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陵為清仁宗嘉慶帝的陵墓,位于泰陵以西2里。地宮中還葬有孝淑;屎笙菜D氏(嘉慶2年去世)。昌陵陵址名為太平峪,原是乾隆為自己選定的萬年吉地。后乾隆有旨渝:“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币馑际歉缸觾纱实鄄豢稍谕涣陞^(qū)建陵。所以乾隆又在東陵另選了陵址,與祖父康熙相守,把西陵太平峪賜給了兒子嘉慶,讓其與祖父雍正為伴。嘉慶于嘉慶25年7月18日,在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詳細]
醴陵乃湘東老區(qū),紅色根據(jù)地,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記載有近4000名烈士。在歷次革命戰(zhàn)爭中,醴陵人民前仆后繼,英勇奮戰(zhàn),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醴陵烈士陵園始建于1951年,原址在城郊獅子坡黃牛不出欄,占地20畝。1985年撤縣立市后,城市需要擴容,1986年烈士陵園搬遷至西山公園北麓,1997年被列入湖南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列入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詳細]
孫龍珍軍墾烈士陵園位于一六一團11連(塔斯特村)南側,距“小白楊”哨所東北方向500米,由于之前建設面積小,面貌陳舊,布局結構不合理,綠化面積少,建筑設計缺乏靈氣,墓碑藝術比較差,不能很好的襯托烈士和兵團軍墾人屯墾戍邊、捍衛(wèi)祖國領土完整的愛國主義思想。為了加強屯墾戍邊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經(jīng)兵團民政局、發(fā)改委批準,對孫龍珍軍墾烈士陵園進行全面改擴建,把軍墾烈士陵園建設成集紀念、…[詳細]
琉璃寺烈士陵園位于高唐縣琉璃寺鎮(zhèn)徐廟村東部。因建在徐廟村,也稱徐廟烈士陵園。1939年3月初,中共魯西區(qū)黨委和八路軍129師先遣縱隊根據(jù)中共中央北方局和129師關于開辟泰西山區(qū)抗日根據(jù)地的指示,決定以黃河南岸的大峰山為依托,南向平原,開辟運河以東平原抗日根據(jù)地。1939年3月4日,先遣縱隊司令部機關和中共魯西區(qū)黨委機關,由冠縣東南莊出發(fā),經(jīng)堂邑北部,到高唐縣琉璃寺、許樓(時均屬茌平縣)等地與津浦支…[詳細]
永泰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永泰縣城東南面塔山上,右邊是中共福建省委舊址紀念碑,與聯(lián)奎塔隔山相望。永泰縣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地下游擊活動地區(qū)之一。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年代里,永泰許多優(yōu)秀的共產(chǎn)黨員和游擊隊員,英勇地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為了永遠紀念先烈的革命精神和豐功偉績,激勵全縣人民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而奮斗,1964年,中共永泰縣委、永泰縣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永泰縣革命烈士陵園。1965年2月,永泰縣革命烈士墓竣工![詳細]
明慶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慶陵的地下玄宮自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定穴營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龍門,歷時四個月,耗帑銀150萬兩。且工程質量精細,除玄宮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有“重門相隔”。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園建筑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筑三部分組成。神道上建單…[詳細]
扶眉戰(zhàn)役烈士陵園位于陜西省眉縣常興鎮(zhèn),始建于1953年,有623名為祖國解放事業(yè)而英勇捐軀的烈士長眠于此,是為紀念在全國解放戰(zhàn)爭中西北戰(zhàn)場上最大的一次戰(zhàn)役——扶眉戰(zhàn)役而壯烈犧牲的3000多名解放軍指戰(zhàn)員修建的一處陵園,占地47畝。扶眉戰(zhàn)役烈士陵園是國務院命名的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是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命名的國家級國防教育示范基地;是中共陜西省委、寶雞市委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詳細]
唐中宗李顯定陵定陵位于富平縣北十二公里的宮里鎮(zhèn)三鳳村北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由三個東西排列的石灰?guī)r山峰構成,靠北圍繞著一個半圓形的高峻山梁,中峰由山梁正中向南伸出,形似鳳頭,左右兩峰對峙,尤如鳳凰展開的雙翅。從南遠望,仿佛一只美麗的鳳凰在浩翰無際的天空翱翔。中宗定陵地宮就在鳳凰山下。中宗,高宗第七子,母為則天順圣皇后武氏,唐代第四位皇帝,顯慶元年(656年)剛剛被冊封為皇后的武則天為高宗生下第三個兒子…[詳細]
小高陵位于西寧市湟源縣小高陵村,距西寧70公里,風景好,可燒烤,有民宿!扒嗪8咴L光好,日月山下紅旗飄。人如海、歌如潮,揮銀鐮、志氣豪。勞動開創(chuàng)新天地,高山低頭河改道,小高陵人民多奇志,荒山禿嶺換新貌!备枨忻枋龅,是上個世紀50年代以“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青海湟源小高陵地區(qū)的人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建設家園治理山地的場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海湟源的小高陵地區(qū)山窮、地窮、人窮,跑水、跑肥、跑泥,…[詳細]
湘潭市烈士陵園位于湘潭市雨湖區(qū)陵園路30號。20世紀50年代初,湘潭市在西郊賀家山修建革命烈士墓,安葬一些在革命戰(zhàn)爭中犧牲的烈士,并在墓地建有高10米左右的烈士紀念碑。1983年更名為“湘潭陵園”。1984年8月18日,更名為“湘潭市烈士陵園”。陵園坐西朝東,占地2公頃,總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園前之陵園路,長224米,寬11米,步33級花崗石臺階登至園門。登上園門內南北兩端的34級花崗石臺階,…[詳細]
泗陽縣烈士陵園——愛園始建于1944年?谷諔(zhàn)爭時期,陳毅、彭雪峰、鄧子恢、黃克誠、張愛萍、劉震、金明、李一氓、梁興初、羅華生等老一輩革命家在蘇北淮海區(qū)領導敵后軍民浴血抗戰(zhàn),許多英雄兒女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而壯烈犧牲,遺骨散葬各地。當時,淮海區(qū)和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黨政軍機關常駐北裴圩街西葛道口一帶。1944年9月,淮海區(qū)黨委、行政公署、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共同倡議為革命烈士建一個“家”,褒揚烈士愛…[詳細]
榮成烈士陵園,座落在榮成市區(qū)北部海拔120米的青山上,毗鄰青山公園,占地面積300余畝。主要建筑于1968年動工,1970年落成。1979年整平廣場,1983年造起圍墻,1984年筑成花崗巖石甬路,1990年在原址重建革命烈士紀念堂。1990年,榮成革命烈士陵園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烈士建筑物保護單位。2007年,榮成市委、市政府針對革命烈士陵園經(jīng)歷年代久、規(guī)模較小、檔次較低的實際情況,高起…[詳細]
尋烏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城西鎮(zhèn)山路17號,占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0000平方米,是贛州市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個縣級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內有著名古柏烈士紀念碑和“三.二五”暴-動浮雕,烈士紀念館陳列3256名烈士事跡,形成館、碑、園、林連成一體的瞻仰圣地,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每年接待縣內和外地前來瞻仰人數(shù)3.5萬人次。尋烏縣革命烈士陵園大門坐北朝南由原省委書記白棟材同志題…[詳細]
塔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葫蘆島市連山區(qū)塔山鄉(xiāng)塔山村東,距市區(qū)12公里。建于1963年10月15日,時值遼沈戰(zhàn)役錦州解放15周年,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塔山是關內外交通的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朝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為了防范蒙古少數(shù)民族不斷騷擾,加強遼東防御,于曹莊、湯池之北置寧遠衛(wèi)(今興城),統(tǒng)五千戶所。又于城東五十里塔山,別置中左千戶所。宣德五年(公元14…[詳細]
北宋皇陵位于鞏義市的西村、芝田、市區(qū)、回郭鎮(zhèn)一帶,北宋九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去死于五國城外,其余七個皇帝及趙弘殷(趙匡胤之父)均葬在鞏義,通稱“七帝八陵”,再加上后妃和宗室親王、王孫及高懷德、蔡齊、寇準、包拯、楊六郎、趙普等功臣名將共有陵墓近千座。從公元963年開始營建宋陵,前后經(jīng)營達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龐大、氣勢雄偉的皇家陵墓群,堪稱為露天藝術博物館,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藝…[詳細]
冀中烈士陵園位于河間市曙光西路,正門面北,大門東側的“冀中烈士陵園”六個大字是由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題寫的。正門迎面為冀中烈士陵園廣場,紀念館在廣場南面。陵園南端是無名烈士墓,在紀念館與無名烈士墓之間的中軸線上,巍然矗立著高11米花崗巖飾面的冀中革命烈士紀念碑。陵園內栽蒼碧不謝的青松,高聳入云的翠柏和枝葉婆娑的楊柳。青青-的草坪,團團簇簇的花朵,把陵園裝點的肅穆莊嚴。冀中區(qū)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晉…[詳細]
玉皇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通化市玉皇山公園內,始建于1949年,陵園內由碑、墓、甬道等組成,構成一個博大而精致的建筑群墓。在這里安葬著抗日民族英雄王鳳閣,遼東軍區(qū)后勤部副部長呂麟等9名烈士?谷彰褡逵⑿弁貘P閣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在通化、輯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臨江等地鼓動抗日救亡。1932年初,在通化以東山區(qū)拉起一支號稱萬人的隊伍,被推為司令,展開抗日武裝斗爭。不久,所部編為遼寧民眾抗日自衛(wèi)…[詳細]
大別山烈士陵園坐落于大別山腹地的岳西縣城,是著名的請水寨-所在地,是紅二十八軍重建地,是鄂豫皖邊區(qū)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的政治、軍事中心。陵園處國家十二條紅色精品旅游線路、百處經(jīng)典景區(qū)之中,年接待旅游瞻觀群眾逾10萬人次,是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陵園位于105、318國道交叉口,距東香高速岳西出口1公里,交通便利。陵園始建于195…[詳細]
遼陽市烈士陵園建于1957年,座落在市南郊二公里處高阜平臺之上,占地面積87,49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館辦公室綜合樓、墓志銘碑等。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為新魏碑體,墓志銘碑文為遼陽市著名書法家溫同春先生題寫。烈士紀念碑為紀念1948年解放遼陽犧牲的烈士而建。1947年,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兵力73萬人,國民黨軍隊大部被壓…[詳細]
是歷代靖江王的王陵,位于廣西桂林市區(qū)七星區(qū)東郊堯山西南麓,南北15公里,東西7公里,共有王親藩戚墓葬300多座。整個陵園規(guī)模龐大、氣勢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皇陵”之稱,其中有11人葬堯山,有“靖江王11陵”之謂。桂林古稱始安,在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初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這是桂林城的起源。東漢時改屬始安侯國。三國時先屬蜀,后歸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置始安郡始安縣,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