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推進博物館質(zhì)量控制體系建設,在全面總結(jié)國家一級博物館評估定級工作的基礎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于2008年7月印發(fā)了《關于開展二、三級博物館評估定級工作的通知》,啟動二、三級博物館的評估工作。 2009年5月,根據(jù)《全國博物館評估辦法(試行)》的規(guī)定,經(jīng)過博物館自評申報,省級文物行政部門評估,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專家核審備案,國家文物局研究決定中國長城博物館等288家為國家三級博物館,按行政區(qū)劃排列共288家。 2013年5月,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國家三級博物館名單,廊坊博物館等144家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2018年9月18日,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公布第三批國家二級博物館名單公布顯示,我國國家二級博物館再添86家,總數(shù)達439家。 |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陳列館位于重慶市渝中區(qū)七星崗蓮花池38號,距離市中心約0.8公里,是研究、展示韓國獨立運動史的專題型博物館。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是一個在中國長期堅持反日獨立運動的-政府。1919年4月成立于上海,3月遷來重慶,為二戰(zhàn)時在中國境內(nèi)惟一的外國-政府。該館現(xiàn)館址,是原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中國時期的最高權(quán)利機構(gòu)所在地,占地約13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770平方米,五幢復原陳列樓房,以磚木為…[詳細]
北碚博物館是全國文物系統(tǒng)先進集體。下屬6處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分別為盧作孚紀念館、四世同堂紀念館、梁實秋紀念館、晏陽初紀念館、抗戰(zhàn)時期榮譽軍人自治實驗區(qū)陳列館、國立復旦大學重慶舊址。占地面積8832平方米,展廳面積1962.5平方米,藏品總量1.5萬件(套),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北碚博物館以“保護傳承服務教育”八字方針為新的發(fā)展理念,努力打造陳列的陣地、文博的長廊、研究的…[詳細]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建于1985年,是我國最早的民族學專題博物館之一,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研究奴隸制社會的專題博物館。奴博館以基本陳列展和專題展相結(jié)合的方式,全面介紹了涼山奴隸社會時期彝族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宗教、社會習俗、法律等各個社會形態(tài)內(nèi)容。館內(nèi)同時收藏了彝族文物3400件,其中國家一級90件,二級文物178件,三級文物335件,是目前國內(nèi)收藏彝族文物最豐富,高級珍貴文物最多的地區(qū)級博物館…[詳細]
介紹位于玉淵潭公園的南面,東邊為軍事博物館,西邊為中央電視臺,是為了迎接新千年而特意興建的。在世紀壇南端入口處的中華世紀壇碑石正面,鐫刻的是-手書的“中華世紀壇”5個大字,碑石背面是中華世紀壇銘文。還有總長約270米的青銅甬道,上面鐫刻了從有人類出現(xiàn)到公元2000年的時間紀年。主體建筑包括世紀大廳、東西方藝術館、現(xiàn)代藝術館和多媒體數(shù)字藝術館,世紀大廳內(nèi)的環(huán)形壁畫,周長117米,是目前國內(nèi)最大的同類…[詳細]
民航博物館是中國民用航空局主辦的民用航空專題博物館。博物館位于北京首都機場輔路民航200號地區(qū),總占地面積1896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1980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筑15924平方米,是德國OWP公司按照飛機發(fā)動機形狀設計的外觀獨具一格的現(xiàn)代建筑。民航博物館建設和藏品征集工作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并征集到大量藏品及飛機實物,其中有里2、BAe146、伊爾14、三叉戟、運7、空客A310…[詳細]
皇澤寺始建于后蜀廣政二十二年(公元959年),寺內(nèi)現(xiàn)保留有則天殿、中心柱窟、大佛樓、小南海、呂祖閣、五佛亭、望江樓,新建有女皇山莊,宋代墓室浮雕墻。據(jù)明代陳鴻恩所撰《皇澤寺書事碑》載:“皇澤寺相傳為武后創(chuàng)”。清代張邦伸《云棧記程》中說:“武后秉政,建皇澤寺于此”。宋慶齡也于1963年為皇澤寺題詞:“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摩崖造像及石刻皇澤寺內(nèi)保存著開鑿于北魏至明…[詳細]
北京奧運博物館是北京市文物局局屬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坐落在國家體育場(鳥巢)南側(cè)負一層,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主要承擔奧運文物征集、保管、研究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相關工作。北京奧運博物館以傳播奧林匹克文化,振奮中華民族精神為宗旨,主要通過展覽、講座、互動活動等方式,使觀眾更加深刻的理解奧林匹克精神和文化,同時肩負對廣大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重任,是一所集文化、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博物…[詳細]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位于四川省通江縣城和沙溪王坪村。舊址包括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和紅四方面軍烈士墓。1932年冬,紅四方面軍由鄂豫皖革0據(jù)地進入四川,攻占了通江、南江、巴中,開辟了川陜革0據(jù)地,之后,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和總政治部就設在通江縣城。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原來是文廟,始建于明代末年,有前廳、大廳(啟圣殿)、左右?guī)俊粜情T等多處建筑,占地約1000平方米,當年-、王樹生等在此辦公和居…[詳細]
什邡市博物館座落于什邡廣場,面積約5000平方米。分四個專題陳列,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xiàn)什邡5000年的歷史文化文物。此外,特設臨時陳列廳、學術報告廳(含歷史課堂)、文化交流中心(含書畫廊)、青少年互動體驗空間等。什邡博物館開放至今接待觀眾近25余萬人,接待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法國、西班牙、韓國、日本、越南以及香港、臺灣和內(nèi)地專家學者200余人;是四川大學考古文博教學實習基地;是德陽市“古蜀文化發(fā)…[詳細]
曲陽北岳廟位于保定市曲陽縣城西的北岳廟,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永平年間(500——512年),原名北岳安天元圣帝廟,是皇家祭祀北岳恒山之神而建的一座廟宇。從正門朝岳門進去,沿中軸線一路往北,經(jīng)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遺址到最北面的德寧之殿。德寧之殿是北岳廟的主體建筑,重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整個大殿建在石砌臺基之上。大殿面闊9間,進深6間,外帶回廊環(huán)繞,高30米,占地面積200…[詳細]
臨城邢窯博物館位于崆山白云洞旅游區(qū)內(nèi),建于2009年9月,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家邢窯專題博物館。博物館建筑面積近1500平方米,現(xiàn)有藏品30多種共計604件,其中一級文物3件,二級文物11件,已成為展示陶瓷文化的窗口和科普教育基地。邢窯遺址于1980年在臨城縣被首次發(fā)現(xiàn),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邢窯是我國古代生產(chǎn)白瓷最早的窯場之一。它始燒于北朝晚期,經(jīng)過隋朝的飛速發(fā)展,到唐朝已達到…[詳細]
劉氏莊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之一,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農(nóng)村社會的一個縮影,F(xiàn)有文物,藏品2萬余件,規(guī)模寵大,保存完好的莊園建筑群,及莊園遺存的大量實物和文獻資料,加上獨具特色的莊園陳列,構(gòu)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為認識和研究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jīng)濟、文化建筑及中國四川軍閥史、民俗學的重要場所和實物現(xiàn)場,是舊中國農(nóng)村的一個縮影,是中國社會發(fā)展史的一個斷面。19…[詳細]
大名縣博物館自開館以來,致力于傳播優(yōu)秀文化,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服務廣大人民群眾;致力于文物發(fā)掘與保護,讓陳列在博物館的藏品活起來,講述地方歷史故事;致力于地方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組織文化活動,開展主題教育,發(fā)揮博物館文化陣地作用。幾年來,獲得社會各界一致好評。大名博物館匯集了全縣文物精華、珍貴藏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大名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以府城變遷為主題,由“歷史文化陳列”、“唐宋名城”、“明清大名”、“…[詳細]
該館由鄧小平親筆題書館名,是我國第一個以根據(jù)地命名的專門性博物館。它的前身為巴中人民文化博物館,始建于1951年。1961年更名為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巴中紀念館。1979年3月,經(jīng)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定為“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博物館”。新館落成于1984年口館址在巴中市巴州區(qū)城南南龕山的半坡上,占地面積1.3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827平方米。陳列大樓由三個展廳、珍品陳列室、影視放映廳等組成。陳列大樓兩側(cè)是紅…[詳細]
鄴城博物館位居鄴北城北延長線上,香菜營鄉(xiāng)顯王村北。2008年,臨漳縣委、縣政府作出建設鄴城博物館的決定,2009年8月奠基興建,2012年8月16日試開館運行。該館占地65畝,主體建筑面積5228平方米,東西長65米,南北寬50米。整個博物館由城樓、城門和城墻共同組成。博物館的外形是仿造鄴南城的正南門朱明門而建,具有濃郁的漢代建筑風格。院內(nèi)是由黃沙巖制成的六面浮雕墻,展示的是曹魏都鄴、石虎閱兵、冉…[詳細]
彭州市博物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金彭西路403號,占地面積5400平方米,于1993年建成,2004年被命名為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F(xiàn)向社會免費開放。 現(xiàn)有館藏文物5000余件(套)。時代上溯殷商,下迄清朝,縱貫彭州3000多年的歷史,各個歷史時期的遺物品種繁多,有春秋戰(zhàn)國的青銅器、宋代金銀器,漢代畫像磚,唐、宋、明、清的瓷器,明清以來的古書畫作品。服務事項《彭…[詳細]
館陶博物館坐落于風景優(yōu)美的公主湖文化景區(qū)內(nèi),建筑面積5700平方米,布展面積3800平方米。是一個多功能綜合展廳,內(nèi)容包括館陶歷史、民俗文化、藝術等,宗旨是:收--史,傳承文明;收藏記憶,傳承文化;收藏民俗,傳承生活。進入博物館序廳,我們仿佛置身古代碼頭,根據(jù)館陶縣志館陶交通志記載,永樂21年,明朝政府在館陶設“陶山水驛”,專門管理衛(wèi)河水運事宜,序廳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與碼頭有關,包括扶手、欄桿。歷史.…[詳細]
一樓為汶川縣游人游客接待中心;二樓為汶川歷史文化展館,于2011年4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展館分為“穿越六千年、古羌家園、城鎮(zhèn)足跡、紅色汶川和羌族文化”五個展廳,以專題陳列的形式為游客展現(xiàn)著汶川歷史發(fā)展長河中最為閃光最具特色的片段。大禹故里、熊貓家園、羌秀之鄉(xiāng)讓人們感嘆千百年來羌、漢、藏、回等各族人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chǎn),譜寫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篇章,讓參觀的人們對汶川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詳細]
山西呂梁山革命博物館,是2016年5月經(jīng)山西省文物局、省民政廳批準成立,由呂梁市政協(xié)委員、呂梁市收藏家協(xié)會名譽會長、呂梁市形意拳協(xié)會主席高宇峰先生創(chuàng)辦,法人代表高花花,館名由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國防部部長上將題寫,是一所主要以傳播紅色文化、傳承呂梁精神的民辦的非國有博物館。現(xiàn)館藏文物一萬多件,展品涵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革命先驅(qū)至新中國解放時期呂梁革命英雄的紅色遺存,所藏文物大部分是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