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xiàn)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
時代:宋地址: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據(jù)舊志記載:“太平塔始建于晉咸和間(326-334年),寺前有太平塔,塔前有真武殿,殿后有玉皇閣、石華表!碧剿挥跐撋娇h博物館院內(nèi)以東,塔東、西、南三面毗鄰縣城繁華商賈區(qū),塔北分布著館內(nèi)各展區(qū)。據(jù)《潛山縣志》記載:該塔始建于晉代咸和年間(326-334年),為舒州太平慧勤佛鑒禪師的道場,是一座磚木結(jié)構(gòu)的舍利塔。塔周圍原有的真武殿、玉皇閣、寺及石華表等佛教建筑今已…[詳細]
時代:宋地址:安徽省宣德市廣德縣城迎春街北側(cè)。天壽寺塔初建五層。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為火焚,元符三年至崇寧四年(1105年)重修建成七級浮屠,體形高大,屬江南樓閣式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挑檐竄角,角懸風(fēng)鈴,高31.34米。明萬歷35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兩次修葺。光緒26年(1900年)毀于火,僅存磚砌塔體。1983年10月,發(fā)現(xiàn)一“地宮”!暗貙m”為磚砌直口坑,深110厘米…[詳細]
位于歙縣城西練江南岸西于山,此處原有10座寺廟,其中長慶寺旁于1119年建有一塔,即長慶寺塔。今寺毀塔存。該塔歷代均有修葺。介紹長慶寺塔(又稱十寺塔),于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由歙縣黃備人張應(yīng)周捐善修建,距今已有近九百年歷史。長慶寺塔為密檐式的實心七級方塔,磚石結(jié)構(gòu),塔體平面近方形,底層平面每邊5.28米,高23.l米;塔基為臺式基,用石砌成上下五層方形須彌座,束腰高66厘米,有間柱、角柱;塔…[詳細]
仙人塔地處霧靈山前坡的仙人塔景區(qū),位于海拔1400米左右的“V”型山谷之內(nèi),溝谷兩側(cè)山崖陡峭,崖高均在百米之上。云里霧中,時隱時現(xiàn)地冒出一座獨秀奇峰,她從山巒中突兀拔地而起、挺拔向上。猶如破空利劍,又似擂鼓神槌,更似一峨冠博帶、信步山間的得道夫子,吟誦著霧靈山的“奇、險、秀、”;猶如南天玉柱,又似定海神針,穿云刺霧,傲視蒼穹,更像一位凜凜仙人,圍柔紗、系銀帶,指點霧靈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云消霧散…[詳細]
程大位故居坐落在市內(nèi)前園村,始建于明弘治年間,距今已490年歷史,幾經(jīng)原樣修繕,現(xiàn)辟為旅游景點,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程大位(1533~1606),字汝恩,號賓渠,屯溪區(qū)屯光鎮(zhèn)前園村人,明代著名數(shù)學(xué)家、珠算發(fā)明家。故居坐落在屯溪區(qū)率口渠東,占地540平方米,建于明正德年間。宅第主樓坐北朝南,三開間兩進(俗稱“一脊兩堂”),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門樓里外挑檐,曲梁斗拱,馬頭山墻。西側(cè)為把祖樓,五開間,倚主樓…[詳細]
時代:明地址:位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東洲鄉(xiāng)黃村祠堂名。明嘉靖年間進士黃福所建。規(guī)模宏偉,氣勢壯觀,大問問樓有七層斗拱。脊高12米,進深51米,通面寬15.5米,前后共四進,依次為門樓、門屋、享堂、寢樓,每進庭院兩側(cè)均有側(cè)廊相連。但門屋前增建有門樓,寢樓后又加一天井,并在后天井的垣墻上做假門樓,在縱軸線上形成進深為五進的格局。占地面積790平方米。該房門樓上嵌有木匾一塊,-進士第三個大字。整座建筑有…[詳細]
時代:明地址: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城東南6公里的金山鄉(xiāng)后沖。清同治年間重修法云寺碑載:“潛北后山寺,又名法云寺,浮屠七級,建于晉咸和年間(326—334年)。咸豐之際,劫火四起,塔存而棟宇皆毀……”。重修的法云寺于1958年拆毀,F(xiàn)存的古塔,為本縣最高的佛教建筑。塔為四方形七級,通高28米,飛檐斗拱,屬樓閣式建筑;塔基寬3.5米,高1.35米,為條石砌成。中有塔心室,中空至頂,每層每面砌有10個磚雕…[詳細]
文廟,位于歷史文化名城桐城市老城區(qū)的廣場北端。此廟系悠久豐厚的桐城文化的標(biāo)志,飲譽海內(nèi)外的“桐城派”的象征,古代寺廟建筑的經(jīng)典,江淮之際的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1985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桐城,系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制。古縣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遠古祖先曾在這里留下各種歷史見證的,歷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詳細]
時代:明至清地址:安徽黃山市歙縣三陽鎮(zhèn)葉村。洪氏宗祠位于歙縣三陽鎮(zhèn)葉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大修擴建,光緒二十三年(1887年)再次重修,又名“敬本堂”、“世光第”,坐北朝南,面闊18米、進深30米,建筑面積540平方米。該祠背山面水,前有廣場,為三進五間二天井的格局,由門坊、享堂、寢堂和門廊、兩廡組成,結(jié)構(gòu)完整,保存良好。門樓磚砌,四柱三間五樓式,檐下施…[詳細]
時代:明至清地址: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瀛洲鄉(xiāng)龍川村奕世尚書坊和胡炳衡宅位于績溪縣瀛洲鄉(xiāng)龍川村,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歷代多次維修。奕世尚書坊為仿木石構(gòu)牌坊,三間四柱五樓,高10米,寬9米,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為紀(jì)念明代戶部尚書胡富(1454~1522年)和兵部尚書胡宗憲(1512~1565年)而立。主體結(jié)構(gòu)由四根主柱、四根定盤枋和七根額枋組成,南北兩向各有抱鼓石護之![詳細]
古城西大街中段,有一座北向南的宏偉古建筑群,這就是俗稱“黌學(xué)”的孔廟,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據(jù)《壽州志》記載:此建筑始建于唐,元代由城東南隅移建于此。占地面積達二萬平方米,有坊、閣、殿堂等大小建筑物三十處。飽經(jīng)滄桑的孔廟,雖占地面積有所減少,但主要建筑物如大成殿、明倫堂等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特別是近年來經(jīng)國家撥款維修,面貌一新,接待四方游客。第一進院前是牌樓式的“泮宮”、“快睹”、“仰高”三坊,斗…[詳細]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壽縣城內(nèi)西南隅,有“華東第一清真寺”之稱,寺院東西長128米,南北寬44米,中軸線為三進重院,占地5632平方米,建于明天啟年間,由正門、二門、正殿、后殿、邊廂、垣墻組成,大門兩側(cè)設(shè)偏門,立體建筑無像寶殿為兩殿一體結(jié)構(gòu),仿故宮太和殿造型,寺房49間,建筑面積936平方米,角柱、廊樁為凹式梅花柱,殿內(nèi)柱墩呈鼓形,上下刻有蓮花瓣,鐫刻精細,殿頂筒瓦疊覆,錢脊蔓紋,整個建筑為歇…[詳細]
時代:明至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陵陽鄉(xiāng)所村。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為徽派祠堂式建筑,初建于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該建筑呈長方形,坐北朝南。通面闊五開間共16.5米,進深三大進,共71.6米,占地面積1173平方米。每進以走廊、廂房、天井相屬,嚴(yán)謹(jǐn)有致。正面是高大門坊,坊作四柱三樓式,正中匾額楷書陰刻“積善流芳”4個徑尺大字,枋額間磚塑浮雕的內(nèi)容為古代戲劇情節(jié),底座是大理石雕的…[詳細]
棠樾古民居位于歙縣城西南7.5公里處的鄭村鎮(zhèn)棠樾村,古民居為明清時期所建,主要建筑介紹如下:欣所遇齋及存養(yǎng)山房:清嘉慶年間建,為清兩淮鹽運總商鮑志道之弟鮑啟運故宅“遵訓(xùn)堂”的偏廳,分為南、北兩部分,南為欣所遇齋,北為存養(yǎng)山房,中間用一屏大型花墻相隔,總占地面積418.8平方米。皆為二層樓房。書齋三開間,樓下為廳,匾額為清書法家胡長庚篆書。山房亦為三開間,前有較寬敞庭院,東邊有過廂,可與書齋相通,匾…[詳細]
祗園寺位于九華山東崖西麓的迎仙橋東,為九華山四大叢林(祗園、東崖、百歲、甘露)之首.祗園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723年),原名“祗樹庵”。清康熙年間(1662-1723年)為化城寺東序寮房.嘉慶年間(1796-1820年)祗園寺住持乏人,庵將傾頹,諸山長老議定迎請禪居伏虎洞二十多年的隆山和尚(1757-1841)來山住持.隆山率弟子大根等人在祗園寺聚眾說法,開壇授戒,大興土木,重建殿宇,…[詳細]
時代:明至民國地址: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上莊古建筑群主要包括胡適故居、胡適私塾、胡傳舊居、胡壽基宅、敦履堂、胡開文舊居和胡開文紀(jì)念館等古建筑。其中胡適故居建于清代,是胡適童年-及青年返鄉(xiāng)完婚的住宅,胡適先生在故居內(nèi)前后-了11個春秋;胡適私塾建于晚清,前后兩進,是胡適幼年接受啟蒙教育的地方;胡傳舊居建于清代早期,是一進三開間廳式建筑,是胡適父親胡傳出生和-的老宅;胡壽基宅建于晚清,是一棟集書法與雕刻…[詳細]
化城寺建于高山盆地,南對芙蓉峰,北倚白云山,東鄰東崖,西接神光領(lǐng)嶺,四面環(huán)繞如城,古人有“內(nèi)外峰圍涌玉蓮)之稱。每當(dāng)紅日西沉,白云歸岫,蒲牢一擊,鯨鏗徐應(yīng)。這就是九華山十景之一的“化城晚鐘”;撬略写箸娨豢,重約萬余斤,但已毀于兵燹,F(xiàn)存的一口洪鐘,重約兩千余斤,高一丈有余。此鐘鑄造精美,體積超群,音質(zhì)悠揚洪亮,以手輕叩即可聽到清脆悅耳的微微響聲,用槌撞之,則甕聲宏亮高揚,由近及遠慢慢在山谷中…[詳細]
地藏菩薩真身所在—九華山月身寶殿,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稱地藏塔,而九華山是與金地藏,金喬覺的名字分不開的。金喬覺(696-794);系新羅僧人,俗稱金地藏,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國王金氏近族。相傳其人“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靶拇榷矏,穎悟天然!24歲時,削發(fā)為僧,攜白犬“善聽”,從新羅國航海來華。初抵江南,卸舟登陸,經(jīng)南陵等地上九華。相傳九華山原為青陽縣居士閔讓…[詳細]
安慶南關(guān)清真寺始建于明成化五年,為明世襲驃騎將軍馬義所建。于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全寺規(guī)模宏大,結(jié)構(gòu)精巧,金碧輝煌,是全國一百個重點清真寺之一。無像寶殿的面積;高度和精致程度在長江沿線的宗教殿宇中罕見,有“萬里長江第一殿”之譽。—贊頌歸于安拉!南關(guān)清真寺座落盛唐山麓,正門在清真寺街,面向城墻(現(xiàn)城墻已拆)。早先從城墻上望去可見殿脊起伏,白墻黑瓦很是壯觀。寺院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進寺門繞過隔門(“文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