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
慈云寺塔座落在吳江市震澤鎮(zhèn)。震澤,是太湖的古稱,鎮(zhèn)以湖名,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個終年流淌著運河水的小鎮(zhèn)上,文物古跡遍布,其中,最為知名的是慈云寺塔。?慈云寺塔位于禪寺山門內庭院中,開門見塔,仰視塔頂,高聳入云,令人肅然起敬。??慈云寺塔,是一座磚身木檐的樓閣式塔,六面五級,總高38.44米,塔底層有?回廊,每邊長7米。?慈云寺內部建筑有其獨道之處。慈云寺塔的塔剎建造精美、比例適度,塔剎約塔高…[詳細]
狼山廣教禪寺時代;明至清地址: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南郊的狼山在中國佛教史上,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廣教寺建于唐總章二年(669年),是一座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剎。據《通州志》記載:唐總章二年,由上即建大雄寶殿、殿閣、方丈室,山在巨浸中,設舟以濟,號慈航院,后改廣教寺。狼山奉祀的開山師祖是僧伽,又稱狼山大圣。傳說當時狼山為白狼精占踞,大圣菩薩僧伽與白狼精斗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詳細]
周王廟,又稱“英烈廟”、“周孝侯廟”位于宜興市東廟巷東端,門外廣場寬三十余米長六十余米,中間有立坊,南端是廟門,北端有周處事跡的浮雕照墻。立坊上“千秋風范”是宜興籍著名書畫家吳冠中所寫,廟門上“周孝侯廟”四個大字則是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的墨寶。周王廟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王廟是祭祀西晉平西將軍周處的祠廟,也是宜興目前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祠廟,有宜興第一廟之稱。相傳周王廟始建于東晉初年…[詳細]
日涉園時代:明至民國地址:江蘇泰州海陵南路436號喬園賓館內該園建于明萬歷年間,為太仆陳應芳的私人住宅園林。日涉園其名源于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園日涉以成趣”之語意,F在的泰州人又多稱之為“喬園”,因為此園曾一度被兩淮鹽運使喬松年占有,故有此稱。日涉園是蘇北地區(qū)現存的最早的古典園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1500平方米,現有山響草堂、因巢亭、綆汲堂、松吹閣等房屋建筑,分為前后兩園,布局小巧玲…[詳細]
隆昌寺位于湯山鎮(zhèn)北約2公里的寶華山上。寶華山,因盛夏季節(jié)黃花滿山而得名,周圍36座山峰似36片蓮花瓣,隆昌寺如蓮房一般端坐其中。山間云霧縹緲,溪連流水叮咚,一年四季,松柏常青,確是一方非同尋常的佛教勝地。隆昌寺,又稱寶華寺,始建于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最初是梁代高僧寶志和尚在此結庵傳經,故名寶志公庵。寶志即民間傳說中濟公和尚的原型。明神宗敕賜大藏經及“護國圣化隆昌寺”的名稱,于…[詳細]
瀏河天妃宮,又名“天妃靈慈宮”,俗稱“娘娘廟”,為我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遺跡。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移建于現址。據文獻記載,瀏河天妃宮同湄洲媽祖廟、泉州天后宮、天津天后宮一起被統(tǒng)稱為大陸元代“四大媽祖廟”。瀏河天妃宮因此成為江南地區(qū)最古老、最負盛名、最具獨特歷史價值的媽祖廟。據史料記載:當年鄭和七次下西洋都在這里祭拜媽祖,以祈求海上的平安,…[詳細]
在江蘇南京市水西門內。相傳該處原為吳王夫差所筑之冶城,晉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宮,五代吳王楊溥于其地建紫極宮。宋大中祥符(1008~1016)間,改名祥符宮,續(xù)改天慶觀,元朝元貞(1295~1296)年間,改額玄妙觀,尋升大元興永壽宮。南京朝天宮是江南現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筑群。位于南京市中心的西南面。古代稱治山,因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此冶鐵鑄劍,后歷代帝王多在此建寺廟宮殿。明洪武年間(1…[詳細]
近園位于長生巷常州賓館內,系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進士楊兆魯(官參議、江西提學)所建。康熙六年(1667年)因病還鄉(xiāng),于其舊居注經堂后買廢地0.43公頃,掘地堆山建造園林,歷時5年建成。自認“近乎園”,故名近園。園中西野草堂,可宴請賓客。園南建“見一亭”,亭前疊石作假山,后作小臺,種植牡丹數種。折向西,可達竹林深處,題名為“藥欄乘興”,左有“天香閣”,右有“安樂窩”書齋,臨池有“得月軒…[詳細]
楊柳村民居群時代:清地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湖熟鎮(zhèn)楊柳村楊柳村地處外秦淮河平原,全村居民1348人,村莊依山傍水,北靠馬場山,前臨楊柳湖,富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楊柳村始建于明萬歷七年(1579年),村莊一個個自成體系的獨立宅院又名為“堂”,各堂的名稱是:翼圣堂、翼經堂、四本堂、樹德堂、思承堂、禮和堂、酌雅堂、安雅堂、崇厚堂、序樂堂、居易堂、天樂堂、映雪堂、祖耀堂、文光堂。原來的宅院之間閭巷,…[詳細]
時代:清地址: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蘇州織造署是“江南三織造”之一。198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百年名校的江蘇省蘇州十中,這里曾是蘇州織造署的西花園,為皇帝行宮后花園。當年康熙帝六下江南,祖孫倆在蘇州均駐蹕西花園?椩焓共芤ú苎┣圩娓福┲冈鵀榭滴醯廴槟福芤啄暌苍雽m陪康熙讀書。蘇州織造署西花園長期作為行宮,實際上已經是皇家園林了。園內…[詳細]
時代:清地址: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鳳凰鎮(zhèn)恬莊北街楊宅為清朝乾隆初期所建。由榜眼府、楊氏南宅和楊氏孝坊組成。自2006年開始,市鎮(zhèn)兩級政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復,修復后的三處古建筑占地面積5581平方米,建筑面積為4132平方米,為傳統(tǒng)明清建筑中的典型代表。相傳唐宋興盛之極的河陽古鎮(zhèn)在宋末元初突遭兵戮,數千間房屋毀于戰(zhàn)火。古鎮(zhèn)鎮(zhèn)民看中河陽山東麓約二公里外一條叫“奚浦塘”的小溪,舉族遷徒至小溪兩…[詳細]
燕園,時代:清地址: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古城區(qū)新峰巷該園至今已有220多年歷史,是常熟古典園林中存世時間最長、格局保存最為完整的私家園林之一,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燕園自1982年起陸續(xù)修復,當年對園中三嬋娟室、佇秋簃等景點按原有布局進行了重建,于1984年上半年竣工并對外開放。1998年6月,燕園實施第二期修復工程,于2000年10月竣工,歷時3年,共投資200萬元,對燕…[詳細]
衛(wèi)道觀前潘宅即禮耕堂,位于平江路衛(wèi)道觀前,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此宅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徽商潘麒兆所建。占地6700平方米,建筑面積7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五路六進,后通混堂巷,規(guī)模龐大,屋宇高峻,裝修精致,現狀尚稱完整。中路建筑偏西,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及三進樓廳。大廳原有“禮耕堂”匾額,系硬山造,面闊五間17米,進深13.7米,臺基為花崗巖鎖口石加側塘石,高55…[詳細]
敬業(yè)堂俗名“沈廳”,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沈萬三后人沈本仁建成,共七進五門樓,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大小一百多間房屋,為典型的“前廳后堂”的建筑格局,前部是水墻門,供?看、洗滌之用;中部是墻門樓、茶廳、正廳,為接送賓客,辦理婚喪事及議事之處;后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后廳,為生活起居之處。前后樓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過道閣連接,形成一個大的“走馬樓”。整個建筑規(guī)模宏偉,布局嚴謹,雕飾華麗…[詳細]
時代:清地址: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鎮(zhèn)五龍路口在古代,蠶神有著重要的地位,漢族勞動人民為了向蠶神表示敬仰,并表達蠶農對來年豐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蠶農們對蠶神進行祭祀,并衍生出許多風俗。先蠶祠是漢族古典廟堂式建筑,正面門樓飛檐斗拱,氣勢軒昂。旁側是八字形清水磚壁,樸素雅潔,再前過柵門是小廣場,原是香客集散處。三座拱門正中豎匾為祠名,兩側上方分別書寫“織云”和“繡錦”是為當年盛澤絲綢業(yè)繁榮的寫照。過…[詳細]
耕樂堂,位于西柳圩,陸家埭中段,朝東面河,系明代處士朱祥所建,由時任南京國子監(jiān)學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記。朱祥,字廷瑞,號耕樂。堂名取其號。朱祥曾因協助江蘇巡撫周文襄公,修建寶帶橋有功,授予他官職,朱祥不愿為官,決志歸隱,引疾家居,一時達官敬重之。周文襄公、吳匏庵、趙半江、莫鱸鄉(xiāng)俱有贈詩,莫又為之記。晚歲益遺世務,日與鄰翁野叟徜徉山水間。耕樂堂是傳統(tǒng)的前宅后園布局,前宅由門廳、正廳、堂樓,后園由荷花池、…[詳細]
學政試院時代:清地址: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qū)泰州的“學政試院”,也就是過去考秀才的場所。試院為一大的古建筑群,大門前有一座青磚砌成的高大照壁,“學政試院”四個端莊厚重的金色大字在陽光下更外奪目。燦燦的光輝,仿佛是千年前的儒家思想仍在閃耀它的光輝;照壁背面是青石浮雕《觀榜圖》細細看來有趣極了,榜前簇擁的觀榜者,有老有少,他們在尋找著自己或他人的名字。不用說,笑逐顏開者定是那金榜題名的人,而名落孫山者則顯…[詳細]
時代:清地址:位于江蘇省江陰市區(qū)南街該園占地七畝有余,為邑人陳式金于清咸豐四年(1854)就宅旁隙地所建,本名適園,俗稱“陳家花園”。江陰陳氏系江陰望族,陳式金本為山水畫師,巧于園林構思,謂無意為園而適成之,故名適園。部分毀于庚申兵燹。其子陳曦唐(字燮卿),光緒丙戌進士、工部主事,亦善山水花卉翎毛。倦歸故里后,以10年時間補廊培屋,移樹浚池,為園增色。日軍侵占江陰,適園曾遭破壞。解放后,迭經人民政…[詳細]
史可法墓在揚州市廣儲門外街24號梅花嶺畔。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崇禎進士,南明大臣,抗清名將,初為西安府推官,后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崇禎十七年(1644)明亡,南明弘光政權建立,以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督師揚州。順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圍困揚州,他拒降固守,城破被執(zhí),不屈而死。嗣子副將史德威尋遺骸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嶺下,實現他生前的遺愿。清初曾建祠于大東門外,后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