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摩崖石刻位于平江縣三市村南,刻于汨水支流淡江兩岸峭壁上,時代為清,面積約350平方米。共有石刻十余方,其中題刻:“龍山曉鐘”、“仙坦煙霞”、“望江雪月”及游記,最大字徑約0.8平方米。書體有楷書、行書、隸書,年款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同治五年(1866年)等。2004年1月18日岳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石刻為中心,四向各至80米處![詳細]
大東巖摩崖石刻 位于梅州市梅江區(qū)東郊鄉(xiāng)東巖寺(俗稱大東巖)巖洞前端巖壁上。石刻“石釜靈響”4字,橫書,字體筆劃圓潤,結構嚴謹,每字約0.30米見方,為宋代輔佐司馬光實現元祐之治、累立殊勛的藍奎青年時在此讀書時鑿刻。巖左有石,擊之有聲,人稱石鼓。明代文人李以貞曾以《東巖石鼓》題詩:“頑石都堪作警人,喚回塵夢一場春,風波道路豺狼惡,合向名山老此身!1987年梅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忙糯石刻群20世紀60年代初,忙糯鄉(xiāng)小必地后山古驛道附近首次發(fā)現此條,“天下人多”4個字石刻。1998年2至6月,縣文化局組織調查,發(fā)現多處石刻,專家提出:忙糯石刻點較多,分部較有規(guī)律,屬省內罕見,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應視為雙江境內文化遺產。主要分布于忙糯鄉(xiāng)小壩子行政村小必地、老林寨、上必地自然村后山及忙糯行政村池塘村,許多圖案至今仍然清晰可辨,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九絲山石刻位于興文縣九絲城鎮(zhèn)的九絲山左側崖壁上,石刻題記為長方形,高約5米、寬2.5米,行書豎列,字徑0.16米,字距0.03米,行距0.06米,共163字。內容是萬歷二年(1574)敘州知府陳大壯等一行二十余人登九絲城紀事七言詩一首,頌揚四川巡撫曾省吾等破都掌蠻事宜。石刻由曾省吾撰,都御使、都指揮使吳憲、吳鯨勒石。是研究明史的珍貴實物資料,1981年原宜賓地區(qū)行署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龍蝦灣石刻是香港史前時期的石刻,位于新界西貢區(qū)清水灣半島龍蝦灣,現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龍蝦灣石刻在1978年被一群遠足人士發(fā)現。石刻位于一塊向東的巖石面上,圖紋呈飄忽的幾何形狀,部份現出鳥獸及眼睛的圖案。因為久經風化,圖紋已極為模糊。然而,有些學者認為這些圖紋純粹只是天然侵蝕所致,爭論仍未解決。交通指南景區(qū)地址:香港西貢區(qū)清水灣半島龍蝦灣乘車線路:在西貢區(qū)乘的士車前往…[詳細]
大潭摩崖石刻位于南澳縣黃花山大潭東側海灘石上。石刻高1.5米,寬1.6米,楷書陰刻,字徑約0.08—0.2米。字體歪斜,行次不整,大小不同,一鐫:“女弟子歐,七中捨井,一口乞平安,癸巳十一月記!狈炙男。二鐫:“李歐七娘同,夫黃捨井,二口,乙未政和五年!狈炙男。兩題石刻之間有“匠李一”三字。2015年12月10日,大潭摩崖石刻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建武石刻造像位于興文縣九絲城鎮(zhèn)玉屏墩萬壽寺,青砂石圓雕造象3尊,為一佛二菩薩的西方三圣。其中阿彌陀佛結跏趺坐于束腰蓮臺,頭飾螺髻,雙耳垂肩,面部豐滿,神態(tài)安祥,著僧祗支,外穿通肩大衫,兩手合什于胸。像背下端有“萬歷二十五年(1597)造”題記。觀音、大勢至菩薩分列左右,雕刻風格一致。建武造像是有明確紀年,保存較好的石刻造象,且雕刻水平較高,在研究地方宗教、藝術中具有較重要價值![詳細]
望風尖摩崖石刻位于浠水縣綠楊鄉(xiāng)綠楊橋村,元代石刻?逃谝桓2.8、寬2.6、厚1.6米的不規(guī)則山石的東直立面,文字周圍有陰刻線條,形成帶碑座的圓額石碑樣式。幅面高1.38、寬0.8米。陰刻,楷書,圓額處刻有“阿彌陀佛/普庵石佛”,碑身處刻有“建橋塔徒弟僧惠俱立/間山創(chuàng)寺龍巖大師書/延祐戊午匠人姚文卿刊”。該石刻為浠水縣首次發(fā)現的元代紀年石刻,對研究元代當地的佛教傳播具有一定價值![詳細]
阿坡巖摩崖石刻位于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qū)黃崗街道辦事處七星巖景區(qū)(社區(qū))阿坡巖上,共有明代及現代石刻109則,其中明1題,現代108題。主要分布在阿坡巖東南及東北山腳。字體、文體齊全,內容豐富。其中以明代石刻“禾后巖”較為珍貴,高0.43米,寬1.2米。阿坡巖摩崖石刻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價值,,是七星巖摩崖石刻的組成部分。2001年,七星巖摩崖石刻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寨摩崖石刻,位于寧武縣東寨鎮(zhèn)東寨村樓子山雷鳴寺西的巖壁上。宋元祐六年(1091)造。石刻為長方形,長約1.1米,寬約0.8米,上有“重修雷道禪寺”“元祐六年秋七月口巳”和“修造人張徹庵”等字樣。碑文記載宋代軍政各位官員游汾河源頭,酒酣奏樂的情景,并記述了同游人員。字為楷書,大小約0.2~0.3米。其他字已不可識。1985年,寧武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岳陽市君山公園龍腭山南麓的崖壁間,一大一小共兩方,相距約4米,皆摩崖石刻,大者居東,鑿痕高一米,寬1.7米,中以直線間隔,左右各陰刻一字,為“人”字刀法,小者居西,高0.45米,寬1.25米,內陰刻三字,為平底刀法。前者刻于公元7世紀以前,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悉曇體梵字石刻;二字是最具神圣意義的梵字。兩方石刻既是唐代君山及岳陽佛教興盛的見證,又是研究唐代佛教密宗流布的寶貴實物資料![詳細]
樊敏闕及石刻位于四川省蘆山縣城南2公里的沫東鄉(xiāng)。樊敏字叔達,蘆山縣樊家寺人,生于東漢安帝永寧元年(120年),卒于獻帝建安八年(203年),生前曾任職永昌郡的長史。樊敏闕始建于東漢建安十年(205年),后來塌毀,1958年把左闕修復。闕為南北向,闕前有兩個石獸,一個是天祿,一個是辟邪,保存完好。五脊闕頂,斗拱處雕刻有雙手托拱的力士像。檐下有“龍生九子圖”的浮雕,龍矯首昂尾,身上附有九子,各具姿態(tài)![詳細]
摩崖在石浦鎮(zhèn)原二灣頭石壁處,即今海軍營區(qū)后山基部。石刻皆為題字陰文刻件,共十幅。其中九幅是豎幅,字跡大小不等。有每字四十幾公分見方的,如“嚴侯永瞻”幅;也有每字僅十公分左右見方的,如“德與石存”幅,多為明代抗倭駐軍將士所書,距今已四百多年。橫幅一幅,“視卒當如嬰兒”六字,每字四十七公分見方,剛勁挺拔,連落款,共寬0二五米,為明萬歷癸巳(公元一五九三年)“錢唐單椿”題寫。…[詳細]
花大門石刻位于金昌市永昌縣城關鎮(zhèn)金川西村四社花大門內山體上,東西長約1000米,高約2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石刻始鑿于西夏,有塔形佛龕50余座,佛龕寬0.5-1米,高0.5-1米,深0.5-2米不等,為附近寺廟僧伽藏瘞骨龍之所,因其形似門而得名;ù箝T石刻為研究西夏石刻藝術、佛教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其中一窟上方早年摩刻“永昌衛(wèi)王”字樣,現不存。200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北龍山摩崖石刻,位于繁峙縣金山鋪鄉(xiāng)北河會村北1000米的北龍山山頂巨石上。分布面積14.6平方米。分東西兩區(qū)。東區(qū)有佛龕70窟和石刻佛像1處。龕內無佛像,佛龕上方有石刻佛像。佛龕高0.26~0.6米,寬0.2~0.32米,深0.12~0.26米。佛像高0.5米,寬0.35米。西區(qū)有一石刻動物造型,模糊不清,高1.8米,寬1.2米。依據雕造手法和公義判斷,是一處北魏摩崖石刻。…[詳細]
泥灣村石刻,位于寧武縣涔山鄉(xiāng)漚泥灣村南約1000米處。坐北朝南。面積約5平方米。明代石刻,F存一塊通高3.4米,寬1.45米,長方形巖石上,豎刻“紫塞長城”四個隱形楷體大字,每字徑約0.6米。題首豎文隱刻小字“張鳳翔”,落款豎文“大明正德……”小字風化難辨,經考證為明正德七年(1512)兵備張鳳翔題。1985年,寧武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紫星佛教石刻位于紫帽鎮(zhèn)紫星村頂溪園自然村,年代為明代,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紫星佛教石刻刻于明永樂八年(1410年),坐西北朝東南,石刻中間豎刻“阿彌陀佛”,兩旁刻--多行,字體楷書,計211字。該石刻對于研究閩南地區(qū)的佛教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2013年2月5日,紫星佛教石刻被公布為晉江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本體東、西、南往外各10米,本體北往外3米![詳細]
徐向前住址和紅軍石刻標語(黑水縣)1.徐向前住址保護范圍:建筑占地范圍向東、南、西外延10米,向北外延2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東、西外延20米,向南外延10米,向北外延8米。2.瓦缽鄉(xiāng)約合多標語群保護范圍:小道兩側標語分布范圍向東、西、北外延10米,向南外延5米。3.瓦缽鄉(xiāng)二里標語群保護范圍:以標語為中心,向東、西、北外延10米,向南外延3米![詳細]
招寶山摩崖石刻在黔北鳳岡縣中部何壩鄉(xiāng),一座龜型小山石崖上,一巨型“鳳”字為錦繡山川增添了一道人文景觀。據《鳳岡五十年》史志介紹,巨型“鳳”字長18米,寬1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漢字。鳳岡縣在1996年就獲貴州省“率先解決溫飽先進縣”的稱號,巨型的“鳳”字傲立在龜型小山上,展示了該縣人民美好的今天和未來。摩崖石刻漢字“鳳”立山頭,為錦繡山川增添了一道人文景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