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xiàn)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
時代:明至清地址:中國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瑪坑鄉(xiāng)杉洋村,該殿創(chuàng)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清嘉慶十年(1809年)增建太子亭.該宮坐南朝北,面寬17.27米,深24.38米,總建筑面積為421平方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穿斗式(金柱抬粱式),土木結構.殿前太子亭為三檐歇山頂,頂上有“賜封林公忠平王祖殿”石匾額和建造宮碑,皆為明代遺存。左右為鐘、鼓樓,建筑形式為穿斗式雙檐歇山頂,瓦棟上…[詳細]
時代:明至清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安海鎮(zhèn)海型厝村北的龍山之麓,故名龍山寺,該寺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剎,系1983年國務院確定的142座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也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隋皇泰年間(618-619),初名普現(xiàn)寺,又名天竺寺,俗稱觀音殿。相傳古時該地原有一巨樟,濃蔭蓋地,夜發(fā)祥光,時人崇之。東漢時高僧一粒沙認為這是一棵異樹神木,于是請工匠把它雕成了一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隋越王…[詳細]
大田縣地處八閩中心,東與德化毗鄰,南與永春、漳平接壤,西同永安、三元銜接,北靠三明、沙縣,東北與尤溪交接。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多文化交流、碰撞、衍生、傳播,成為歷史文化交匯中心和中轉站。由于大田特殊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促使元、明時期的先民們夯筑具特色土堡,以抗擊匪寇,此類建筑受到了海內外的密切關注。大田土堡始于宋元時期,盛行于明清時期,其建筑風格的唯一性、構筑體系的獨特性、整體保存的完整性、環(huán)境風貌…[詳細]
時代:明至清地址: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大橋鎮(zhèn)中村,距縣城39公里。臨水宮是一座風格別致的仿唐代宮殿建筑,始建于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后經元明清歷代重修擴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分布國內外各地臨水宮的祖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已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臨水宮是祀典道教女神,海內外公認的“順天圣母”陳靖姑的宮殿。臨水宮依山建筑,紅墻綠瓦,參差錯落,氣勢恢宏;與周圍層巒…[詳細]
清水巖位于安溪縣蓬萊鎮(zhèn)蓬萊山,古稱張巖山,山清水秀,風景幽潔,主峰高海拔767米,常在茫茫霧海行云之中,美如“蓬萊仙境”。清水巖寺宇在蓬萊主峰500米處,為北宋普足禪師首創(chuàng)。寺宇依山而建,背靠獅形龍脈,面臨深壑,遠處文筆三峰拱峙,周遭蓬萊群峰環(huán)合。普足禪師居巖十九年,“造成通泉、谷口、汰口諸橋、砌洋中亭路,糜費巨萬,資于施者”,又建造洋中亭,作為治病救人的義診之所。經十八年募捐創(chuàng)建,巖宇告成。建中…[詳細]
時代:清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平和九峰鎮(zhèn)東門內,城隍是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祭祀的廟神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系明代著名理學家王陽明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創(chuàng)建,清康熙、嘉慶年間兩次重修。城隍廟坐北朝南,面積1400平方米,為四進建筑群,平面呈“中字形”,依地勢北高南低而建,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在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人門…[詳細]
平海天后宮位于平海鎮(zhèn)平海村東至自然村平海天后宮(國家級文保)創(chuàng)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是全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宮殿式原構媽祖行宮,是世界第一座媽祖分靈廟。平海天后宮用108根大杉木柱、支、頂、承、拉、純土木結構的古建筑,俗稱“百柱宮”!肮ぷ中汀辈季,“霸王拳”構造,更體現(xiàn)出她的獨特和原構造型,經中國高級古建專家鑒定,為國家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宮內完整地保留著宋、元、明、清時期的相…[詳細]
時代:清地址: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甘棠鄉(xiāng)漈下村漈下村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是清朝虎將甘國寶的祖籍地。漈下建筑群類型豐富、數(shù)量眾多、規(guī)模較大,沿漈水溪兩岸布局,主要有明城墻、路亭、水井、廟宇、祠堂、古橋等,一般有彩畫、題刻等裝飾,形成一個古建筑群體,構建精美,是傳統(tǒng)古村落公共建筑空間分布與數(shù)量配置的典型代表。村莊坐東朝西,廬舍依山沿溪構筑,整個古村建筑成“臼”字形布局,四面環(huán)山,雙溪夾流,山清水秀,風…[詳細]
藍廷珍府第,位于漳浦縣湖西鄉(xiāng)的頂壇村新城自然村,因府第新建于湖西頂壇,四周建筑猶如城墻環(huán)繞,故有“頂壇新城”、“院城”之稱。是清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于康熙末修建,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師提督、藍廷珍之孫藍元枚的故居,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藍廷珍(1664—1729),字荊璞,漳浦湖西人,官至南粵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曾攝臺灣鎮(zhèn)事,在定策治理臺灣中頗有功績,卒后贈太子少…[詳細]
九頭山漢墓保護范圍:以九頭山漢墓邊沿線為基線,向四周外延10米范圍內。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邊界線為基線,外延20米范圍內![詳細]
亭店楊氏民居亭店位于泉州市南郊,紫帽山麓,這里經濟繁榮,文化教育發(fā)達,風景秀麗,是個著名的僑鄉(xiāng),楊氏宗祠就座落于其間。亭店楊氏創(chuàng)基之始,是在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其始祖入閩后擇居于此,拓荒墾殖,躬農為生。傳至明永年樂間,人口繁衍至千余人。明嘉靖三年(1524)倭寇來犯,族居地宗親被迫-他鄉(xiāng),而當戚光、俞大猷平定倭患后,社會安定,族人乃由各方回祖居地亭店,世代相承,蕃衍至今。亭店楊氏經濟得以繁…[詳細]
時代:清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林氏民居(林路厝)系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市十佳古民居,南安縣委黨校原址,為著名華僑建筑家林路回故里設計興建的民居建筑群。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大厝的創(chuàng)建者林路是當時新加坡著名的華僑建筑家。他承建當時新加坡最宏偉的建筑一維多利亞紀念堂。林路厝主體為宗祠、住宅和書房等4座并列,占地達3000平方米,前有石埕、水榭和水塘。建筑風格以泉州紅磚、硬山頂、四合院…[詳細]
時代:清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鎮(zhèn)延平東路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大批鄭家軍留居寶島墾荒耕田。清朝雍正年間,石井海商鄭運錦建船隊于臺灣開設“勃興行”,發(fā)跡后用銀兩買到“中憲大夫”官銜時,在臺灣采購優(yōu)秀杉木運回石井興建“中憲第”。因其子鄭汝成由貢監(jiān)生授州司馬加五級并誥封中憲大夫,蔭及三代,故稱“中憲第”。南安中憲第總面積7780平方米,白石紅磚圍墻,主體建筑為五進宮殿,附設書院,演武廳,梳妝…[詳細]
時代:清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湖頭鎮(zhèn)湖頭鎮(zhèn)古時為閩南、閩中主要商品交流集散地之一,古代海上絲綢茶葉陶瓷之路東端起點之源頭,明清時期尤為繁榮。“全鎮(zhèn)有二三百處明清古建筑,僅鎮(zhèn)區(qū)片區(qū)就有190多處,其中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有68座,座座都是凝固的詩篇!辟t良祠,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內康熙御書《太極圖說》、《巡子牙河建壩詩》等詩文,雍正《諭祭文》碑刻,是研究康熙書法和清初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詳細]
時代:清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西濱鎮(zhèn)厚豐村。玉井坊,即厚豐鄭氏大厝,系清乾隆貢生鄭孔時所建,所以,又俗稱孔時公大厝。玉井坊坐北朝南,主體建筑為三進制懸山頂石木結構。整個建筑群由一座正厝、一座扶厝、二壁舍、二廂房等組成,計108個房間。占地面積近4485平方米,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建筑群平面呈長方形,由圍墻圈護。是集閩南、客家、江西建筑風格為一體又極富個性的典型閩中鄉(xiāng)土傳統(tǒng)民居。建筑功能十分齊…[詳細]
時代;清仙游文廟位于仙游縣鯉城街道辦城內社區(qū)師范路1號。文廟規(guī)模宏大,明代正殿祀孔子,殿左右的兩廡祀先賢。殿之后明倫堂,堂之東西是日新、時習兩所為師儒講道之處。原來堂前左右廊,繪畫林放至秦冉洎冕服等圖。明代于兩廊后建書齋十間。仙游文廟自遷建今址后,幾經興廢,歷有重修。現(xiàn)廟總占地8000平方米,存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戟門、丹墀、拜臺、大成殿和兩邊廊廡,近年又依舊制復建綽楔門、大埕、泮池、集賢堂、明倫堂等…[詳細]
建甌文廟,即原建寧府學文廟,位于福建省建甌市倉長路163號。現(xiàn)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建甌市博物館所在地。文廟初建年代不詳,應追溯至北宋寶元年間建州立學時,當時學、廟分立。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毀于兵火,紹興二年(1132年)重建時,府學合一。紹興十四年(1144年)毀于水,之后屢毀屢修。明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文廟又毀于火,永樂三年(1405年)重建時遷至今址,F(xiàn)存建筑為清同治八年(18…[詳細]
位于杭永線上龍湖岸邊的稔田鎮(zhèn)官田村,距上杭縣城38公里,水陸交通便利。該祠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孫李夢蘭)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而集資兩萬多銀兩,歷時四年建成的,被譽為“客家第一宗祠”。整個建筑結構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氣勢磅礴,融宮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爐,極具特色,已列入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了眾多的專家學者和游客慕名而來![詳細]
時代:清地址;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乍洋鄉(xiāng)鳳里村鳳岐自然村,距柘榮縣城20公里該宅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內、外兩重圍墻,四周花園,通面闊76米,通進深99.1米,總占地面積7531.6平方米(11.3畝),其中建筑占地面積2391.52平方米。第一級臺基寬56米,深9.5米。單檐磚木構穿斗式硬山頂門樓,三開間。二門為青磚三合土混合結構,三樓牌坊式頂蓋,橫額正面行書“…[詳細]
時代:唐類型:石塔古墓葬及石刻地址:江西省萍鄉(xiāng)市上栗縣上栗鎮(zhèn)楊岐行政村簡介:乘廣禪師塔及塔銘,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建塔立碑,坐落在上栗鎮(zhèn)楊岐行政村。乘廣禪師為唐代高僧,容州(今廣西容縣)人,姓張,十三歲出家,初至衡陽,依天主想公,三十歲,至洛陽從荷澤會公受法。后來到萍鄉(xiāng)楊岐山傳教,始創(chuàng)“廣利禪寺”。唐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乘廣禪師圓寂后,由甄叔禪師住持,在“廣利寺”之右側修建舍利石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