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古城批次和公布時間:第六批2007.5.31地址:安圖縣二道白河鎮(zhèn)類別:古遺址管理單位:安圖縣文物管理所是否開放:否古城位于二道白河鎮(zhèn)西北4公里處的丘陵南坡上。此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465米,此墻保存較好,城內外散存很多礎石、瓦片…[詳細]
天長古城墻遺址(東門段)位于天長市天長鎮(zhèn)內環(huán)路,時代為明嘉靖,類別為古遺址,面積為25000平方米。為天長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文號為天政[2011]第99號。保護范圍:整個古城墻(東門段)東西10米為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整個古城墻(東門段)東西2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彭陽古城位于鎮(zhèn)原縣彭陽鄉(xiāng)井陳家村。城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50米。面積62500平方米。四角有角墩,F(xiàn)存東、南城墻,墻體夯筑,基寬5米,殘高10米,夯層厚0.2--0.3米。南、北兩面辟門。采集有銅鏡、銅幣和隱花青瓷碗、盤殘片。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城建史和鎮(zhèn)原地方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盱眙古城墻位于盱眙縣城沿淮山脈山腰,西臨淮河,沿象山、戚大山、天臺山、上龜山及淮河一線依山傍水而建,形勢險要,易守難攻。據(jù)目前勘探,城墻遺址全長約13千米,現(xiàn)存約8千米。盱眙古城墻始建年代無明確記載,根據(jù)文獻考證,疑為宋金對峙時期張浚所筑盱眙山城,后毀于明初靖難之役![詳細]
三道通城址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三道通鎮(zhèn)政府所在地、橫跨三道通一、二村地域、牡丹江左岸二級臺地上。該城址依地勢而筑,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形狀似靴,俗稱“靴子城”。1986年林口縣文物管理所調查發(fā)現(xiàn)。1990年被公布為黑龍江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名《三道通古城》![詳細]
公正古城墻,位處鼓樓區(qū)觀風亭西側。相傳為漢無諸冶城的東城墻遺址,晉建子城及唐、宋、明三代建的城垣皆沿用舊址。城墻殘高約四米,殘長約一百五十米。1992年11月被福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城墻西五十米,城墻東、南、北各十米![詳細]
穿山古城址位于柳江縣城東南面39公里處,距穿山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約1公里。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該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約40米,東西寬約30步。城墻為夯土。今尚殘存約60多米長,高0.5至0.8米。城西面有護城溝,寬1.5米,深1米。城址內有明代陶瓷碎片。…[詳細]
解梁故城遺址時代:春秋地址:永濟市開張鎮(zhèn)古城村據(jù)傳故城為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之一的智伯所建。該城城垣保存尚好,高4——5米,周長4.65公里,共設九座城門。城墻上寬4米,下寬15米,夯層明顯,厚0.08米,土中夾雜有陶片。2019年,解梁故城遺址入列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開封城墻始于戰(zhàn)國時期魏國都城——大梁城,與今城墻部分重合,稍偏西北。公元960年,北宋定都開封,史稱東京城,歷經(jīng)九代帝王168年,形成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據(jù)史記載:北宋后期,東京外城周長50里165步,高4丈,寬5丈9尺,居住人口達150余萬。經(jīng)金、元、明、清各朝代,開封城幾經(jīng)戰(zhàn)火、水患,一代名城逐漸湮沒于歷史長河。今開封城墻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高8米,寬5米…[詳細]
膠州古城墻及護城河地址:膠州市中云街道辦事處二里河村北側、膠州路與龍州路交匯處至福州路護城河橋時代:明代——清代保護范圍:以古城墻及護城河沿線河堤和公路邊緣為界,兩側各外擴3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四周各外擴50米![詳細]
東安堡古城 位于民勤縣縣城東6公里處。經(jīng)考證為西夏古城,清初廢棄。該堡呈方形,東西長350米,南北寬320米,存城門1座,城中置子城,分內、外城。文化層厚2米,殘存城墻高8米,遺跡清晰。城內外散布有大量宋 (西夏)黑、褐釉殘瓷片,銅幣,頂針和馬飾等遺物。 …[詳細]
東古城城樓 位于張掖甘州區(qū)堿灘鄉(xiāng)東古城村。古城建于明代,是故張掖城的見證。城垣與其他建筑已毀。門樓為木結構,單檐歇山頂,檐下施斗拱,門樓下是東西向門道,磚砌拱券形頂,門道寬7.8米,進深12.6米。城門西側殘存夯土版筑的城墻,墻基寬12米,夯層厚0.12米![詳細]
威遠城墻,位于四川省威遠縣境內。明正德七年(1512年),始建城墻。清乾隆三十三年(1771年),城墻再次重筑。1940年代至1950年代,城墻大部拆除。威遠城墻現(xiàn)存840余米墻段以及北門、東門。2012年8月,威遠城墻列入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城墻向東、向北外延1.5米,向南、向西外延2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詳細]
甘州古城墻 位于張掖甘州區(qū)北環(huán)路絲路春酒廠所在地。古城建于元代以前,元大德年間中期擴修,至大二年(1039)重修,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增筑,萬歷二年(1574)用磚石包砌城墻,F(xiàn)殘存城墻東西長140米,黃土夯筑,殘高10米,原底寬8米,現(xiàn)實寬5米![詳細]
科爾更古城堡科爾更古城堡位于縣城以西邊境線上,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為柯爾克孜義軍抵御外敵入侵時所建。義軍憑借城堡優(yōu)勢,終于將阿古柏侵略軍擊敗逐走。城堡四周,群山簇擁,千峰競秀,綠草如茵,更有清泉—處,清澈如鏡。近年慕名前往觀光者絡繹不絕。…[詳細]
《亳州志》云:“梅城故城在州南四十里”!对涂たh志》:“故梅城,在譙縣南四十里,古梅伯國,今為梅城集”,F(xiàn)故城遺址仍依稀可辨,城近正方形,周長約4里,東南近一里處有一高坡,高2米余,面積近萬平方米,相傳為梅伯墓![詳細]
商丘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距今已有490年歷史,古域按八卦修建,外圓內方,形如古錢幣,四門及角臺保存完整,三千畝城湖水域廣闊,古八里廓綠樹成蔭。城區(qū)棋盤式街道、龜背形地勢,梅花形水井布局獨特而合理。內城周長七里二分五厘,城墻下寬三丈,上寬兩丈,高兩丈五,四座城門分別叫賓陽門、拱陽門、拱辰門、垤澤門。城廓呈圓形,內城為方形,象征天圓地方,陰陽合氣,招財進寶之意。城墻是國家重點文…[詳細]
午汲古城位于武安市午汲鎮(zhèn)午汲村北,為戰(zhàn)漢時期古城。東西長889米,南北寬768米,面積68萬平方米,城外護城河寬約60米。目前保留下來的城墻約二分之一,為夯土修筑而成,殘高3至6米,寬約8米。該遺址主要由灰坑、文化層、夯土城墻等組成,主要遺物以泥質灰陶為主,主要器形有細巴豆、直頸折沿罐、敞口罐、直腹盆、盤、繩紋筒板瓦等,主要紋飾有紋繩、素面等,多為輪制。1982年7月,午汲古城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核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