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文廟位于濟南市平陰縣舊縣城東南隅,新縣城府前街的西端,東距縣政府約1公里,是省內僅存的縣級文廟。始建于北宋元符至大觀四年間(1098—1110),歷經元、明、清各代修葺擴建,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如今,廟宇雖有傾圮,但主建筑和園林規(guī)模都已保留下來,仍為一碧瓦紅墻、飛檐斗拱、布局合理、結構嚴謹?shù)慕ㄖ。文廟,坐北向南,南北長l98米,東西寬80米,占地1.3公頃。建筑布局分三路:中軸線上自…[詳細]
筲箕灣譚公廟,又稱譚公仙圣廟,是一所位于香港筲箕灣的廟宇,用來供奉譚公。廟宇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現(xiàn)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筑,其前身是一間小型的鄉(xiāng)村古廟。該廟曾于2002年重修,在2009年3月19日發(fā)表的1,444幢歷史建筑物建議評級被降級為三級歷史建筑。譚公廟的正門石額刻有“譚公仙圣”四字,是光緒乙巳年間倡建廟宇時所刻。廟內墻上刻有多塊碑記,記錄了譚公廟興建和重修的歷史,可說是筲箕…[詳細]
玄武廟青石殿玄武廟青石殿位于合陽縣城西南10.5公里處的王村鎮(zhèn)南王村西北。該殿自明萬歷四年開始創(chuàng)建,至三十二年竣工,歷時二十八年,是陜西省僅有的純青石大型建筑,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和石雕藝術有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1984年公布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石殿選址在大浴河東塬畔的一座土崗上,崗頂面積約一畝左右,四周筑有護墻,稱為“山院”。進山門后有五孔磚砌窯洞,分別是三官、玉皇、藥王、雷神、三清諸神。登…[詳細]
開漳圣王廟是為紀念“開漳圣王”陳元光而建。陳元光(公元675-711年),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為唐朝歸德將軍陳政之子,博通經史韜略,自著兵書。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獲準在泉、潮之間建置漳州郡治,并首任剌史長達26年。他厲行法治,重視墾荒,興修水利,對開發(fā)漳州作出卓越貢獻。公元711年陳元光死于征戰(zhàn)之后,被尊奉為“開漳圣王”。漳浦成惠廟歷史悠久,遺存文物豐富,廟區(qū)內至今還保存者大…[詳細]
三成廟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秀水村秀水自然村,據(jù)廟內碑刻記載,建于清代。主體坐北朝南,四合院式結構,占地面積1268.91平方米,分前后三進院落。第一進由廣場和門樓組成,廣場有旗桿石,石上豎旗桿(新)。門樓面寬五間明間抬梁結構,五架梁,進深五柱。第二進院落由門樓、戲臺、廂樓、天井,大殿組成,戲臺新建,廂樓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天井塊石,階沿石錯逢平鋪,風貌依舊,大殿面寬五間,明間五架梁抬梁結構,次間…[詳細]
州城文廟武廟位于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園1494年),明嘉靖、清康熙、雍正、嘉慶、光緒年間曾多次修復和添建,在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州城古鎮(zhèn),形成了一個氣勢恢宏的建筑群,充分表現(xiàn)出了這里豐厚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文廟坐東向西,供奉的是孔子等古代的學者先賢。文廟面對筆架山,為一進四院,由照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后宮(又稱崇圣祠)及南北兩院、名宦鄉(xiāng)祠等建筑呈梯形建造構成。整座建筑風…[詳細]
平潭五福廟又名威靈公廟,原稱駐鎮(zhèn)都城隍廟。傳明洪武年間,駙馬陳福死后被封為“威靈公五福都城隍”,祀于京師,移爐福清,飛爐海壇。因本廟位于福建省福州府福清縣(平潭原屬福清)福塘里,神主名字為陳福,合計五個“福”字,故民間又稱“五福廟”。位于平潭縣潭城鎮(zhèn)五福廟街平坦,占地940平方米,坐南朝北,依次為廟門、戲臺、城隍殿、太歲殿等。廟門石楣外刻“五福境”,內刻“平潭古跡”,意指門立于平坦的巨石之上,這也…[詳細]
佛堂門天后古廟俗稱大廟,主奉天后,是香港最古老的天后廟,也是廣東沿岸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天后廟。此廟堂始建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現(xiàn)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筑,并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古廟位于新界西貢區(qū)清水灣半島以南的大廟灣地堂咀,鄰近佛堂門及布袋澳。該廟屬于三開間單進設計,大殿供奉天后娘娘,右偏殿則有一座銅鐘及龍床;除天后外,本廟亦供奉另一神祇金花娘娘。此廟正面非常壯觀,前面有一大片空地,前檐突…[詳細]
孔廟惠水孔廟位于縣城風景秀麗的鳳山腳下,該廟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937年續(xù)修,由本縣留學日本回國的方錫久先生監(jiān)督施工,縣長竇覺蒼主持竣工典禮?讖R建在條石砌成的高臺上,為磚木結構,整個建筑氣勢古樸而雄偉,廟宇空跨三間,高約10余米,長40米,寬20米。走廊上的十多根柱子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百年杉木,至今仍完好無損。廟頂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原塑有雄獅一對,似仰天長嘯,栩栩如生。遠看氣勢宏偉,莊嚴肅穆。…[詳細]
安化文廟——毛澤東游學梅城寓所位于益陽市安化縣第一中學校園內。毛澤東曾兩次來到安化縣城梅城。1917年,他在湖南一師求學期間利用暑假,和同學蕭子升以游學的形式漫游了寧鄉(xiāng)、安化、益陽、沅江四縣(按行走線路)。1925年,毛澤東經寧鄉(xiāng)黃材至梅城,在梅城文廟召集當時中共安化地下黨領導人姚炳南、盧天放、劉肇經等開會,傳達中央指示精神,在農村發(fā)展黨組織,發(fā)動和組織農民運動。他在會上強調:“目前農民運動的中心…[詳細]
公元前190年,劉邦的兒子劉盈(漢惠帝)追懷高祖功德,詔令天下,興建高祖廟,五年,以家鄉(xiāng)豐縣有枌榆祠,故敕令在沛縣泗水亭旁建“漢高祖原廟”。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病逝。嫡長子劉盈即位,即孝惠皇帝。孝惠及群臣認為,先皇出身微細,撥亂反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敬上尊號為高皇帝。為世世代代紀念漢高祖劉邦的豐功偉績,惠帝詔令各郡各國各諸侯,立高祖廟,年節(jié)時令祭祀。到了孝惠帝五年(前190年),…[詳細]
迦梨女神廟位于印度加爾各答市郊胡格利河(Hooghly River)東部河畔,由印度著名慈善家和迦梨女神信徒拉尼•拉什莫尼(Rani Rashmoni)建于1855年。神廟整體采用孟加拉式建筑風格,建造優(yōu)雅,宏偉大方,猶如一幅圖畫。廟內有9座尖塔,在尖塔附近還圍繞著一座庭院,院內蒼松翠柏,鮮花盛開,環(huán)境優(yōu)美,是加爾各答最著名的神廟之一。迦梨女神廟是一個印度教神廟,廟內供奉著迦梨女神。迦…[詳細]
新安文廟位于新安縣老城東大街87號,建筑面積1124平方米,占地面積1124平方米。早期的文廟比較低矮,很不顯眼,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知縣邱峨重修,墻柱增高二尺,加柱礎十八個,殿前修了月臺,使大殿更加雄偉,現(xiàn)整體結構仍為清代結構保存仍為清代乾隆年間的樣式。最早臨街有牌坊等附屬建筑多處,是除縣衙以外古城中最為壯觀雄偉的建筑之一。整座建筑坐北朝南,現(xiàn)存大成殿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店內墻柱高…[詳細]
資中武廟又稱關公祀祠。屬資中縣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資中縣城北門外重龍山南麓,距文廟僅100米。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清同治四年(1873)擴建。原名關公廟,后又曾名關帝廟。占地2150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結構布局仿文廟。玻璃蓋頂,彩瓦紅墻,氣勢雄偉,F(xiàn)存七星門、東西兩廂朝貢殿,鐘樓、鼓樓、關圣殿、啟圣宮、三義祠等12處建筑,尤以關圣殿最為壯觀。1921年為紀念岳飛,于關…[詳細]
東地大廟東地大廟位于奇臺縣城東北約二十公里的西地鎮(zhèn)東地村,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古有東地河貫穿其中,四座古廟坐北向南,毗連相建,外有土墻環(huán)繞四周,院內古木森森,一派莊重肅穆氣象,由東而西依次為城隍廟、關帝廟、娘娘廟、圣武宮。嘉慶、道光年間東地大廟擴建,新建武圣宮、圣賢殿、戲樓等。同治四年(1865)因白彥虎作亂,廟宇毀于戰(zhàn)火之中,只有關帝廟得以幸存。光緒十八年(1892)當?shù)匕傩站栀Y重修…[詳細]
西大廟坐落在西市區(qū)漁市街道辦事處西大廟社區(qū),本稱天后行宮。在其舊址上2001年重新修建廟宇建筑,所用建筑材料為現(xiàn)代材料。 營口市內最早的廟宇是龍王廟,西大廟是在龍王廟的舊址上修建的,清雍正四年(1726)重修碑有確切記載。此后又有幾次重修,192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進行最后一次修繕,直至1986年營口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從漁市辦事處接管并遷出涂劑廠,對僅存三間大殿和一間配殿進行了修復。1996年…[詳細]
徐溝城隍廟與文廟(第五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太原市清徐縣徐溝鎮(zhèn)城隍廟始建于金大定年間(1161-1189),明初被水淹沒,景泰年間(1450-1456)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除戲臺外,建筑又被火焚后再建。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建有戲臺(下為山門)、大殿和寢宮,兩側為鐘樓、鼓樓、配殿等。戲臺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又稱棲云樓,坐南朝北,建筑…[詳細]
梅城文廟武廟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安化縣梅城鎮(zhèn),此為省內保存較完整的大型古建筑群落之一。清乾隆十二年(1748),邑人鄧天人等重建孔廟,并增建明倫堂、考棚等。清嘉慶八年(1803)在孔廟內開辦崇文書院,清末改為學堂。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縣饒謙等移建武廟于現(xiàn)址?讖R占地3100平方米,由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南北兩廂房組成。照壁正中有“瀛州”、“龍門”兩石刻,泮池長23.7米,寬11米…[詳細]
梁王廟位于定陶縣城東3公里的東王店鄉(xiāng)賈樓村西北150米處,是為紀念彭越而建造的。彭越(?——前196年),字仲,昌邑(今巨野南部)人。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彭越也聚眾起義,在巨野、定陶一帶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投人-秦朝殘暴統(tǒng)治的斗爭。初事項羽,反秦助楚。楚漢戰(zhàn)爭時,他率三萬余眾歸附劉邦。曾屢斷項羽糧道。公元前202年,彭越出兵擊楚,與諸軍會聚垓下,迫使項羽烏江自刎。漢朝建立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