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坑摩崖石刻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春秋戰(zhàn)國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中央坑摩崖石刻位于仙居縣廣度鄉(xiāng)中央坑村五份頭自然村和里廠自然村,刻于村邊古道旁的石壁上,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有三處:1號石刻在五份頭村西“菜園門口”左側(cè)的石壁上,有石刻文字4個,其保存相當完好;2 號石刻在五份頭村西“后門山”左側(cè)的石壁上,有石刻文字6個,因風化嚴重,字跡模糊,但仍依稀可辯;3 號石刻在里廠自然村東古道右側(cè)的…[詳細]
紅軍石刻標語。 1933年紅軍進入蒼溪后,在縣境石崖上、房壁石板和其它建筑物上刻標語530多條,宣傳共產(chǎn)黨的宗旨和各項方針、政策。1935年5月,紅軍撤離蒼溪后,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采取各種辦法把部分石刻標語保存下來,不同內(nèi)容的有一百多條。如《中國共產(chǎn)黨十大政綱》和“共產(chǎn)黨是工農(nóng)窮人的政黨”、“工農(nóng)-”、“活捉田頌堯”、“打倒豪紳地主”、“打倒帝國主義,爭取獨立自由統(tǒng)一的蘇維埃新中國”、“沒收地主…[詳細]
位于金剛座舍利寶塔后面的影壁上。為漢白玉石淺浮雕和線雕。直徑144.5厘米,天球圓面以天北極為圓心,畫出二十八宿赤經(jīng)位置的經(jīng)線,還有5個同心圓。由里向外為天北極圈、夏至因、天赤道圈、冬至因、天南極圈。與天赤道相交的另一個雙線圈,表示黃道。全圖刻恒星約270座,星數(shù)1570余顆。天球外面有4層注字的同心圓;最外層刻十二宮和十二生肖名稱;第二層刻二十四節(jié)氣名稱;第三層外側(cè)為黃道周天度數(shù),內(nèi)側(cè)為赤道周天…[詳細]
石室?guī)r摩崖石刻位于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qū)黃崗街道辦事處七星巖景區(qū)(社區(qū))石室?guī)r內(nèi)外,共有唐至現(xiàn)代石刻337題,其中唐4題,宋79題,元12題,明117題,清85題,民國6題,現(xiàn)代13題,不詳21題。石室?guī)r摩崖石刻分石室?guī)r上山路、石室洞內(nèi)外壁、石鼓壁、璇璣臺等部分。主要分布于石室洞內(nèi)外的石壁上。文體有詩、詞、歌賦、散文、點題等;字體囊括篆、隸、楷、行、草;語言有漢文、外文。其中以刻于唐開元十五年李邕的《…[詳細]
【顧渚山唐宋摩崖石刻】中唐大歷年間,顧渚山產(chǎn)的紫筍茶、金沙泉列為貢品,皇帝對紫筍茶有特別的愛好,詔命湖州、常州刺史每年春季貢茶時到產(chǎn)區(qū)修貢,并建造貢茶院。自此連續(xù)作貢達80余年,引來了文人墨客,作詩、題字。故在顧渚山至今保留有摩崖石刻三組九處:湖州刺史楊漢公題于唐開成四年(839),南宋龍圖閣直學士、湖州知府汪藻和知府韓允寅等三處。金山村白羊山一組,由湖州刺史袁高、于頔、杜牧題名石刻,分別題于唐興…[詳細]
秀嶼青峰巖摩崖石刻位于東莊鎮(zhèn)秀嶼村。明代在此建園亭時所刻,共有12處,詩刻“盤陀一片石,埋光海水濱,跌坐窺明月,空山有幾人!笨谭5行,每行4字,楷書,署款小字為“佘翔”題“飛云洞”三大字橫刻,楷書。下款為“林琨章書”“食霞”石刻二大字,字徑0.63米,“天風海濤”署款為“宋趙汝愚書”,無署款的崖刻有“試劍”“釣磯”“超然臺”“讀書臺”“玉蟾”“枕流漱石”,鰲城山面海的南面山崖的大片石壁陰刻線條畫…[詳細]
天飛山摩崖石刻位于蘇仙區(qū)許家洞鎮(zhèn)清泉村喻家寨。寨丹崖翠竹,紅褐色的石壁疊壘森嚴的寨門,面臨深谷的絕壁上留有40余塊石刻。石刻最早見明代嘉靖丁已年,其中明代嘉靖丁已年冬莆田陳言書“南國奇游”、貴州高重題“云嚴霞蔚”、明代萬歷年桂林王建動、維揚徐標書“探奇處”、陳邦器“仁者壽”等歷代題刻,楷、行、草、隸、篆各體書法均有,筆力遒勁,氣勢磅礴,字形大則如斗,細則如蠅,可謂“龍飛鳳舞、氣象萬千”。喻家寨后山…[詳細]
2003年以來,石鼓山上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摩崖石刻,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自那時起,有關部門和文物專家對摩崖石刻進行了搶救和保護。據(jù)考證,石鼓山山體保留了較為完整的露天“摩崖石刻”。據(jù)統(tǒng)計,在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山體巖壁上以及朱陵后洞內(nèi)外,保存有歷代摩崖石刻40余處,其中唐刻3處,宋刻7處,元刻3處,清刻9處,年代不詳刻石21處。許多石刻仍保存完好。這些石刻刻工精細,包括隸、楷、行、草等,書體繁多、流派…[詳細]
清—民國英德觀音巖摩崖石刻觀音巖是英德市城北二十里處北江邊一個天然石灰?guī)r溶洞,因洞中供養(yǎng)觀音大士像而得名。洞高40多米,寬30多米,深125米。石壁上分布著63題摩崖石刻,其中字跡不清或殘缺的19題,無紀年的11題,清代31題,民國2題。據(jù)史書記載,最早描寫觀音巖的題詩是宋代馬倫的《摸魚兒·游觀音巖》,F(xiàn)發(fā)現(xiàn)有紀年的最早一題石刻是順治15年(1658年)周的題刻,最晚一題石刻是民國二十二年(193…[詳細]
慶云女真摩崖石刻位于吉林省梅河口市區(qū)西南40公里的小楊鄉(xiāng)慶云村的半截山的南坡,是我國僅存的幾塊女真石碑之一。摩崖石刻在距地表22米的半山腰一塊凸出的砬石上,砬石從上到下有一道裂縫,將石壁劈成為兩部分。西側(cè)碑高約2米,寬1米,面向東南、東部刻有女真字,每行4-15字不等。左上凸起部分還有3行14個女真字。經(jīng)專家孫進譯釋為“我文河臺于收國二年五月五日、率領家族部落,集合至番安兒之源。擒獲頗多,因此謀克…[詳細]
華嚴庵紅軍石刻標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口鎮(zhèn)新華街東段幸福路,分布在面寬9.65米,高3.9米,距地面1.5米高的石墻上。坐東南朝西北,1933年紅四方面軍入川解放江口鎮(zhèn),并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在禹王宮石墻上刻下此標語,由于該石刻標語地處老街河邊,下游修建電站常年被洪水淹沒,1996年文管所將該標語整體搬遷至佛頭山腰華嚴庵(紅軍館廣場)。標語正文內(nèi)容為“擁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落款:“西…[詳細]
白云崖又稱虎頭崖,坐落在天柱山鎮(zhèn)茶莊村林莊組。白云崖石刻利用天然石壁以刻文記事,或造像為主。運用單線陰刻、減地平刻、淺浮刻及沉刻等技法,創(chuàng)造出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藝術品。字體包括篆、隸、楷等,書法嚴謹渾厚,疏密適宜。石刻內(nèi)容廣泛,涉及到宋、元、明、清等文人墨客及釋子信士的題刻多達六處,其中以明代著名文學家李元陽的題刻占多。如“鐵笛龕”,以及清乾隆年間張期愈題刻“超然物表”等。在白云崖半腰間原有…[詳細]
報德祠石刻位于螺城鎮(zhèn)西北社區(qū)科山上,時代為明。石刻存于科山報德祠。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惠安士紳為報答御史劉望海為惠安百姓蠲免租賦之功,集資為其塑生像、建生祠,并立碑頌其德。報德祠石刻包括:報德門匾一方、劉望海石生像一尊、頌德碑兩方、石獅一對,均為明代遺存。劉望海石像穿戴官服官帽,端坐捧笏,是劉望海生前原型。祠內(nèi)保存兩方碑刻,頌揚劉望海功績,碑文分別為明代進士何喬遠和惠安舉人康士晉所撰。大門…[詳細]
石堰幽尋石刻位于紅安縣杏花鄉(xiāng)五云山村。明、清代石刻。在高3米的石壁上,從右至左分別鑿出三個刻面。中部刻面高1.5米,寬0.2米,陰刻楷書“皇明萬歷歲次丙辰季冬耿建”;右部刻面高0.9米,寬0.45米,字跡風化,經(jīng)清洗拓印,分析其內(nèi)容為“石堰幽尋原系八景奉諭禁止以后不準毀壞如有毀壞此溝內(nèi)石者同眾公處沙平會同耿姓具”;左部刻面高0.85米,寬0.4米,陰刻楷書“咸豐三年眾姓重修化主王道和”。該石刻記錄…[詳細]
吉山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寧區(qū)谷里街道吉山社區(qū),時代為明代。該處石刻原有龜?shù),石碑各一,華表一對,石羊、石獅、石馬、石人各一對,立于神道兩側(cè),這些石刻均在20世紀50-60年代當?shù)匦藿ㄋ畮鞎r被毀,F(xiàn)存石人一對,石馬一匹,墓碑和墓志銘被砌于水庫涵洞入口處,F(xiàn)存石刻武士完好無損,連底座通高3米,寬1.1米,厚0.8米,身穿刻有荊棘紋的鎧甲,手持兵器。石馬長3.2米,寬0.8米,高2.25米,體態(tài)豐腴,手法寫…[詳細]
北宋連州巾峰山摩崖石刻位于連州市連州鎮(zhèn)東郊巾峰山麓。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周濂溪游巾峰山題“廉泉之源”四字,高0.96米,寬4米。正書,字徑0.75米!痘洊|金石略》載文:“周子為廣東提刑游巾山,刻‘廉泉之源’四字于石壁,結(jié)構樸拙而筆筆不茍,穆然有道氣象,令人起敬!敝苠ハ1017~1073年),名敦頤,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家,宋代程朱理學(即道學)的創(chuàng)始人。曾任大理寺丞,太子…[詳細]
高洞廟及石刻年代:明、清類別:古建筑公布時間:2004年1月6日地址: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明月鎮(zhèn)高洞村簡介:高洞廟位于明月鎮(zhèn)高洞村,高洞廟現(xiàn)存正殿及僧房,建筑面積365平方米,正殿坐東朝西,素面臺基用條石圍砌,高0.7米,木結(jié)構,抬梁式梁架,九架梁用三柱,單檐歇山頂,上覆小青瓦,面闊三間13.6米,進深8.4米,通高7.15米,檐高3.9米,柱徑0.41米,覆盆式柱礎。僧房素面臺基用條石圍砌,高2米…[詳細]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章水鎮(zhèn)字巖下村,原杖錫寺南面約1華里處。該摩崖石刻除了“四明山心”,四個隸體大字外,旁無落款,有關史書亦無其鐫刻的確切年代的記載。。 鐫“四明山心” 之石稱“屏風巖”,該石高4.5米,闊1.95米,厚3.2米,東面直書“四明山心”,四個隸體大字,每字字徑為0.66×0.57米,字間距離為0.1米。關于該摩崖石刻的鐫刻時代,歷來說法不一,明代詩人沈明臣有《四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