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盆垴遺址位于鄂州市太和鎮(zhèn)謝埠村,新石器時代、商周遺址。面積約4800平方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鉞、錛、鑿、鏟和陶片。新石器時代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紋飾有弦紋、戳印紋,器形有鼎、杯及紡輪等;屬石家河文化。商周陶片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紋飾有繩紋、網(wǎng)格紋,器形有鬲、罐、甕、豆等。(第三批)…[詳細]
霍城遺址位于漢川市城關鎮(zhèn)霍城村,新石器時代、周遺址。面積約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3米。采集有石斧和陶片。新石器時代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紋飾有籃紋、方格紋、弦紋,器形有鼎、罐、豆等。周代陶片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紅陶次之,紋飾有繩紋、弦紋,器形有鬲、甕等。(第三批)…[詳細]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荊州市公安縣黃山頭鎮(zhèn)粟樹窖村林場,西南距黃山頭9公里。是大型的人文風景觀。王家崗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地處江漢平原南部邊緣。遺址是高出周圍地面2-3米的崗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1978年至1980年連續(xù)三次對該遺址進行了發(fā)掘,發(fā)掘面積633平方米,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墓葬74座,灰坑29個,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該遺址文化層厚約2米,共分三期:第一期為大溪文化;第二期第一組…[詳細]
邊畈遺址位于鐘祥市九里回族鄉(xiāng)邊畈村余家山頭,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8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1984、1986年兩次發(fā)掘。出土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有少量泥質黑陶,紋飾有弦紋、按窩紋,器形有鼎、豆、罐、碗等。(第三批)…[詳細]
桂花樹遺址位于松滋市大溝口村、松滋市與公安縣交界的王家大湖南部的臺地上,遺址呈長方形,面積54,000平方米。該遺址于1974年發(fā)現(xiàn),同年湖北省博物館等進行試掘。文化堆積厚達2.5~5.5米。文化內涵以大溪文化為主。石器采用了切割、鉆孔等技術,器形規(guī)整,有鏟、斧、錛、鑿、雕刻器等。陶器數(shù)量多,器形有鼎、碗、缽、簋、盤、豆、罐、甕、壺、雙腹杯、直筒瓶、器蓋、器座等。部分紅陶器器表或上部施有深紅色的彩…[詳細]
雕龍碑風景區(qū)位于棗陽城東北25公里處。這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河流、山林和平原為古人類從事漁獵、稼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五、六千年前古人類就在這里定居下來,過著原始民族公社的群居生活,創(chuàng)造了極可貴的文化。自1990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對此進行了五次發(fā)掘,使埋藏于地下數(shù)千年的遺跡和遺物一層層、一件件重現(xiàn)光彩,出土了大量的斧、錛、鑿、鏟、耠、犁、鐮和镢等石質勞動工具的同時出土了一批很有研究和觀…[詳細]
冢子崗遺址位于老河口市竹林橋鎮(zhèn)蘇家店村西北,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采集有石斧、鏟和陶片。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泥質紅陶次之,有少量夾砂紅褐陶和泥質黑陶,紋飾有繩紋、弦紋、方格紋、刻劃紋、附加堆紋等,器形有鼎、豆、罐、缽、盆等。屬石家河文化。(第三批)…[詳細]
老豬林遺址位于大冶市大箕鋪鄉(xiāng)劉遜村西100米,新石器時代、商、西周遺址。面積約2·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1·5米。采集新石器時代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褐陶次之,紋飾有劃紋,器形有鼎、罐等;商代陶片以泥質紅褐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紋飾有方格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鼎、鬲、盆、尊、缸等;西周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泥質紅褐陶次之,紋飾有弦紋、繩紋、乳釘紋,器形有鬲、豆等。(第三批)…[詳細]
[麻城市歧亭鎮(zhèn)大勝山村謝家墩灣東北100米·新石器時代·省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1600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1984年發(fā)掘。發(fā)現(xiàn)墓葬等遺存。出土有石斧和陶片。大溪文物陶器以夾炭黑胎紅衣陶為主,有少量泥質灰陶,紋飾有繩紋,器形有缽、盤、碗及紡輪、支座等;屈家?guī)X文化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泥質黑陶次之,紋飾有弦紋及鏤孔,器形有鼎、杯、盆等;石家河文物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紋飾有籃紋,方格…[詳細]
好石橋古城遺址位于云夢縣義堂鎮(zhèn)好石橋村南70米,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4米,采集有石斧、鏟和陶片。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有少量彩陶;紋飾有籃紋、弦紋、附加堆紋及鏤孔;器形有鼎、豆、罐、碗、盆、缸及紡輪、網(wǎng)墜等。(第三批)…[詳細]
三王城遺址 位于京山縣三陽鎮(zhèn)三王城村,該遺址地處富水河西岸的二層臺地上,為三個巨大的園形土臺組成,整個面積約1.5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文化層最厚處達2米,采集標本有打制石器、陶器、石杵、石斧等,陶器有鼎、碗、罐、鬲足筒瓦、板瓦等![詳細]
毛狗洞遺址位于南城梁坡村南鄭洼西100米,為新石器時代、西周時期遺址。面積約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暴露出紅燒土、灰坑。采集有石斧、鏟、鐮、錛、鏃、刀和陶片。另采集有西周青銅鏃及卜骨等。新石器時代陶片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紋飾有籃紋、方格紋、弦紋、繩紋、附加堆紋;器形有罐、甕、碗、缽、豆、盆及紡輪等;屬石家河文化。西周陶片以夾砂紅陶為主,泥質黑陶次之;紋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詳細]
陰湘城遺址位于湖北省荊州市馬山鎮(zhèn)北約4公里處,為新石器時代古城址。該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中部的一條縱向沖溝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城址東西長約580米,南北殘寬約35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東、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較好,現(xiàn)存城垣寬度一般為10~25米,城垣外有城濠。已發(fā)現(xiàn)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甕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遺跡,城濠內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動植物遺跡和文化遺物。其0土的漆木鉞柄,是目前中國…[詳細]
東周時期古城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高河鄉(xiāng)胡彥貴村南5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為鄂東南極為重要的一處歷史文化古城址,是東周時重要的楚城遺址。據(jù)《湖北通志�古跡�武昌縣》載,馬跡鄉(xiāng)有鄂王城。今鄂王城原隸屬武昌縣馬跡鄉(xiāng),當為文獻所記鄂王城。1982年,黃石市博物館等單位對該城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城址依崗地而建,西南部較高,東北部較低,高出附近地面約5~10米。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詳細]
謝家灣古冶銅遺址位于鐘祥市東橋鎮(zhèn)金店村白果樹灣,東周遺址。面積約3.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暴露出煉銅礦渣。采集陶片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紅陶次之,紋飾有戳印紋、繩紋,器形有盆、豆、罐、鬲、鼎及范、筒瓦、板瓦等。(第三批)…[詳細]
安城古銅礦遺址位于鄖縣安城鄉(xiāng)石箱子村,東周遺址。面積約6萬平方米。洞穴式礦井。洞口開于山頂和山腰,共三個。山腰兩洞相距約200米,與山頂洞口相距約400米。山頂洞口呈正方形,進洞口米處有采礦巷口6個,呈斜坡壯,深約80米,洞穴內高2.5米,寬0.8米;山腰洞深約65米。洞內壁有條狀窩壯采挖痕跡與殘留銅渣。保存基本完好。(第三批)…[詳細]
“楚王城”遺址是我縣一處重要的古城遺址。它坐落在云夢縣城關,總占地面積約2.1平方公里,周長7700米,現(xiàn)存夯土城墻距地表高2.7米左右,城墻內外有護城河,河寬43.6米,古城總體呈東西長、南北寬不規(guī)則長方形,中間一道南北向城垣(即中城垣),將該城一分為二。據(jù)初步考察,古城門按東西南北開設,東城門設在丁字口(又名金子口),面朝曲陽湖,另外三門各有一坡斜對城門,分別為珍珠坡、季堵坡(即現(xiàn)在的睡虎地)…[詳細]
臨沮城遺址位于南漳縣胡營鎮(zhèn)臨沮崗村楊家洲東北,漢代遺址。面積約60萬平方米。采集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有少量泥質紅陶,紋飾有繩紋、弦紋、云紋、壓印紋、方格紋,器形有罐、盆、甕、缸及筒瓦、板瓦等。(第三批)…[詳細]
韓家洲遺址位于鄖縣遼瓦鄉(xiāng)堵河村韓家洲東部,漢代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地表散布泥質灰陶豆、罐及繩紋筒瓦、板瓦等殘片。遺址西部有同期墓葬,曾出有銅壺、鈁及陶鼎、壺、罐、釜等。(第三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