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凈寺系繼承松江泗涇地區(qū)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御題“東田禪寺”和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北張涇“嚴家庵”等數(shù)家寺院的重建菩提道場。松江水鄉(xiāng)佛國,泗涇佛根久遠。早在吳越王室正元年(926),陸寶庵由陸寶山三遷至吳淞之曲的盤龍?zhí)翙M塘口(今泗涇淀浦河歸龍橋西首),得吳越王御賜《妙法金字蓮華經》,從而成為泗涇地區(qū)最早的禮佛道場。40年后,又因水淹,于乾德末年(967)由主持僧信遷至七寶,…[詳細]
中方廣寺位于浙江省天臺縣天臺山風景區(qū)北部,距天臺縣25公里,寺居石梁瀑布西側山坡上。石梁瀑布為山崖間一塊巨石,若橋橫空突兀,其下瀑布穿梁飛掛,飛珠濺玉,聲若雷鳴。石梁與飛瀑交相輝映,成為天下奇觀。石梁一帶巖壁上有多處歷代名人摩崖石刻,有宋朝大書畫家米芾手書“第一奇觀”、明朝甘兩隸書“飛梁懸瀑”、石綸正書“大觀”、王榭行書“星橋勝概”;清朝曹掄選隸“萬山關鍵”、康有為正書“石染飛瀑”等,琳瑯滿目,共…[詳細]
林陽寺是福州五大禪寺之一,位于晉安區(qū)嶺頭石牌村瑞峰之麓,故又稱“瑞峰林陽寺”、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宋梁克家纂《三山志》載:“懷安縣遵化里瑞峰林洋院,長興二年置”!伴L興二年”即公元93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后幾經興廢,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重建時改稱“林洋寺”。清光緒年間,鼓山涌泉寺高僧古月禪師來寺為方丈,發(fā)愿興復此寺,分遣徒弟四出募化5年,足跡達于南洋,后按涌泉寺格局重建殿…[詳細]
海幢寺位于海珠區(qū)同福中路和南華中路之間的海幢寺,素以環(huán)境清幽、園林優(yōu)美而著名。海幢寺占地面積1.97萬平方米。其原址南漢時稱為“千秋寺”,明末改為寺院,稱作“海幢寺”。清初該寺大規(guī)模擴建、遂成為廣州“四大叢林”之冠。1993年8月,海幢寺被定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漢時期該處有千秋寺,后廢為民居,明代成為郭氏花園。明末清初,光牟、池月兩位僧人向園主郭龍岳募緣得地建佛堂,依佛經“海幢比丘潛心修習…[詳細]
香港東涌羅漢寺位于大嶼山島東涌附近石門甲村,建于1971年。該寺規(guī)模宏大,正殿為大雄寶殿,方三丈六尺,占地130平方米,內有巨型金身大佛像三尊。右殿為明心堂,左側為客房,樓下功德堂,樓上藏經樓,后還有地藏王殿、五觀堂和香積廚。側面是羅漢洞,供奉十八羅漢。寺內還有天然山泉一口,味道甘美。羅漢寺山門面對東涌港口,由紅黃綠三種顏色所組成。山門額書“羅漢寺”,是當時住持覺光法師親筆書寫。而被譽為聯(lián)圣的張劍…[詳細]
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襄州城南約15公里處東津鎮(zhèn)鹿門山。始建于東漢建武年間,是漢唐以來的佛教勝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建武年間襄陽侯習郁立神祠于山,因神道口刻有二石鹿,俗稱鹿門廟。西晉改名為萬壽禪寺,唐復名鹿門寺。漢末名士龐德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棲隱于此。明景泰年間(1450~1456),在此建“三高祠”,并供其像,以示紀念。明末毀于火,清初以來,屢有修廢。現(xiàn)保存有石鹿、龍頭噴泉、瀑…[詳細]
定光寺座落于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山青水秀的清云山下。始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原名清云寺(又名羅堂庵),清道光十年秋(1830)高僧寬鑒重修。道光中夏(1853)南澳迭石巖黃檗宗傳人仁智大師渡海參學時,再三叮囑門下,務必使寶剎生輝。1928年寺院被毀。1941年,宏慧和尚幾經輾轉,復入該寺居住,結廬躬耕,懇荒山林,與清云山諦結下榮辱浮沉,廢興與共的不解之緣。1944年,宏慧…[詳細]
如日山原名高寨,古時山頂有一個尼姑庵,相傳庵中有塊玉碑能隨日而轉,故高寨改名為如日山。該寺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歷經興廢。普照禪寺是江西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之一,總體結構呈階梯狀,寺內有大小佛像100余尊,該寺有過兩次人數(shù)超千人的活動。一次是84年10月的三壇大戒,另一次是88年12月的佛像開光慶典。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筆為該寺“大雄寶殿”題名。明代萬歷年間,僧性期來此建寺,該寺自…[詳細]
極樂寺風景座落在哈爾濱市南崗區(qū)東大直街盡頭,建于本世紀二十年代,占地面積57000平方米。極樂寺是東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與長春般若寺、沈陽慈恩寺、營口楞嚴寺齊名。它既是佛教徒參謁朝拜的北方佛教圣地,也是中外游人觀賞瀏覽的名勝所在,已被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極樂寺是由北方名僧天臺宗第四十三代宗傳弟子炎虛法師創(chuàng)辦的寺廟。整體設計、布局和建筑結構,均保留了我國寺院建筑的風…[詳細]
海寶塔寺,位於寧夏銀川市北郊,俗稱「北塔」。寺院坐西朝東,占地面積一萬八千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海寶塔、玉佛殿和臥佛殿。這些建筑排列在一條東西走向的中軸線上。大雄寶殿為寺內主殿、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三身佛,端座蓮臺,兩側是十八羅漢,其神熊慈祥,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穿過廊橋,便是玉佛殿,玉佛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成道像,此玉佛是一九九二年從緬甸請進,身高一.五米,是用整塊金香玉…[詳細]
位于揚州市邗江區(qū)豐樂上街3號,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謝安別墅,后由其子司空謝琰舍宅為寺,又名謝司空寺。宋政和二年(1112),徽宗賜名“天寧禪寺”。元末,寺毀。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建,仍稱天寧寺,清代列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天寧寺極盛時期是在清代康乾年間?滴鯙樘鞂幩骂}“蕭閑”、“皓月禪心”、“寄懷蘭竹”、“般若妙源”、“凈因”等匾,并寫了《天寧寺》、《幸天寧寺》、《憶揚州天寧寺竹》等詩以…[詳細]
到沔城回族鎮(zhèn)不得不去看一下回族鎮(zhèn)的象征一一清真寺,去領略伊斯蘭風情,感受穆斯林的真誠!沔城是湖北省唯一的回族鎮(zhèn),全鎮(zhèn)回民近7000人,清真寺是河城回族鎮(zhèn)的象征。建國前,沔城有清真寺兩座:清真東寺位于七里城,建于明洪武年間;清真西寺位于紅花堤,建于嘉仄年間。1938年秋,慘遭日寇飛機轟炸,1941年春又遭-一二八師焚毀,兩所古寺成為廢墟。我們今天參觀的是1955年在清真西寺舊址上重足的一座清真虧。大…[詳細]
黔明寺位于貴陽市南明區(qū)陽明路84號。1981年5月,經貴陽市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列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國務院宗教局將黔明寺列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貴州省佛教協(xié)會、貴陽市佛教協(xié)會設于該寺內。據(jù)清(道光)《貴陽府志·祠宇副記》記載:“黔明寺,在府城內西南隅雙土地街。明末創(chuàng)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鼻宄踉行兄@篤禪師住持于寺,弘傳禪宗。最初…[詳細]
姚安龍華寺,俗稱-寺,位于姚安縣城北12公里的光祿鎮(zhèn)西山麓。西山形如游龍盤旋,山仞重巒突兀,此山民間稱龍華山。龍華山,郁郁蔥蔥,栗樹、茶樹、菩提樹、蒼松翠柏,競相聳立,高峻挺拔,龍華寺就在險峻的叢林之中。龍華寺原址名臥佛庵,始建于公元907-923年(即后唐天祐年間,蒙詔世隆時期)據(jù)清郡人河南光山縣蔡龍松所撰《重修龍華山-寺碑記》載:“一日夜間,因有神僧到此拜佛,半夜即去,由此,大理僧人知聰即結庵…[詳細]
日烏德欽寺日烏德欽寺,在山南地區(qū)瓊結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北的青瓦達孜山西面半山腰,海拔3850米。日烏德欽寺,創(chuàng)建于14世紀第一世0時期,后經第五世、第七世、第八世0時期擴建,才形成一座既有廟堂殿宇、又有僧舍宮室的大型建筑建筑群。信奉格魯派。1959年前有-六百多人,轄溪卡3個:耶隆哈隆康、強瑪、伸剎;轄寺廟3座:若康、娘角和東根等。日烏德欽寺由堪欽·尼赤增巴白桑創(chuàng)建(亦說為多吉茨甸巴創(chuàng)建)?皻J…[詳細]
保圣寺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剎,寺內古物館里的塑壁羅漢相傳是唐代塑圣楊惠之的作品。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始建于梁天監(jiān)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興寺廟。保圣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保圣寺歷代興廢,最盛時,殿宇5000多間,僧眾千人,范圍幾達半個鎮(zhèn)。及至明代成化年間,寺內仍有200多間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廟的格局,號稱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寺內現(xiàn)…[詳細]
江蘇宜興市龍池山澄光禪寺(又名禹門禪院),地處茗嶺龍池村,距市區(qū)35公里。 據(jù)稱,澄光禪寺建于宋咸淳年間,有上中下三院。上院在山上玉陽X旁,憑虛閣右,內供觀音大士像。中院在龍池山之畔,由邑令丁懋建修茸。永樂年間御賜大藏經一部,慈仁太后賜金觀音一尊,金藍一只。下院背山臨峁。明隆慶初年由僧慧澄重建,名士萬士和撰記,萬民表書,文彭鐫碑,時稱“三妙碑”。清康熙南巡游龍池山御筆親書澄光禪寺,后制匾額藍底金字…[詳細]
石窟佛寺——龍泉寺苗家坪鎮(zhèn)石窯畔村的龍泉寺,是子洲境內保存較好的一處石窟佛寺。出縣城到苗家坪,沿苗駝油路至鹽淋圪堵,向南再行4公里,即到達石窯畔村。龍泉寺就坐落在村中寺院家山的懸崖峭壁上。站在龍泉寺對面山坡上看,龍泉寺由兩部分組成,石窟部分位于石崖正中,上下石壁峭拔,十分險要。窟房部分則在石崖左旁,地勢平緩。龍泉寺原有石窟11個,供奉玉皇大帝、三大古佛、真武祖師、三教圣人、眼光菩薩、閻君、黑虎靈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