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玄妙觀坐落在古城中心繁華的鬧市區(qū),南臨觀前街,面對宮巷,向以歷史悠久、建筑宏偉、文物古跡眾多而蜚聲天下。它既是江南著名古觀和蘇州的一大名勝,也是全國重要的道教宮觀之一。玄妙觀的主殿三清殿早在1982年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玄妙觀創(chuàng)建于西晉咸寧二年(276),初名真慶道院。東晉太寧二年(324),敕改上真道院。唐開元二年(714),更名開元宮,賜內(nèi)帑重修。大順元年(890)遭受兵火,僅存…[詳細]
煙霞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武康街道五龍村——德清塔山森林公園內(nèi)。據(jù)《嘉靖武康縣志》、《道光武康縣志》等記載,煙霞觀源起于南宋年間。時京都南遷杭州臨安,河南籍劉士穎道長慕愛自然山水,結廬修真于煙霞塢,并取名“煙霞廬”以崇玄養(yǎng)真,參悟修道,廣植梅花,綿亙數(shù)里。后列為武康八大古景之一——煙霞洞天。歷代有贊賞煙霞塢和高道隱士的古詩多首。宋淳熙12年,程九萬于武康縣令賦《煙霞塢詩》:“山深何限好,客到輒同…[詳細]
天然的海濱游覽勝地——觀音嶺位于廣東陸豐市南部的碣石灣瀕岸,金廂鎮(zhèn)與碣石鎮(zhèn)交界之間逶迤的山嶺上。前面海灣廣,后面山勢蜿蜒,這里氣候涼爽,風景宜人觀音嶺因嶺上有觀音禪淙堂“水月宮”而得名,水月宮始建于明代,稱“觀音袢庵”,清道光二十一年重建,建筑計有山門、拜亭、正殿、禪房等。觀音嶺下的金廂沙灘長達8km,沙白、水清、浪小,是天然的游泳海灘。嶺前奇山眾多,有周恩來、葉挺同志當年搶渡香港下海處的龍石和汕…[詳細]
大嶺山觀音寺位于東莞市大嶺山森林公園石洞景區(qū)中心,是至今為止東莞第一座自籌重建寺廟與厚街鎮(zhèn)、虎門鎮(zhèn)、長安鎮(zhèn)、大嶺山鎮(zhèn)四鎮(zhèn)相鄰,有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據(jù)載,大嶺山觀音寺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觀音寺一度香火鼎盛,高僧輩出,然經(jīng)時代變遷,古寺毀于戰(zhàn)亂。其前身為觀音古廟,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地廟。1914年改奉觀音菩薩。文革期間,古廟基本荒廢。改革開放后,當?shù)匦疟娦藿〝?shù)間小廟,因無人打理…[詳細]
常道觀位于章丘區(qū)埠村街道辦事處東鵝莊村內(nèi),保護范圍:自道觀四面墻基為起點,向東、西、南、北各至10米處。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四周各向外擴張4米。正殿為院內(nèi)現(xiàn)存唯一的建筑,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間,通面闊12.46米,進深3間,通進深7.28米,建筑面積90.78平方米,建筑檐高4.01米,總高8.90米。廡殿頂,布瓦筒板瓦屋面,沿檐口和屋脊安置綠色琉璃堿邊,前坡屋面中心為綠琉璃聚…[詳細]
純陽觀是廣州市最大的道教宮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純陽觀位于海珠區(qū)漱珠崗,始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據(jù)地質學家考證,漱珠崗是二億年前火山噴發(fā)出的熔巖堆積而成。漢代楊孚、宋代崔菊坡、清代嶺南畫派鼻祖居廉等名人都在這里設帳講學。純陽觀為清代嶺南高道李明徹祖師在道光四年所建。廣州道教中人素有“北至三元宮,南去純陽觀”之說。純陽觀雖位居商業(yè)鬧市之中,山門內(nèi)卻別有洞天,清寂寧靜,純陽觀無論在建筑風格…[詳細]
惠州元妙觀,位于惠州西湖之平湖北岸。是中國三大著名道觀之一,又是中國二十三間著名道觀之一。1993年惠州市道教協(xié)會成立,以元妙觀為會址。創(chuàng)始建于唐代貞觀七年(633)初名天慶觀天寶七年(742)擴建后改名朝元觀,后又改稱開元觀;宋代屢有興廢;元代元貞二年(1296)重修,始稱元妙觀;明代天統(tǒng)、天順和清代康熙、光緒年間均有修建。始建以來幾經(jīng)興廢,元代晚期最為興旺,“橫流重檐,涂飾壯麗,像座威儀”。門…[詳細]
五仙觀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惠福西路。現(xiàn)寺觀建于明洪武七年(133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廟。該觀屬道教寺廟,寺坐向南,門上大匾上有清人書寫的“五仙古觀”四個大字。五仙觀依山而建,現(xiàn)存有頭門、后殿、東齋與西齋。五仙觀為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木構架保存完好,玲瓏新巧。后殿東側裸露的一塊紅砂巖,上有巨大的腳印凹穴,古人一向認為這是“仙人拇跡”,重點保護下來。明清兩代,這里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詳細]
冬雪棗采摘觀光園總占地1500余畝,現(xiàn)種植冬棗、雪棗及小雜果80余萬棵,集采摘、觀光、旅游、休閑、農(nóng)家樂為一體。冬棗的采摘娛樂活動,使這里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冬棗的最佳采摘時期是每年的十月初,在這個時節(jié)里,正是山上冬雪棗的成熟期,面對果樹上晶瑩剔透、琳瑯滿目的果實,城市里的孩子們愛不釋手。冬雪棗采摘園中的冬雪棗,是當?shù)卮迕裾莆湛萍,用山上的酸棗嫁接了冬雪棗,冬雪棗樹生長在這片富含礦物質的坡嶺上…[詳細]
觀音賞曲為三清山十大絕景之一,又稱“觀音聽琵琶”,由兩座山峰構成,一為觀音像,一為葛洪像。相傳晉代道士葛洪有感于民間疾苦,以琵琶對天傾訴。琴聲感動天庭,觀音下凡探訪合十聆聽,留此法相。此處觀音也是三清山觀音三法相之一。欣賞觀音賞曲要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才能在腦海里描繪這樣一幅栩栩如生的傳奇畫面。觀音賞曲由三座山峰疊合而成,第一峰上尖下圓,狀如琵琶;第二峰狀如和尚打坐,左腿微蹺,置琵琶于腿,仿佛正在…[詳細]
南京天妃宮主要有三處:一在江東門外上新河北岸,一在安德門外大勝關,這里指的是在下關儀鳳門外獅子山下的“弘仁普濟天妃之宮”,簡稱龍江天妃廟、下關天妃宮或天妃宮。據(jù)《儉陵玄觀志》記載,天妃宮依山腰而建,前至山麓,有龍江白宮前流過。宮內(nèi)有正殿后殿、雨廓廊廡、三清殿、玉皇閣等建筑,宮后還植種了婆羅樹。其中,在西側廊廡中,還繪有鄭和航海途中所見到的海中靈異。宮中的玉皇閣、寶蓋珠幢,高可見江,與遠近帆檣相映![詳細]
逍遙觀位于禹州市淺井鄉(xiāng)馬溝村。年代為明。逍遙觀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逍遙觀景區(qū)處于禹州市西北淺井鄉(xiāng)馬溝村北崆峒山。距禹萇公路僅3公里,東南距許昌火車站58公里,東北距新鄭國際機場15公里。區(qū)位條件優(yōu)越。逍遙觀,依山靠水而建,傍峽谷而坐,境地險峻,景色壯觀。崆峒山,山清水秀,別有洞天。道觀核心區(qū)周圍群山環(huán)抱,奇峰競秀,古樹參天,古橋流水四季潺潺,可謂人間仙境,法道自然,是道家修身養(yǎng)性的絕好之處…[詳細]
出黃巖城南,便見一座綠色孤峰從平川隆起,狀如虎蹲龜伏,古稱龜茲山,這便是道家海內(nèi)名山之一委羽山!暗诙刺臁贝笥袑m就在這山麓!皟蓵x無雙地,南國第一宮”。到黃巖旅游,不去“第二洞天”是件憾事。道教是國教,是惟一屬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宗教。道教有十大洞天,浙江黃巖委羽山大有宮。宋時,大有宮中道人治好微宗皇帝之病,逐名聲大增,修建后更名為委羽道觀。過“第二洞天”石牌坊,便是神道,古時神道兩旁盡是香市,碑石…[詳細]
歷史上的大理崇圣寺,建于唐代南詔時期。寺內(nèi)的雨銅觀音,是極富傳奇色彩的一尊觀音造像。據(jù)明代大理著名文人李元陽《崇圣寺重器可寶者記》:“寺之重器有五:一曰三塔,二曰鴻鐘,三曰雨鐘觀音像,四曰證道歌,佛都匾,五曰三圣金像!笨梢娪赉~觀音在崇圣寺的地位!赌显t野史》云:崇圣寺的雨銅觀音像鑄成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為“立像,銅鑄而成,高三丈!笔且蛔瘀探鹩^音像,頭著寶冠,細腰跣足,左臂下垂執(zhí)甘…[詳細]
紫金觀原名天后宮,座落在紫金縣城安良片飛鳳崗下,是紫金縣道教活動中心場所。天后宮原址在縣城市區(qū)中心,始建于明末年間,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建宮后,累顯靈異,香火不斷,經(jīng)久不衰。天后宮因歷史上種種原因被損毀。改革開放后,信民仍在原址安爐奉香,日勝一日,香客如流。政府考慮到在市區(qū)中心終日香煙繚繞,人流擁擠,阻礙交通,因此,于一九九二年遷扯到紫金縣城安良片飛鳳崗下行宮。一九九四年得香港青松觀觀長侯寶垣大師率…[詳細]
梓潼縣上清觀,又名灌溝寺,亦作觀溝寺,位于東石鄉(xiāng)油坪村1、4組,坐西向東,創(chuàng)始于隋開皇,重建于明成化,毀于崇禎后,再逐漸興盛于清代康雍乾道。現(xiàn)存古跡以清代四合院古建為主體,兼紫荊、蒙泉和明代摩崖等名勝。1990年11月,被公布為縣保,2009年7月,被公布為市保,2012年7月被公布為省保。咸豐《梓潼縣志》載:“上清觀,縣南二十五里,明成化間創(chuàng)。國朝雍正間,邑令劉應鼎重建。觀旁有蒙泉,引溉田數(shù)畝,…[詳細]
泗水縣西澗溝農(nóng)業(yè)觀光旅游區(qū)地處泗水縣城北部,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北依泗河,水源充沛,風光秀美,境內(nèi)土地平坦肥沃,1000畝銀杏基地頗具規(guī)模,該景區(qū)東靠AAA級景區(qū)圣源湖景區(qū),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該景區(qū)水質及土地沒有任何污染,是一個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綠樹成蔭,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水果蔬菜種植豐富,極其適合農(nóng)業(yè)旅游項目開發(fā)。銀杏植物園:集采葉、售苗、采果、觀光為一體的銀杏園1…[詳細]
水城觀音寺原名觀音閣,位于鐘山區(qū)荷城街道辦事處鐘環(huán)社區(qū)(老城內(nèi)),修建于清朝嘉慶年間,后因戰(zhàn)禍,寺院破爛,僧侶流失,香火銳減,雖然如此,但也有善男信女經(jīng)常到此燒香拜佛。1993年,十方善信組成籌委會,由楊明顯任主任,籌資8000多元以修復文物古跡的名義重新修建觀音閣,并于1993年5月19日舉行奠基典禮,市人大副主任周紹邦、市民委主任陸官華、水城縣委書記孔令忠等和弘福寺當家?guī)熓ブ蟹◣煹日I導和宗…[詳細]
觀音閣位于永年縣臨洺關南大街上,閣的前身是戰(zhàn)國時期的烽火臺,隋唐時期,觀音閣始具規(guī)模。據(jù)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觀音閣重修碑記》載:“第建始不知何年,相傳唐尉遲敬德曾奉敕重修,而斷碑殘碣渺然無存;蛟圃褐畷r崇尚佛屠,為其所建歟,未可知也!鼻宕h志圖譜記為鼓樓。觀音閣建筑歷經(jīng)風雨滄桑,幾經(jīng)修茸。它占地面積千余平方米。原高三十米,共分四層,底層為南北大街通衢門洞,匾額上橫書“燕趙第一境” 。據(j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