為珍貴的格木制成。浮雕工精,壁畫色艷,造型端莊,樸實嚴謹。故居總占地面積15.22萬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筑面積2,020平方米,院落式布局,坐北朝南,共3排9座27間,均為抬梁式磚木結構。建筑注重牢……[詳細]
譚壽林故居
  譚壽林故居位于港南區(qū)橋圩鎮(zhèn)震華村譚嶺屯,始建于清朝乾隆晚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比較典型的磚瓦結構大合院。由于年久失修,大合院內的譚壽林故居破爛不堪。2011年1月,當地村民自籌資金13.44萬元,按故居原規(guī)格和規(guī)模進行部分修復,于同年10月竣工。譚壽林,1896年出生于貴縣橋圩鎮(zhèn)震華村譚嶺屯。1921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1924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在李大釗領導的中共北方區(qū)委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京分部工作,主要負責《工人周刊》,從事秘密革命活動。1926年1月?lián)沃泄参嘀莸匚瘯洠敃r的中共梧州地委是廣西最早的中共領導機關,直接領導梧州、桂林、柳州等地的黨組織。1927年6月到武漢出席全國第四次勞動大會,同年12月返回廣州參加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失敗后,于1928年秘密來到上![詳細]
陳銘樞故居
  陳銘樞故居位于廣西合浦縣曲樟鄉(xiāng)璋嘉村。故居原為歇山頂、夯土墻的平房,共有14間,分前后兩排,中間設天井,長34.3米,寬12.1米,是陳銘樞的祖屋,也是其出生地和少年時代的居宅。陳銘樞投筆從戎任師長后,于民國十五年(1927年)春因事返鄉(xiāng),目觀鄉(xiāng)民貧塞悍樸,文風不開,深感民智不啟也,亟待教育之發(fā)展,于是捐巨資創(chuàng)建璋嘉小學〔當時叫做廣東省合浦縣(合浦當時屬廣東省管轄)第七區(qū)立第三小學校〕。璋嘉小學在1928年建成后,陳銘樞回到故鄉(xiāng)主持開學儀式,并因家中原有房舍均已破敗住在小學校內。有感于在村中無家可居的狀況,陳銘樞回到廣州后(此時陳銘樞已任國民政府廣東省政府主席),便寄回錢款,囑咐村中父老在他家原來的宅基地上按當時西洋傳來的流行式樣建起一座樓房。此間落成的陳銘樞故居始建于1929年,原為一棟磚……[詳細]
臨桂白崇禧故居
  白崇禧故居位于桂林市臨桂縣會仙鎮(zhèn)山尾村,距桂林市南30公里。始建于1929年,完工于1937年。故居原占地面積2041平方米,為組合式大莊園,依山傍水,山下有井池、荷塘,園中有清真寺和學堂。現存一座主樓及配樓,占地841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米。據調查,此民居原為國民黨桂系首腦之一白崇禧的哥哥投資興建。2000年,臨桂縣人民政府撥?钚蘅,為臨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樓坐南朝北,面闊約15米,進深約45米,呈規(guī)整的長方形,四周被高9米、厚0.4米的青磚實墻所包圍,除了正門外,只在側面山墻留有四個寬約0.6米、高約1.2米的小窗,厚重的外墻顯得高大沉穩(wěn),氣派凜然。主樓為兩層木結構建筑,呈“一進三開間,一井兩廂前后房”布局。主樓以天井為中心,輔建花壇、魚池。南北兩端布設客廳、廂房,東面設……[詳細]
碧云巖摩崖石刻
  碧云巖摩崖石刻位于鐘山鎮(zhèn)東南1.5公里大巖山。歷代游客眾多,留有宋至民國摩崖石刻11題。其中有宋靖康元年(1126年)蔣夔、乾道五年(1169年)趙善政的游巖題詩題記,民國9年(1920年)夏知事唐南杰題的“碧云巖”三大字及題詩。均陰刻,楷、行兼?zhèn),以“碧云巖”三字最大,字高1米,寬0.85米,楷書。宋人刻于洞上,遠望分明,F存石刻除個別被敲擊已無法辨認外,多數尚好,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茶山李煥華舊居
  李煥華舊居位于港南區(qū)瓦塘鎮(zhèn)烏柳村茶山屯茶山希望小學對面約70米。始建于民國時期,為當地富戶李煥華所建,其建筑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是我市同時期同類建筑的代表性例證。整座建筑坐南向北,磚木結構,硬山頂,平面呈長方形,面寬26.95米,縱深17.83米。兩進七開間,具體布局可分左中右三路,中路沿中軸線排列,由前而后依次為門廳—天井—后堂;左右分別依次為廂房(稍間)—天井—耳房。左右天井各正對的后墻均洞開一門。墻體為青磚清水墻,小青瓦蓋面,蓋瓦壟的檐端置灰塑瓦當,后堂瓦頂蓋面高出兩翼約40厘米,檐墻上施八寶圖案。大門門楣端上嵌飾綠琉璃如意柱頂一排11個,前排墻柱上端部分別塑飾“梅蘭竹菊”花卉。建筑分上下兩層,上層的前排左右均設甬道,甬道外側各置規(guī)格相同的拱形窗11扇,中路置規(guī)格相同的拱形窗5扇。下層……[詳細]
黃紹謙故居
  黃紹謙故居位于百色市田東縣印茶鎮(zhèn)巴麻村下巴屯,建筑占地面積100平方米。1925年,黃紹謙考入百色省立五中讀書,在校期間閱讀中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向導》、《新青年》等進步書刊,接受革命思想,參加革命活動。1927年7月,畢業(yè)離;氐桨吐榇澹M織進步青年開展革命活動。11月,在右江地區(qū)從事農運工作的共產黨員余少杰的幫助下,巴麻村成立了農民協(xié)會,并組織500人的農軍武裝,黃紹謙任大隊長。1928年1月8日,黃紹謙率農軍攻進向都縣城,廣大群眾為之振奮。1929年9月,向都縣農民武裝組合為農民自衛(wèi)軍,黃紹謙任總指揮。1930年3月14日,鄧小平在紅八軍一個連的護送下從靖西峒化出發(fā)前往右江,途經巴麻時在巴麻黃紹謙家住了3天,檢查和指導巴麻革命工作。臨別時親書一首當時頗為流傳的詩給黃紹謙,希望他永遠做個革……[詳細]
陽朔徐悲鴻故居
  位于陽朔縣城漓江邊陽朔鎮(zhèn)縣前街2號,即縣人民政府大門前。徐悲鴻故居是1935年到1938年徐悲鴻避居廣西時李宗仁先生所贈送。故居--墻、小青瓦,還有略帶黃顏色的檐口,其門樓下面懸有吳作人先生手書的“徐悲鴻故居陳列館”之牌匾,一邊還鑲嵌著“徐悲鴻故居”之大理石碑刻。房屋為磚木結構,三進堂小屋,院內有一高大玉蘭樹,花香四溢。陳列館里主要展示了徐悲鴻先生在此生活的實情實景,同時又有反映徐悲鴻先生一生經歷的圖片等等。徐悲鴻的《漓江煙雨》、《青厄渡》等名畫都是在此創(chuàng)作而成,F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徐悲鴻(1895-1953)是我國現代杰出、著名的畫家、教育家、現代繪畫藝術大師,江蘇宜興人。夫人廖靜文。徐悲鴻父親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徐悲鴻少年時代,隨父學畫,20歲時,在上海賣畫。1918年,他接受蔡元……[詳細]
韋拔群烈士故居
  韋拔群烈士故居,位于東蘭縣武篆鎮(zhèn)東里村東里屯特牙山半山腰上,距東蘭縣城36公里。1926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軍隊進犯東蘭,鎮(zhèn)壓農民運動,將位于山下尾往屯韋拔群的家燒光。同年7月,匪軍敗退,革命轉入高潮,為革命的需要,韋拔群在特牙山半山腰又建起兩幢泥磚瓦房,用于接待革命同志和召集農軍開會。1930年10月,紅七軍主力北上后,國民黨反動軍隊大舉進剿東蘭,1931年,韋拔群的房屋再度被燒毀。1988年,縣人民政府按故居原貌重建。韋拔群故居分前后兩幢泥磚瓦房,總面積250平方米。前屋為一幢內立四排屋架,分五開間,屋頂設有摻望臺,是當年韋拔群接待革命同志、召集農軍開會的地方。后屋為韋拔群一家生活起居室。1930年春夏,鄧小平為學習中央蘇區(qū)土地革命經驗,曾在此與韋拔群一道進行土地革命試點,開辦農民政治夜……[詳細]
劉永福那良故居
  劉永福故居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劉永;貒,利用回鄉(xiāng)省親掃墓之機,在故地那良大坡村(中越邊境)選地擇吉日興建住宅,經過一年多的施工,住宅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冬竣工落成。房屋占地面積約659.75平方米,建筑面積602.86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房屋寬32.5米,進深20.3米,兩層磚瓦結構。共十二間,分上下座,上下座中央為廳,廳中央橫梁左右刻有正楷:“全家吉慶”“金玉滿堂”八個大字。上下座之間中央為天井,天井兩則樓附房。同年十一月,劉永福返欽州,購得板桂街莫姓舊宅,籌建晚年住宅“三宣堂”,決定于欽州定居,那良所建之房屋作為回鄉(xiāng)省親掃墓臨時住所。清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春,劉永福返那良省親掃墓暫住后,返欽州(其母陳氏二品夫人之墓座落于那良鎮(zhèn)樓村虎龍嶺)。光緒十七年(1891年)……[詳細]
彭昱堯故居
  彭昱堯故居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平南縣鎮(zhèn)隆鎮(zhèn)周塘村長樂嶺屯簡介:彭昱堯故居,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向南,寬17.7米、深12.4米、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為清代三疊堂建筑風格,正座接前廳通后座。瓦木蓋頂,前、中、后座周邊用青磚砌墻。正座外墻用青磚砌墻,廂房用土泥磚砌筑。前、后座用土泥磚砌墻。因后裔已搬出多年,院落部分有損,主體結構尚較好。彭昱堯,字子穆、號蘭畹、閬石山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丁酉科舉人!镀侥峡h志》光緒九年(1883年)版有記載。生于嘉慶十四年(1808年),卒于咸豐元年(1851年)辛亥七月二十四日。彭昱堯自幼聰穎,博覽群書,生有秩才,所著書立說中,詩詞奔放、古文浩瀚。彭昱堯于桂林秀峰書院在呂月滄先生栽培教誨下,聲名鵲起。長樂嶺考中舉人中,影響深遠且流芳古今……[詳細]
18、伍廷飏故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伍廷飏故居
  伍廷飏故居 座落于溫泉村高仰一隊。伍廷飏 中將軍銜敵好姜,一生多辦公益事,伍廷飏(1893—1950),字展空,廣西容縣黎村溫泉人。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廣西省政府代主席、主席及廣西、湖北、浙江等省建設廳廳長、國民黨第一屆全國國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伍廷飏畢生興建設、辦實業(yè),為振興國家實業(yè)建設、發(fā)展民族經濟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在廣西任職期間,主持修建了柳石路(柳州第一條公路)、魚峰路、文筆路、駕鶴路等公路,并在1928年柳州大火之后對柳州城區(qū)進行規(guī)劃和建設,初現柳州現代城市之雛形;創(chuàng)辦了柳江農林試驗場、柳江公醫(yī)院(柳州第一座西醫(yī)院)、柳江圖書館(柳州第一家面向社會開放的新型圖書館)、柳江平民工廠、柳江日報(柳州官辦公開發(fā)行的第一份報紙),在柳州首開其先河;倡辦了廣西酒精廠(曾被譽為“……[詳細]
19、王力故居
王力故居
  王力故居王力故居位于博白縣城西郊的新仲村岐山坡隊,距離縣城1千米,博白至水鳴公路旁。是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游區(qū),被譽為“中國近百年來最偉大的語言學家”王力先生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故居始建于清朝嘉慶元年(1796),是王力的祖父王紫庭所建,共3進27室,為泥磚桁桷單層體懸山頂結構,典型的南方客家民居建筑風格。2003年重新修復并向游人開放。修復后的故居占地1400平方米,仍然保持了原故居的風貌,融文化、學術、藝術、史料、觀賞為一體。展示的內容豐富翔實,有王力先生家世童年,十年失學,奮發(fā)進取,出國深造的敘述;有師承國學大師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恪和著名文學家朱自清、聞一多砌磋學問的珍貴史料以及王力先生酸甜苦辣的人生經歷。淋漓盡致地重現了這位大師“生前一代雕龍手,身后三千倚馬才”治學育……[詳細]
程思遠故居
  程思遠故居程思遠先生舊居位于賓陽縣大橋鎮(zhèn)大程村委兩岸村,屬有賓陽農村民居特色的傳統(tǒng)的上下二廳包廊結構,占地約280平方米,建于清朝末期,程思遠先生從幼年至青年階段在此生活了18年。1994年5月至1995年初,在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支持下,程思遠先生舊居基本上按原樣得以修復,并將征集來的部分照片、著作、資料、物陳列于其中,供人參觀。程思遠先生是我國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國共兩黨關系史上的風云人物,為全國人民熟悉,更為廣西人民熟識,親歷-的興衰,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發(fā)展和輝煌,一生身居高位而始終襟懷坦蕩、熱愛祖國、關心家鄉(xiāng)。其舊居坐落于一風水“虎地”的“虎背”上,右前方為長年供大程九個自然村4000余人飲用水的陽露清泉。該泉與大橋江上的鷹寨泉為同一地下河脈,泉水清澈,幾百年來當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