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霄巖,是福建閩中名山,位于莆田市市區(qū)以北約10公里處。其西南與九華山相連,東北與囊山相連,離南少林寺近在咫尺。海拔為559米,山體主要由火成巖構(gòu)成。漫山遍野奇石嶙峋,千姿百態(tài),故有“紫霄怪石”之稱。山石肖人肖物,千姿百態(tài),絕頂有“萬歲石”,尤為峻拔。此外,還有“仙人!、“暖日臺”、“三清石”、“太府厝”、“仙巾帽”、“觀音石”、“石鏡屏”等石景,各具風姿,引人入勝。紫霄巖主要由火成巖經(jīng)過長期的…[詳細]
燭臺巖位于韓國江原道東海市與三陟市交界的海域中,形似燭臺,高高地聳立著仿佛要刺破天空,為當?shù)刂钠鎺r異石,也是本區(qū)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作為東海市的名勝之一,與燭臺巖一起的還有10幾座形態(tài)各異的奇巖異石屹立在東海岸邊,構(gòu)成了一幅讓世人為之贊嘆不已的秀麗畫面。周邊的這些巖石根據(jù)不同的形態(tài)也有著不同的名字,如烏龜巖、夫妻巖、兄弟巖等。相傳,從前有個男子納了一個小妾,但是小妾與原配夫人不和,兩個人斗爭得很…[詳細]
簡介摩陀寨風景區(qū)位于上杭汀江河畔廬豐畬話鄉(xiāng),原稱武婆寨,又稱摩訶山,由撐篷巖、摩陀寨、五子石、雷打石等組成。集青山、碧水、奇石、深潭、古寨、廟堂、城墻、炮樓、民俗等為一體,是綜合性的旅游景區(qū)。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17年),當?shù)剜l(xiāng)民在此結(jié)廬避難,修筑了城墻、石門、石梯、古堡。明朝初年又有比丘尼多人來這里建庵供佛,念經(jīng)習武,因此,這個地方又叫摩訶寨。清順治年間重修山寨時易名摩陀寨,沿用至今。南宋慶元…[詳細]
麥考利夫人巖石椅位于悉尼港,并不是一把椅子,而是一個被雕刻成了椅子形狀的露天巖石,有三級臺階,據(jù)說是為了紀念麥考利夫人由工匠于1810年雕刻而成。英國人麥考利在1810年至1821年曾擔任悉尼的總督,妻子也隨他來到悉尼生活。在夫人的陪伴下,總督的事業(yè)風生水起,成就輝煌,被后人譽為“現(xiàn)代悉尼的締造者”。麥考利總督每5年就需要回英國匯報一次當?shù)氐那闆r。由于路途遙遠,當時交通又不發(fā)達,往返一次需要28個…[詳細]
龍頭巖坐落在韓國濟州特別自治道濟州市龍?zhí)抖,是一塊200萬前年熔巖噴發(fā)后冷卻而形成的巖石。該巖石高10米,長30米,看上去像是在龍宮生活的龍欲飛上天時突然化作酷似龍頭的石頭一般,因此而得名龍頭巖。關(guān)于龍頭巖有一個傳說,講的是曾經(jīng)有一條龍很想升天,但它剛出龍宮躍出海面就被雷電擊中了,后來化成一座巖石終年守候在海面上。從龍頭巖向東約200米有一處龍池,據(jù)說著是龍曾經(jīng)的嬉游之地,因而得名龍池,池水清澈見…[詳細]
葉縣巖畫主要分布在葉縣常村鎮(zhèn)下馬莊村的老青山(包括好漢坡、對面坡、子摩嶺等山頭)及保安鎮(zhèn)楊令莊村的高樓山(包括小尖山、老南溝東山等)上,海拔高度在200米到500米之間。這里山勢比較平緩,植被較為稀疏,以低矮灌木為主,少有高大喬木,周邊的幾座小山共同圍成一個大的山谷,山谷出口處為水庫。巖畫多分布在面向山谷、朝向水庫、向陽背風的山坡之上。葉縣巖畫石刻有100余處,多為凹穴巖畫,也有陰刻圖騰,動物、人…[詳細]
菩薩水巖為陽朔最奇特的地下河水巖洞,屬最典型原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巖洞橫穿三座山,分上下兩層,全程三公里。洞內(nèi)小徑通幽,很多地方要蹲、跨、爬、甚至要匍匐前進。洞分右岔水旱,左岔旱洞,鐘乳石奇狀林立,千姿百態(tài),令人嘆為觀止。左岔旱洞均保持原貌,旱洞奇貌可供探險。水洞泥巴浴右岔為水洞,洞內(nèi)由于地下河和巖溶地勢,形成一處長180米、寬150米的泥潭,由萬年礦泥滲漏而成,潭泥過膝,水漿膩滑如膠,含豐富礦物…[詳細]
愛神巖坐落于塞浦路斯的海濱城市帕福斯,距離市中心25公里,是由于海水侵蝕而形成的海蝕柱,被認為司愛與美之女神阿佛洛狄忒(維納斯)的誕生之地,這使其成為世界聞名的旅游勝地。帕福斯的海岸邊波濤滾滾,峭壁陡峭,一群突兀高聳的巨巖,有的像石筍沖出海面,有的像巨蘑屹立在水中,最大的一塊高約30米。這群巨巖統(tǒng)稱“羅密歐”,“羅密歐”在希臘文中即“巖石”之意,相傳愛神阿佛洛狄忒(維納斯)就是在這附近海水的泡沫中…[詳細]
位于芬瑪克郡阿爾塔海灣、臨近北極圈的阿爾塔巖畫群,分布在5公里長的臨海斜坡上,于公元前4200至前500年雕刻的這些挪威宗教巖畫散布于七個地區(qū)45處。這里總計有3000多幅的巖畫,其中最高的巖畫高達26米。絕大多數(shù)的巖畫寬達20-40厘米,有的巖石上刻著馴鹿、駝鹿、熊,有的刻著天鵝,有的刻著宗教禮儀、捕魚、狩獵、航海等活動。還有的是人物以及其它各種動物、鳥類、小帆船,甚至是各式各樣的幾何圖形,包括…[詳細]
陽華巖摩崖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縣城東6公里竹園寨回山之下,山勢向陽,陡峭如劈,中有石磬,下有寒泉。這是一個敞開式的奇特巖洞,平整的洞壁成了歷代文人墨客刻石題詠的勝地。陽華巖內(nèi)最早的石刻是唐代永泰二年(公元766年)的一幅題銘:唐代道州刺史、著名文學家元結(jié)巡視屬縣至此,在縣令、著名書法家矍令問陪同下游回山遇此巖,而題《陽華巖銘并序》。石刻長290厘米、寬73厘米,是陽華巖最大的碑刻。元結(jié)的題刻至今已…[詳細]
徐家山佛教巖畫位于藍田縣藍關(guān)鎮(zhèn)徐家山村1組以南5公里拐溝河谷東岸的崖壁上,該巖畫據(jù)現(xiàn)狀觀察為一佛二菩薩圖像,整體高1.9米,寬0.7米。 一佛二菩薩圖像,佛像左側(cè)菩薩圖像已漫漶不清,僅存半軀主尊與右側(cè)脅侍菩薩。主尊結(jié)跏趺坐于仰覆蓮座,身著紅色通肩大衣,僅存右側(cè)身軀的圖像及部分蓮座,手印不詳;其右側(cè)前方脅侍菩薩圖像保存較好,身軀微左傾,跣足立于覆蓮座上;天衣輕薄,露上身,纏帔帛,下著長裙;寶髻高盤…[詳細]
推菲爾泉巖畫是世界上最大的巖刻畫集中地,迄今為止已記載有兩千多幅圖畫。大多數(shù)保存完好的巖刻是犀牛、大象、駝鳥和長頸鹿,以及人和動物的腳印畫。該遺產(chǎn)還包括六個繪有圖畫的巖石庇護處,在紅赭石上刻有以人為主題的圖畫。這些巖刻是從兩處遺產(chǎn)中挖掘出來的,包括來自后石器時代的石材工藝品、鴕鳥蛋殼珠和片巖吊墜。人或飛鳥很少見,據(jù)說雕刻這些圖形是說明人變成動物的禮儀。最有名的例子是“獅人”,一個獅子每個腳爪上有五…[詳細]
瑞竹巖位于步文梧浦村的岐山之上。岐山一名馬岐山。名山記云:“岐山與鶴鳴山聯(lián)峙,二峰秀聳龍江之上,延十里余,中為萬松嶺”。嶺上建有萬松關(guān),此巖景致之峻秀,正如明吏部尚書陸完與理學家蔡烈同游所題:“萬松關(guān)外瑞竹巖,峰峰峙峙列層嵌,偶來石上憑南眺,一望江上掛遠帆”。瑞竹巖為五代僧人楚熙所辟,因劈竹引泉,枯竹生筍,故名。巖上原建有寺廟,有石洞、石刻、清泉以及唐、宋時代種植的鐵樹兩株,山上有石禪床,傳為楚熙…[詳細]
玉印巖地方不大,但是名氣很大。從南漳縣城去巡檢,乘坐大巴75公里,約100分鐘車程,玉印巖崖頭群山環(huán)抱,高百仞,峭壁如屏,人們稱它“抱璞巖”。相傳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此得一璞玉,獻予楚王,未被接納,反誣玉為石,處以刖刑。卞和在此抱璞而泣,后感動楚王,使人剖璞得玉,琢制成壁,名“和氏壁”。巖即由此得名。玉印巖高達數(shù)丈,洞空面積約100平米,存有多尊石刻,其中一版竟是荊門古代詩人王守所作:“二刖(yùe)…[詳細]
桑株巖畫刻在新疆和田皮山縣城東南100多公里桑株鄉(xiāng)烏爾其村的一塊巖石上,畫面正對著河灘。歷史上,這里曾是通往西藏及印度的一條小道。巖畫長3米多,高1.3米。畫面上的形象有各類人像:有人作彎弓射箭狀、有人跟隨于馬后作行走狀、有人騎馬而行狀;有獸像,多為頭上有雙角的動物,類似大角羊等。畫面左上方還有象文字一樣的符號,利用硬物在巖石上敲擊勾刻而成。巖畫附近和河谷中沒有找到什么古代遺物,在民間也無傳說,一…[詳細]
洛斯馬諾斯巖畫位于圣克魯斯省,洛斯馬諾斯的意思是“手洞”,它是由一系列的峽谷山洞組成,洞內(nèi)的墻壁上是巖畫,是現(xiàn)今已消失的智慧民族的偉大杰作!笆侄础钡拿秩∽远纯咧腥耸值牡癞嬓蜗。洞穴的特征是刻繪在墻壁上的多種多樣的手,看上去仿佛是分布于一個多枝杈上的許多樹葉,墻壁上還刻畫著當?shù)氐膭游锖蜕袷サ南笳。此外還有很多當?shù)爻R妱游锏男蜗竺枥L,例如紅褐色美洲駝。洛斯馬諾斯巖畫集史前巖畫藝術(shù)杰作之大集,是南美…[詳細]
格拉斯頓伯里突巖位于英格蘭西南部薩默塞特郡格拉斯頓伯里小鎮(zhèn),是一處凸起的小山丘,其顯著特點是坐落其上的一座未封頂?shù)氖ミ~克爾塔。這處突巖現(xiàn)在由英國國家名勝古跡信托組織管理,是被指定的歷史遺跡。格拉斯頓伯里突巖中“Tor”一詞源于凱爾特語,意思是“巖石突起”或“山丘”。相傳格拉斯頓伯里突巖,就是亞瑟王故事中的阿瓦隆島嶼。傳說中的阿瓦隆是一個古老的宗教中心地,四周被沼澤、樹林和迷霧所籠罩,由9位仙后守護…[詳細]
虎勝奇巖位于村首數(shù)百米。峭峻兀峙,形如斑虎伏山中,其四周有欲騰空而起的“天燈巖”、惟妙惟俏的“船巖”、鋒利無比的“刀鋒巖”、聳人聽聞的“棺材巖”,怪石嶙峋,景象各異。云霧起時,忽隱忽現(xiàn),恍如逢萊仙境。巖縫中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溢出,壁崖上有酷似甲骨文的“天書”,“天書”是古人雕刻還是天然形成的,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考察研究。但民間相傳“誰人識得此天書,寶藏洞門自然開”。崖壁上還真有看似一道門的石洞。最為奇…[詳細]
依娃寧佳巖雕保護區(qū)位于北領地愛麗斯泉的南部,距離愛麗斯泉約35千米,由一片低沙丘、裸露的石頭以及粘土層組成,最知名的還是澳洲中世紀的巖石雕刻藝術(shù)。保護區(qū)內(nèi)有很多史前的巖雕,是中世紀澳洲巖畫藝術(shù)的最杰出代表,共有1000多幅巖石畫,從南向東南方向延伸。大部分巖石畫并不是很具體,包括有線條、圓圈以及其他幾何圖案,有一些像是獸蹄的形狀。從巖畫的圖案及深度上分析,大約畫于30000年前,但是具體的時間尚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