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七進士牌坊位于廣州市中山大學內(nèi)。原在忠賢坊(現(xiàn)解放中路)。與“熙朝人瑞”牌坊、“總揆百僚”牌坊和“盛世直臣”牌坊統(tǒng)稱四牌樓。據(jù)《廣州城坊志》記載:乙丑進士牌坊為表彰明天啟五年(1625年)廣東進士李覺斯、梁士立、羅亦儒、吳元翰、岑之均、尹明翼和高魁7人而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年),砂巖砌筑,四柱三間五樓,各樓下的石制斗拱承托出檐,石額刻“乙丑進士”4字,額坊分別為梅雀紋式和菱紋式梅花圖案…[詳細]
代市牌坊(前鋒區(qū))代市牌坊位于四川廣安市前鋒區(qū)代市鎮(zhèn)繭莊村,為王姓旌表節(jié)孝坊,石結(jié)構(gòu)建筑,坐西向東,現(xiàn)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坊于清光緒十四年始建,民國二年竣工,修建時間歷26年之久。坊為四柱三間,寬7.72米,高9.22米。其雕刻精美,保存完整,有著較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在川渝域內(nèi)難以多見。據(jù)《廣安州志》記載,該牌坊是王姓旌表節(jié)孝坊,石結(jié)構(gòu)建筑,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坊高10米,…[詳細]
云龍牌坊在距寧遠縣城20公里的灣井路亭村。始建于明崇禎十二年(1639),為旌表該村舉人王姓所建。坊高14米,寬14.3米,進深4.35米,全木結(jié)構(gòu),歇山單檐,檐下飾蜂窩狀,“如意斗拱”七層,6柱穿梁,斗拱重疊出跳,飛檐寶頂。檐坊上木雕人物,飛禽走獸,栩栩如生。牌坊與王氏虛堂相連,王氏堂內(nèi)廳堂廣闊、壯觀。門廳上建有戲樓,是湖南民居的一大特色。舊志記,歷代祭舜-文人墨客,常在此小憩,曾與村主人唱和吟…[詳細]
尚書牌坊位于在常山縣何家鄉(xiāng)樊家村內(nèi),明嘉靖25年(1546)建,為紀念明弘治末年南京刑部尚書樊瑩而立,系木質(zhì)坊。柱上有“天順甲申進士樊溢清簡,大明嘉靖丙年重整”、“景泰丙子科浙江第十名樊瑩,乾隆十六年重整”字樣。自2005年以來,常山縣以樊瑩的廉政事跡為依托,加強對與其相關(guān)的尚書牌坊、尚書墳、尚書廳、湖澄祖廟、樊氏宗祠等文物古跡的保護、修繕和管理,修復和展示樊瑩故居、宗祠、牌坊等遺跡遺物,充分挖掘…[詳細]
明代牌坊。位于湖北省武當山特區(qū)玄岳村,是武當山列為明皇家廟觀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爸问佬馈笔唬追Q“玄岳門”,聳立在武當山北麓的一豁口處,相傳進入此門即為朝山“神道”。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清乾隆二十年(1755)修繕。坐西朝東,四柱三間五樓仿木結(jié)構(gòu)石牌坊。寬14.5米,通高11.9米。柱頂架龍門枋,并以鰲魚或卷草花牙子雀替支撐,正樓于明間龍門枋上,左右立柱支撐,中嵌矩形橫匾,…[詳細]
聚魁里牌坊位于海曙區(qū)石碶街道西楊村風棚廟前,明代建筑。是一座二柱一間單檐歇山頂全石結(jié)構(gòu)。通高4米,面寬3.45米。正脊設吻獸,雙坡屋面筒瓦騎縫,檐前鑿瓦擋滴水,四角挑檐平緩,柱頭與橫枋間飾斗拱。枋雙面刻“聚魁里”三個正楷大字,陽面另有旁款“楊守陳,景泰元年浙江鄉(xiāng)試第一名”、“楊守阯,成化元年浙江鄉(xiāng)試第二名”、“□試第一名、第二名”。陰面上款“浙江按察使司僉事王平”,“寧波知府李行”、“鄞縣知縣韓普…[詳細]
位于遵義市播州區(qū)郊龍坑鎮(zhèn)的石牌坊,建立于清朝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至今120余年。在舊社會,立牌坊純粹是為封建統(tǒng)治者--。不過,牌坊上面的石刻藝術(shù)卻非常精彩。龍坑牌坊,它完全是由白砂巖砌成的。抬頭仰望,完全可以想像當年的建造規(guī)模。牌坊為4柱3門5樓的結(jié)構(gòu),面南背北。讓人稱奇的是牌坊完全采用了仿木工技法的效果,并且仿得非常逼真,初看會認為是座木牌坊。其實不然,因為牌坊中包括了木建筑常用的梁、坊…[詳細]
“七鄉(xiāng)勝地”牌坊位于海曙區(qū)石碶街道橫漲村西北端,牌坊坐北朝南,為二柱單開間單檐歇山頂石筑。通面闊2.42米,高2.32米。根據(jù)現(xiàn)存牌坊的建筑結(jié)構(gòu)及形制分析,系明代建筑。歇山頂翼角起翹平緩,正脊兩端置獸形正吻;垂脊處有吻獸,前檐刻出瓦隴、瓦當、滴水;柱子正方,外側(cè)抹角,斷面為0.29×0.28米,抹角邊長0.15米,柱腳有基座,上部有抱鼓石狀牛腿支撐;柱頭間施闌額,有“七鄉(xiāng)勝地”4個方正大字,其余風…[詳細]
薛家莊貞節(jié)牌坊位于汾西縣僧念鎮(zhèn)薛家莊村,時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坐北面南,東西長3.38米,南北寬1.89米,占地面積4.2平方米,沙石質(zhì),二柱一樓。薛家莊貞節(jié)牌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因與薛家莊節(jié)孝祠等9處距離較近,合在一起劃定)以薛家莊冶鐵窯址文物本體為界,北向外延伸100米,東以薛家莊冶鐵窯址、薛家莊北遺址文物本體為界,向外延伸100米,南以薛家莊北遺址、薛家莊遺址文物本體為界,…[詳細]
明 大埔 絲綸世美牌坊 位于大埔縣茶陽鎮(zhèn)大埔中學校門口。建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為當時江西按察副使饒相和任中書舍人饒與齡父子進士建。十二柱三間三樓石牌坊,高12.5米、寬4.65米,底有4條橫石條作基座,座上立5.3米高的4條正柱,8條附柱。正樓飛檐高翹,有石雕斗栱、屋蓋,下雕雙龍騰云匾,雙面陰刻“恩榮”兩字。兩旁鑲嵌有人物石雕匾6塊;枋額正反面分別陰刻“父子進士”、“絲綸世美”;最底層…[詳細]
岑溪五世衍祥牌坊座落于水汶鎮(zhèn)北約2公里的石村。該牌坊是清朝同治皇帝為表彰岑溪水汶鎮(zhèn)南祿村百歲壽星劉運昌五代同堂而建,始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磚結(jié)構(gòu),牌坊高11米,寬10米,厚1.1米,牌坊頂翹角飛檐,坊身有各種人物、花卉、鳥獸等灰塑,造型雄偉獨特。牌坊上還鑲嵌梧州知府、岑溪知縣等官宦的題詞。五世,一世相當于20-30年,五世就是前后最少跨越150--200年,已接近一個朝代。五世同昌,其實就…[詳細]
百歲牌坊座落于茭湖鄉(xiāng)謝溪村牌坊組,整座牌坊均為麻石建造,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牌坊正面刻有“百歲坊”三個大字,旁有一幅對聯(lián)“中婺星輝西江人瑞,南山壽永北闕恩榮”,牌坊背面石刻“萬載縣儒士鐘之妻黎氏立”。在古代,年逾百歲之人極少,地方官發(fā)現(xiàn)百歲婆婆以后,便上奏朝廷,清光緒帝便下圣旨予以褒獎,如今在其后人家中照方上仍懸掛著一塊金字木匾,-:光緒己丑年,奉旨貞壽之門百有余歲壽婦儒童鐘質(zhì)之妻黎氏…[詳細]
“介壽詒謀”圣旨牌坊位于惠東縣多祝鎮(zhèn)皇思揚古圍村,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是全國皇帝圣旨賜建的牌坊之一。整座牌坊氣勢雄偉,結(jié)構(gòu)模式美麗壯觀,施工技術(shù)巧妙絕倫。牌坊是四柱三開門,分三層,高約十米,中間大門寬四米。正門上部正、背面龍鳳板分別為豎排陰刻楷書“圣旨”“恩榮”,中間兩面均鑲御書“介壽詒謀”,據(jù)說是當時皇帝親手諭書,字跡端莊秀麗,筆劃剛健有力。牌坊的四根柱子均為方形,石柱上有蝙蝠、八仙過海、雙龍吐珠…[詳細]
虛宮牌坊休寧縣齊云山建于1515年,二柱三樓,建于1520年,二柱三樓,建于1517年。三坊均為樓閣式,石質(zhì)為紅砂石。牌坊石雕玲瓏剔透,斗拱飛檐,造型古樸,是探討道教與建筑藝術(shù)關(guān)系的寶貴實物資料。玉虛宮牌坊,時代為明,位于休寧縣齊云山。牌坊位于齊云山紫霄崖下玉虛宮前,為并列的3座石牌坊,中間一座為玉虛坊,四柱五樓,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左邊為治世仁威坊,二柱三樓,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詳細]
洗心池牌坊原樹立在永順縣車坪鄉(xiāng)通往巖板鋪的大路上,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為表彰節(jié)婦向符氏而立。1983年,由永順縣文物管理部門遷至不二門。 該牌坊為四柱三門沖天式,青石結(jié)構(gòu),高6.68米,寬5.62米。大門頂?shù)窈扇~托花,寓意節(jié)婦的高尚品格。石橫梁托頂,橫梁正面刻“五龍捧圣”浮雕,五龍騰飛,捧著中間“圣旨”二字,下刻“節(jié)孝傳家”四字,北面浮雕“雙鳳托旌表”,下刊花梁、蝴蝶斗棋。整個牌坊由四根…[詳細]
圓通山石牌坊包含三座石坊,建于1934年至1937年之間,分別立于圓通山制高點大方亭東南西三面。三座石牌建制相同,均為青石質(zhì)地,四柱三門,平頂,方柱,長方形額枋,須彌座夾桿石。通高6.5米,寬約9米,中間間距2.47米,邊間間距1.68米,中間兩柱須彌座上為圓雕獅象,邊柱則有抱鼓石。整座建筑造型簡潔,雕飾圓潤精細。石牌坊分別旌表云南近代有“忠”、“義”、“節(jié)”操守的三位人物:一位是昭通人龍志楨、一…[詳細]
濟美石坊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會埠鎮(zhèn)西莊村招邊組的南潦河北岸旁,距縣城28公里。石坊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動工建造,建成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距今400余年。據(jù)《江西胡氏大成譜》記載:此坊是明皇朝為表彰華林胡氏后裔胡士王秀及其祖先胡仲堯、胡仲容兄弟賑饑、創(chuàng)南康橋、造馮川橋、建華林書院修孔子廟等善行義舉功德而修建。濟美石坊平面呈口字型,四方四柱。從每邊看均為二柱五樓,內(nèi)外一致,總體…[詳細]
奕世流芳牌坊又稱節(jié)烈坊,位于大埔縣湖寮鎮(zhèn)龍崗。清乾隆二年(1737年)為表彰吳伯靈之妻藍氏而建。坊分兩層,高7米、寬5米,土木結(jié)構(gòu),四柱三間三樓。牌坊以四柱作基座,左右兩柱以磚塊砌成,正中兩柱以木頂立,形成中間一大門,左右對稱兩小門。以灰瓦蓋成飛檐高翹樓閣式的屋頂,頂?shù)滓阅捐徶屏褐Ъ懿⒘卸,明間上下有兩塊木匾,上匾刻“恩榮”,背刻“貞孝”字樣。下匾正反兩面均刻“奕世流芳”四個大字。兩旁有云、龍…[詳細]
蘇述御史牌坊始建于明代天啟年間,是山東省境內(nèi)現(xiàn)存的五座明代牌坊之一。位于鄄城縣西南12公里的什集鎮(zhèn)北王召村。2006年12月7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牌坊主人蘇述,字紹尼,萬歷丙午年舉人,丁未年進士,萬歷四十三年任河南開封尉氏縣知縣,泰昌元年任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天啟二年赴云貴嘗邊,因長途跋涉積勞成疾,于同年返鄉(xiāng)養(yǎng)病。朝廷褒揚其功,加封其為資政大夫,并在其祖籍建石坊以示褒揚![詳細]
韓極石牌坊及韓極碑亭韓極石牌坊及韓極碑亭(第四批省保)時代:清地址:交口縣回龍鄉(xiāng)韓家溝村韓極(1780——1854)字天樞,號玉衡,咸豐皇帝皓封奉政大夫、國子監(jiān)大學士,并賜世襲“騎都尉”,咸豐四年(1854年)病故,其子(襲四川省通判)建韓極墓樓。咸豐五年(1855年),皇帝御賜,建天樞之坊于河畔。墓樓為四柱明樓歇山頂式仿木結(jié)構(gòu)建筑,石質(zhì)。高6.8米,楹聯(lián)遍刻四柱。牌坊為三樓四柱歇山頂式仿木結(jié)構(gòu)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