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臘山摩崖石刻位于和平縣上陵鎮(zhèn)岑江村與中洞村交界處冬天臘山半山腰石壁,1982年發(fā)現(xiàn)。石刻高1.2米、寬0.8米。陰刻豎書隸體。入石深0.01米,字徑0.08米。文曰:“惠州衛(wèi)指揮任道遠(yuǎn),奉命征岑剿滅之。復(fù)屯兵善后四載,一方悉定。萬歷十九年歲次辛卯孟春谷旦記!泵髡履觊g,粵贛邊境農(nóng)民起義軍池仲容在九連山的曲潭自稱“金龍霸王”,明王朝派王守仁統(tǒng)調(diào)四省官兵征剿而滅之,但其余部李鑒、江月照等仍在上陵…[詳細(xì)]
嶧山摩崖石刻群位于山東省鄒城市城東南10公里處嶧山上,現(xiàn)存300余處,其中,摩崖石刻有兩處,分別位于五華峰和妖精洞,五華峰刻經(jīng)位于“光風(fēng)霽月”石上,向陽面刻《文殊般若經(jīng)》,刻面縱2.13米,橫3.65米,豎刻--十一行,每行十字,首行刻“文殊般若”四字,由于風(fēng)化剝蝕嚴(yán)重,現(xiàn)存79字?逃诒饼R年間。妖精洞石刻位于山陽“妖精洞”西側(cè)烏龍石上,刻面豎高約4.0米,寬約2.65米,面積約為10.6平方米![詳細(xì)]
龜峰摩崖石刻共計200余條,被列為江西省人民政府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展旗峰石壁上的“佛”字,古樸厚拙,筆力剛勁,為唐代大歷四年進(jìn)士、官居禮部尚書的李益墨跡。其撰詩一首刻于“佛”字左側(cè):“龜山名與鷲山齊,兩度游觀思不迷。三十二峰真色相,百千萬載古招提。崖前飛瀑如廬岳,林好長橋似虎溪。愧我后時詢靖節(jié),往來浪得此一題!1956年冬,時任江西省長邵式平游覽弋陽龜峰,即興題詩“大地文章集圭峰”請人鑿于石…[詳細(xì)]
悟道庵石刻群位于連云區(qū)宿城鄉(xiāng)悟道庵舊址。有民初題刻4處,明清碑刻2通,悟道庵天然石門處有“念佛成佛”、“別有洞天”、“德云常在”振亞、許鴻賓的題刻3處,字徑40-50厘米,楷書;另有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立《了空碑》一通,碑高2.4、寬0.97米、額及邊飾卷云紋,字徑4厘米。山門內(nèi)東壁嵌清順治重刊《東海悟道庵碑》一通,碑文為《東海悟道庵碑記》字徑2厘米,楷書,為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海州知…[詳細(xì)]
阿什哈達(dá)摩崖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東南15公里阿什哈達(dá)屯松花江北岸山上,為明代兩摩崖文字碑。第一碑刻于斷崖絕壁上,坐北朝南,其下臨江,距水面高約10米。此碑通高135厘米,寬70厘米,刻字3行。第二碑位于第一碑西30米處,坐東向西。摩崖文字周圍有一上圓下方碑形刻線,中高122厘米,兩側(cè)高108厘米,上寬61厘米,下寬62厘米,正書豎刻文字7行。碑文記述了明遼東部指揮使劉濟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洪熙…[詳細(xì)]
大嵩徑摩崖石刻位于連平縣油溪鄉(xiāng)九潭村大嵩徑、野鴨潭兩地。為兩題有關(guān)鑿山開道的摩崖石刻。分別刻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二十二年。大嵩徑石刻,鐫于大嵩徑河邊石壁豎刻“大嵩徑”3字,刻面長兩米,寬1.2米,每字徑0.6米,深0.01米,行書陰刻。上款“萬歷癸巳參政邑人李燾書”。下款“河源縣忠信巡檢鄭德應(yīng)修”。野鴨潭石刻鐫于道旁石壁,標(biāo)題為《大嵩徑記》,全文約348字,有4字漫漶不清,其余仍可辨認(rèn)…[詳細(xì)]
刻于城北鸚鵡山南山腰的《靜江府城池圖》是全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城圖,反映了當(dāng)時桂林城池建設(shè)的科學(xué)和險固。遍布桂林名山崖洞密集而眾多的摩崖石刻,為我國南方城市所僅見。南宋末年,蒙古統(tǒng)治者興兵進(jìn)攻廣西,素有“用兵遣將之樞機”的桂林,從南宋寶佑六年(1258)至咸淳八年(1272),歷時14年時間,筑城防守。城池竣工后,便刻下此圖。圖高3.21米,寬2.98米。圖上繪制了主要街巷和山川名勝,但以軍營…[詳細(xì)]
羅浮山摩崖石刻位于博羅縣羅浮山。羅浮山原有九觀十八寺,石刻多分布在這些寺觀的周圍。-物普查核實,共有宋代以來題刻130多題。分布在五龍?zhí)、白鶴觀、寶積寺、黃龍洞、華首臺、朝元洞、酥醪觀、朱明洞和石洞等處。內(nèi)容多為有關(guān)古建筑的建置沿革、名人題刻、鄉(xiāng)規(guī)民約、官衙文告、山林管理等。字體有篆、隸、行、楷、草。“羅浮”摩崖石刻為羅浮山年代較早,且有一定書法藝術(shù)價值的一題石刻,位于白鶴觀后五龍?zhí)哆吺律希幙獭?a href=/landscape/87/luofushanmoyashike.html target=_blank>[詳細(xì)]
五龍巖摩崖石刻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距縣城西約4公里,位于琴江鎮(zhèn)西外村,西華山南麓。長150米,最寬處約3米。巖中石刻多處。宋陳孝榮題刻:行書陰刻“清勝五龍巖”五字,繁體!扒鍎佟倍衷谏,長120厘米,寬57厘米!拔妪垘r”三字在下,長180厘米,寬57厘米。左下陰刻豎行楷書“嘉定己卯結(jié)夏日邑人陳孝榮書”數(shù)繁體字。陳孝榮系陳敏第七子,官武經(jīng)大夫,殿前司催鋒軍統(tǒng)制。宋趙東之七律《停騎》詩刻;詩后有文曰…[詳細(xì)]
丹城石屋及附近摩崖石刻,明、清,在縣城西北0.5公里處蓬萊山山腰處,背山而面向東南。周圍竹木蔥郁。石屋實為幾塊巨石形成的石穴加以修整而成。其上覆巨石為頂,洞內(nèi)右側(cè)巨石作壁,左側(cè)巖石上填充少量塊石成壁。后壁隆起向外傾斜延伸。據(jù)道光《象山縣志》載:“石屋巖面開敞如屋,其邃可容數(shù)百人! 石屋附近原有八景,現(xiàn)尚存摩崖石刻多處:東側(cè)30米小徑刻“游春徑”,東50米刻“飛霞洞”、“眠云塢”、“蓬萊勝景”等;…[詳細(xì)]
虞山東麓摩崖石刻包括小三臺、石梅及書臺公園石刻組成。小三臺有“初平石”、當(dāng)時多位邑人石刻。石梅有康熙五十九年邑人言如泗楷書“山輝川媚”;乾隆十一年蘇松常糧儲道程光炬所書“蒙泉”兩字及言如泗行書“松風(fēng)水月”;《石亭銘》;“五福石”;稍前一巨石上,西向刻“適可”兩字楷書并“昨夜飛來”四小字行書,系近代藏書家瞿啟甲所書;往東石洞上,鐫“磊壁”兩大字楷書及“樂乎”兩小字;石梅園山壁上,刻錫山顧文耀“石某”…[詳細(xì)]
熊文燦故里石刻,開鑿在西北—東南走向的巖壁上,坐東北向西南,鐫刻于清道光五年(1825)。石刻長5.1米,寬1.3米,上款刻“萬歷丁未題名碑省志俱作永寧衛(wèi)籍瀘州人”;正文陰刻楷書“熊文燦故里”五字,字徑0.6米;下款刻“丙子科舉人后裔熊鐘璜題,道光乙酉歲九月谷日”。石刻表面生長有地衣和苔蘚,且風(fēng)化嚴(yán)重,字跡局部剝落。熊文燦,為今日瀘縣云錦鎮(zhèn)人,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進(jìn)士,歷任福建巡撫、兵部尚書…[詳細(xì)]
坐落在南城縣東南五公里的從姑山,臨江豎立,氣勢雄偉。整個山系,皆巖石結(jié)構(gòu),交相組合。從姑山分東西兩峰,東峰為“飛鰲峰”,西峰為“天柱峰”。兩峰之間有素稱“從石天光”的一線天,中間架一天橋,長約2米,寬1米,溝通兩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思想家羅汝芳曾在此建立“從姑山房”,接待四方來和他共同講學(xué)的人。明代偉大的戲曲家湯顯祖曾求學(xué)于此。從姑山在古時為文人云集之地。據(jù)《-山志卷十二附從姑山》記…[詳細(xì)]
石山摩崖石刻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恩平市大田鎮(zhèn)石山村委會石山東北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刻,坐西南向東,呈正方形,石刻周邊刻有云紋,高1.65米,寬1.55米,總面積2.56平方米。全文共762字,豎刻48行,每行16個字,楷書。內(nèi)容主要記述通判吳元良(今恩平市沙湖鎮(zhèn)上凱崗村人)“平定瑤亂”的情況。1983年6月恩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hù)單位;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文物![詳細(xì)]
石門漏月摩巖石刻位于福安市城陽鎮(zhèn)石門院村,年代為清同治十一年(1872),類別為石刻類。位于城陽鎮(zhèn)石門院村西向400米處?逃谇逋问荒(1872)。由兩塊碩大自然巖石相倚成門,故稱“石門”,澗水從其門中流淌而過,分布面積約130平方米。北邊巖石篆書“漏月”兩字與楷書小字“同治十有一年歲在壬申秋八月圣日/黃錦章同陳春霖郭輔連菇李均郭沛堂來游屬李堅之書”,南邊巖石中間刻篆書“石門”兩字,均為0.6…[詳細(xì)]
趙八洞石刻造像為章丘最大的石窟造像,位于章丘區(qū)閻家峪鄉(xiāng)趙八洞村南800米處,位于西山峰下,東、南、西三面是山崖峻嶺,從趙八洞村內(nèi)有崎嶇小路可達(dá)洞口。趙八洞為一自然石洞,洞口朝北偏東,寬有8米,深約50余米,高約5-20米。西南角有石床、石桌,再往西南有一深洞,洞口狹窄,僅可容身。進(jìn)洞5米處南北兩壁有宋、元、明代雕鑿的浮雕造像85尊。距洞口1.5米處南壁有一石匾,上 書-“通天透地”4個行書大字,落…[詳細(xì)]
南京告天石刻亭為一座四角石亭。是明成祖朱棣祭天的文告,碑文對其父、皇后感恩懷念,老皇帝病故時他未能奔喪,深感歉疚,故有“登遐日遠(yuǎn),痛懷喪葬之未,親崩失年又益感劬勞之未報”等句。告天石刻原在紫霞洞上方,因歲月悠久滄桑巨變而湮沒,中山陵園管理處重新刻石立于此。告天石刻亭位于風(fēng)景區(qū)中馬腰。告天石刻譯文意思為明成祖朱棣的祭天文告,離父皇太祖高皇帝、母后孝慈皇后去世的日子越來越遠(yuǎn),想到?jīng)]能親自參加他們的葬禮…[詳細(xì)]
巫公巖摩崖石刻位于臺山市海宴鎮(zhèn)通亨村西面的巫公巖(又稱西巖)。巫公巖由三塊巨石相倚而成。洞高5米、寬6米、深3米。巖洞上蓋刻“巫公巖”三字,每字徑0.15米,字的四周刻有方框,字橫書在方框內(nèi)。洞右側(cè)一塊橫臥巨石上刻有《西巖行》(共308字)和《西巖詩》(共56字)兩首詩,字跡清楚!段鲙r行》、《西巖詩》為岫云書鐫。在巫公巖南邊大石刻有“洞天”二字,左旁有“岫云書”三字。岫云即巫岫云,字正得,海宴通…[詳細(xì)]
牛郎織女石刻約為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發(fā)謫吏穿昆明池”時刻立于昆明池畔,俗稱“石爺石婆”,F(xiàn)牛郎像在長安縣斗門鎮(zhèn)常家莊村北,織女像在斗門鎮(zhèn)棉紡廠內(nèi),兩者間距約3公里。牛郎像僅露上半身于地表之上,高約190厘米。此像保存較好,五官清晰,頭發(fā)的刀痕尚歷歷在目,身著交襟式衣服,腰間系帶,右手曲肘上舉作持鞭狀,左手緊貼胸作用力握韁狀。織女像作跽坐狀,高約230厘米。此像眉頭微蹙,嘴角下撇,頭結(jié)…[詳細(xì)]
西山石刻級別:縣級時代:清—民國地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鎮(zhèn)西山村西山風(fēng)景區(qū)內(nèi)保護(hù)范圍:以每塊石刻為中心,四周距碑刻五米的范圍內(nèi)為保護(hù)范圍。建控地帶:以第塊石刻為中心,四周距碑刻五米范圍內(nèi)為建設(shè)控制地帶。公布文件號:桂平縣人民-潯政發(fā)(81)30號…[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