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水巖巖洞是陽朔最大和最著名的地下河水巖洞,洞長約6公里,穿過8座山,乳石怪狀林立,水晶盆池遍布,洞口可劃船約300米,還可趟水、游泳、跳水,捉魚蝦,還可玩巴洗泥巴浴,泥巴浴池很大,可以盡情地玩泥,當一回玩童,找回未泯的童真。月亮水巖是陽朔最巨大最壯觀最具有探險意義和保持最原始的地下河水晶溶洞。位于陽朔十里畫廊的末端“平塘村”,是高田田園風光的最精華部分,距月亮山景區(qū)約2公里。入口如圓月,故此得…[詳細]
位于布胡斯北部青銅時代的塔努姆巖畫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800年,當時的巖畫所在地的居民主要以農(nóng)業(yè)和漁業(yè)為主,這些彩色巖畫所描繪的內(nèi)容包括人類和動物、武器、船只以及其它物品,生動的刻畫了當時生活的一些場景。這些色彩艷麗、內(nèi)容豐富的巖畫充分的展示了它獨一無二的藝術(shù)成就和文化與年代的統(tǒng)一,為現(xiàn)代的人類研究提供了當時生活中許多方面的罕見證據(jù)。八千年的人類歷史在塔努姆巖畫中都得到了描述,塔努姆地區(qū)覆蓋了瑞典西…[詳細]
天柱巖挺立山坡,象一根擎天大柱,石柱高約30余米,要十人合抱,氣勢雄偉,格外壯觀。山谷那邊又有與些對稱的雨傘巖,亦拔地而起,擎天而立,活象一個大蘑菇,長到天空之中,這奇石高約40米,亦須十余人合抱,與天柱巖遙遙隔山岡相望![詳細]
焦巖圣跡位于四海尖西10公里處,又叫“焦崖崗”。是一條長200米由巖石構(gòu)成的山岡。焦崖崗懸崖絕壁,其險莫測,因有五位圣人在此跳崖“出圣”,故又叫“出圣巖”,或叫“焦崖圣跡”![詳細]
感花巖刻詩年代為明代,位于紫陽山寶成寺后。位于中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紫陽街道吳山東麓寶成寺后,1986年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北宋蘇軾在寶成寺賞花有感,題七律一首刻于摩崖。明朱術(shù)洵題“感花巖”于其上。成化年間吳樂升在兩旁題“歲寒、松竹”四字。保護范圍:文物本體外擴約3米范圍,總面積為142平方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鑒于文物整體位于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臨安城遺址建設(shè)控制地帶范圍內(nèi),且臨安城遺址的建設(shè)控制地帶覆蓋文物周邊區(qū)域,故本次不再劃定建設(shè)控制地帶范圍。…[詳細]
銅缽聳池巖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qū)江山鄉(xiāng)銅砵村中心小學內(nèi),始建于南宋,后塌,明代中葉重修。坐西北朝東南,占地816平方米,二進兩廂房并中殿帶兩護厝平房建筑。中軸線自東南向西北依次為灰坪、臺階、大門、前廳、天井、中殿、后廳。后廳面闊3間,進深8.2米,單檐歇山頂,抬梁木構(gòu)架。后廳與中殿間為前廊,設(shè)左右側(cè)門可通兩護廂。前廳與后廳間以兩側(cè)廊相連。后廳與中殿以前廳高1.3米,有左右臺階。中殿為平臺,正中設(shè)幾級臺階。后廳原供奉三殿佛,天花板為藻井式。前廊設(shè)左鐘右鼓,鐘為南唐天成二年遺物。大門為一正兩側(cè),門前有抱鼓石一對。舊址于1982年被龍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改革開放以來,有數(shù)10批120…[詳細]
美女跳巖,縣城甲山村西的懸崖絕壁處,又名望夫石,像含悲帶淚的窈窕美女。傳說遠古之時交通不便,美女丈夫到涪州挑鹽死在途中,女子悲痛欲絕,想跳河自盡,被天帝阻攔,成了如此的姿態(tài)![詳細]
八仙巖,又叫石蓮峰,位于舞陽河畔萬卷書崖對面,峰頂從入巨石8座,高10余丈,型如蓮花初綻,如傳說中的八仙。峰麓又、水澄潭,山泉清澄見底,古人稱之為“香泉玉水”。明月當空,蓮峰倒影,蕩漾水中,稱為“石蓮漾月”,又稱“八仙賞月”。前人有詩云“怪石如林似作蓮。云同山嶺月同淵,濂溪到此無心賞,哪有香花藕似船”。相傳張三豐云游至平溪時,曾在此煉丹,其煉丹爐至今仍依稀可辨。明代,即在山上建觀音殿,素有尼姑居住,現(xiàn)增住眾多神傳中的佛象,殿堂仍存,香火絡(luò)繹不絕,勝景如昔,游人日增,被當?shù)乜胺Q“風水寶地”,玉屏簫笛,簫笛之所以音韻清越優(yōu)美,相傳韓湘子簫留于此山美名。怪石如林擬作蓮,云同山嶺月同淵。濂溪到此無心賞…[詳細]
紫燕巢巖紫燕巢巖,也叫“燕子巖”。那里有一個天然石洞,每年春天,燕子便來這里筑巢,秋后又離開。從清朝初年到現(xiàn)在,三百多年來,年年如此。那巖下垂下的一縷青藤,已在那巖隙中生生不息地生長了近百年了,一些老人在兒童時見它如此,進入垂暮之年,它卻仍是如此欣欣向榮。人們印象中的燕子,從來都是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的,而當年獻身反清復明的徐以暹,看到這筑巢于山間巖穴中的燕子,自然會聯(lián)想到自己深山避禍的處境,于是便很感慨地做了一首《紫燕巢巖》的詩:“一穴天然石作扉,春來燕子任飛飛。人間爭羨雕梁好,安樂窩誰識所歸!币郧八髸r,燕子巖上瀑布很是壯觀。舊書記載:“有泉如鳴琴,自高層疊而下,約五十余丈!毙旒业牧硪粋…[詳細]
李蟒巖位于湖北省羅田縣城以北二三十里,三鎮(zhèn)(鳳山鎮(zhèn)、三里畈鎮(zhèn)、平湖鄉(xiāng))交界處,海拔700米左右。有千年銀杏樹,樹齡1800年,在《中國銀杏種質(zhì)資源庫》中可以查到。樹干4人合抱,樹高22米,樹冠冠蓋達200平方米,樹上長滿乳筍,倒掛如鐘乳石![詳細]
華巖是距桂林37公里,在保寧鄉(xiāng)境內(nèi),是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香火旺盛的廟宇勝地,現(xiàn)已屬縣級政府劃定的文物保護區(qū)。華巖有大、小洞之分,大洞建有廟宇。并有和尚住持,香火甚旺,小洞艱險幽深,有“十二重門”之稱。入口處僅容一人攀登而下,寬闊之處有禮堂般大小,傳說此處為呂洞賓修仙之處。仙人床、仙人腳依稀可辨。豐富的傳說及有求必應(yīng)之勝地,一年之中香客到此燒香拜佛從未間斷,每年農(nóng)歷六月十九日這一天,路上香客絡(luò)繹不絕,盛況空前。從旅游角度看,開發(fā)此處可彌補桂林佛教景點的不足![詳細]
寫字巖 位于縣城東北約53公里的溫泉鄉(xiāng)三交村核桃坪大塘口南岸。巖高約20米,寬46米。巖上古跡有巖畫、墨書及石刻。巖畫主要分布在巖的中下部,可見者30余幅,能清楚辨認者僅3幅,均在巖左面,距地表約lO米,土紅色,從左至右:第一幅高18厘米,寬18厘米,為兩人并立人像,人前有一虎,似奔跑狀;第二幅距第一幅30厘米,高14厘米,寬24厘米,為3人并立人像,頭頂無發(fā);第三幅距第二幅80厘米,位置比前兩幅高,畫高14厘米,寬lO厘米,為一個頭上有四綹發(fā)的站立人像。墨書分布在巖中下部,多達上千處,現(xiàn)能清楚辨認者lO余處,以正楷或草字為多,書寫多在明、清時期。其中有詩兩首,距地表6米。其一日:“此地名為…[詳細]
紅軍巖位于興文縣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景區(qū)、世界地質(zhì)公園興文石海“大漏斗”巖壁,距離興文縣縣城26公里。1935年2月6日,紅軍長征路過興文縣,紅一軍團后衛(wèi)部隊一個戰(zhàn)士為逃避敵人抓捕,跳下懸崖犧牲,當?shù)匕傩找恢睂⒓t軍戰(zhàn)士跳巖犧牲之處叫作“紅軍巖”。1996年,興文縣人民政府、興文縣石林管理處在紅軍巖下修建了烈士墓,刻上墓碑,巖壁上鑿上張愛萍將軍題寫的“紅軍巖”三個大字。大理石墓碑及記述這段歷史的碑文分外醒目![詳細]
巖魚布依古寨巖魚布依古寨位于貞豐縣城東面,距縣城6公里,交通比較便捷,由納核、納蟬兩個自然村寨組合而成,全寨1012戶5016人,全是土生土長的布依族,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較大的布依古寨之一。巖魚是布依語“l(fā)izhdeul”的諧音,漢語即是“葡萄”的意思,古味深長,暗寓雅致、寧靜之意境。“巖魚”的由來有一個臉炙人口、世代相傳的古老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巖魚一帶原始叢林蒼蒼莽莽。有一天晚上,后龍坡(浪西雅賣)突然長出一根既粗又長的葡萄藤,已把獨坡箍了兩圈半,若再纏一圈,獨坡將被拔地而起,被鎮(zhèn)在獨坡下的蛟龍將乘機翻江倒海,興風作浪。玉皇大帝急令九九八十一個神將下凡砍藤,但奇怪的是,神斧砍…[詳細]
百感通天巖位于縣城西北45公里處,與萬福山相對望的百感山中,是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當年在向武作十六天之游中重點考察的風景點,他對此巖記載最詳細,評價也最高,他寫道:“百感洞,雄遂宏麗,曲折窈窕,杳渺幽閉,堪稱名壁……”并贊美此巖為“西來第一”。百感山,平陰獨峙,其中有百感巖、百感東巖、百感前下巖、百感下巖等四巖,即水游乘船游覽,徐霞客贊美此巖洞為“陰水通源飄渺掩映,神仙奧宮”百感巖內(nèi)寬外夾,可容數(shù)千人的溶洞,定神一看,果然龍宮峨闕,赫然大觀、晶瑩耀眼,飄渺若云。內(nèi)有宋朝壯族民族英雄儂智高在此駐兵托營時輜轤下及的遺物,有小合“慈云蓮座”雄偉壯觀,結(jié)構(gòu)奇特的觀景,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和現(xiàn)時開發(fā)利用的價…[詳細]
該崖畫地處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zhèn)金牛村東南方向約距三公里外的點蒼山半坡吃水箐,海拔2070米。該地形略呈交椅狀,中橫一緩坡,繪有崖畫的巨石臥于緩坡頂上。巨石系花崗巖質(zhì)。寬19.9米,高8.25米;崖頂有崖房,畫面基本平整;北偏東59度走向;崖下系泥質(zhì)平地。崖畫長5.6米、寬4米,總面積22.4平方米。崖面分別以土黃色和赭紅色線條繪制,其內(nèi)容共分為五組。由于崖畫風化剝落及巖漿淋覆,可以辯認清楚的圖象有人物、動物、植物手摸印等200多個,以及表意圖象等,內(nèi)容有:放牧:采集(摘野果)、狩豬、舞蹈、房屋(干欄式)等。反映了先民生動而豐富的原始生活……來自全國各地的崖畫專家普遍認為該崖畫系西漢之前…[詳細]
猴祖巖過去的貓?zhí),猴類眾多,出沒無常。教子山邊貓?zhí)优嫌凶綆r叫猴祖公,有座山巖叫猴祖母,十分神似。當?shù)亟y(tǒng)稱其為“猴祖巖”,傳說:上古時女媧捏泥巴造人,造出的人有的很乖、很聽話,有的卻很刁潑,很頑皮。為了人類更好地傳宗接代,女媧讓所有的人群分血緣、別姓氏。最初的姓,大都帶個女旁,如姬、姒、姚、姜等。大多數(shù)人群聽從了女媧的賜姓安排,但有一個長尾巴的人自作聰明,不愿分血緣,取姓氏族號。于是,女媧把凡是愿意賜姓的劃為人的行列,不愿賜姓者則劃為猴的行列。人可走出洞居,建巢造屋,逐步走向文明,猴則只能潛伏深山、洞中、樹上,與人分隔。無姓的猴在貓?zhí)由搅珠g繁衍了許多猴子猴孫,它老了后幻化成現(xiàn)今的猴祖巖![詳細]
大若巖—十八羅漢佛像位于大若巖鎮(zhèn)水云村,年代為清,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1984年,大若巖—十八羅漢佛像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