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東山關帝廟,是全國四大關帝廟之一,1996年12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山關帝廟的建筑結構相當精巧。它的廟門為牌樓式,稱“太子亭”,由六根圓石柱頂托著數百支縱橫交錯、承力均勻的斗拱,捧著一座宮殿式樓亭,亭上有各種獨具閩南地方藝術特色的彩瓷剪貼雕,造型生動,千姿百態(tài),流光溢彩。關帝廟內回廊廂房、丹墀龍陛,華表僧舍,建筑工藝精湛。廟內存有多方石碑刻、柱…[詳細]
元、明、清至民國初期,是蒙城興建和重修寺、殿、庵、觀、祠、閣、堂、府、廟宇最多、最興盛的時期。根據民國五年的綜合統(tǒng)計,當時全縣境內共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大小廟宇100多所,其中縣城里有22個,集鎮(zhèn)上最多的小澗鎮(zhèn),有20多個,雙澗鎮(zhèn)有近50個,板橋集有45個。城隍廟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間,據《蒙城縣志》記載,位于東門里黌巷街,西與文廟很近,中間只隔一青龍小巷,東和三清觀相鄰,F位于新城路中段,西面靠近文廟,…[詳細]
郟縣文廟又稱文宣王廟、孔廟和夫子堂,位于河南省郟縣城內東南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既是郟縣的學宮,是典型的左學右廟建制,又是郟縣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會各界祭拜孔子的專祀廟宇。孔子后裔的一支,唐代遷到郟縣,被稱為郟縣派。郟縣派是四十三代中興祖以前的孔氏大家族十大支派之一,后來又有十大支派的魯山派、寧陵派部分族人遷至郟縣,成為地方望族。五代后周年間,孔姓族人在時任縣令郭忠恕的全力支持下,捐資創(chuàng)建…[詳細]
藥王廟大殿藥王廟歷史攸久,歷經千年滄海桑田,幾經泯滅,幾經興衰,幾易遷址,幾經易名。臻至今朝,仍保留了早期古建筑風格,歷經元、明、清代的多次修建,但宋元遺風不減。據說,它的興建主要是為紀念藥王孫思邈,同時經歷過歷代風霜仍然不倒!一、藥王廟簡介焦作市藥王廟位于山陽區(qū)百間房鄉(xiāng)李貴作村北,焦作云臺大道南側。九五年開放為道教活動場所,2000年升格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定名為河南省“藥王孫…[詳細]
安福孔廟為江西省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坐落在江西18大文明古縣之一的安福縣城南.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安?h城,距吉安市60公里。是江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始建于北宋元豐四年(1081),舊稱“學宮”、“文廟”,后屢有興廢,至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遷現址,F存主體建筑坐北朝南,面積2148平方米,整個院落10000多平方米,有下馬碑、泮池、圜橋、大成門、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東西兩…[詳細]
應城的孔廟在應城公園內,是一處具有千年歷史的建筑景點和儒學圣地。應城孔廟作為儒學圣地,源于黌學。唐·顯慶元年(656年),韋思謙任應城縣令,始建黌舍。至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令謝良佐于縣署衙的東邊,修建了學宮(即孔廟)。南宋·紹熙年間(1194年),劉炳宰應城,興建儒學,后毀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縣賈嚴又重建。明·景泰七年(1456年),知縣夏璣修殿、廡、門池;明·天順五年…[詳細]
文廟,亦稱孔廟,為祭祀孔子而建。寧陽文廟位于縣城中心,坐北朝南,占地近4000平方米,西與原縣政府毗鄰。據清咸豐元年《寧陽縣志—學!份d:“廟址舊縣署也,元大德初,縣署西遷,乃建廟于此!苯涍^明清、民國及近年的多次重修和擴建,形成了較為規(guī)范的縣城文廟建筑群。它是由前、中、后三院組成,貫穿南北一條中軸線上,主次分明。前院有木結構欞星門(1954年倒塌,今已修復完成),為文廟的大門。門前有照壁,門外東…[詳細]
彰德府城隍廟(又名威靈公廟),為安陽市現存規(guī)模最大、歷史悠久、保存較為完好的宗教建筑與禮制建筑群。1986年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彰德府志》載:彰德府城隍廟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至隋大業(yè)十四年(公元618年)之間,歷經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詳細]
韓王廟又名韓忠獻公廟,也稱魏公祠。位于安陽老城內東南營街路北。廟建于宋,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大殿系清康熙三年(1664年)推官毛際可主持重修。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兩宮回鑾。德宗匾其門曰:適時濟物;慈禧太后匾曰:器博道閎。該殿為單檐懸山頂綠琉璃瓦覆蓋,面寬3間,長10.8米,深9.6米,高7米,山墻厚0.5米,有4根上角石柱,柱高3.15米,額有花卉彩繪。殿前帶月臺,殿內塑有韓王…[詳細]
全稱濟瀆北海廟,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座落于濟源市西北濟水發(fā)源地,是古“四瀆”唯一一處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河南省現存最大的一處古建筑群落,被譽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館”。濟瀆廟始建于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是朝廷為祭祀“四瀆”神之一的濟水神所建。祭祀之風,古來有之,在古代以農業(yè)為主的社會中,生產十分低下,科學很不發(fā)達,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無法解釋,隨意想出一些山水之神,祠…[詳細]
汝州文廟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市區(qū)中部。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現建筑多為清代重建。汝州文廟(學宮)又稱黌學,是古時童生、秀才們學習、聚會的地方,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據《正德汝州志》記載:汝州學宮學基在元朝忠襄王祠堂,明洪武三年改建為學宮,后于明永樂十四年重修。明崇禎二年和民國五年學宮兩次被毀,“殿廡滲漏……墻壁多頹”。文廟(學宮)南北長325米,東西寬50余米,總面積20870平方米。東西…[詳細]
田莊臺關帝廟俗稱“老爺廟”,位于田莊臺鎮(zhèn)街中心,是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200余年歷史。 關帝廟被毀于1958年,改做田莊臺鎮(zhèn)私立中學。1993年,釋思松法師主持復建關帝廟,經過1998年增修、2006年續(xù)修,形成了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2002年,關帝廟被列為大洼縣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盤錦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成功申報為國家2A級旅游…[詳細]
白龍廟位于武進區(qū)橫山橋鎮(zhèn)橫山風景區(qū)紫霞峰南坡黃貓嶺(傳說嶺前有一黃貓,白天吐金子,夜晚吐銀子,后稱黃貓嶺)之東,坐北朝南,亭臺樓閣,依山而建,山環(huán)水抱,氣勢非凡,候鳥云集,四季花香鳥語,真可謂人間之佳境。為紀念白龍娘娘,里人募集財物,大興土木,擴建道觀,供奉其身,名曰潛靈觀,后改名潛靈廟、龍母廟、白龍廟。明成化七年(1471)重建。明嘉靖十年(1531)六月,大旱,蝗飛蔽天,欽差郡守親臨白龍廟,虔…[詳細]
廟荒民俗村坐落于于太行山腳下、紅旗渠畔,距離林州市區(qū)僅僅9.3公里,駕車18分鐘即可到達,黃華鎮(zhèn)廟荒村不僅保留了古村落原始風貌,現代化的給排水管網、公共衛(wèi)生間、停車位、綠化、道路也一應俱全,一到周末,城里人紛紛來到這里觀光旅游,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美麗鄉(xiāng)村,忘了告訴你,這個深呼吸小山村也不收門票哦!地址:安陽市林州市廟荒村門票:免費開放…[詳細]
濮陽縣城關鎮(zhèn)東南部,有一個城隍廟村。城隍廟村里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城隍廟。濮陽城隍廟歷史悠久,據《濮陽縣志》記載,濮陽城隍祭祀活動,始于北宋熙寧十年(1077),距今已近千年。濮陽縣城隍廟特別受人尊崇,還有一個特殊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別處的城隍廟供奉的是神,而濮陽城隍廟供奉的卻是人。濮陽城隍廟歷史悠久,據《濮陽縣志》記載,濮陽城隍祭祀活動,始于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距今已近千年。別處的城隍廟供奉的…[詳細]
福州文廟,又稱“先師廟”,俗稱“圣人殿”,在福州市鼓樓區(qū)圣廟路。殿內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在表現技法上注重質感和比例,形神兼?zhèn),雕刻精美洗練。展示了儒家現實生活氣息的境界。形象豐滿圓潤,氣質渾厚,衣飾簡素,具有輕快流暢的特色。如此雄偉壯觀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實屬宇內罕有。殿內,懸掛重新復制的由康熙皇帝以下五位皇帝書寫的六面大匾額。以及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書寫的楹聯(lián),金字熠熠,滿壁生輝。移身殿內,令人油…[詳細]
文廟位于菏澤市巨野縣城東南隅,永豐塔北約一百米處。文廟前后五進院落及東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樓閣、齋、廡、亭、坊近百間。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氣坊、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形成文廟,中軸線兩側建有進德齋、修業(yè)齋、東廡、西廡、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忠義祠、東華門、西華門等,東跨院為文昌祠,是儒學所在地;西跨院為啟圣祠,后改作訓導宅。地址:菏澤市巨野縣城東南隅…[詳細]
秦安文廟秦安文廟,位于秦安縣興國鎮(zhèn)新華街東,創(chuàng)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總面積2800平方米。現存建筑有大成殿、崇圣祠、鄉(xiāng)賢祠、名宦祠、樂器庫、祭器庫等。主體建筑大成殿,建筑面積240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覆琉璃筒瓦,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梁枋構件均施彩畫,收山、出檐較深,脊飾龍、鳳、牡丹、菊等紋飾,兩稍間檻墻嵌有琉璃盤龍各一條,其梁架結構,斗拱形制和彩畫等均保留有明顯的明代建筑特征,是甘肅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