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灣石刻是香港史前時期的石刻,位于香港島大浪灣以北,現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亦為香港首個法定古跡。大浪灣石刻在1970年被一名警務人員發(fā)現,位于臨海的石崖上,面積90厘米乘80厘米。圖形為抽象的鳥獸紋,圖紋大致呈幾何形?脊艑W家估計,該石刻刻鑿年份大約為新石器時代,估計是當時居民相信刻石能護佑航海人士,以及他們對航海及天文表現崇拜,F在該處已被加建封罩以作保護。Rock Carvings at …[詳細]
“天下第十八泉”,即圓泉。位于郴州城南約8公里的蘇仙區(qū)坳上鎮(zhèn)田家灣村。泉水自石壁一圓竇中汩汩而出,匯為圓潭,故稱之“圓泉”,泉水晶瑩,被譽為“香雪”、“圓泉香雪”因此而得名,是郴州古八景之一。早在《方輿勝覽》中,即記述了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詩人張舜民,字浮休,由環(huán)慶行營機宜被貶為郴州稅監(jiān)。剛到郴州城,就匆忙尋找圓泉,欲一飲為快。一天,他來到城南的永慶寺,見寺側有一清泉,以為就是聞名天下的圓泉…[詳細]
羅峰摩崖石刻群位于城西街道辦事處羅峰村村北1公里良坑溪尾,多為清乾隆至道光年間(1736~1850年)文人墨客留下的墨寶。共有石刻13處,構成了一座小碑林,占地面積為1000多平方米。既有題詞石刻,如“!薄ⅰ吧弧、“仙嶠浮空”等,也有題詩石刻,如“水流曲澗成三峽,竹綠松青結數林,半幅羅云封洞口,一輪璧月漾波心”等。此石刻不僅描繪了羅峰村附近的綺麗風光,而且展示了先人的書法精華,有一定的考古研究…[詳細]
天涯海角石刻位于三亞市天涯區(qū),時代為清-現代。為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1.以天涯、海角石刻及礁群為保護中心,東側向外延伸36米;南側向外延伸54米;西側向海延伸62米;北側向外延伸39米,面積共2.144公頃(合32.16畝);2.以南天一柱、海判南天石刻及礁石群為保護中心,東側向外延伸10米;南側向外延伸27米;西側向海延伸39米;北側向外延伸20米,面積共計0.861公頃(合12.91…[詳細]
會仙山摩崖石刻會仙山摩崖石刻位于我市城北會仙山。摩崖石壁上有歷代碑刻六十塊,涉及重要人物有宋代的徐嘉賓、岳和聲、張自明、史少南,明代張烜、彭舉、胡智、孔孺、劉良彥、蔡文、郭子盧,清代楊彪、昭沈、石達開等。其中太平天國冀王石達開《唱和詩碑》為全國僅存的太平天國詩文石刻;宋代《五百羅漢名號碑》是全國現存最早的五百羅漢名號碑;此外還有婺州雙林寺善慧大士《化跡應現圖》、徐嘉賓《述職碑》等。會仙山摩崖石刻,…[詳細]
周弘宇墓,明代。位于古林鎮(zhèn)薛家村西南老虎墳灘。周弘宇為明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墓地面積約150平方米。墓室及神道坊文革期間被毀圯,石刻造像保存完整。石刻由南到北排列順序為石羊、石虎、文相等,均兩兩相對。石相高2.50米,肩寬0.85米。石羊高1.05米,長1.25米。石虎高1.15米,長0.85米。該組造像線條粗獷,形態(tài)逼真。另有漢白玉石刻琢的墓志及篆蓋各一塊,(現存放在薛家村農戶家里。)200…[詳細]
北盤江鐵索橋是滇黔公路上的天險之橋,距晴隆縣城東24公里,稱“滇黔鎖鑰”,有“天險能擋萬兵”之稱。明貴州布政使朱家民(云南曲靖人)于明崇禎元年(1628)建盤江鐵索橋,崇禎三年(1630)竣工。1936年10月,貴州省建設廳將鐵橋改造建成汽車通行的鋼索懸橋?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為適應抗戰(zhàn)需要,1938年10月,西南公路局又把鋼索懸橋改造成雙車道、載重為15噸的鋼桁構橋。晴隆縣——北盤江鐵索橋及石刻群,…[詳細]
廬山摩崖石刻群(玉簾泉摩崖石刻、簡寂觀摩崖石刻、臥龍崗摩崖石刻、“龍虎嵐慶”萬杉寺摩崖石刻群),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時期并一直延續(xù)至清朝。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以風光雄奇俊美著稱于世除了自然風景之外,它的人文景觀也蔚為壯觀。這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包括廬山的時刻。由于時刻具有保存時間長久的特點,因而被廣泛地用來記錄史籍經典,成為人類表達記錄思想的一種形式。一千多年來,許多文人墨客和政要名流刻石記游廬山帶…[詳細]
介 紹 這是一塊在新疆阿克蘇拜城縣城東北約150公里的博扎克拉格溝口的巖石,距地面尺許,石上刻有陰文隸書,尚存漢字101個。主要記述龜茲左將軍劉平國率秦人(漢人)孟伯山、狄虎貧、趙當卑等6人來此鑿巖筑亭,稽查行旅,并在此東邊修建關城的事跡。時代為東漢永壽四年(公元158年)。 石刻附近存有漢代石壘遺跡,溝外平川上有古城廢墟。在此石刻附近還有一段“敦煌淳于伯作此誦”的刻字。此地在漢代當為新疆南部通往…[詳細]
南涅水石刻時代:北魏至宋地址:沁縣城內南涅水石刻位于沁縣牛寺鄉(xiāng)南涅水村,是近代發(fā)現的重要佛教石刻大型窖藏,因其出土地南涅水村命名。石刻中紀年最早的為北魏永平三年(510年),最晚的為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包括了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北宋時期的佛教石刻精美作品,主要有造像塔、單體造像、造像碑、碑碣等四種形式。造像塔即以四面開龕造像的方型石塊疊壘成塔形,為國內稀有。現存造像塔共53座,由38…[詳細]
嚴嵩山墓道石刻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集士港鎮(zhèn)山下莊村潘岙水庫內,系南宋墓前石刻。 該墓道坐北朝南,墓穴已毀,墓道內尚遺有文臣、武將、石虎各二件,石馬(頭部)一件。文臣高冠長袍,手捧笏板,恣態(tài)肅穆持重。武將戴盔披甲,雙手握劍,形象端嚴威武。該組石刻造像雕琢細致古樸,身體比例勻稱,形態(tài)逼真?zhèn)魃瘢@示出古代工匠精湛的技巧和獨到的藝術風格,是我區(qū)境內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的精品。2005年5月被公布為鄞州區(qū)級文…[詳細]
弘濟寺石刻位于棲霞區(qū)燕子磯永安村3號,時代為清。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早名觀音閣。后賜名弘濟,清避高宗諱,更名永濟寺。寺院殿閣皆依臨江的懸崖峭壁而筑。清同治年間殿塌寺毀。乾隆御碑2通嵌峭壁上,橫碑高0.8米,寬1.5米,豎碑高2.3米,寬1.2米,另1通默默詩碑嵌在崖下磚廊里,高2.62米、寬0.83米。游記碑高1.6米,寬0.6米,厚0.2米,碑文模糊,觀音畫像碑高2米,寬0.95米,厚0.25米,…[詳細]
逍遙巖摩崖石刻位于河源市源城鎮(zhèn)南郊一公里的石夾山崖壁上。逍遙巖呈彎月形。在洞口左側石崖上有高1.6米、寬0.5米的長方形刻面,陰刻“逍遙巖”3個行書大字,字徑0.40米,落款刻“崖松為巖宅主邱隅書”。字跡剛勁有力,至今保存完好。巖洞口右側還有一題殘缺不全的詩刻,由于風化剝落,字跡已模糊不清。據阮元《廣東通志·金石略》和《河源縣志》卷之十四載,逍遙巖為河源宋代進士何天隱開辟,明代江南知府邱隅擴大完善…[詳細]
華陽洞石刻位于含山縣環(huán)峰鎮(zhèn)褒禪山華陽洞內,時代為北宋-明清。1054年,王安石游覽了褒禪山華陽洞,寫下了千古名篇《游褒禪山記》。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封舒國公,謚號文。江西臨川人。洞內有北宋熙寧年間及明清時期的石刻數方,更增添該洞古樸典雅色彩。保護范圍:本體面積為25平方米。以華陽洞洞口為中心向外10米為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占地面積為650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詳細]
萬象洞石刻題記位于武都縣漢王鎮(zhèn)楊寵村。該洞為天然溶巖洞。洞深10余公里,歷代游人不絕,碑刻、題記甚多。摩崖石刻有元祐六(1091)年秦鳳路刑獄公事游師雄、南宋紹興二十九(1159)年階州知州高基景、萬鐘、宇文景仁等人的巡游題刻6方,明代巡按陜西監(jiān)察御史、階州知州巡游石碑2通。北周出巡大臣武定公、賀婁慈及宋、元、明、清墨書題記百余處,近千首。大部分詩詞為贊詠洞中之奇觀美景,頗有文墨兼勝者。保存完整。…[詳細]
朱麻村招信軍石刻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云臺街道朱麻村西約400米處?堂鎸68厘米、高95厘米、字徑7厘米。刻文共四行,左起豎行陰刻,楷書。該石刻刻文0-現“招信軍”字樣,字跡清晰可辨,落款為寶祐二年十二月日刊。此石刻對連云港市宋代交戰(zhàn)遺跡研究的進一步拓展具有重要意義。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石刻為中心,向四周各延伸2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石刻為中心,向四周各延伸50…[詳細]
石門溝棧道與摩崖石刻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大川鎮(zhèn)石門溝村。始建于三國,歷代多有修建。棧道遺址從石門北側峭壁與溝溪平行延伸到石門南側,東西峭壁上分布有正方形的棧道孔共4層80多個,每層棧道孔分布均勻,大小基本一致,間距1.2米至3米。東側石崖有摩崖石刻1處,共刻有103字,為北宋皇祐四年(1052)所刻,記述了宋時諸官員巡查舟曲縣境內時的情景。石門溝棧道與摩崖石刻對研究古代隴蜀政治、軍事、交通、經…[詳細]
梁安成康王蕭秀墓,在南京東北郊甘家巷小學內。蕭秀,字彥達,梁文帝蕭順之第七子。天監(jiān)元年(502)進號征虜將軍,封安成郡王,天監(jiān)十七年二月,死在雍州刺史任上,時年44歲。蕭秀墓前現存遺物有石辟邪二、石柱一、石柱礎一、石碑三、碑座二。二辟邪東西相對,相距18米。東辟邪長3.58米,寬1.55米,高2.94米;西辟邪長3.28米,寬1.55米,高3米。東辟邪完整,西辟邪臀部,背部有微殘。西辟邪軀體碩大,…[詳細]
太白澗位于連云區(qū)朝陽鎮(zhèn)新縣村。相傳詩人李白曾游此,故名。澗內有一巨石,上鐫“太白石”三字,無款。摩崖詩刻為七律四首,刻于:“太白石”上,為民國初年新縣張百川題并書。石刻高300、寬450厘米,24行,宇徑10厘米。詩的內容主要記太白澗的四時風景,詩刻的右上角被毀,余皆完好。烏龍?zhí)妒涛挥谔资鞅倍嗝滋帲迓伤氖,內容詠霧崖四時風景,光緒三十二年十月新縣張百川題并書。詩刻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