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洞天”石刻位于奉新縣赤岸鎮(zhèn)華林村灣里組浮云山腰的李八百洞口的一塊花崗石壁上,為宋代石刻。石壁下方有一洞,“八百洞天”陰刻楷書,兩行直刻,每字長0.25米,寬0.2米,左下方分五行署“蜀士李八百自夏后戊戌隱此,大宋癸亥嘉泰三年,五千八百三十六年閔敬中題”。石洞傳為李八百修仙之所。李八百,名常真,蜀人,生卒年代不詳,其自稱年八百歲,或云日行八里,故稱“李八百”!鞍税俣刺臁笔虒α私猱敃r的宗教在…[詳細]
羅銀寨摩崖石刻 位于陽春市河塱鎮(zhèn)羅銀寨石山崖西側。題為《留石亭記》。面向西,高1.4米、寬1.3米。直書楷體,陰刻12行,滿行23字,共計258字,每字0.07米見方。石刻四邊陰刻云雷弦紋和直線通邊,通邊寬0.05米。石刻記載著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總督、巡撫、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陶諧,總兵官征蠻將軍咸寧侯仇鑾蒞鎮(zhèn)兩廣,鎮(zhèn)壓陽春西山少數(shù)民族的時間、路線和人數(shù)等。民國《陽春縣志·藝文…[詳細]
仙公山摩崖石刻年代:宋~清座落地點:泉州市洛江區(qū)馬甲鎮(zhèn)仙公山簡介:現(xiàn)存宋以來摩崖題刻十八方,有王十朋、朱熹、陳玉輝、張瑞圖、陳大玠等人的題刻,其中以張瑞圖《禪雞塚碑》碑刻最為珍貴。是研究南方宋、明、清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仙公山香火分靈到臺灣各地,是閩臺仙公信仰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保護范圍:仙公山風景區(qū)范圍內。2009年,仙公山摩崖石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銅官山摩崖石刻位于海虞鎮(zhèn)福山銅官山。其南麓有巨石,高2米余,寬約5米,呈長方形,兩頭狹尖如船形,俗稱“石船”。上刻《銅官山石船詩》七律一首,明隆慶間洞庭汪氏作,明書法家、邑人嚴澍于萬歷間書。詩曰:“聞道巖阿有石船,登臨始信不虛傳。帆憑老樹風前掛,纜籍閑藤雨后牽。亙古未經(jīng)江面浪,至今猶宿嶺頭煙。緣何不泛桃花渡,停泊山溪幾百年!币蚰昃蔑L化,字跡已磨損。此處石刻于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為市級文物…[詳細]
楊箕玉虛宮石刻位于越秀區(qū)中山一路楊箕村泰興直街60號玉虛宮內。2015年8月1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從文物本體建筑邊線外延5米,北至雄鎮(zhèn)大街現(xiàn)狀路南邊線,南從文物本體建筑邊線外延5米,西至西側4層建筑東邊線。建設控制地帶:東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局部至楊箕村復建房建筑西墻線,北至北側規(guī)劃路北邊線,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西至西側楊箕泰興直街規(guī)劃路東…[詳細]
泥塘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寧區(qū)上坊街道泥塘湖西村,時代為明代。該失考墓石刻,尚存石馬2匹,石人2個。兩匹石馬相距9米,立于田間,長1.9米,寬0.4米,高1.3米。兩石人分南北相向而立,一半埋于地下,南側石人保存完整,露于地表部分高約1.2米,北側石人頭部已殘缺,僅剩無頭石人立于田間。石刻除輕微風化及一個石人頭部遺失外,保護狀況較好。2006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泥塘失考墓石刻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九頂鐵剎山的摩崖石刻之多,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jù)《增續(xù)九頂鐵剎山志》記載,總計有54處。大都集中于中峰元始頂下,由上而下分別為天橋洞、云光洞、乾坤洞、日光洞、風月洞。每個洞口,都題有名字。最為著名的當屬“九頂鐵剎山八寶云光洞”“鐵剎三千年”“與天同壽”摩崖和“乾坤正氣”幾處石刻。保護范圍:山下“龍頭”、“鳳尾”石刻所處等高線以上,包括各個山峰。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以下25米以內為二類建設控制地…[詳細]
千像寺石刻在薊縣盤山千像寺北山坡。相傳唐代一尊者從遠方挈杖來此,忽見山巖下澄泉池旁有千僧洗缽,近觀瞬而沒之。尊者在此建寺,并于山坡澗石上按所見千僧刊刻千佛像,F(xiàn)存線刻佛像數(shù)百尊,分立式和跌坐兩類,2~4尊為一組。立佛頭頂發(fā)髻,面像豐腴,足踏蓮花,高1.5米,寬0.44至0.49米坐佛高1.3米,蓮座寬1.09米。具唐代造像風格,為天津地區(qū)僅存的摩崖石刻![詳細]
“別是洞天”石刻位于遂平縣嵖岈山北峰頂?shù)囊粔K巖石上,為唐代書法家顏真卿題。據(jù)史書記載,唐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三朝元老顏真卿不畏艱險,奉旨前往蔡州(汝南)勸導叛軍歸順,被軟禁(只允許他在指定的區(qū)域內活動),一日,在嵖岈山北峰,顏公見怪石嶙峋,山巒疊翠,不覺心曠神怡,在這里寫下了“別是洞天”四個遒勁雄偉的大字,表達對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愛和對國家統(tǒng)一的期盼。后來,人們將這些墨寶刻在石壁上,成為一…[詳細]
連灣山摩崖石刻 位于珠海市平沙鎮(zhèn)連灣山。在該山東麓的一塊巨石上,鐫刻著“氛息”兩個大字每字寬0.5米、高0.7米,陰刻行書。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香山知縣田明曜所撰的一題紀功石刻,石刻寬2.2米、高0.9米,陰刻楷書,共213字。這兩題石刻同屬一組,內容敘述了當時的地理環(huán)境和征剿海盜的歷史事件。前為標題,后為文字說明。1994年《珠海市文物志》收錄該處石刻。1994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詳細]
雙港橋貞節(jié)坊石刻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清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新建鎮(zhèn)雙港橋村西50米?淘谄咝菍m后山西麓山嘴巖石上,為四柱三間五樓重檐牌坊式樣。用半浮雕。寬3.70米,高4米。明間正中刻“圣旨”二字,額枋上刻“貞節(jié)”二字,下刻“旌表陶爾泰妻馬氏坊”,柱上刻“縉云知縣湯成烈儒學田希伊”及“咸豐十一年(1861年)孟秋三月□日立”?逃谇逑特S年間。據(jù)傳后人無力建坊,故使用石刻方式…[詳細]
羅田雞冠山摩崖石刻(含三豸堂,碑刻2塊)在江西省峽江縣羅田鎮(zhèn)張家村西北雞冠山峭壁上。面積約60平方米,按凹凸自成3階,自百上而下鐫刻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天順五年(1461),成化七年(1471)分別為三監(jiān)察御史張旭、張魁、張學御踢敕令。全楷書.大者盈尺,小度者寸余,字體端正清秀,略有漫漶。原壁上還有解縉題詩,惜早知年村民取石建屋毀去。山后有2石卓立如笏,稱為雙笏道石。1984年7月列為峽江縣第…[詳細]
西關口石刻位于興文縣九絲鎮(zhèn)九絲山左側的半山腰石壁,石刻呈正方形,高2米,寬2.5米。陽文行書豎列,字徑0.09米,字距0.03米,行距0.05米,全文共110字。內容為萬歷元年(1573)冬,四川布政使馮成能、副使李江等在明朝兵馬克九絲城后,登九絲山的紀功勒石。馮成能所撰的書法剛勁、飄逸,具有較高的書法價值,同時是研究人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1981年8月,原宜賓地區(qū)行署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番字牌石刻位于密云縣城北部65公里的一座小孤山上,是密云縣重點保護文物,在小山的南面石壁上刻有20多組文字,長期無人辨認,1987年經(jīng)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專家們鑒定:石壁上的番字系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文字。其中,有梵文、蒙文和藏文,文字的內容是佛教的“六字真言”,在東山坡上,有一塊高2米多的立石,石的東面石壁上刻有一個大型番字,字高1米有余,寬約30厘米,為佛教的“十自在畫”,此處刻字的時間為明清時代…[詳細]
西風禪寺及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太湖縣國家四A級風景區(qū)花亭湖畔。西風禪寺,原名獅子庵,因其左側有一天然古洞,洞口朝西,洞納西風,又名西風洞。據(jù)《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四十九記載,唐代禪宗五祖弘忍來舒州太湖西風洞坐禪弘法,故西風洞又稱五祖洞。唐代大歷年間,高僧法智禪師來太湖四面山創(chuàng)建四面寺,建道場于西風洞,自此,燈傳不絕。洞外蓋石上有座小石塔—寂覺塔,建于唐代,相傳塔下藏有古代高僧舍利。禪寺坐東朝西,原有三…[詳細]
時代:清類型:石窟寺及石刻地址:江西省新建縣石埠鄉(xiāng)魯田村簡介:該石雕系1985年7月由鄉(xiāng)文物保護員朱忠順、生米鎮(zhèn)文保員楊桂喜匯報后,調查發(fā)現(xiàn)的。石雕為紅石壁雕,雕于門墻內側。全長7.3米,高4.9米,雕像層厚15公分,雕像列為上、中、下三行,每行雕像又有三個層次,最外導全懸浮雕,全畫77個人物、動物,組成郭子儀拜壽,姜大公釣魚故事,造型準確、生動,刻技精諶,為南昌市、新建縣所僅見。…[詳細]
玉巖石刻位于泰順縣泗溪鎮(zhèn)玉巖村。題刻兩處,相隔4米,字跡清晰。東邊題刻:上端橫刻“包公墓道”,字長0.27米、寬0.23米;下端直書兩行“道理最大,以服天下之人”,“為善最樂,亦為子孫長久之計”。落款“大明萬歷三年(1575)靜山立”。西邊題刻楹聯(lián)一副:“玉巖鐘吼水,尖山應洞天”。字長0.15厘米。據(jù)《泰順分疆錄》載:“泗溪玉巖石壁,明里人包某鐫?瑫蟛挥,旁鐫萬歷三年(實為六年)包靜山書![詳細]
寒山摩崖石刻散落在寒山嶺中。寒山嶺是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趙宋王室后裔趙宧光買山葬父之所。他守孝終生,并疊石造園,疏泉堆山,筑成寒山別業(yè),形成了集山水、園林、書畫為一體的藝術建筑,內藏勝景。清乾隆帝六次南巡均駐蹕寒山別業(yè),賜詩三十余首,F(xiàn)存的寒山摩崖石刻主要為乾隆御題和趙宧光自題,F(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38處寒山摩崖石刻全部拓制完畢,其中包括珍貴的明代首輔申時行、高士趙宧光手書的摩崖,清乾隆帝御碑等。…[詳細]
小歇石摩崖石刻 位于梅縣雁洋鎮(zhèn)陰那山靈光寺山門外的粲花館門前。石高約1.5米、寬約2.5米,石上鑿刻李士淳題寫的詩。陰刻,楷書,每字約0.12平方米。文曰:“鐵橋過去便桃源,石上桃花不記年,寄語中原車馬客,風塵暫此一停鞭”。李士淳,號二何,嘉應州(今梅縣)人,明崇禎年間曾任翰林院編修,為明代遺老,對清有不臣之心,于清順治二年(1645年)潛歸隱居陰那山靈光寺。石刻后側有李士淳募建的“鐵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