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天主教堂位于臨川市文昌橋東的靈山路,始建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于民國7年(1918年),是全國第三大天主教堂,歌特式建筑! ≌麄教堂占地面積3850平方米,建筑面積2109平方米,教堂長62米,寬34米,高30米,前后共有六座塔樓,正面為鐘樓,整個建筑用青磚,紅石,白麻石經(jīng)過精工砌筑而成,教堂內(nèi)部有58根紅色科林斯柱,粗壯挺拔,空頂離地面15.3米,拱頂骨架筋從其頂部散射…[詳細]
北京中山堂地處天安門西側(cè)中山公園內(nèi),原名社稷壇“拜殿”,始建于明永樂十九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或遇風雨休息的地方。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去先病逝北京并在此停靈吊唁公祭。為了紀念這位偉人,1928年,國民政府將“拜殿”正式更名為“中山堂”,中央公園亦更名為中山公園。至今,“中山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起,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多有提案,建議將中山堂建設成孫中山先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山…[詳細]
位于潿洲島盛塘村的天主堂,是清末“雷廉”地區(qū)一座最為宏偉的教堂。它的建造與清政府對潿洲“重開島禁”,法國人有機會上島傳教有關(guān)。同治八年,即1869年,法國天主教會在盛堂村,花了十年時間,用島上特有的珊瑚石,建造了這座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的教堂。這是一座具有歐洲中世紀建筑風格的“哥特式教堂”。教堂的頂端有許多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有著隨時“向天一擊”的動勢,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神秘”的幻覺,…[詳細]
圣登斯坦教堂坐落于愛德華王子島首府夏洛特頓的省議會大廈街,名字源于來自格拉斯頓堡的圣人---圣登斯坦(St. Dunstan)。最初建造的教堂在一場大火中被燒毀,目前的教堂為石構(gòu)造,建造于1916年。宏偉高大的圣登斯坦教堂為法式新哥特建筑風格,其巨大的規(guī)模是加拿大東部最大的宗教建筑之一,因刻有意大利風格的祭壇和華麗的圓花窗而知名。圣登斯坦教堂為夏洛特頓最顯著的地標建筑,它高高的尖頂直入云霄,是夏洛…[詳細]
時代:明至清地址: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女埠街道渡瀆村渡一行政村該堂建筑建于明洪武年間,面西向,平面布局為三進一穿堂,堂前尚存一對明代石獅,建筑總面積約860平方米。此祠堂系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理學奠基者程頤、程顥的后裔程嘉禾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祠堂廊本墻上砌有乾隆五十五年立的“建造程氏余堂碑記”碑高189公分,寬74.5公分,敘明程氏后裔程嘉禾“棄舉業(yè),逐廉價之利,家業(yè)興隆之日”建祠…[詳細]
介紹圣安多尼舊堂的現(xiàn)址建于1558年,與今日的安多尼堂位置相同,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且是澳門的第一間小教堂。教堂的歷史間略載于教堂大門側(cè)的一塊石碑上,內(nèi)容是:“興建于一六三八年,一八零九年被焚毀,一八一零年重建,一八七四年再次被焚毀,一八七五年重修”。特別是1874年9月22日的大火令人難以忘懷,以后每年的9月22日這一天被澳門人稱作“天災節(jié)”,市民扛著圣安多尼像上街-,以示紀念。而在這教堂前…[詳細]
閭里傳承古冀州“重教、好學”之風,以衡水本地儒學先賢“孫敬”為楷模,延續(xù)其“勤學重教”之精神,創(chuàng)辦孫敬學堂。秉承“立德、養(yǎng)正、樹人”為宗旨,以寓教于樂、體驗教學為特色,傾力打造中國少兒知禮明孝游學圣地。孫敬學堂項目從功能角度區(qū)分,包含孫敬學堂(教室)、孫敬學舍(宿舍)、孫敬劇院、孫敬食肆四大板塊。孫敬學堂占地約50畝,國學幼教基地、國藝體驗基地、傳統(tǒng)文化旅游主要體驗場所,河北閭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傳…[詳細]
阿都卡夫回教堂坐落于新加坡小印度的鄧洛普街,是新加坡的一座清真寺,于1907年開始建造,為造訪小印度時不能錯過的宗教建筑,同時也是一座非常具有建筑特色的清真寺。阿都卡夫回教堂是一座黃綠相間的優(yōu)雅建筑,這種顏色在回教堂中很少見,在藍天白云下,黃綠色的回教堂安靜但不單調(diào),肅穆卻不呆板,非常討人喜歡。建筑本身還融合了南印度與歐洲風格,藝術(shù)氣息濃厚。大廳入口處有精致三角墻,墻上有一面日晷,日晷上以阿拉伯文…[詳細]
景點介紹 教堂正面山墻上立著三尊塑像,中間手舉十字架的是圣安娜,其右是圣卡濟米拉斯,其左是圣斯塔尼斯拉夫。大教堂旁是52米高的鐘樓,為13-17 世紀古城堡的了望塔,內(nèi)存17座鐘表。蘇聯(lián)時期教堂改為美術(shù)館,立獨立后恢復原貌。教堂還存了14世紀末哥特式水彩壁畫,14-20世紀初教堂用具。教堂下面的地宮內(nèi)安葬著維陶塔斯大公和妻子,國王日吉蒙塔斯的兩個妻子,保存著國王弗拉基斯拉夫的心臟。大教堂內(nèi)小禮…[詳細]
石佛堂位于阜平縣城南10公里的蒼山村西側(cè),8處石窟建在崖壁上,總稱為“石佛堂”。舊志記載:蒼山西側(cè)叫石佛山,巨石如佛,高入云端。清朝舉人張尊三賦道:九日登高涉岫巔,同人極目快流連。崎嶇鳥道空中鑿,層迭仙梯峭壁懸。風送鐘聲紅葉寺,雞啼夜色白云天。嵯峨萬嶂環(huán)仙洞,石佛尊嚴鎖翠煙。石佛堂為唐代所建,現(xiàn)存窟中石刻及泥塑均是明清遺物。8個石窟雖然大小不一、但結(jié)構(gòu)大致相同,從南到北依次為“千佛堂“石佛堂”、“…[詳細]
介 紹 在死海東岸的山坡上有一座拜占庭修道院的遺跡,其中有鋪滿馬賽克的地板和印有羅特名字的石刻,所以被稱為“羅特圣堂”。圣堂旁有一個山洞,據(jù)信就是圣經(jīng)中的義人羅特和女兒逃離被上帝毀掉的城市索多瑪后的避難地。羅特圣堂的發(fā)現(xiàn)是約旦最著名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圣經(jīng)》故事:遠古時期,死海一帶原來有一座城市,叫作索多瑪。城里的人奢侈荒淫,上帝決定懲罰他們。但上帝發(fā)現(xiàn)城中有一位義人羅特,是不應該受到懲罰的,便…[詳細]
時代:明至清地址: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該堂坐北朝南,總體布局前后共五進,并設戲臺、廂房,平面呈“丁字形”。前四進通面闊14.30米,第五進通面闊29.80米,通進深50米,總面積1500平方米。一進門廳前有一水池,門前有旗桿石,面闊五間,梁架為五檁用三柱,前設卷棚后為天花。二進設戲臺,面闊三間,梁架為十一檁,明間五架梁前雙步后三步用四柱。二進與三進天井兩側(cè)為過廊。三進,梁架為九檁,明間五架梁前后雙步…[詳細]
位于宜賓市臨港區(qū)沙坪鎮(zhèn)火花社區(qū)火地溝的玄義玫瑰教堂,亦稱玫瑰書院,它見證一段特殊的歷史,同時也是川南地區(qū)最大的教堂之一。2011年2月,玄義玫瑰教堂被列入了第四批宜賓市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是天主教川南教區(qū)培訓神父的綜合修道院。玄義玫瑰教堂,作為見證宜賓近代史和川南地區(qū)不多見的中西合璧的一處老建筑。整個建筑結(jié)構(gòu)謹然,融合中西建筑之特色,保存基本完整。穿越了130多年的時光…[詳細]
昆明圣約翰堂位于昆明市東風西路96號,是昆明城區(qū)目前開放的2座基督教教堂之一。云南這些最美教堂,隱在深山藏于街巷1913年(中華民國二年)圣公會于萬鐘街購得一院房屋,1915年(中華民國四年)改建為教堂。其后曾3次改建,由最初的土木結(jié)構(gòu)成為現(xiàn)在的磚混結(jié)構(gòu)。1944年(中華民國卅三年)改建時(1946年竣工)立有碑刻,并在教堂內(nèi)墻兩側(cè)掛有在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17位飛虎隊飛行員的骨灰包(1948年美國駐…[詳細]
長老教會北投教堂是一家位于臺灣臺北市北投區(qū)的教堂,為北投重要的古跡之一。它是1912年長老教會教友陳近捐地,傳教士吳威廉(William Gauld)設計建造的西方式長條型的教堂,入口較窄,上面還有一遮雨處。北投教堂雖小,門前又有馬路、電線通過,但卻不掩其小巧英式風格的特色。它的外形為小木屋的結(jié)構(gòu),邊緣有紅磚裝飾,外墻則有條紋狀的扶壁柱與白灰泥,窗戶相當小巧,上亦有三角型上檐。此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詳細]
介紹 圣方濟各圣堂建于一九三八年,其設計主要采取澳門主要教堂的巴羅克式風格。圣堂外墻以奶白色為主,還有橢圓形的窗戶及鐘樓。在圣堂的前面還有建于1910年戰(zhàn)勝海盜的紀念碑,在教堂內(nèi)存放著一些亞洲最神圣的遺物,在一個銀制圣骨匣里存放著圣方濟各的臂骨,圣人在日本傳教后,打算進入中國,于1552年在距離澳門七十公里的上川島逝世! ≡谌毡,二十六名天主教徒外籍及日籍祖父于1957年在長崎被釘十字架殉道,…[詳細]
格林斯泰德教堂坐落于英格蘭埃塞克斯郡的格林斯泰德村莊,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板教堂,是歐洲最古老的木質(zhì)建筑。教堂的歷史建筑可以追溯至9世紀中期或者是11世紀中期,歷史久遠。格林斯泰德教堂在英國非常具有名氣,還曾出現(xiàn)在1972年印刷的郵票之上,目前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這座教堂已經(jīng)在此站立了1200年,考古發(fā)現(xiàn)在其擁有固定構(gòu)造之前,此處還有另外一座教堂,為朝圣勝地,可以追溯至4世紀。在19世紀的時候?qū)烫谩?a href=/landscape/52/gelinsitaidejiaotang.html target=_blank>[詳細]
仁義堂位于華容縣注滋口鎮(zhèn)墟場福音堂中街二組,距縣城32公里,北臨藕池河與插旗鎮(zhèn)隔河相望,東與幸福鄉(xiāng)毗鄰,西南與南縣接壤。民居建于20世紀20年代,建筑方向55,為東南—西北向,平面呈長方形,長14.85米,寬13.65米。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四面設計風格一致,建筑共兩層,上下層四周分別設計為三個圓拱門形狀,在建筑的東南側(cè)和西北側(cè)的中間拱門上方分別模印有菱形花紋圖案,東南面的圖案似人像,可能是房屋正面,西…[詳細]
申屠開基故居蘭桂堂,坐落于孝義文化公園的西北側(cè),始建于明代后期,重構(gòu)于清代康熙已亥年(1695)。該堂三間二井,兩層樓房,磚木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約250平方米,建筑高雅別致,與允中堂、致和堂、中和堂、馀慶堂、日新堂等古建筑堂屋連成一片,形成古建筑群。蘭桂堂,居中門樓,高達數(shù)丈,棟下抽皮“圣旨”高懸,匾額四周雙龍戲珠花雕,金碧輝煌。大門下一條青石門檻,高約30厘米,長達4米。進入大門便是下堂,東西置二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