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寺位于江西省寧都縣城南面的水口塔旁。寧都自三國吳嘉禾五年建縣以來,因交通便利,經濟繁榮,而成為江西省東南部的重鎮(zhèn),元、清時期曾設過直隸州,1949年前后也設過專區(qū),據(jù)說,寧都的這些發(fā)展都是得益水口塔和永寧寺。 寧都城東面,梅江河蜿蜒而過,流至城南一公里處,形成一深潭,傳說是孽龍巢穴。孽龍作怪,引起洪水泛濫,淹沒城池。邑人受高道指點,擬在潭中建塔,以鎮(zhèn)孽龍,遂投以大量石塊,但因孽龍用妖術將石塊化…[詳細]
曹溪寺位于安寧溫泉西側1千米,地處龍山東麓。寺南有珍珠泉,北接“三潮圣水”,坐西向東,俯瞰螳螂川,與“天下第一湯”遙遙相望。曹溪寺建于宋代大理國時期,寺內建筑現(xiàn)存大雄寶殿、后殿、鐘鼓樓等。曹溪寺乃具有宋代建筑風格的古寺,這是上世紀40年代初,建筑學家梁思成游寺的觀感。該寺大殿正面“西方三圣”(阿彌陀佛中坐,觀音、大勢至兩菩薩左右脅侍),壁后“華嚴三圣”(釋迦中坐,文殊、普賢脅侍)木雕像,1956年…[詳細]
玉臺寺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北郊圭峰山南半山腰,縣志載:“圭峰山頂挺拔玉立,其頂四方,故稱玉臺!泵魅f歷《新會縣志》載:“玉臺寺,在圭峰,唐建和間宋宗遂建,元末廢。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重建!泵髂ъ犊堋G宄樦问(1655年),老僧棲林結茅數(shù)載,種松千株。康熙八年(1669年)律僧弘峰自鼎湖來此,復造禪院。光緒十年(1884年),知縣彭君谷重修,有大雄寶殿、漢白玉石,七級浮屠塔、藏經書的圭峰…[詳細]
伏虎寺是全國重點寺院,距報國寺2華里,位于瑜伽河與虎溪匯流處,海拔630米,為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袋c“密林藏伏虎”:清代可聞大師的徒弟寂玩上人在寺周廣種杉樹、楨楠、柏樹,按《法華經》一字一株,稱“布金林”。布金林與大峨寺的旃檀林、白龍洞的古德林并稱為峨眉山的三大園林。布金林古木參天,濃蔭蔽日,伏虎寺整座寺院均掩映在密林之中,因而有“密林藏伏虎”之稱。然而,寺院的屋頂上卻終年無敗葉堆積。于是,…[詳細]
寶福寺,位于江西省石城縣城東南琴江河畔,為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建,大觀庚寅(1110年)僧應可修。崇寧年間(1102-1106)由僧應可、道符及合院僧眾募資于寺后增建七級六面寶福塔。該寺幾經毀興。元朝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遭寇所毀。明洪武三年(1370)僧人明海法師重建。清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知縣郭堯京重建。乾隆六年(1751)知縣馬尹奇禱雨于此獲驗,因此與典史柴文元、…[詳細]
石空寺石窟始開鑿于唐代,據(jù)史書《隴右金石錄》、《甘肅新通志》記載:石空寺以寺得名,寺創(chuàng)于唐時,就山行鑿石窟、窟內造像皆唐制”,是唐代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文化宗教基地,1961年被自治區(qū)人民0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石窟寺共有石窟13個,自西向東分別為:焰光洞、萬佛洞、百子觀音洞、老君洞、三清洞、玉皇洞、無量洞、九問無梁洞、財神洞、藥王洞、娘娘洞、龍王洞、睡佛洞。其中的九間無梁洞規(guī)模最為宏大,是該…[詳細]
洛陽靈山寺位于宜陽縣城西7.5公里靈山山腰,距洛陽市區(qū)40公里。靈山原名鳳凰山,因周靈王葬于此地而易名。靈山寺原名報國寺,也因靈山而更名為靈山寺。金大定三年,即南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僧人憨休老祖在這里建剎,原名報國寺,后隨山而易名靈山寺。全寺因山勢而建,坐南朝北,寺址占地18667.6平方米。山門形似城樓,單檐歇山頂,高4米。上建閣房3間,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閣中原供祀迦蘭菩…[詳細]
織金古城是貴州的歷史文化名城。名城的得名,大多得益于它的古建筑,得益于古建筑與縣城附近奇山異水之間的和諧之美;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安寺,便是其中的經典之作。保安寺位于織金縣城東北12公里處的三甲壩子。保安寺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這一古建筑群由保安寺、觀音閣和地母廟構成。建筑群所在的兩座山峰相互依靠,高十余丈,形成天然拱洞——“慈云洞”。保安寺古建筑群的妙,妙在古建筑與山與洞…[詳細]
十方普覺寺又名臥佛寺。位于西山北的壽安山南麓,距市區(qū)20公里。唐貞觀年間(627—649)建。原名兜率寺。兜率是梵文的譯音,意譯為“妙足”、“知足”。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距今已有1300余年。初建時名兜率寺,內供有香檀雕制的臥佛像。元朝重建,并鑄一尊釋逛牟尼銅臥像置于寺內,同時更名壽安山寺。清朝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改稱十方普覺寺。因寺內臥佛造像遠近聞名,人們通常稱臥佛寺。臥佛寺坐北朝南,由3…[詳細]
朗真寺 朗真寺,在山南地區(qū)曲松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西的下江鄉(xiāng)朗真村,海拔4000米。寺廟建在村內東南面的河流高臺地上,其東、南皆臨崖壁,南側為江扎普久河。朗真寺,在噶舉派時期是雅隆地區(qū)的一座重要寺院,始建于13世紀后半葉至14世紀初。噶瑪噶舉派第四世-乳必多杰(1340~1383)曾任過該寺住持。17世紀第五世0(阿旺·羅桑嘉)時期,改宗格魯派。由吉·尊丹益西任寺院堪布,當時有僧侶60~70人,與…[詳細]
天穆清真北寺位于天穆村北,傳述為唐元帝六年建,但無考。有記載為建于明永樂二年,在津門歷史最古。歷史上曾多次重修,又于1948年11月25日,被國民黨潰散的軍隊焚燒,夷為廢墟。1949年重建,由村民集資修建前殿,1951年修后殿!拔母铩逼陂g又遭破壞,大殿被作為生產車間。八十年代初,市、區(qū)政府籌資、村民捐款修葺大殿,并在殿西北建望月樓。后村民集資重建南北講堂及對廳,1986年建沐浴房。因大殿曾受地震…[詳細]
•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寺內的九龍藻井是南京明故宮遺物,造型奢華。景點介紹法雨寺位于普陀山風景區(qū)中部,被稱作“后寺”,其規(guī)模僅次于“前寺”普濟寺,是普陀三大寺之一。因為它在山腳下,有景區(qū)的旅游巴士直達,每天來此朝拜的香客非常多,是來到普陀山的游客不可錯過的寺院之一。游覽法雨寺,你可以從佛頂山上的慧濟寺順著香云路的臺階走下來,也可以坐車或走路從普濟寺過來(約3公里)。進入山門的牌坊,來到放生…[詳細]
平興寺坐落于“佛國海天”——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東南500米之坪崗山麓,文革期間由十余名僧人創(chuàng)建。遠處怪石嶙峋,群山環(huán)抱;近處松竹并茂,疊翠重重;曲徑通幽,實乃隱逸修真辦道之勝地。平興寺在界詮法師的帶領下,發(fā)揚佛教優(yōu)良傳統(tǒng)。以普度眾生為根本,也為慈善事業(yè)做出貢獻。1966年,文革伊始,由福鼎縣-部組織全縣僧眾由青藏法師為首創(chuàng)辦佛教徒茶場。十余名僧人于此結茅而住,墾荒種植,早晚課誦,從未間斷。1977…[詳細]
位于江西省萍鄉(xiāng)市安源區(qū)五陂鎮(zhèn),距萍鄉(xiāng)市城區(qū)約8公里,距安源約6公里,是萍鄉(xiāng)的重要旅游景點,來萍鄉(xiāng)觀光者到了五陂鎮(zhèn)大都先必前往三侯寺。三侯寺舊稱三侯廟,又稱張相公廟。創(chuàng)建于明崇楨二年(1629),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東臨南河水,南靠烏龍山,西傍三侯古橋,北對冊岡寶剎。據(jù)地方史籍《昭萍志略》載:“萍南大田有三侯,屢著靈異,里人所建,以祀張相公”!皣L讀唐書張宏靖傳,三世皆宰相,封侯,時號…[詳細]
“以湖東有泗洲,洲上有古寺。而鐘聲隱隱,逐蒼茫而來也。名曰泗洲曉鐘!便糁匏碌膩須v,趙寬 (457~ 1505年) 則在其寫的《泗洲寺重建大雄寶殿記》中說是佛教一位上乘大士名泗洲者所創(chuàng)建。泗洲禪寺位于蘆墟鎮(zhèn),汾湖旁。為吳江東大門,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向南出鎮(zhèn)不足百米過蘆墟塘便是浙江,向東不足5分鐘車程便是上海界,318國道穿鎮(zhèn)而過,南接京杭大運河,延太湖邊達湖州,向西一小時車程到蘇州,交通極為便利…[詳細]
香積寺位于杭州湖墅香積寺巷,始建于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歷史,原名興福寺,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賜名香積寺至今,是杭州湖墅地區(qū)的著名寺廟,曾是靈隱、天竺朝山香客的集散地,素有“運河第一香”之美譽.每天運河上千余船只往來,運輸繁忙,夜間燈火通明,寺內熱鬧非凡,促進了湖墅地區(qū)乃至杭城的商貿、旅游的繁榮,對佛教禪宗文化的傳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香積寺內原有寶塔二座,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詳細]
千年古剎——金仙寺,它創(chuàng)建于南朝梁代,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幾經毀葺,風貌依然。寺院山門正對著白洋湖,門前的一對石獅子癡癡地望著歷經千年而依舊盈盈清碧的湖水。每當夕照西來,殘陽如血,四野一片寂靜,渾厚的鐘聲悠悠地傳過來,帶著千年銅銹,充塞著每一個角落。倦飛的鳥兒穿過湖面,穿過鐘聲,各歸其巢。據(jù)清光緒《慈溪縣》載∶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間(五三五年至五四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初名靜進庵。唐干元年…[詳細]
文山寺位于姑蘇城西北的文丞相弄內,是蘇州市唯一的一座尼眾叢林(俗稱尼姑庵)。它雖然沒有像西園寺、寒山寺、靈巖山寺那樣令人矚目,但歷史悠久已越八百載。蘇州文山寺背枕桃花塢,面臨中市,現(xiàn)占地面積2206.19平方米,建筑面積2889.69平方米,為南宋古寺,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文山寺原址為文山寺、潮音庵、云林庵三寺共處,期間屢經興廢,歷經滄桑。文山寺與歷史人物文天祥有關。1958年后,文山寺改為比…[詳細]
一、建寺緣啟甘露寺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新華鎮(zhèn)哈達淖爾村,距市區(qū)49公里,新華鎮(zhèn)9公里。西靠哈達淖爾五社,東臨哈達淖爾六社、南臨銀新公路、北靠田間渠。寺廟現(xiàn)占地東西163.5米、南北217米、總面積35479.5平方米,合53.27畝,是內蒙古西部較大的漢傳寺廟。原名觀音茅蓬寺,俗稱常素廟。民國十五年,由(1926年)本地馮家圪旦農民裴三之子裴金錐所建。裴金錐生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