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賢都遺址】屬龍山文化遺址。位于萊西市望城街道辦事處西賢都村西20米處的西賢都遺址坡地上。1979年文物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1983年文物普查時又進行了復查。遺址呈北高南低的緩坡狀,南臨大沽河的支流賢友河,西賢都通往望城的村級公路穿過遺址南半部。遺址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約2.7萬平方米。土質(zhì)松軟,呈灰褐色。遺址的南邊為4~5米高的斷崖,上面清楚地暴露出文化層和灰坑等遺跡。文化層厚約l米,有的灰坑則深達2~3米。由于遺址南部破壞較為嚴重,因此地表散布大量的石器、陶片、獸骨、紅燒土塊等。石器主要有斧、鏟、刀等,大多刃部磨光。在采集的陶片中,以夾砂黑陶為主,次為泥質(zhì)黑陶和夾砂灰陶。也有少量的紅陶片。大多為輪制,少數(shù)陶片制作痕跡
龍女祠遺址座落在萊西市望城街道東龍灣莊村東南七星河之陽,占地總面積2668平方米,始建于元代中葉。明洪武二年(1368年)重修。為當時萊陽(西)名剎之一。據(jù)清光緒《山東通志》引雍正《圖書集成》云:“龍灣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水深莫測,旁有龍女祠,禱雨輒應”。按龍灣水深似靛,俗稱“靛泊”,故該祠又稱“靛泊廟”。廟雄踞于土埠之上,掩映于古柏之中,正殿為“龍女祠”,偏殿為水母宮,且有文昌閣、關帝廟等古建筑群,毀于民國時期的拆廟建校運動中。調(diào)查所知,當時的龍女塑像,身著服飾,可以隨時抬出大殿沿街祭祀,以祈風調(diào)雨順。至今,村里的老人們還能記憶起當時祭祀的場景,實為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龍女祠遺址對于研究古代民間俗神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望城觀遺址位于萊西市烈士陵園紀念堂西側一高臺地上,遺址現(xiàn)存面積東西80米,南北100米,臺殘高3米余。遺址殘存諸多瓦礫、石條、碎磚等遺物。有《劉海蟾入道歌》碑等石刻文物。根據(jù)地方史料記載和文物標本分析,知望城觀始建于五代,興盛于元明清時期,民國時期廢。期間進行過數(shù)次維修,最后一次修繕是在清康熙年間。望城觀是膠東地區(qū)較有名氣的宮觀道場之一,道教名人丘處機曾居住于此。當時的望城觀建筑規(guī)模宏大,設施齊全,觀前有戲蟾井一口。流傳許多歷史故事和傳說,“劉海戲金蟾”“傳道歌”為主要傳說。望城觀對研究膠東地區(qū)道教文化有著重要意義。2005.7.5,望城觀遺址被公布為區(qū)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熱心公益碑位于萊西市望城街道東馮北村北20米,年代為中華民國二十四年,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熱心公益碑碑高2.10米、寬0.77米、厚0.22米,白色花崗巖石質(zhì)。碑陽鐫刻“熱心公益”四個楷書大字,碑陰記載著滕世球、騰維序父子于民國初期廢私塾、興新學,成為膠東農(nóng)村辦學楷模的光輝業(yè)績。由時任萊陽縣教育局長初海樵親自撰文并書丹!盁嵝墓妗笨瑫笞郑Y構渾厚飽滿,瀟灑自如,反映了初海樵書法藝術的扎實功底和藝術風格。是研究民國時期地方教育的實物資料。2009.12.9,熱心公益碑被公布為區(qū)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任惟燦故居位于萊西市望城街道辦事處輦子頭村,年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任惟燦系輦止頭村人,為膠東一帶有名的商人,于康熙年間奉恩詔,被封為“文林郎”,他熱心公益事業(yè),在社會公益事業(yè)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其在輦止頭村的三間故居保留至今。故居建筑風格獨特,房屋頂部全是發(fā)碹式的拱型建筑,這不僅在我市而且在膠東很罕見,對研究膠東民居有著重要的價值,距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2009.12.9,任惟燦故居被公布為區(qū)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水道遺址位于望城街道辦西水道村北60米處。遺址屬河岸臺地性質(zhì),為新石器至漢代遺址。分布面積為東西250米,南北200米,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深達1-2米,文化層內(nèi)含紅燒土和陶器殘片,器形可辨的有泥質(zhì)灰褐色陶豆,夾砂灰陶罐和寬沿盆等,其特征為東周時期。在遺址的北部地表采集到子母口菱紋磚、罐的口沿和龍山文化的扁鑿形、扁圓形鼎足。該遺址文化內(nèi)涵豐富,系列性較強,從新石器時代直至漢代,有著重要的考古學研究價值。
東馮北墓葬位于望城街道東馮北村北50米處,為一背風向陽的丘陵高臺地,四周為低山丘陵環(huán)抱。上世紀六十年代整地改土運動中,墓前翁仲石獸被毀,墓被鏟平。據(jù)滕氏族譜知,墓系元代懷遠大將軍滕顯墓,其生前管軍萬戶,鎮(zhèn)守宜興府,死后歸葬于鄉(xiāng)里。1979.9.12,東馮北墓葬被公布為區(qū)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