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雄峻莊嚴的太華寺,坐落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園的太華山腹。太華山東臨滇池,北接華亭山、碧雞山、南連太平山、羅漢山,是西山的最高峰。這一帶峰巒起伏,溪水潺潺,木林蒼翠,秀竹牽衣。太華寺依山傍水,掩映在綠樹翠竹之中,巍然聳立,頗為壯觀。古樸典雅的建筑風格,煙波浩渺的五百里滇池,蜿蜒陡峭的太華峰,交相輝映,構(gòu)成一幅撲朔迷離,寧靜和諧的迷人景色; 太華寺,又名佛嚴寺,由云南禪宗第一師玄鑒創(chuàng)建。梁王賜寺…[詳細]
達爾吉林寺漢語稱昌盛寺寺院,為藏傳佛教寺院。這座寺廟坐落在呼倫貝爾經(jīng)濟發(fā)展核心區(qū)的敖包山上,屬于“一塔兩寺”工程項目,它由5個主殿、6個配殿和僧房、--府、齋堂、居士院、轉(zhuǎn)經(jīng)樓、佛學院等建筑構(gòu)成。達爾吉林寺主體建筑風格是漢藏結(jié)合式,建筑結(jié)構(gòu)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外裝金色琉璃瓦,白墻,紅柱,臺階為漢白玉大理石和白色花崗巖,路面為仿石藝術(shù)磚。寺內(nèi)座殿--由內(nèi)蒙古佛教協(xié)會會長、內(nèi)蒙古佛教學校校長、內(nèi)蒙古大學…[詳細]
同心清真大寺坐落于寧夏自治區(qū)同心縣的舊城內(nèi)。同心清真大寺是寧夏現(xiàn)存規(guī)模較大、歷史較為久遠的一處伊斯蘭教建筑,相傳始建于明代。從照壁及禮拜堂脊檁等處保存下來的維修題記可知,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時,寺院經(jīng)過了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重修。寺院的大門朝北,門前有一座仿木建筑的磚照壁,照壁的中心是一幅十分精美的磚雕花木圖。由券門通過暗洞,拾階而上可以登上高達10米的臺基,臺基的…[詳細]
玉峰寺位于麗江以北的白沙鄉(xiāng)境內(nèi),是麗江五大古寺之一,距離縣城13公里。始建于清代,建筑風格既有漢族、白族建筑的特點,又吸收了藏族建筑的特點。介紹:寺內(nèi)有山茶、含笑、銀杏、山玉蘭等古樹名木。玉峰寺內(nèi)有一棵被譽為“環(huán)球第一樹”、“云嶺第一枝”的山茶,這便是名揚中外的萬朵山茶。山茶為兩株不同品種的山茶嫁接后成為一體,直徑34厘米,高僅2米,但樹冠面積達56平方米。這棵山茶種植于明朝成化年間,樹齡近500…[詳細]
博愛縣大新莊清真東大寺,位于焦作市博愛縣許良鎮(zhèn)大新莊村。東大寺系目前豫北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伊斯蘭教古寺,原建于太行山南麓、丹河東岸的上省莊,清初因遭水患遷至現(xiàn)址。該寺屬于典型的中國宮殿式清真寺建筑風格,堪稱“豫北首坊”。大新莊是個回族聚居的大村子,據(jù)相關資料顯示,全村約有7000多口人,回族有近6000口人,主要姓氏為:閃、拜、買、丹、丁、馬、陳、王、孫、李、吳等,其中人數(shù)最多的為閃、拜、…[詳細]
碧山寺(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五臺山臺懷鎮(zhèn)東北2公里五臺山最大的十方禪處。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高僧法聰禪師曾在此講經(jīng),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曾名普濟寺、護國寺、北山寺等。清代多次重修,乾隆年間改名碧山寺。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乘參、恒修兩老修行于此,建一茅蓬,廣濟十方僧人食宿,又稱“廣濟茅蓬”。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殿堂房舍108間,分前、后兩進院落。前院有天王…[詳細]
廬山西林寺,坐落于廬山北麓,建于東晉太和二年(公元366年)由太府卿陶范創(chuàng)建,為廬山北山第一寺。初是沙門竺曇結(jié)庵草舍,死后慧永繼承師業(yè)。到晉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為之立廟,命名為西林寺。自晉至唐一直鼎盛,元為兵焚,明修又毀,此后長期不復,F(xiàn)寺,近年重修,廟宇宏敞,佛像高大,規(guī)模不亞當初,別致莊嚴。廟中,原有一幅墻壁,蘇軾來游,看到壁前前人題詩甚多,頓時興起,索筆《題西林壁》,傳為千古佳詩。其中的“不…[詳細]
江西贛南崇義陽嶺云隱寺,位于贛南第一峰齊云峰(海拔2061.3米)之北海拔1905米處,寺距離崇義縣城南郊3公里,距離贛州市72公里。陽嶺是集原始森林、天然飛瀑、溪湖、山寺為一體的國家4A級景區(qū);省級自然保護區(qū),是贛南離城市最近的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園內(nèi)峰巒疊嶂,古木參天,泉甘溪曲,藤古樹珍,四時花木廣布,珍禽異獸咸集。天然氧吧、云海、奇石、雨林、杜鵑、竹海是“陽嶺六絕”,陽嶺保持了完好的…[詳細]
天寧寺三圣塔位于河南省沁陽市博物館院內(nèi),該塔建于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位居河南三大金塔之首。天寧寺三圣塔總高32.76米,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方形基座占地140多平方米,高6.5米,其上置邊長8.6須彌座,承托著十三層密檐式塔身;厦嬉蝗T上方有青石題額一方,-“中天一柱”四個大字,為懷慶知府張甑題。第一層塔身四面設門,門兩邊施隱窗,在普柏枋以上設…[詳細]
國恩寺位于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集成鎮(zhèn),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六祖、中國歷史上著名佛教高僧之一的惠能禪師出生和圓寂之所。它與廣州光孝寺、韶關南華寺并稱為六祖三大祖庭,在佛教界被視為“嶺南第一圣域”。國恩寺原名報恩寺,是惠能禪師為報父母養(yǎng)育之恩,于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建造,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皇帝下詔賜名“國恩寺”,山門前“敕賜國恩寺”的匾額,為則天女皇手書。因其背靠風景秀麗的龍山,又被稱為“龍山…[詳細]
阿掖山東北方下側(cè)有一座千年古剎,名曰臥佛院,又稱下寺。《日照縣志·寺觀》曰:佛院即俗名下寺院也,是我市形成規(guī)模最早的寺院。臥佛院建于唐代。據(jù)收集的碑文中記載:自前唐時建于尉遲公(敬德)實平遼屯兵報捷處也,此記與安東衛(wèi)志相符。臥佛院座北朝南,三面臨峰,峰高林密,古樹參天,四周溪水環(huán)繞,經(jīng)年四季長流不斷。環(huán)境幽雅清靜,是佛家弟子修身養(yǎng)性的極好處所。院內(nèi)佛殿三座,前殿塑有十八尊羅漢,尊臥佛,佛殿宏偉壯觀…[詳細]
廬山鐵佛寺位于廬山西北麓蓮花峰北助中火下幽谷深澗中,是近十年在妙樂法師主持下,而逐漸修復、發(fā)展起來的佛教叢林。寺初創(chuàng)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由僧人昆仲禪師興建,始為比丘道場。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79年),比丘尼愿蓮廣收女眾出家,壯大道場,遂為比丘尼道場。愿蓮就把鐵佛寺改名“鐵骨寺”、“鐵骨底”等。因“骨”與“姑”諧音,又含“鐵心修行尼姑”之意,以激勵僧尼以鐵骨心腸專心修行。愿蓮曾立…[詳細]
冕寧靈山寺距冕寧縣城8公里,距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67公里,距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80公里的省級自然風景區(qū),是涼山州重點整合的彝!`山風景區(qū)的組成部分。靈山寺是涼山州境內(nèi)最為有名的一座寺廟,和赫赫有名的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同屬冕寧縣,位于該縣縣城20公里之外的東部小相嶺西麓深山老林之中,因背后緊靠著的那坐 山門大殿高聳的大山叫靈山,所以叫靈山寺! ∶釋庫`山以靈山寺為中心,規(guī)劃保護面積40平方…[詳細]
古老的圣水寺位于南鄭縣城以東約20公里處的漢江南岸。寺內(nèi)龍泉鑲嵌五彩,漢桂流芳溢香,寺前古柏擎天,寺后松濤送爽,景色秀麗,風光迷人。因五眼泉水環(huán)繞大殿,猶如“五龍捧圣”,故名圣水寺。圣水寺南依靈泉山,北對漢江,與歷史文化名城漢中隔江相望。本寺歷史悠久,始建于西漢以前,歷朝歷代時有破敗,也修葺不止,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大體為明嘉靖年間的遺存。據(jù)《續(xù)修南鄭縣志》記載:“圣水寺在中七里壩……有青、白、黃、烏、黑五…[詳細]
普濟寺又名“前寺”,位于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其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唐大中年間(847-859年),日僧慧鍔在五臺山請得一尊觀音像歸國,遇狂風險浪阻隔,且有鐵蓮花圍船,無法航行,只得上岸,與山民張氏在潮陰洞建此院供奉觀音。梁貞明年間(915-920年),由“不肯去觀音院”擴大為寺。宋朝先后改名為“五臺圓光寺”與“寶陀觀音寺”,香光始盛。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書“圓…[詳細]
鄭州清真寺因地處北大銜,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蘭教在鄭州建造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鄭州清真寺始于元末明初,位于北大街128號,為鄭州伊斯蘭教傳播發(fā)源地。鄭州清真寺因地處北大銜,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蘭教在鄭州建造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蘭教與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點是民族與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鄭州伊斯蘭教是隨著回族人口的出現(xiàn)…[詳細]
無量壽禪寺位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海撥1665米)獅子巖西麓,寺內(nèi)松杉疊翠,山泉鳴澗,鳥語花香,云海蜃樓,清幽寧靜,素有“清涼世界”之稱!蔼{涌云關”自古被譽為“天下第一奇”之自然景觀。雖此處山高千仞,背依峻峰陡崖,面臨淵谷深壑,興土木艱難萬分。然圣欽老和尚以佛子之心,禪修之愿,終于建成雄偉壯觀、莊嚴肅穆之無量禪寺。無量壽禪寺原名云關古寺,成名于南宋,后歷經(jīng)戰(zhàn)火,至明末已成廢圮…[詳細]
殊像寺坐于山西省鳳林谷口,面對梵仙山,風景優(yōu)雅。該寺創(chuàng)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間和萬歷年間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寺院。殊像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普陀宗乘之廟西面,獅子溝北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弘歷陪皇太后到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殊像寺進香,見文殊妙相莊嚴,令人起敬,“默識其像以歸”。佛經(jīng)中釋迦有“東方主尊菩薩是文殊,…[詳細]
榆次河底村北里許處有一土梁名曰大寨頂,為罕山南延之脈。土梁長逾千米,寬約百米,中現(xiàn)兩束,狀如葫蘆,吊于東西走勢形如巨秧之罕山,堪稱“金線吊葫蘆”。“金線吊葫蘆”本是吉祥地,其東、南、西三方,又被東之李窯溝河與西之直河溝水交匯環(huán)抱,成“碧水灣懷,玉帶纏腰”與“兩河夾一梁,必出富豪家”之吉祥富貴地理風水格局,可謂吉上加吉。自古名山多建寺,吉地亦如此,故人稱大寨頂之“金線吊葫蘆”地舊時亦曾建佛寺矣!然歲…[詳細]
邦納寺位于西藏那曲地區(qū)索縣色昌鄉(xiāng)巴秀村以西。邦納寺,又名巴旦邦納寺,由加丹德東寺寺主世沖·嘎瑪?shù)びX創(chuàng)建,是一座藏傳佛教噶舉派寺廟。主要由經(jīng)堂、佛殿、門廊、轉(zhuǎn)經(jīng)室組成,為藏族傳統(tǒng)的碉房式建筑,其裝飾上有漢式建筑風格,跟四川阿壩一帶的藏式建筑相似,并且一直保持原有的建筑風格,未經(jīng)過大修。邦納寺基本上由三個正方和長方形構(gòu)成,平面基本上呈“凸”字形,而轉(zhuǎn)經(jīng)輪室為后來添建的。邦納寺建筑面積1780.65平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