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文廟永春文廟位于永春縣桃城鎮(zhèn),亦稱孔廟、學宮,是學子講讀及應考的地方。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最初在東岳橋西,繼遷知政橋北和白馬山之南,歷經宋、元、明7次遷址,到明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以后,才在縣城中部現址固定下來。永春文廟經過32次的重建、增修和擴建,到了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已經形成一片氣勢恢宏、雄偉壯觀的建筑群。永春文廟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大成殿、明…[詳細]
黎城城隍廟座落在縣城河下街,坐北向南。該廟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城隍廟將門作樓,系三層重檐,故俗稱三節(jié)樓,F存建筑主要有門樓和正殿。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屬明代風格。臺基呈長方形,長18米,寬12米臺高2.35米。門樓正中橫掛一匾,“群峰環(huán)翠”。屋頂形制為三層重檐歇山頂。正脊、吻獸、垂獸、戧脊獸、套獸,均為黃綠相間琉璃造。山花出際施博風板,懸魚作卷云如意式斗拱均為五鋪作雙下昂。用材粗壯…[詳細]
無極縣城隍廟座落于縣城中心路中段。占地6.5畝。為金元時期建筑。以建筑雄偉而著名。據《無極縣志》記載《無極城隍廟建于元皇慶元年(1321)。明成化三年(1467)。清嘉慶二十三年(1544)、民國九年(1920)多次修繕和重修。在古代,城隍廟是提供城隍的地方。城隍是守護神。是處理陰曹地膚諸事宜的地方神市。因此。古代便有祭祀城隍的習俗。使人們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以維護封建秩序。舊時的城隍廟。門前豎三…[詳細]
位于祖廟街道轄區(qū)新安街46號,又稱鄂國公廟,始建于明代,是佛山炒鐵業(yè)神誕活動及祭祀祖師的重要場所,也是佛山現存唯一的古代手工行業(yè)的師傅廟,內祀冶鐵祖師尉遲敬德(尉遲恭,字敬德,是唐初大將,-鄂國公。傳說鐵匠出身,且具獨特工藝,故鑄鐵行業(yè)祀為祖師神)。民間冶鐵爐旁都習慣安放祖師神像,逢初一、十五燃香敬祀。國公廟,清代歷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年代多次修茸、擴建而略具規(guī)模。清代是佛山“炒鐵”(鍛鐵…[詳細]
石郵村距南豐縣城約30公里,是一個有近2000人的以吳姓家族為主的自然村,村邊有一座遠近聞名的明代儺神廟。據考證,這也是我國現存的歷史最久遠的儺神廟。石郵村儺神廟位于村西南口,是一幢三開間的清代建筑,為青磚砌成。儺神廟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元代建筑風格。據村譜記載,儺神廟始修于明代,毀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重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并從村北的塖頭山移至現在的位置。1985年春節(jié),儺…[詳細]
看 點: 廟內現存宋、元、明、清及民國年間重修碑20余通,大多豎立于拜亭之內。值得引起重視的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筑集于一廟,國內現存的古代建筑中為數不多,實屬珍貴! 介 紹: 九天圣母廟在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xiāng)東河村西的土丘上,創(chuàng)建于隋代,北宋初重建圣母殿,此后經過多次修繕。 九天圣母廟座北向南,為一進院。南北較短,東西較寬。前有山門戲樓,中為獻亭,北為圣母殿。兩則配以耳殿。東西…[詳細]
鹿宿火神廟位于新區(qū)陽廟鎮(zhèn)沈鹿宿村中,坐北朝南,現有山門、拜殿、大殿、東西廂房及東西跨院等古建筑,占地約有五畝之大,整座廟宇宏偉氣派。山門為三間,前后有廊,中有大門,兩側有掖門,東掖門為南方門,西掖門為火德門。山門前后分別有兩根四面八棱石柱,柱約有3米高,上面刻有楹聯;后兩根石柱上的楹聯已模糊難辨,前兩根石柱上的楹聯為:“位正離宮炎炎帝德光南極,堂居坎地赫赫神威璨北□!鄙介T前后廊墻上共砌有10通古…[詳細]
棗冢廟又名東岳天齊宮,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勒馬鄉(xiāng)翟樓村北。始建于西漢,重建于明朝。是為紀念商末之名將黃飛虎棄暗投明助武王在此伐紂有功而建,黃飛虎死后被謚封為“東岳天齊大生仁元圣帝”而鎮(zhèn)守東岳”。 此道觀隨經戰(zhàn)亂劫運毀壞,至今仍保存一定規(guī)模的建筑,經當地善信們捐資修繕,現有養(yǎng)老宮堂樓,玉皇殿,天齊殿,呂祖殿,圣母殿,東西閻王十殿,山門等建筑是豫南地區(qū)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道觀,然而與昔時相比,僅存完整廟…[詳細]
孔廟位于縣府前街路北黌學(學宮)院內,為黌學的重要建筑部分。明洪武三年(1370)始建 ,永樂、成化、弘治、嘉靖、萬歷年間多次修葺。正面為大成殿(原名大圣殿,明萬歷二十三年知縣馬應龍改題),系廟內主體建筑,基臺東西長23.3米,南北寬17.3米,殿高13.4米,面寬5間(21米),進深4架(14.56米),建筑面積305.76平方米,連同外檐覆蓋面積共444平方米。全殿木質疊架而起,9脊4坡,殿頂…[詳細]
五爺廟也稱萬佛閣座落于臺懷鎮(zhèn),與大白塔相毗鄰,是通往顯通寺的又一條路徑。寺廟地勢開闊,當年是大清歷代皇帝朝臺寢宴的行宮,俗稱“皇城”!盎食恰敝寥f佛閣之間,終年涌動著接踵而至的羲圣觀光者。五爺廟,又稱五龍王殿,是坐北向南建筑。五爺廟創(chuàng)建于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卷棚頂,1917年…[詳細]
杭州民間傳說,岳飛愛將張憲遇害后,尸體被秦檜切成72塊,分別丟在杭州72個不同的地方。當時百姓念著岳家軍和張憲的好,自發(fā)籌資分別在這72個地方建起了72座廟宇。因為不敢公開紀念張憲,大家把這些廟叫做資福廟,一時形成了“十里八鄉(xiāng)拜張憲,求福祉、保平安”的風潮。以前在眾安橋、祖廟巷、東山弄等地方,都曾有過資福廟,不過時至今日,杭州留存下來的資福廟只剩下玉皇山南這一座了。2010年,在南宋皇城大遺址綜合…[詳細]
萍鄉(xiāng)孔廟(含大成門(戟門)、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東廡、西廡、月臺、大成殿、明倫堂)萍鄉(xiāng)孔廟,是在中國已知的22座孔廟中興建較早,也是江西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孔廟。始建于唐武德年間,為唐萼倡建,故址在萍鄉(xiāng)市南正街的寶積寺后,北宋時兵毀。自南宋后經過八次遷建,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建,現存建筑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建?讖R,1987年就被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早在1981年時,萍鄉(xiāng)孔廟就被辟為…[詳細]
醴陵文廟位于醴陵市東正街。始建于宋,原址在青云山(現醴陵一中內),據民國版《醴陵縣志·教育志》載:淥江書院原在朱子祠堂之右,背山面河,為宋、元、明學宮故址,乾隆初移建學宮。元大德十年(1306),知州張思敬在原址重建文廟,元末毀于兵。明洪武二年(1369),知縣黃彥正重建,明末清初毀。清順治十八年(1661),知縣張法禮、康熙四年(1665)知縣張尊賢先后修茸,后毀于吳三桂之變;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詳細]
天井山龍王廟位于即墨市龍山街道。年代為清至中華民國。2013年,天井山龍王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東即墨天井山龍王廟位于即墨城區(qū)東5公里的龍山街道留村鎮(zhèn)大村南的天井山山頂,天井山因山頂有一深井,據傳井中棲龍,故名龍山。海拔81米,系嶗山余脈。北宋樂史編著的《太平環(huán)宇記》記載:“天井山在縣東十三里,周回二里,頂上有井,水味甘美,因名天井”。明代學者周如錦就曾感嘆過:“…[詳細]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俺恰痹竿谕林母邏,“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墻、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并管領陰間的亡魂。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承德城…[詳細]
項廟村位于孝昌縣東北部小悟鄉(xiāng),有1130多口人,233戶人家,國土面積3.3平方公里。村居中,明清建筑約占20%。這里曾是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五師主要活動基地之一,留有抗日軍政大學第十分校、被服廠、槍械廠等革命舊址30多處。2013年,項廟村入列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大悟山間,古樹森森,流水潺潺。項廟村隱現于青山綠水之間。近年興建的村居樓房隨處可見,而斗拱結構的明清建筑,青磚青瓦馬頭墻,門庭雕…[詳細]
芙蓉街關帝廟座落于芙蓉街北首路東,正對省府東街。廟雖不大,位處沖要,香火曾極一時之盛。明清時期,濟南的關帝廟有上百座。關廟所祭神明是三國時蜀國大將關羽關云長,俗稱關公。從魏至唐,關羽在民間的影響并不大,宋代以降,方聲威大震。佛道儒爭相把他拉入教門充當護法神,成了無人不曉的“武圣人”,儼然與“文圣人”孔子分庭抗禮?讖R稱文廟,關廟稱武廟。芙蓉街關帝廟北去不遠即是宋代創(chuàng)建的府學文廟,構成人們所說的“左…[詳細]
北鎮(zhèn)廟坐落于遼寧省北鎮(zhèn)縣城西2.5公里的山坡上。北鎮(zhèn)廟是醫(yī)巫閭山的山神廟,山下立有祠廟,始建于金代。根據碑刻記載,現在的北鎮(zhèn)廟基本上是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和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擴建的。北鎮(zhèn)廟規(guī)模宏大,東西寬109米,南北長240米,廟內建筑從山下到山頂依山勢層層向上,排列而成。廟中的主要建筑有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內香殿、寢殿五重大殿,建于一個工字形的高臺上。五重大殿之前又有石牌坊、山…[詳細]
白龍?zhí)稄R位于安陽市西南12公里龍泉鎮(zhèn)白龍廟村,交通便利,這里依山傍水,林木茂盛,水流潺潺,在怪石深潭之上,古樸精巧的白龍?zhí)稄R古建筑群就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白龍?zhí)稄R現占地1萬平米,廟中現存兩進院落,兩座大殿,四座廡殿,四座廂房,一間拜樓,一座戲樓。有山門、戲樓、拜殿、白龍爺正大殿、黑龍爺殿、三奶奶殿、娃娃殿、接官廳,西院為景樓,東院為中樓。有房屋56間,其中古代建筑45間,現存古碑15塊。據《續(xù)安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