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南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44年,占地面積約1000余畝,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悼念廣場約2600平方米,綠化面積約66萬平方米,陵園內建有紀念碑、紀念亭、烈士碑廊、悼念廣場、烈士墓和魯南革命歷史紀念館等紀念設施。魯南革命烈士陵園分山上、山下兩個部分,山上建有趙镈烈士墓、趙镈烈士紀念碑、“蒼山暴-動”烈士紀念碑、“銀廠慘案”紀念碑、蒼山暴-動司令郭云舫烈士墓、山東軍區(qū)八師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墓…[詳細]
周其鑒紀念館位于廣寧縣城東其鑒紀念中學內。為緬懷和紀念周其鑒先烈,弘揚其鑒精神,充實革命傳統(tǒng)教育內容,中共廣寧縣委、縣政府在建設其鑒紀念中學的同時,設立周其鑒紀念館。該館于1993年4月落成,館名為原廣東省省長朱森林題寫。紀念館是一座五層高,設計新穎、裝修華麗的大樓,建筑面積1200多平方米。館內開設周其鑒光輝的一生展室,該展室史料翔實,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展出圖片81幅,分四個部分再現了周其鑒光…[詳細]
中共閩清縣委機關駐地暨劉忠瑤故居舊址位于閩清縣坂東鎮(zhèn)坂中村佛堂前。1947年8月底,中共閩浙贛區(qū)黨委決定加強閩清工作,成立以陳世明為書記、劉忠瑤為組織委員的中共閩清縣委。為了更好地貫徹省委8.28會議精神,盡快打開閩清及閩(清)永(泰)尤(溪)邊工作新局面,陳世明開始組織力量。一方面,從福州地下黨中抽調一部分閩清籍或與閩清關系密切的黨員,如劉忠瑤、鄭一惠、廖懷玉、劉子萍、周天賜等來閩清開展工作,建…[詳細]
魏春波烈士紀念館位于遷西縣興城鎮(zhèn)西莊村。1938 年冀東人民抗日大暴-動-前夕,西莊村是中共冀熱邊特委機關所在地。暴-動-時,冀東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司令部曾駐該村。魏春波,原名魏長河, 1891 年出生于遷安縣西莊(今屬遷西縣)一個農民家庭。少年讀書,成年務農學商,習文善辮,性情剛直,疾惡如仇。 1933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在本地發(fā)展了兄弟妻侄在內的大批中共黨員。1934 年 1 月的遷安暴-動-…[詳細]
箭廠河鄉(xiāng)位于鄂豫兩省的結合部,與湖北省紅安縣毗鄰,距縣城12公里,鄉(xiāng)政府駐箭廠河。箭廠河清朝以前名叫百步樁,因過河無橋,豎石樁90余個,故得名。清初,該鄉(xiāng)王大屋有個名叫王學舉的明末武進士,聯名周圍武舉18人共同抗清,在此練兵,設廠造箭,因此取名箭廠河。箭廠河是鄂豫皖工農革命的發(fā)祥地之一,是鄂豫邊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帶,在這塊血腥苦雨的土地上,發(fā)生過艱苦卓絕、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的斗爭史實,以吳煥先、程…[詳細]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總司令部舊址暨毛澤東、朱德舊居位于建寧縣溪口鎮(zhèn)溪口社區(qū)溪口街49號。1931年5月16日至31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方面軍采取“誘敵深入”、“避強打弱,在運動戰(zhàn)中殲滅敵人”的方針,自江西富田一路向東橫掃700里至福建建寧,取得白云山戰(zhàn)斗、白沙戰(zhàn)斗、中村戰(zhàn)斗、廣昌戰(zhàn)斗、建寧戰(zhàn)斗五戰(zhàn)五捷,殲敵3萬余人,繳-2萬余支的輝煌勝利,痛快淋漓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1931年5月…[詳細]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qū)西城街道西山社區(qū)下西山居民小組。1935年4月23日,中央紅軍由貴州進入云南境內,27日,紅軍先頭部隊推進至離曲靖西山三元宮約1千米的關下村時,截獲了國民黨云南省主席龍云派往貴州的一輛軍車,繳獲了二十余份云南-和云南白藥、宣威火腿、普洱名茶等物品。當天下午,紅軍總部宿營三元宮。在此,朱德總司令先后向一、三、五軍團-發(fā)出《我野戰(zhàn)司令部已抵曲靖西宿營》《關于各軍團二十八日行動部署…[詳細]
北伐戰(zhàn)爭紀念館位于廣東韶關市區(qū)帽子峰北坡,2008年10月開工建設,經過近兩年的籌建于2010年6月29日正式落成,館藏大量孫中山先生及北伐戰(zhàn)爭時期文物實物以及歷史圖片,于7月1日正式向廣大市民與游客免費開放。該紀念館是廣東首座北伐戰(zhàn)爭紀念館,占地總面積近1.2萬平方米。主館是一幢主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二層,外墻為仿古青磚清水墻砌筑。建筑物為二層西式四合院磚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內設方形天井,南北樓…[詳細]
沙洲壩革命舊址群位于江西瑞金市城西5公里的的沙洲壩鎮(zhèn)境內。1933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少共中央局、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執(zhí)行局等領導機關,從上海遷來瑞金,駐扎在沙洲壩,直至次年7月。舊址群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馳名中外的紅井就座落在這里。幾十個國家部委在此修復了其前身舊址并建立了本系統(tǒng)的的全國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雷光熙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渡里村畬角里自然村。雷光熙(1915—1941),曾用名雷音,畬族。其父雷覺蒼是傾向進步的民軍營長,北伐戰(zhàn)爭結束后,莆田民軍被國民黨軍林繼增部收編,雷覺蒼在國民黨地方--中被枉殺。面對家庭突遭的厄運,雷光熙十分悲憤,深感社會黑暗,遂中斷學習回鄉(xiāng)繼承家業(yè)。1934年9月間,王于潔回到莆田重建中共莆田中心縣委后,派陳建新到常太做雷光熙思想工作。雷光熙對共產黨振興民族…[詳細]
上?偣f址(原湖州會館)在會文路中興路轉角,原閘北會館路湖州會館內。湖州會館建造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前后,占地20余畝,原為湖州旅滬同鄉(xiāng)聚會議事及養(yǎng)病、停柩的場所。牌樓式朝東的大門在今會文路153號~159號地位。會館內建筑頗多,進大門后自東向西排列為養(yǎng)疴別墅,大廳和花廳,均系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五開間的建筑。養(yǎng)疴別墅為有廂房的二層石庫門建筑,其余均為江南民間廳堂建筑。大廳前有照壁及門廳…[詳細]
紅軍第108團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鐘山鎮(zhèn)麥斜村麥斜巖。1930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207團在莆田建立后,中共仙游縣委也開始走上創(chuàng)建紅軍隊伍的道路。同年9月,中共仙游臨時縣委通過多種渠道,籌集了10多支長-,組建了一支紅軍游擊隊。10月,游擊隊決定利用善化民防團團長大宴土豪劣紳之機襲擊善化民團總部,奪取-支彈藥,此役,游擊隊擊斃團丁4人,擊傷3人,繳-20余支,-千余發(fā)。戰(zhàn)斗勝利結束后,游擊隊向群眾…[詳細]
本溪烈士紀念館(原本溪烈士陵園)位于本溪市明山區(qū)青沙嶺,占地面積5.86萬平方米,于1985年6月動工修建,1988年10月竣工對外開放。2003年5月,在本溪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的鼎力支持下,本溪烈士紀念館進行了全面改造擴建。改造擴建后的本溪烈士紀念館,從整體上劃分為三大區(qū)域:陵墓區(qū)、瞻仰區(qū)和景觀區(qū)。2003年6月至10月,進行了一期改造建設,即對陵墓區(qū)和瞻仰區(qū)的改造擴建。陵墓區(qū)內新建單體烈士…[詳細]
沿樂安縣省級風景區(qū)“流坑——金竹”的萬銀公路而行,你會看到湖坪鄉(xiāng)的一大片蠶桑產業(yè)旅游觀光園。這里桑樹綠意蔥蔥,泉水潺潺成溪,水中走蟹游魚,一條曲曲彎彎的小河,河上有著一座500余年歷史的古石橋,石橋連接的另一端便是當年“朱德撿田螺”的村莊——善和村。正是田野青青時節(jié),記者慕名來到善和村,只見炊煙裊裊,舊屋新舍相挨,寧謐祥和,小橋流水人家美景映入眼簾。村里有一棟雕龍畫棟老屋,村里人稱它為“善和村庵下…[詳細]
大塘鎮(zhèn)紅軍標語、歌謠 (一)保存在南雄大塘鎮(zhèn)中東村曾昭瑞舊屋墻壁上。第1條高75公分,寬60公分,其中“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一條字體較大,筆跡跟署名一樣風格。其余字體較小。第2條高1米,寬1.10米,字方大57厘米。中東村是油山游擊隊領導骨干曾彪的家鄉(xiāng),紅軍和游擊隊曾多次進駐過該村,住宿在曾昭瑞、曾五妹家里。曾昭瑞兄弟舊屋墻壁上原存有近百條紅軍標語,字體大小不一,部分有重疊現象,有些較清楚完整,部分…[詳細]
毛澤東紀念園(景園)位于湘潭市韶山市韶山鄉(xiāng)韶山村。在毛澤東故居西側約500米的層山疊嶺之上。紀念園最初定名為“毛澤東之路——景園”。受全國許多大城市“世界之窗”微縮景觀的啟示,整座景園建設只用了一年時間。1995年初開工建設,至年底,占地約20萬平方米,大小建筑近百處,集紀念、教育、游覽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景園便展現于世人面前。韶山毛澤東紀念園最大的特點是將紀念意義寓于復制實物,讓人們于游園之中感受…[詳細]
鄧小平征戰(zhàn)綏寧指揮所舊址位于邵陽市綏寧縣寨市苗族侗族鄉(xiāng)西進街居委會龍家祠堂。1930年10月,鄧小平、李明瑞、張云逸等率領紅7軍主力從廣西河池出發(fā),轉戰(zhàn)桂黔湘邊境,并相繼向中央蘇區(qū)轉移。12月中旬,為獲取補給,紅7軍在桂北重鎮(zhèn)長安與桂敵白崇禧部激戰(zhàn)七晝夜,傷亡500余人。為保存實力,紅7軍主動撤出戰(zhàn)斗,向湘桂邊境敵軍實力相當薄弱的綏寧進軍,并于12月20日進至綏寧南部的隴城、雙江(兩地今已劃隸通道…[詳細]
蓮沱九四暴-動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宜昌市夷陵區(qū)樂天溪鎮(zhèn)蓮沱村。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宜昌縣委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積極組織革命武裝斗爭,打擊土豪劣紳和封建地主,掀起土地革命風暴。 1928年初,縣委書記鄭熾昌帶領共產黨員楊生民、胡俊文等人到北鄉(xiāng)蓮沱一帶開展建黨活動,相繼在黃金口、路溪坪、栗子沖、黃家沖、沙道觀、古城等地發(fā)展楊繼平、趙德昌、萬成安、屈林道、鄭興昌等人入黨。8月,縣委在栗子…[詳細]
陳毅故居座落于樂至縣城北17.5公里的勞動鄉(xiāng)正溝灣,這里山丘連綿起伏,小河依傍山勢,在群峰中穿流,樹木郁郁蔥蔥,燕剪碧落,系典型的淺丘民居。故居興建于清代乾隆初年,陳毅太祖于乾隆丁卯年買下這塊基業(yè),后經擴建完善,共計有大小房屋三十六間,建筑面積750平方米,為三重堂四合院布局,木質穿榫結構,房屋坐西向東。1901年8月26日,陳毅誕生在這座院落一重堂左側的一間小瓦房里,并在這里度過童年時代。198…[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