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山第一泉摩崖石刻位于石樓鎮(zhèn)大嶺村環(huán)村路菩山北麓,年代為清光緒庚子年(1900)。位于菩山北側(cè)村道邊,在一塊寬約1.6米,高約2米的山石表面,陰刻隸書“菩山第一泉”五個大字。上款“光緒庚子年端陽”,下款為“山人陳維湘題”。石刻旁原有一泉眼,為自然的沙濾山泉,水質(zhì)清冽,現(xiàn)泉水已被引到對面馬路邊。該摩崖石刻保存較好,是區(qū)內(nèi)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處摩崖石刻。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菩山第…[詳細]
大車灣墓碑石刻位于酉陽縣銅西鄉(xiāng)大車灣,清光緒二年(1876年)冬月修建。系一空墓,俗稱“生基”,墓長近5米,高、寬近4米,條石壘就。墓前立一石碑,其書法筆力蒼勁,浮雕甚為壯觀。石雕分上、中、下九層,共50組圖案,40折故事,內(nèi)容取材于《說唐》、《說岳》、《西游記》、《二十四孝圖》及民間傳說“八洞神仙”、“觀音送子”、“莊子試妻”、“五鼠鬧東京”等;此外,還雕有樓臺亭閣、樹木花草、飛鳥游魚、麒麟獅子…[詳細]
九華山天臺古摩崖石刻群二十余處,分布于海拔600~1340余米天臺沿線的山崖石壁上。九華山天臺古摩崖石刻群二十余處,分布于海拔600~1340余米天臺沿線的山崖石壁上,分布在長約5公里的天臺沿線石板道路旁。鑿刻時間跨明、清、民國三個時代。主要作者有清康熙安徽巡撫朱作鼎、民國安徽省長許世英、國民黨集團軍司令孫元良、唐世遵等知名人士。文字有隸書、行楷等?谭ㄓ嘘幙、陽刻和浮雕刻法。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shù)…[詳細]
方壺巖摩崖石刻年代:宋~清座落地點:福州市永泰縣盤谷鄉(xiāng)水尾村簡介:現(xiàn)存宋至清摩崖題刻十二方,有王用文、曹學(xué)佺、王大壯、張大韶、沈野等人的題刻,為研究福建地方社會、風(fēng)俗歷史以及張圣君信仰起源,提供重要實物資料。附屬文物方壺寺是張圣君信仰文化的發(fā)祥地,是閩臺張圣君信仰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保護范圍:東至路,西至獅子巖頂,南至天池口直上,北至門庭牌坊。2009年,方壺巖摩崖石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詳細]
姚南村明墓石刻,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qū)西善橋街道姚南村。村北面。1958年發(fā)現(xiàn)。原墓規(guī)制頗大,墓前石刻有:享殿基石、龜趺、石碑、石坊、文臣、武將、石馬、石虎、石羊、石獅、石望柱等。1982年整治。現(xiàn)存石羊二、石虎二、石麒麟二、石馬二、文臣二、武將二,殘缺部分已于1984年修整。原墓址祭殿屋基平臺等歷歷可見,尚有一長50米、寬20米之荷花池遺跡。因神道被毀,墓主失考。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詳細]
安岳石刻始于南北朝(公元521年前后),盛于唐、五代和宋,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經(jīng)近年文物普查,全縣有摩崖石刻造像105處,造像10萬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兩尊,至今保存較完好并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文物價值的石刻有45處。安岳石刻獨具匠心,精妙絕倫,它充分地體現(xiàn)出了安岳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與財富,也體現(xiàn)出了他們對石刻藝術(shù)的酷愛和追求,和他們對石刻藝術(shù)的毅力與恒心,以及他…[詳細]
象山四泉石刻位于荊門市東寶區(qū)城西區(qū)象山東麓。共4處,分別為蒙、惠、龍、順?biāo)娜}銘。“蒙泉”石刻,共5方,最大石刻高2.30米,寬1.35米,厚0.24米;最小石刻高0.93米,寬0.72米,厚0.19米。2方楷書,3方行書。記蒙泉形成時間,頌揚蒙泉之利。分別有宋黃魯直、張垓、黃囗、李龍書及民國七齡童書;惠泉碑,青石質(zhì),圓首,方座。通高1.7米,寬0.83米,厚0.17米。中部行書“惠泉”2字,碑文…[詳細]
王卡羅榮溝石刻群王卡羅榮溝石刻群距縣城38公里,為鄉(xiāng)村公路,適合越野車,往返行程約5小時。王卡鄉(xiāng)羅榮溝里,珍藏著石刻珍品,其中主供佛為十面觀世音,其余分別為釋加牟尼、大日如來、文成公主、唐東杰布等。相傳石刻群距今有近千年歷史,它巧妙地利用了不同石頭的自然原形,略作雕琢,其手法精巧,鐫刻細膩,氣韻生動,風(fēng)格獨特,靈光彌漫,是康區(qū)石刻少有的清湛之作。景區(qū)內(nèi)青山環(huán)抱,空氣清新,古木蒼翠,鳥語花香,極為清…[詳細]
玉石巖石刻自從明朝都御史王陽明于1518年在當(dāng)?shù)赜H筆楷書5首七言律詩,摩崖刻字開玉石巖石刻先河起,后人陸續(xù)在此刻有43方石刻。內(nèi)容豐富書法精湛、保存完好被確認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石巖石刻位于龍南縣北面龍南鎮(zhèn)井岡村,自從明朝都御史王陽明于1518年在當(dāng)?shù)赜H筆楷書5首七言律詩,摩崖刻字開玉石巖石刻先河起,后人陸續(xù)在此刻有43方石刻。玉石巖因此也以石刻眾多、內(nèi)容豐富、書法精湛和保存完好而于198…[詳細]
水西摩崖石刻在連平縣田源鄉(xiāng)肖屋村東南向約2公里處道旁石壁。系明嘉靖四十五年(1658米)總兵都督俞大猷等鎮(zhèn)壓李亞元等農(nóng)民起義之后,班師回朝的紀(jì)功石刻。全文面積6平方米,鐫60字,每字徑0.20米,鐫深0.05米。字體凌亂,深淺不一,疑為劍鐫。全文為“明嘉靖丙寅歲二月初七日,總兵都督俞大猷、副使張子弦、參議諸公高、游擊魏寇治統(tǒng)督漢土官兵,剿戳叛賊李亞元等二萬余眾,四月盡竣事,班師謹(jǐn)識!1985年連…[詳細]
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位于河北省東北部(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與內(nèi)蒙古草原接壤;這里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水草豐美、禽獸繁衍的草原!扒Ю锼闪帧痹沁|帝狩獵之地,“木蘭圍場”又是清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狝”之所。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為鍛煉軍隊,在這里開辟了一萬多平方千米的狩獵場。清朝前半葉,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來這里舉行以射獵和旅游為主,史稱“木蘭秋狝”。在清代康熙到嘉慶的一百四十…[詳細]
純陽庵摩崖石刻(宋)該石刻地處云山街道白果樹村大庵,背依蘇文頂麓,南望五羊湖平原,西去2000米與李莊仙人洞相連?堂娓0.67米,寬1米,字徑25厘米。文曰:“純陽庵,咸淳庚午(1270)嚴(yán)溪門人孫慧謹(jǐn)志。”該題刻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系嚴(yán)溪道長門人孫慧彰為純陽庵題勒,是我市現(xiàn)存最早的道教提名石刻。該庵與仙人洞、老君堂均為后云臺山道教圣地,在道教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研究我市道教起源與…[詳細]
“常春巖”摩崖石刻位于黃埔區(qū)穗東街南基社區(qū)南灣村,年代為明,類別為石刻。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從石刻所在巖體外緣外延5米,北至西臺廟路6號建筑院落西南側(cè)圍墻盡端,南至朝陽大街9號建筑北墻線一線,西從文物本體外延約3.5米至巖體西邊線。建設(shè)控制地帶:東至巖體東側(cè)相鄰建筑邊線一線,北至西臺廟路6號建筑院落西南側(cè)圍墻盡端,南至朝陽大街9號建筑北墻線一線,西從保護…[詳細]
南城西山石刻位于新浦區(qū)南城鎮(zhèn)西山。石刻分布在西山東南坡一塊高約3、長約10米的不規(guī)則的花崗片麻巖上,從南到北共三處,南是“夕佳”兩字,字徑約50厘米,錢泳題;中是“俯瞰東溟”四字,字徑33厘米,落款陽湖管干珍;北是民國三年南城地方名士舉人武霞峰、武笏山的隸體三言詩刻,8行,行6字,款兩行共24字?堂90×120平方厘米。該刻對研究地方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對研究清至民初的書法藝術(shù)有重要價值。1993…[詳細]
位于莒南縣城西25公里,板泉鎮(zhèn)境內(nèi)大白常村西南300米。建于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465-1488年),因系明代左都御史王冎?墳?zāi)褂?973年平掉)而得名。塋地南北長136.4米,東西寬115米,南門是一道石刻過門,進門迎面有三間祠堂(1949年建國后拆除),祠堂后面有彼此對稱成雙的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和四座龜駝碑,還有十座后人增立的碑石。其中一座刻記著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6月17日山東…[詳細]
周金墓石刻,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qū)鐵心橋街道尹西村,春江新城內(nèi)。周金,字子庚,江蘇武進人,生卒年不詳,明正德三年(1508)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南京戶部尚書,逝后敕封右都御史周襄敏公。2002年12月,為配合南京春江新城經(jīng)濟適用房建設(shè)的需要,神道石刻按原規(guī)制作遷建至春江新城文化廣場,現(xiàn)該組石刻保存完好,免費向公眾開放石牌坊1、石翁仲2、石馬1、石龜趺殘件1、石碑額1。該組石刻北側(cè)石文臣頭部上半部…[詳細]
桃源澗摩崖石刻虞山北麓桃源澗,此澗長百余米,臨澗峭壁直立,巖石上,分布明萬歷年間至1927年的石刻七八處。其中較顯著的有明萬歷年間畫家孫克弘所書“飛寒”二字,字0.42米見方,隸體;清道光十七年蘇州知府王夢麟、常熟知縣藍蔚文、昭文知縣金咸等同游題名,題刻為兩處,一處文10行,行10字,楷體;清光緒十六年江蘇布政使楊敬傳行書“寒泉古月”及光緒間書法家陶浚宣魏碑體“桃源澗”等。于1982年11月17日…[詳細]
披雪瀑摩崖石刻,位于桐城市文昌街道辦事處碧峰山麓。前瀑西崖石壁下,留有宋紹圣年間題刻:“敷陽王孚信道建安陳信臣滎陽張僥子厚合肥皇甫崧升宋紹圣丙子正月甲寅日同游”。后瀑北面崖壁上,刻隸書“崩雪”二字。披雪瀑分前瀑、披龍、后瀑三部分,“前瀑壯觀后瀑險,披龍狹長景色奇”。清道光《桐城續(xù)修縣志》:“披雪瀑雨后飛瀉,游人前往觀賞,多有題詠”。早在北宋時期,這里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游覽勝地。披雪瀑摩崖石刻為市級重…[詳細]
羅田巖石刻 羅田巖石刻是于江西省于都縣縣城貢江南岸楂林村羅田巖景區(qū)內(nèi)一處,重要的人文景點,據(jù)文獻記載,在羅田巖四周約2平方公里的懸崖峭壁上分布著唐宋以來歷代名人題刻100多品。但因年代久遠,不少石刻風(fēng)化、剝落,加上“文革”期間又人為破壞,現(xiàn)能辨認、保護較好的只有57品。主要分布在寺東懸崖和觀善巖懸崖上。寺東懸崖上能分辨的有15品,宋代石刻最多,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石刻宋皇祜三年(1051年)石刻,就在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