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索菲亞教堂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最初為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中東鐵路時修建的一座隨軍教堂。同年,俄國茶商伊·費·赤斯嘉科夫出資,以隨軍教堂為基礎,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結構教堂。1911年,木墻外部砌了一層磚墻,形成了磚木結構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亞教堂第二次重建,歷時9年,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為遠東地區(qū)最大的東正教堂。索菲亞教堂是俄國建筑師科亞…[詳細]
石室圣心大教堂坐落于廣州市區(qū)中心的一德路,是天主教廣州教區(qū)最宏偉、最具有特色的一間大教堂,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歷時25年始建成,至今有130多年的歷史。由于教堂的全部墻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巖石砌造,所以又稱之為“石室”或“石室耶穌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教堂建筑總面積為2754平方米,東西寬35米,南北長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教堂屬“哥特”式…[詳細]
王府井天主堂,俗稱東堂,又名圣若瑟堂、八面槽教堂,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王府井大街74號,是耶穌會士在北京城區(qū)繼宣武門天主堂之后興建的第二所教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由意大利籍利類思和葡萄牙籍安文思兩位傳教士創(chuàng)建。明末,2人在四川傳教。清初被清兵虜至北京,在肅王府當差,順治十二年(1655),福臨賜給他們一所宅院和一塊空地(即今址),他們即在空地上建筑一座教堂,即北京城內第二座圣堂(第一座為南堂),…[詳細]
徐家匯天主堂位于徐匯區(qū)蒲西路156號,是上海天主教三自愛國會所在地。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為中世紀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長十字形,正面向東,兩側建鐘樓,高聳入云。徐家匯天主教堂是鴉片戰(zhàn)爭后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19世紀末,徐光啟墓附近地區(qū)是上海天主教中心,1906年教會建新堂,1910年完成,即后來的徐家匯天主教堂,是中國第一座按西方建筑風格建造…[詳細]
圣彌厄爾教堂,又名東交民巷天主堂、法國教堂,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東交民巷甲13號,東交民巷與臺基廠十字路口的東北角,是一座建于1901年的兩層哥特式建筑。教堂坐北朝南,仿歐洲哥特式風格。磚木式結構,灰磚清水墻。立面做三個尖頂鐘樓,用尖券、壁柱、彩玻璃窗和壁龕裝飾。東交民巷天主堂是老北京城內修建的最后一個天主教堂,其所在地在建筑教堂以前屬于法國領事館的范圍。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為法國高司鐸(…[詳細]
洪家樓天主教堂全稱洪家樓耶穌圣心主教座堂,一般簡稱洪樓教堂,為濟南的標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濟南文化帶的重要象征。教堂位于山東省濟南市區(qū)東部,歷城區(qū)洪樓廣場北側,東鄰山東大學老校,以洪家樓村而得名,是濟南市也是華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國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在中國近代宗教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始建年代教堂為雙塔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901年,建成于1905年(洪家樓天主教堂也有說法為1904年…[詳細]
西什庫教堂舊址在中南海湖畔蠶池口(今舊北京圖書館斜對面),1703年開堂;曾經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qū)的主教座堂,是目前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1984年西什庫教堂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什庫教堂,也稱北堂,位于西什庫大街33號,建于清初,時稱“救世主堂”。在中南海湖畔蠶池口(今舊北京圖書館斜對面),1703年開堂。1887年因中南海擴建,…[詳細]
介紹西開教堂又稱法國教堂。在天津和平區(qū)濱江道獨山路原墻子河外老西開一帶,故名。包括天主教總堂和大教堂,分別建于1914年和1917年,為法國天主教所建。大教堂采用法國羅曼式建筑造型,高45米,建筑面積1585平方米,平面呈長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聳立高大塔樓三座,呈品字型,樓座以黃、紅花磚砌成,上砌翠綠色圓肚形尖頂.檐下為半圓形拱窗。堂內為三通廊式,內墻彩繪壁畫,裝飾華麗。西開教堂是天津教堂中規(guī)模最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