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袁屋圍樓位于新江鎮(zhèn)太坪村大袁屋自然村,坐東向西,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古樓四面群山環(huán)抱,圍樓建于1803年(清嘉慶葵亥年),到清道光葵已年竣工落成,歷時31年。圍墻正面成直線,背面兩角轉圓形,圍墻的前后筑有呈“品”字形的兩個角樓和一個望樓。圍樓的外墻以灰砂河石夯筑,墻厚0.4至0.5米,門框、門檻、門墩均以花崗崗石作料拓制而成,且門檻前各置一個直徑0.4米,厚0.18米的圓形石墩![詳細]
位于安徽滁州市鳳陽縣府城鎮(zhèn)鼓樓廣場,是中都城重要附屬建筑,和西邊的鐘樓相距六里,遙遙對峙于中都城中軸線的兩側。鼓樓由臺基和樓宇兩部分組成。臺基南北長72米,東西寬34.25米,高15.8米,是中國最大的鼓樓臺基。臺基正中間開三個門洞,中門略大,中上有朱元璋親書的“萬世根本”四個楷書大字;蠘怯畛踅ㄖ畷r,“層檐三覆,棟宇百尺,巍乎翼然,瓊絕塵埃,制度宏大,規(guī)模壯麗”。終明一代,鼓樓一直以其高大雄偉…[詳細]
八角洋樓位于余姚市陽明街道龍泉山東麓。傳為當時余姚雙雁鄉(xiāng)(今燕窩)羅姓大財主建造。抗戰(zhàn)時期,曾為姚日軍占用。洋樓坐西朝東,磚混結構,三開間,平面呈八角形,故稱。洋樓墻體厚實,屋內用實體墻分隔,屋面覆蓋琉璃瓦。洋樓外形簡約,裝飾典雅,棱角線條流暢,突出建筑的幾何形體,頗有日式風格,是市區(qū)數量不多的民國洋樓建筑。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從措美進入洛扎,在沿途的村莊、河谷兩岸、山頭,均可間或地看到一座座聳立的碉樓,特別是邊巴鄉(xiāng)麥秀和色鄉(xiāng)曲許保留的碉樓數量眾多且密集,游人稱之為“千碉之鄉(xiāng)”。洛扎縣的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各種碉樓,這些碉樓建筑結構獨特、雄壯。古雕樓比較有名的有門當羅覺溫波、仲溫波、嶺溫波和邊巴的杰頓珠宗古雕樓群及色鄉(xiāng)曲西的雕樓和縣城的朵宗遺址。2019年10月7日,曲西碉樓群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英國鄉(xiāng)誼俱樂部主樓位于天津市河西區(qū)馬場道188號,建于1925年,由英國人設計并建造。英國鄉(xiāng)誼俱樂部主樓是一幢三層磚木結構,建筑風格是簡化古典式。墻面紅磚砌筑,壁柱為方形,廊為磚砌方柱,上有鐵欄桿的陽臺。樓內建筑工藝考究,設施齊全,下設餐廳、茶室、球房、游泳池和彈簧地板結構的大舞廳,院內有網球場、露天旱冰場、大劇場和餐廳,內院有仿古園林建筑燕園,F為天津市干部俱樂部![詳細]
永善東華樓位于饒平縣上饒鎮(zhèn)永善村,建于1952年。坐東向西,呈圓形,直徑35米,面積962平方米。二進圍屋,前平房,后二層樓房,中心處辟有內埕,樓內共有22開間,水井1口,門樓用青磚構筑。石墻基,墻體均用田土壘筑,灰瓦屋面,屋面檐口均懸挑。現保存完好,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土樓建筑的典型代表,對于近現代客家土樓建筑,有一定的研究價值。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水陽樓位于西塘古鎮(zhèn)燒香港,是一幢明清建筑風格的二層小樓,古老精美的木質門窗,家具,都保存得很完整;▓@拾階而下便是小河,二樓陽臺西望五福橋。書房很小,陽臺、花園都不過4,5平米,但是小而有趣。地址:嘉興市嘉善縣西塘古鎮(zhèn)內(燒香港的老巷,是西塘另一處私宅)類型:歷史建筑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門票信息:無需門票。包含在西塘景區(qū)門票內,如需進去參觀另收5元![詳細]
笛在月明樓 位于城區(qū)西倉前下塘13號。系清末常熟著名收藏家沈石友庋藏文物和會友唱和之所。沈與著名書畫家吳昌碩為至交,常與吳在樓中徹夜飲宴,樓中藏百余方古代名硯,較多由吳為之刻銘。金石家趙石亦曾在此樓中為沈石友刻硯達數年。樓共二層,坐北朝南,歇山頂,通面闊3間8.4米,通進深8.9米,上檐高5.9米。上層用落地格窗,花崗石柱礎。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黃巷的標志性建筑小黃樓,位于黃巷中段北側36號,于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黃璞少時攻讀的祖居舊屋,就在小黃樓附近。林則徐師兄、官至江蘇巡撫的梁章鉅,于清道光年間對黃璞舊居進行全面修葺,并建了西花廳小小黃樓,以及與之配套的舊居東側園林小筑東園。該花廳為雙層樓閣,寬9米、深24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粉墻黛瓦、翹脊飛檐;梁架上描龍繪鳳,楹門窗戶都用楠木,而且做工…[詳細]
鎮(zhèn)福樓位于饒平縣上饒鎮(zhèn)馬坑村,背靠“西巖山”(省道柏豐線西)始建于明永樂11年(公元1413年),該樓呈橢圓形,大門座向為東偏南8度,面積6936平方米,南北為97.7米,周長295.4米,樓高10.86米,三層半,三進三天井,共有房屋60間,皆以黃泥土夯成,內抹貝灰,樓內中心外辟有廣場,呈橢圓形,有八角井一口,門頂有凹石刻“鎮(zhèn)福樓”三字,石墻基,墻體均用黃泥土夯筑,灰瓦屋面。樓外墻辟有槍眼、炮眼…[詳細]
魁星樓、孔廟牌坊魁星樓、孔廟牌坊位于鳳城一中校園東南角,是清朝鳳城文廟,文昌宮,啟鳳書院建筑群的組成部分。1877年始建,笠年竣工。八角形重檐,寶頂木結構,榫卯雙層建筑,上蓋琉璃瓦,分臺基,木架,樓頂3部分。全閣高17。92m,兩樓間有旋木梯相同。二樓上原有1尊青面,紅發(fā),長髯,左手執(zhí)墨,右手握筆,做金雞獨立狀的魁星樓塑像。直到建國初,魁星樓一直是鳳城鎮(zhèn)內最高建筑。保護范圍:魁星樓的保護范圍是圍墻…[詳細]
惠遠鐘鼓樓惠遠鐘鼓樓始建于清光緒九年,1990年被定為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與惠遠新城、伊犁將軍府屬同時期建筑物。鐘鼓樓位于古城中心,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正對四個城門,為四層三檐歇山頂的木結構建筑,總高23.76米。整個建筑巍峨挺拔,雄渾壯麗,熠熠生輝。鐘鼓樓曾于1927年、1964年、1981年三次維修,現保存完好,是全疆僅存的一座有較遠歷史的傳統(tǒng)高層木結構建筑![詳細]
顯通寺鐘樓五臺山最重的銅鐘聲聞四達十里外,震悟大千浴心界。大家看,這座寫著“震悟大干”、狀似城門的樓式建筑就是進人顯通寺的第一道門——鐘樓。“震悟大千”,就是大干世界聽到該樓的鐘聲之后,蕓蕓眾生在佛陀的教化或感召下能有所感悟。鐘樓氣魄宏偉,結構新穎,是國內明清寺廟建筑物中所留下來的不可多得的一座大型鐘樓。鐘樓的底座為結構龐大的石門洞,就像古城墻一般渾厚堅固。上面是鐘樓,為兩層三檐廡廊式結構,廊柱成…[詳細]
在劉氏莊園收租院的北部,有一座三層小樓,這就是有名的“小姐樓”,據說是當年劉氏家族小姐的居所。樓內墻面懸掛著很多名人字畫和仕女圖,樓內還有近30處全國各地“小姐樓”的照片和圖畫。地址: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zhèn)劉氏莊園內類型:古跡歷史建筑游玩時間:建議10-30分鐘開放時間:9:00-17:00門票信息:無需門票。包含在劉氏莊園門票內…[詳細]
怡文樓位于大鵬所城賴府巷,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面積36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有二層,兩進三開間,中設天井,兩側各為一廳二間式格局。地面鋪大階磚,墻基為青麻石,上砌青磚,堆瓦屋面,硬山頂,般形脊。怡文樓是賴恩爵將軍的書房,故又稱“賴府書房”。內掛“崇蘭書室”牌匾,后期曾作為賴氏家族兒童讀書的書室 。解放后,曾被作為公社糧倉使用。現辟為博物館展廳。…[詳細]
中正樓位于陸河縣螺溪鎮(zhèn)新良村委赤黎塘自然村。建于1905年,坐北朝南,“上三下三一橫屋加外橫屋”布局,石腳泥磚墻。共有房子30余間,總面闊19.2米,總進深14.7米,占地面積282.2平方米,是一座較為完整的清末廳屋組合式傳統(tǒng)民居。一脈山巒從西北蜿蜒而下直至屋后,狀似蜈蚣下山,加之主脈兩旁許多小山脈向下延伸,如蜈蚣之百足,故過去人稱此處地理風水為“蜈蚣吐珠”![詳細]
位于甘肅臨夏市前河沿路西端,是馬步青為其四姨太張筱英所建的宅院。整個建筑施工歷時5年,于1943年建成,現存蝴蝶樓正院一座。樓東西寬56米,南北長74米,建筑面積占地2660平方米,占地500畝,其主體建筑北面正中主樓為蝶身,面闊七間,歇山頂挑檐。兩廂隨樓相連的房舍呈半圓形為蝶翅,左右兩廊與長方形六角亭式0相連為蝶足,遠處望去猶如展翅的蝴蝶,因此得名蝴蝶樓![詳細]
南陽樓位于饒平縣上善鎮(zhèn)永善村,與大埔縣接壤,始建于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該樓呈圓形,大門座向為西偏北34度,面積1561平方米,直徑44.6米,周長138.44米,樓高10.76米,三層半,二進一天井,共有房屋26間,皆以黃泥土夯成,樓內中心處設有圓形廣場,水井一口,門樓上方有凹刻“南陽樓”三字,兩旁寫有對聯,是饒平縣655幢土樓寨中至今保較較為完好的一處![詳細]
福字樓年代:清座落地點:光澤縣崇仁鄉(xiāng)崇仁村簡介:清早期建, 由停轎廳、門廳、天井、大廳、后廳及附屋等組成,建筑面積830平方米。正廳規(guī)模宏偉,空間高敞;細部裝飾精美。后廳圍繞天井設東、西、南、北四廳,均面闊三間,當地稱“十字廳”。保護范圍:四周封火墻向外延伸60米。2009年,福字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