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洞石刻,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馬步鄉(xiāng)洞口村委會竹山洞口,竹山洞為喀斯特溶洞,全長近四千米。石刻位于北洞口內,由三幅題刻組成:“竹山古洞”,橫書陽刻,字體楷書,長約2.5米,高約1米,題刻于民國二十九年;“應感潛心”,橫書陽刻,字體篆書,長約2米,寬0.6米,題刻于清代光緒年間;“恩澤萬民”,橫書陽刻,字體楷書,長約2米,寬約1米,年代及作者不詳![詳細]
1938年5月至7月,日本侵略軍為了實現(xiàn)徐州會戰(zhàn),侵占津浦路的計劃,企圖從連云港登陸。在東北軍第五十七軍第一一二師第六六七團、第六七二團以及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和游擊第二縱隊的配合下,多次打退了登陸日軍,保衛(wèi)了祖國山河。為了銘記抗日軍隊不畏-,勇敢戰(zhàn)斗的英勇氣概,他們在宿城萬壽山的巖石上鐫刻了“保我山河”、“保衛(wèi)疆土、復興中華”,以及記載戰(zhàn)斗事跡的石刻多處![詳細]
石門洞石刻石門洞位于宜昌市點軍區(qū)聯(lián)棚鄉(xiāng)干溪村,又名龍王洞,為宜昌八景之“靈洞仙湫”,明初被太祖朱元璋“敕賜靈濟”。洞口朝南,寬76米,高22米,深75米,因自然力作用而形成三級階梯狀。洞內現(xiàn)存明、清、民國時期碑刻40余通。其中以“列岫叢青”碑、“游石門洞記”碑和“重建靈濟殿記”碑等最為著名。該洞是明清時期鄂西重要的道教文化活動場所。(第五批)…[詳細]
五指山摩崖石刻群位于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上安鄉(xiāng),時代為清。為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一手撐天摩崖石刻(4處):以本體邊緣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50米,東至路邊,南至檳榔園,西至第二小橋下,北至上山小路邊。仕階馮子材摩崖石刻(2處):以本體邊緣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50米,東至小山溝過路處,南至親鑿溝,西面向外延伸50米,北至五指山山腳![詳細]
石刻照壁位于樂清市黃華鎮(zhèn)殿后村。照壁通體石結構,高2.7米,闊2.47米。正面刻獅子銜劍,旁鐫楷書“嘉慶廿二年(1817)冬月立”,及五律一首:“天遣靈獅下,追球過海東。身翻毛有色,目怒力無窮。聲吼千山振,口呼一劍風。舉頭驚百獸,善化石屏中!眱蓚瓤搪(lián)一副:“云開日鏡球出色,水受風棱劍有聲!北趁婵条庺~化龍,一鯉魚作昂首跳躍狀,生動逼真。…[詳細]
叱石山摩崖石刻位于新會市叱石山叱石寺內。有“一洗紅塵”、“崖山并峙”、“山高水長”、“六根滌凈”等等刻字,著名的“一洗紅塵”是清咸豐年間新會雙水人鄭績避兵亂時刻的,字大0.7米×0.7米,疏朗蒼勁!把律讲⒅拧笔敲髂┻z臣黃公輔匿于寺內扶持北燕太子反清時書寫的,字大0.5米×0.5米。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河峪摩崖石刻位于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恭門鎮(zhèn)河峪村,年代為東漢。高2米,寬1.5米,距地表0.65米。石刻以繁體隸書“漢”字為碑額,碑文自右至左共15行,每行約20字,全文約300字,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是研究東漢時期天水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的珍貴資料。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河峪摩崖石刻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詳細]
董允故里石刻,嵌于寬13.5米,高3.5米的巖壁上,坐西北向東南,離地面高1.27米,刻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石刻寬2.42米,高0.53米,正文刻行楷“蜀漢尚書令董允故里”九個大字,字徑寬0.21米,高0.28米,題款模糊,難以辨認。此石刻對研究蜀漢人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988年2月,瀘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鄂州市老城區(qū)小北門江邊,矗立著一處巨崖,巨崖如小島,上刻有被世人譽為“三絕”的“怡亭銘”,即“怡亭銘摩崖石刻”。該崖突兀江畔,舊名“觀音崖”,因其形似猴狀,人又稱“猴子石”。它東望江心的龍蟠磯,西瞰西山腳下的釣魚臺,是鄂州城區(qū)沿江一帶的三大“奇石景觀”之一,論其名聲和歷史、藝術價值,則又在龍蟠磯和釣魚臺之上。說起怡亭銘摩崖石刻,先要提及“吳王散花灘”。公元221年,吳王孫權建都武昌。其實,觀音閣崖…[詳細]
小新寨摩崖石刻位于丘北縣新店鄉(xiāng)大路邊村民委小新寨村半邊寺右50米處石崖上。摩崖石刻距地面1.5米高,青石質,。碑體長方形,方首,碑身高1.32米,寬0.7米。碑文27行,計980字,楷書。碑額橫刻“半邊寺石刻大佰戶云居茶庵碑記”。碑文敘述“康熙三十二年(1693)彌勒-人馬連田贖賣田契文,勒石碑記。此碑對研究當時土地私有制具有參考價值![詳細]
后崗失考墓石刻,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湖熟街道和進社區(qū)后崗村北約400米。該石刻現(xiàn)存石馬2匹,馬身長2.2米,高1米,石馬保存完整,馬腿部分埋入地下。石羊1只,身長1.05米,高約0.65米,頭部破損。有一只石柱礎散落在附近竹林中。該組石刻具有明代風格,2006年6月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后崗失考墓石刻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冷箐溝摩崖石刻位于石橋鄉(xiāng)麻柳村二組,年代不詳。2019年7月18日,冷箐溝摩崖石刻被公布為丹棱縣第六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箐溝寒漱以石刻巖石外緣為基準,東至5.7米處,南、西、北各至5米處果溪以石刻巖石外緣為基準,南至河道,東、西、北各至5米處天開圖畫以石刻巖石外緣為基準,東至4.8米處,南、西、北各至5米處…[詳細]
“江流有聲”石刻該石刻原址在金牛村東南角約500米的公路下河邊。在一巨石斜面上一塊長1.75米,寬0.7米的長方形空間內,由右至左,橫書草刻有“江流有聲”四大字。字高約0.8米,寬約0.06米。該石刻為漾濞縣知事王協(xié)忠于1916年書題后令石匠鐫刻。現(xiàn)因修筑大漾路,已將石刻鑿切下來,遷至南面約百余米的公路邊,鑲砌于另一巨石之上![詳細]
鳴鳳山摩崖石刻位于遠安縣鳴鳳鎮(zhèn)鳳山村。明、清代石刻。共10余處摩崖石刻,散落鳴鳳山間。多數(shù)摩崖石刻文字鐫刻于紅砂質山體上。重要的石刻有刑部蘇爺爺遺鞋處、沮江赤壁、儀明崗、“鸞鳳常鳴甲寅暮春邑人簡而可題”、龜蛇二將、華真洞、指路碑,飛岑疊翠。玉臺流霞、壽、麈寰蓬島、多子巖、觀音帽、白云深處等14處。該石刻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詳細]
琴高山摩崖石刻位于涇縣琴溪鎮(zhèn)。琴高山又名獅子山,位于琴溪鎮(zhèn)琴溪村境內,北東走向,琴溪河自東向西環(huán)繞山體流淌。相傳漢處士琴高曾在此山煉丹,后得道成仙,“控鯉升天”,山因此而得名。唐宋以來名流學者游蹤不絕,并留下眾多詩篇或題刻。摩崖石刻位于琴高山西北部的懸崖峭壁上,共有自唐至清的歷代石刻25方,其中字跡清晰可辨者尚有13方。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于此…[詳細]
閩安龍門摩崖石刻位于馬尾區(qū)龍腰山東麓國道104旁,摩崖石刻高2米,寬1.1米,“龍門”二字縱行楷書鐫刻,字高0.86米,寬0.76米。相傳系朱熹為祀大禹疏河決江鑿龍門而刻。龍門石刻右側有趙與滂詩刻、無名氏題記。2020年1月2日,閩安龍門摩崖石刻列入福州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石刻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詳細]
萬羅山摩崖石刻位于池州市貴池區(qū)城南10公里處的萬羅山,時代為宋一民國,F(xiàn)尚存游記、山巖命名、詩賦等石刻100多處。書體以楷為主,隸體次之。字之大小,有超尺見方,也有蠅頭小楷。其中有明嘉靖五年(1526年)所刻“通天門”三字楷書,有清乾隆池州知府張士范《游萬羅山》252字。石刻整體保存較好,也有部分石刻因風化,字跡模糊,很難辨認![詳細]
流瀾摩崖石刻級別:縣級時代:清代地址:位于桂平市蒙圩鎮(zhèn)流瀾村南約20米處的郁江江邊保護范圍:以石刻為中心,沿河岸長100米從河中巖石至岸上30米的范圍內為保護范圍。建控地帶:以石刻為中心沿河岸長100米,從河中巖石至岸上30米的范圍內為建設控制地帶。公布文件號:桂平市人民- 潯政布[1996]8號…[詳細]
皇封廟位于海口村村口,距縣城約17公里東臨象山港尾的鐵江,南臨集義堡、西為前金、詹家等村,北接西店邵家。甬臨線緊貼廟西而過。廟坐西朝東。 廟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十八年重建,內供奉化宋大將曹彬,現(xiàn)大殿建筑為這時的建筑,龍柱為大殿的橋柱,共4根,系太學生鄔韶捐贈,造型生動,工藝精美,氣勢雄厚,系我縣唯一一處的石雕龍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