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xiàn)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
舞鋼市冶鐵遺址群,包括許溝、溝頭趙、翟莊、圪鐺趙、石門郭冶鐵遺址和尖山古采礦遺址六處。許溝位于舞鋼市尹集鎮(zhèn)梁崗村許溝自然村南,面積1萬平方米。是從戰(zhàn)國到西漢年間的綜合治鐵鑄造場地。溝頭趙位于舞鋼市武功鄉(xiāng)田崗村溝頭趙自然村內。翟莊位于舞鋼市楊莊鄉(xiāng)陡溝村翟莊自然村南,面積8000平方米,龍泉河經遺址南部,是利用龍泉水淬火的冶鐵遺址。圪鐺趙位于崗店鎮(zhèn)馬莊村圪鐺自然村西50米,面積6000平方米。在石門郭…[詳細]
韓都宜陽故城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韓國的早期都城,位于今宜陽縣城西25公里的韓城鎮(zhèn)東側,是當時韓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中心。該遺址規(guī)模巨大,布局完整,結構嚴謹,保存完好,出土文物豐富,是東周時期韓國歷史沿革的客觀見證,對于研究當時的政治制度、經濟水平、建筑藝術、喪葬習俗、社會風俗以及古代都城發(fā)展史都具有重要價值。宜陽韓城,有一座戰(zhàn)國都城遺址沿著宜陽縣韓城鎮(zhèn)城角村村道向東走,可以看見一條南北走向、…[詳細]
漢霸二王城位于滎陽市東北約17公里的廣武山上,兩座城址中隔鴻溝,遙遙相對,這就是秦漢之際,劉邦與項羽對壘所筑的東、西廣武城。西城為劉邦所筑,稱漢王城;東城為項羽所筑,稱霸王城。二城中隔廣武澗(一說即戰(zhàn)國時期的鴻溝),澗深200米,寬100米,南北走向。二城之北緊靠黃河,形勢險要,F(xiàn)存的漢、霸二王城,由于黃河的不斷沖刷侵蝕,早已失去原貌,特別是二城的北墻已塌入水中。二城夯層基本相同,均系平夯,用土呈…[詳細]
時代:西漢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是西漢時期的古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較早的具有重要軍事作用的重要關隘,也是對東西方文明交流有著重大意義的絲綢之路的第一關,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經濟、文化、軍事以及絲綢之路等方面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處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2000年9月25日,漢函谷關被河南省人民政…[詳細]
時代:漢中國漢代冶鐵和制造鐵器工場的遺址。位于河南鞏義市鐵生溝村。是已知的漢代冶鐵遺址土物最豐富的一處。年代約當西漢中晚期至東漢。遺址中發(fā)現(xiàn)煉爐(高爐)、鍛爐、炒鋼爐、退火脫碳爐,以及烘范窯、配料池、房基、鐵器、鐵范、鐵料、耐火材料和建筑材料等。附近有多處古鐵礦坑道。研究表明,這里是一處冶煉生鐵、鑄鐵、脫碳退火(柔化處理)、制造鐵器的綜合性工場,生產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煉鐵、鑄造、脫碳退火;或煉鐵、鑄錠…[詳細]
時代:漢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永城市芒碭山的主峰上發(fā)掘的一處漢代大型建筑基址。遺址地處西漢梁王墓群的中心,是一處以石、木結構為主的建筑,有可能是一處非常重要的祭祀場所。此建筑保存有平面近方形的石臺基,南北長33.5、東西寬31.5米,面積為1055平方米,其東部已遭破壞。臺基四邊用鑿制規(guī)整的條石壘砌成石墻,中間為原始巖體,頂部為夯土。建筑基址發(fā)現(xiàn)時頂部夯土已被推掉,裸露出巖體,臺基四周…[詳細]
柘城故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城關鎮(zhèn)北舊湖內,南到幸福街,北鄰北環(huán)路,東靠黃山路,西到看守所,距柘睢公路約300米,距余河坡150米,疊壓著從新石器時代至明代的文化遺存,總面積達288萬平方米,是豫東地區(qū)文化內容最為豐富的遺址之一。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柘城故城的城池呈長方形,東西長1800米,南北…[詳細]
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公園位于許昌市區(qū)東南18公里張潘鎮(zhèn)古城村,原系西周時許國都城。后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于此。漢許都故城分內外兩城;內城系皇城,圍九里一百二十九步,有皇宮、御苑、相府等;外城蜿蜒起伏,狀若小丘,環(huán)抱內城;食俏髂嫌缬胸剐闩_,高15米,廣200米,是漢獻帝祭天地之壇。漢魏故城遺址公園,主要是以原遺址為依托,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以觀賞遺址原貌為主,建設具有漢魏風格的標…[詳細]
沙門城址地處黃河故道,位于延津縣西北榆林鄉(xiāng)沙門村東北2公里,東南距延津縣城約18公里,西距新鄉(xiāng)市區(qū)約20公里,南距現(xiàn)在的黃河約35公里。歷史上延津縣長期位于黃河南岸,屬開封府。宋金時期,沙門城址是由開封北上衛(wèi)輝府的水陸交通要道,北宋時稱為宜村,為黃河南岸一處重要的渡口。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八月,黃河向南改道,宜村改處黃河北岸。據(jù)《金史·地理志》等文獻記述:“衛(wèi)州,……貞祐二年(公元12…[詳細]
時代:隨至宋隋唐大運河商丘碼頭遺址坐落在商丘市睢陽區(qū)商柘公路與105國道之間,北岸占地約24.5萬平方米,南岸占地約24.8萬平方米。隋唐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fā)展,宋州睢陽城(今商丘)就是依靠著大運河逐漸繁榮起來,使商丘成為隋唐宋時期繁華的商業(yè)大都會。隋唐大運河是我國隋代開鑿的一條舉世聞名的人工河,開挖于公元605年,全長2700公里,在商丘境內長約200公里。隋唐大運河商丘段在隋唐…[詳細]
時代:唐至元位于聞名遐邇的道教圣地石堂山腳下。鄧窯又名大石窯,大窯店,為宋代北方汝窯系瓷窯。以大窯店村為中心,北起土槽溝,南經店房、水溝、白楊至上莊村,在這個狹長地段上,散存著成堆的窯具、瓷片、殘窯壁和燒土塊等,面積達1平方千米。遺址宋代為鄧州所轄,故名鄧窯。鄧窯遺址為北宋著名瓷窯之一,是北宋時期中原地區(qū)的重要窗口之一,面積大,遺物豐富,不僅對研究古代瓷器有著重要價值,而且在歷史、藝術等方面都有很…[詳細]
時代:唐宋密縣瓷窯遺址,位于新密市城區(qū)西南,原密縣老城西門外。遺址地處南北走向的菜園溝河兩岸,李公惠政橋橫跨其上,橋北稱碗窯溝,橋南稱菜園溝。在河溝兩側斷崖上,都暴露出窯具和瓷片的堆積層,尤其是橋南河溝東側更多,堆積層一般厚1—3米。在兩側斷崖上,還發(fā)現(xiàn)了一座殘窯址,窯壁用土坯筑成,已燒成磚紅色;澄水池2個,為礓石砌成灰色光滑硬池面。遺址南北長1080米,東西寬200—300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詳細]
時代:北宋宋陵采石場:宋陵,即宋代皇陵,位于西京鞏縣(今鞏義市)境內。以今芝田鎮(zhèn)為中心,南北15公里,東西10公里。在此范圍內,按照埋葬的先后順序,可分為五大陵區(qū),即西村陵區(qū)、蔡莊陵區(qū)、孝義陵區(qū)、八陵陵區(qū)、回郭鎮(zhèn)陵區(qū)。宋陵所用石材,多取自今偃師市南部山區(qū),F(xiàn)存的宋陵采石場遺址,位于大口鄉(xiāng)四道溝溝口附近的二條山谷內,谷內石壁上,可以看到因采石所造成的斷面以及大大小小的采石坑。另刻有采石題記六處,字跡…[詳細]
嚴和店窯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蟒川鎮(zhèn)嚴和店村,分布在蟒川河西岸、北岸,窯址東西475米,南北555米,面積約263625平方米。該窯址始燒于北宋早期,北宋晚期達到鼎盛,元代時仍在生產。1950年、1956年、1958年、1964年國家古陶瓷專家陳萬里、馮先銘、葉喆民先后到嚴和店窯址進行多次調查;1985年、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曾先后兩次到該窯址進行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窯址內文化層厚達2—…[詳細]
長陽人遺址位于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大堰鄉(xiāng)鐘家灣村,距長陽龍舟坪縣城45公里,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于這里,“長陽人”的發(fā)現(xiàn),證明在遠古時期,長陽境內就已有人類生存活動。遺址為一海拔約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約2米,闊約6米,平面呈不規(guī)則狀;闯蕛蛇叿植贾畡,一左一右,一個傾斜,一個稍平直。1956年以來先后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人類上頜骨和牙齒及共存的古脊椎動物等化石,其中“長陽人”化石是在較傾…[詳細]
梅鋪猿人遺址位于鄖縣梅鋪鎮(zhèn)杜家溝村寨梁子山北麓的龍骨洞內,洞穴的北面100米有滔河,距白梅公路約20米。屬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洞內容積約200立方米,堆積厚約3.4米,其中含化石堆積厚約0.5~2.5米。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70年。1975年中國科學院古嵴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發(fā)掘,采集1枚人牙化石,發(fā)掘出土3枚人牙化石;一件打擊痕跡清晰的石核;二十多種伴生動物化石,主要有嵌齒象、桑氏鬣狗、獼猴、大熊…[詳細]
黃龍洞遺址位于鄖西縣西北方向30千米處的香口鄉(xiāng)李師關村六組,距香口鄉(xiāng)8千米。洞穴處于秦嶺東坡南段丘陵山地,為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洞口前有大水河。洞口高出河面約7米。洞穴后部是黃龍山。洞口面向東北,寬約27.8米,高11米,海拔高度為601米。遺址于1984年發(fā)現(xiàn),2002年、2003年湖北省考古所等單位進行了調查和復查。2004~200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嵴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進行…[詳細]
桂花樹遺址位于松滋市大溝口村、松滋市與公安縣交界的王家大湖南部的臺地上,遺址呈長方形,面積54,000平方米。該遺址于1974年發(fā)現(xiàn),同年湖北省博物館等進行試掘。文化堆積厚達2.5~5.5米。文化內涵以大溪文化為主。石器采用了切割、鉆孔等技術,器形規(guī)整,有鏟、斧、錛、鑿、雕刻器等。陶器數(shù)量多,器形有鼎、碗、缽、簋、盤、豆、罐、甕、壺、雙腹杯、直筒瓶、器蓋、器座等。部分紅陶器器表或上部施有深紅色的彩…[詳細]
葉家廟遺址位于孝感市孝南區(qū)朋興鄉(xiāng)葉家廟村和七份村,遺址地處澴水中游,遺址的西北角便是澴水故道。遺址平面呈長方形,面積達56萬平方米。遺址于1980年發(fā)現(xiàn),200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考古勘探、發(fā)掘。遺址(城址)北部城垣保存較好,城垣殘高3~4米,城垣寬30米左右。城內保存有南北向、高出周圍地面2~8米的臺地。城垣以堆筑為主。西城垣中部有一明顯的缺口,寬15米左右,應為城門。城垣外發(fā)現(xiàn)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