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塘摩巖題刻,位于利川市城北面,題刻為依巖切石而成的碑碣。高5米,寬4.8米,碑中間陰刻楷書太平塘三字,每字八十厘米見方,字跡蒼勁、工整,頗為醒目。右上角陰刻20厘米見方楷書太平年。經(jīng)湖北省和恩施地區(qū)博物館鑒定,此題刻是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徐壽輝部屬所留的歷史遺跡,距今六百多年。《中國名勝詞典》收錄,湖北人民政府于1981年12月公布為全省第二批文物保護(hù)單位,是利川縣重要文物古跡。題刻所序太平年,系元…[詳細(xì)]
又稱拂水巖,地處藏海寺前。有呈丁字形的“長橋”、“香花”兩橋飛架在山崖上,橋下兩崖中豁,形成陡直峻峭的深谷。每逢雨后,河水流瀉成懸瀑,若遇西南風(fēng),則水自倒卷而起,如萬斛珍珠凌空飄灑。即使晴日,在橋上仍有細(xì)雨蒙面之感,故稱“拂水晴巖”。屬虞山十八景中的著名景點。前人游此景題詩甚多,如明代沈冕《觀拂水》曰:“奔泉赴壑勢絕雄,萬古青天飛白虹,幓ㄉ⒙鋷浊煹狗麇难嘛L(fēng)”。明代邑人張應(yīng)遴,曾將諸詩人歌…[詳細(xì)]
靈巖寺位于靈巖山頂,全名為靈巖觀音寺,寺內(nèi)佛像基本以觀音為主。一路徒步上山,樹木郁郁蔥蔥,秋天到此,更能看到紅黃交錯,色彩斑斕,直至寺前的風(fēng)景都很美。在千手觀音廟旁邊有棵銀杏樹,粗硬的枝干如手般向外伸展,故而名“千手銀杏”。銀杏掉落一地金黃,更顯古寺清幽。寺內(nèi)的主體建筑是千佛殿,也是寺內(nèi)保存最好、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古建筑,因殿宇周壁供置眾多佛像而得名。千佛殿始建于唐代,現(xiàn)在是明代重建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殿內(nèi)…[詳細(xì)]
【大巖屋】 桑植、容美兩土司議和遺址,位于桑植縣五道水鄉(xiāng)七眼泉畔!吨彪`澧州志》載:其“上有大巖屋可容數(shù)百人,下有七眼泉水流出……”因自然天成一高20米,闊畝余大石屋而得名。其內(nèi)鐘乳石星羅棋布,垂懸其間,石屋外峭壁百仞,猿愁鷹驚;下臨七竅涌泉,漱玉噴晶,湍瀉東流。僅鑿一石徑盤旋其間溝通湘鄂邊境。地勢險陡,山川巍峨。桑植《向氏族譜》載:“桑植、容美二司世代聯(lián)煙,互為屏障。清康熙年間,容美司田曼如信讒…[詳細(xì)]
云石巖云石巖在月窟管理區(qū)云石巖山,海拔160米,諸山環(huán)翠,古楓飛丹,中間一峰飛來直插云霄。云石巖建于半山,巖下石階鋪至山下共470級,古稱“云石樵徑”,上巖必沿石徑拾級以登。游客必沿此石徑一步一級而上下。巖后怪石嶙峋,林蔭蔽日,數(shù)聲鳥語伴花香,通幽曲徑別生妍,更有淙淙泉聲響石腹,陣陣清風(fēng)送蔭涼,令人頓生“石徑有塵風(fēng)自掃,桃源無俗月常來”之感。有龍躍虎踞之勢,直欲凌云而上,泉于石罅間流出,擅一方山林…[詳細(xì)]
新店鄉(xiāng)北端有座高聳入云的升山飛來峰,傳說越王勾踐時,它一夜從會稽飛來。山巔有座升山靈巖寺,以山西巖石間時聞鐘鼓之音而名。寺廟建于南北朝陳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占地面積近15畝,升山寺是福州市最古老的名剎之一。 升山寺的大雄寶殿、觀音閣等建筑已毀,現(xiàn)存的部分寺宇仍宏偉壯觀,清幽靜謚,占地面積586平方米,系清光緒丁末年(1907年)重修 。寺廟前后各有一個氣勢雄壯的古僧塔垅,上圓下八角形,塔座…[詳細(xì)]
日土巖畫,文化遺址,在西藏日土縣境內(nèi)。主要分布在班公措南部和東面近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內(nèi),最容易找到的巖畫就在日土附近的新藏公路一帶。壁畫是用堅硬的石頭或其它硬物在巖面或巖石上刻鑿而成,線條筆劃有深有淺,還有少數(shù)彩繪畫面。巖畫內(nèi)容十分廣泛,有狩獵、宗教祭禮、騎乘、放牧、農(nóng)耕、日、月、山、牛、馬、羊、驢、羚羊、房屋、人物等。日土巖畫在班公湖湖盆南部和東部,近兩、三百平方公里的面積內(nèi)分布有魯日朗卡、…[詳細(xì)]
巴爾達(dá)庫巖畫群裕民縣古巖畫資源非常豐富,有丘爾丘特巖畫、黑山頭巖畫、紅石泉巖畫。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巴爾達(dá)庫爾古巖畫群,位于裕民縣西南面23公里處,在略高于周圍山丘一片裸露的褐紅巖石上,分布著寬度約為1000米,高度約為50米的古巖畫群,大約刻鑿有40多處500多幅巖畫。據(jù)新疆考古專家最新考證,該巖畫距今有3600-4000多年的歷史,為古代居住這一地區(qū)的突厥族先民的遺跡,內(nèi)容突出的表現(xiàn)了先民對生殖的…[詳細(xì)]
康家石門子巖雕刻畫康家石門子巖雕刻畫是一幅國內(nèi)及世界上罕見的生殖崇拜巖畫。位于昌吉州呼圖壁縣的天山腹地,兩條山溪匯流處的西北岸的新第三紀(jì)的粉砂巖壁上。巖面平整,距地表約10米上下。畫面東西長14米,上下高9米多,整個面積達(dá)120平方米左右。上面刻繪著二三百個大小不等,身姿各異的人物和動物。大者高2.04米,小者19厘米。有男有女,或站或臥,或衣或裸,男女合圖、雙頭同體、三頭同體圖像。巖畫采用淺浮雕…[詳細(xì)]
法相巖時代為宋至清。位于湖南省武岡市城東2公里處,因石刻豐富久負(fù)盛名。法相巖又名寶方山,為大型石灰?guī)r溶洞。清《一統(tǒng)志》載:“寶方山在州東南五里,一名寶勝山,又名法相巖”。據(jù)佛經(jīng)《大乘義章》:“一切世諦,有為有無,皆稱法相!狈ㄏ鄮r的名稱即由此而來。洞內(nèi)有棲真、上屏、太保、朝陽、迎陽、芙蓉、隱山、花乳等8個分洞,各洞皆鐫有洞名。原8洞相連,今花乳洞已堵,七洞仍相通。洞中鐘乳石林立,千姿百態(tài)。洞中有宋…[詳細(xì)]
石板巖旅游度假區(qū)面積14.38平方公里,包含仙臺山景區(qū)、林慮山滑翔基地、寫生基地、扁擔(dān)精神紀(jì)念館,是集度假酒店群、康體養(yǎng)生、戶外運(yùn)動、特色美食、主題游樂、團(tuán)隊拓展、研學(xué)旅行等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度假目的地。度假區(qū)內(nèi)斷崖高起,群峰崢嶸,陽剛勁露,臺壁交錯,蒼溪水湍,流瀑四掛,峰、巒、臺、壁、峽、瀑、嶂、泉姿態(tài)萬千,是“北雄風(fēng)光”的典型代表。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90%以上,是天然的氧吧,榮獲國家5A景區(qū)![詳細(xì)]
仙井古巖位于廣東省揭陽惠來縣,在東隴鎮(zhèn)苗海村北面的蚶蚌山之東,坐東北朝西南。以其寺內(nèi)有一口天然的終年不竭、泉水甘冽的古井而遐邇聞名。仙井古巖之內(nèi),有一口天然的古井,是由一塊大石形成的,并且中間天然凹下成為一個水堀,在水堀之旁有一小裂縫,泉水就是從這個小裂縫滲透出來后,匯聚到這個水堀的。真是天造地設(shè),渾然鬼斧神工。泉水清純甘冽,源源不竭,好比瓊漿,猶如玉液。這一天然玉質(zhì)水源,世上罕見,“仙井古巖”也…[詳細(xì)]
文星巖的石峰像極了魯迅頭像。魯迅先生是文壇巨星,因此,人們把它叫作“文星巖”。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最偉大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是空前的民族英雄。又有人說,這石峰很象高爾基。是魯迅也好,是高爾基也好,反正都是世界文壇巨星。魯迅曾翻譯過高爾基的作品,高爾基對魯迅也很欽佩,遺憾的是他們生前無緣相見,想不到在金鞭溪,卻合二為一。渾然一體,張家界之所以如此充滿詩情畫意,也許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世界文學(xué)大師在此。因而此峰名…[詳細(xì)]
涌泉寺山門東邊,有一石砌拱門,-“靈源深處”。傍崖而下石階60余級,中裂一澗,寬約3米,深約10米,有似石洞,故名“靈源洞”。因為“喝水巖”石刻,這一帶又統(tǒng)稱“喝水巖”。靈源洞兩側(cè),薈萃了自宋以來摩崖石刻200多段,約占鼓山現(xiàn)存摩崖題刻480多段的一半。真、行、草、隸、篆諸體俱備,猶如一座天然石刻書法寶庫,譽(yù)為“東南碑林”。題刻中有宋刻近百段,元刻12段,明刻30余段,清朝至今百余段。其中尤以宋代…[詳細(xì)]
龍巖寺位于離梅城70公里的隆文鎮(zhèn)巖前鄉(xiāng)。寺筑于天然巖洞--龍牙巖洞中,故又名“龍牙寺”。相傳為明萬歷初年,由一高僧所建。距今已有400年。巖洞高約12米,寬約20余米,深達(dá)50米。走進(jìn)巖洞,迎面是佛殿。中間塑有“三寶大佛”及諸佛像;兩邊巖壁,依高低之狀,塑觀音行天及十八羅漢,神情各異,栩栩如生。龍牙巖洞頂、洞壁由石灰?guī)r沖刷自然形成的景物甚多:有觀音坐蓮、金猴凌空、仙人出洞、鸚鵡含花、石柳垂絲、乳泉…[詳細(xì)]
“太平軍過合江縣始末”巖刻是四川省文物保護(hù)單位,刻于合江縣九支鎮(zhèn)鎖口文昌宮村放牛坪劉家寨懸崖內(nèi)。巖刻高1.06m,寬1.16m,豎排楷書陰刻,計1044字。巖刻較詳細(xì)地記載了清同治元年四月初八至七月二十九(公元1862年5月6日至8月24日)太平軍石達(dá)開部在合江縣境內(nèi)及附近地區(qū)活動的情況,是太平軍在川南活動的重要資料,頗具研究價值。巖刻全文如下:“太平軍過合江縣始末”巖刻是四川省文物保護(hù)單位,刻于…[詳細(xì)]
巖寨——三面環(huán)山,東南面為林溪河,地勢北高南低。來自西南面的小溪從山間穿過,在寨北折轉(zhuǎn)向東南,穿寨而過江入林溪河。這條小溪將寨子分東西兩區(qū),溪東兩水之間的三角地帶為寨子的東區(qū),是巖寨原先寨子的范圍,其東西兩側(cè)以溪河為湟濠,北面靠山處原有防衛(wèi)的寨墻,現(xiàn)只有兩座寨門尚存。東區(qū)在林溪河邊建有老鼓樓,鼓樓建在硬石塊壘砌的陡坎上,為三間懸山頂兩端帶披檐的殿堂式,中間加重檐歇山頂形成三檐模樣,從鼓樓沿河南下,…[詳細(xì)]
哈同山巖畫哈同山巖畫位于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縣城西南,哈同山巖畫大部分分布于哈同山山北坡前冰嘖物中的花崗巖冰川漂礫上,共有幾十處。巖畫一般刻在漂礫的光滑斷面上,斷而面積因漂礫不同而大小不一,一般為0.5-2平方米。少數(shù)巖畫分布于凝灰?guī)r斷面上。巖畫的主要內(nèi)容為草原動物,如羊、馬、鹿、狗、狼、駱駝等,筆法細(xì)膩,形象生動,惟妙惟肖。其中有一幅1.2-1.4平方米的花崗巖漂礫斷面上,內(nèi)容為一匹馬,高0.7…[詳細(xì)]
許公巖位于鰲峙塘鄉(xiāng)東南側(cè),莞龍公路旁獅山南坡約30米高處。巖系依山所鑿,天然加人工雕琢而成。內(nèi)分三殿,橫列而立。正殿高3米,寬3.6米,深7米,供奉觀音菩薩、包龍圖、許真君等神像。左殿高3.5米,寬3.5米,深7米,供奉三元真君、關(guān)圣帝君、文昌帝君、齊天大圣等神像。右殿高3.5米、寬3.7米,深4.5米,供奉“七圣仙娘”神位,該巖總面積約66.4平方米。此巖系宋代開鑿。相傳古代有一姓許的人于此放![詳細(xì)]
福壽重巖福壽重巖位于安陽鎮(zhèn)翠屏山左側(cè)腹部。洞高9米,寬6米,深11米,洞底寬敞平坦,可容數(shù)百人。洞前花卉清幽,林木蒼蔚。據(jù)民國《都安縣志·預(yù)稿》載,光緒五年(1879)安定土官曾開辟通路,供游人登巖游玩觀賞!捌咂呤伦儭焙,為避日機(jī)空襲,-都安縣政府檔案圖籍卷宗及武器彈藥移至巖內(nèi)貯存。民國32年,縣政府撥款改筑新路,路旁設(shè)欄桿,建“登壽亭”,亭門制聯(lián)曰“千廓云煙留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從山腳至洞…[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