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寺位于安寧溫泉西側(cè)1千米,地處龍山東麓。寺南有珍珠泉,北接“三潮圣水”,坐西向東,俯瞰螳螂川,與“天下第一湯”遙遙相望。曹溪寺建于宋代大理國時期,寺內(nèi)建筑現(xiàn)存大雄寶殿、后殿、鐘鼓樓等。曹溪寺乃具有宋代建筑風(fēng)格的古寺,這是上世紀(jì)40年代初,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游寺的觀感。該寺大殿正面“西方三圣”(阿彌陀佛中坐,觀音、大勢至兩菩薩左右脅侍),壁后“華嚴(yán)三圣”(釋迦中坐,文殊、普賢脅侍)木雕像,1956年…[詳細]
秀山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h城南。秀云山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譽。相傳漢之田勾町王毋波始在此辟山林、建古剎、立亭園。千百年來,經(jīng)通海節(jié)度使、大理國王段思平等歷代的擴建修繕,文人學(xué)士、百姓官宦的愛護與完善,遂成為林木豐茂、文采斐然、遐邇聞名的游覽勝地。主要包括:涌金寺、清涼臺、玉皇閣、普光寺、三元宮、土主廟(田勾町王廟)、萬寺宮和白龍寺,山內(nèi)生長著宋柏,元杉、明玉蘭、茶花,也被稱為秀山“四絕”![詳細]
指林寺位于建水縣城建中路(現(xiàn)臨安路)西段,文廟以西,被譽為“臨安首寺”。民間素有“先有指林寺,后有臨安城”(建水古稱臨安)的說法。據(jù)碑刻記載,早在宋代大理國統(tǒng)治此地時期,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常見一只鹿出沒其間。一天,有人逐鹿至林中,鹿忽不知去向,只有一異人前來,指著森林對眾人說:“鹿居此久矣,汝輩為何取它?”言畢,亦復(fù)不見。眾人皆驚詫,以為遇到神人仙鹿,便立小廟,繪塑神像以祀。許愿求神者認(rèn)為靈驗…[詳細]
寶山石頭城位于麗江城北110公里的金沙江峽谷中,因百余戶人家聚居在一座獨立的蘑菇狀巨石之上而得名。麗江寶山石頭城納西語稱為“拉伯魯盤塢”,意為“寶山白石寨”,城內(nèi)瓦屋鱗鱗,巷道縱橫,麗江納西族居民辟巖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隨勢打成,古樸自然,奇絕無窮。麗江寶山石頭城三面皆是懸崖絕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僅有南北兩座石門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險之城。寶山石頭城建于元朝到元年間(公元1277--1…[詳細]
安寧文廟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安寧連然鎮(zhèn)。安寧文廟大成殿為元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始建于公元1337年,雖經(jīng)多次重修,留下了許多清代的建筑模式,但主體構(gòu)筑依然是原裝的。2002-2003年重修,修復(fù)一新的文廟宏偉壯觀,院中的參天古木遮天蔽日,一株有三百多年樹齡的金桂花樹芳香四溢。在這遠離孔子故鄉(xiāng)千里之遙的邊遠小鎮(zhèn),孔圣人再次得到了人們的無尚崇敬。剛剛塑好的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塑像栩栩如生。為孔子及弟子塑像在云南省極…[詳細]
州城文廟武廟位于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園1494年),明嘉靖、清康熙、雍正、嘉慶、光緒年間曾多次修復(fù)和添建,在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州城古鎮(zhèn),形成了一個氣勢恢宏的建筑群,充分表現(xiàn)出了這里豐厚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文廟坐東向西,供奉的是孔子等古代的學(xué)者先賢。文廟面對筆架山,為一進四院,由照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后宮(又稱崇圣祠)及南北兩院、名宦鄉(xiāng)祠等建筑呈梯形建造構(gòu)成。整座建筑風(fēng)…[詳細]
真慶觀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區(qū)白塔路與拓東路交叉路口。明永樂初年,道教長春派創(chuàng)始人,謫滇“高道”--劉淵然,即居此觀闡道。劉淵然(1351年~1432年),江西贛縣人,道號體元子,道行高深,明洪武間朱元璋召至師宗,賜號高道。永樂初年任道錄司右、左“正一”管道教事。嗣因得罪權(quán)貴被謫至昆明。在龍泉觀闡教。其門徒“殆百余人”。門徒中蔣日和、邵以正是名聞全國的“高道”。其中,邵以正是昆明人,號止止道人,…[詳細]
姚安龍華寺,俗稱-寺,位于姚安縣城北12公里的光祿鎮(zhèn)西山麓。西山形如游龍盤旋,山仞重巒突兀,此山民間稱龍華山。龍華山,郁郁蔥蔥,栗樹、茶樹、菩提樹、蒼松翠柏,競相聳立,高峻挺拔,龍華寺就在險峻的叢林之中。龍華寺原址名臥佛庵,始建于公元907-923年(即后唐天祐年間,蒙詔世隆時期)據(jù)清郡人河南光山縣蔡龍松所撰《重修龍華山-寺碑記》載:“一日夜間,因有神僧到此拜佛,半夜即去,由此,大理僧人知聰即結(jié)庵…[詳細]
玉皇閣位于保山城西太保山的右山腰。該閣建于明洪武年間,為3層重檐斗拱建筑,由36根高大的圓柱支撐,頂部全是梁架斗拱,漸次往上收攏成八卦形,至屋頂為太極圖。屋頂系金黃琉璃瓦鋪就,外觀飛檐翹角,看上去端莊大方,氣勢雄偉。樓內(nèi)有精美的壁畫,泥塑和浮雕,樓前有兩亭一臺,還有3棵枝繁葉茂的大青樹,旁邊有太清仙境、玄帝觀、文昌宮等建筑,為保山的八景之一。玄妙的是,玉皇閣的第二層掛有一塊匾,從正面看是“至誠無息…[詳細]
朝陽樓城門占地2312平方米,城墻從南至北長77米,從東至西寬26米。城門依地勢筑于高岸,樓閣又起于兩丈多高用磚石鑲砌的門洞之上,樓層高24米,為三重檐歇山頂。檐角飛翹、畫棟雕梁、巍峨挺拔、氣勢雄偉。三樓屋檐下懸掛著“飛霞流云”、“雄鎮(zhèn)東南”的巨字匾額,是唯一幸存的清代四大榜書之一。檐角掛有銅鈴,每當(dāng)秋風(fēng)送爽,鈴聲在清風(fēng)中清脆悅耳。春夏之間,萬千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繞樓飛鳴,呢喃之聲不絕于耳,景致蔚為…[詳細]
西門街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劍川縣境內(nèi)。劍川古城所在地歷史久遠,曾出土西漢五銖錢。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至今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格局,西門、北門、南門護城河橋猶存,歷經(jīng)滄桑,古貌依舊,F(xiàn)還完整地保存著明清古建筑群,獨特的古街巷,眾多的明代古宅和清代民居。西門街古巷通幽,古宅較多,如七曲巷四合天井的何宅,五馬坊明代古建張宅、趙薄藩故居光祿第、原古譙樓下明建武將軍府第魯…[詳細]
沙溪興教寺位于云南省劍川縣沙溪寺登鎮(zhèn)鰲峰山陽坡。興教寺是國內(nèi)現(xiàn)僅存的明代白族阿托力佛教寺院。建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兜嵯怠份嬜邘煼端}刻的楊升庵、李元陽詠海棠詩匾一塊。詩為明嘉靖十年仲春楊升庵和李元陽同游劍川石寶山路過沙溪興教寺時,適逢興教寺內(nèi)的兩珠海棠簇簇灼灼,正在開放時兩人的唱和,F(xiàn)存大殿、二殿。大殿內(nèi)有明代佛教壁畫12鋪。寺區(qū)周旁存合抱之古槐、古黃連木數(shù)株,山門前有大獅子一對,山…[詳細]
金龍橋又名梓里江橋、梓里橋,號稱“金沙江上第一橋”,位于云南麗江市永勝縣和古城區(qū)之間金沙江上,東連永勝,西接鶴麗,東距永勝城150余里,西距麗江城約80多里。建于清代光緒六年(1880年)正月,由提督蔣宗漢捐資建造,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長江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橋梁。2006年被列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龍橋是萬里長江上架設(shè)較早,而保存至今的鐵索橋,曾有“萬里長江只一橋”的稱喻。鐵索橋飛架高峽…[詳細]
孟連宣撫司署位于云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娜允古鎮(zhèn)內(nèi)。孟連宣撫司署保存完好,融傣、漢建筑特色為一體。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襲土司的統(tǒng)治,自明清延續(xù)到民國時期,歷經(jīng)500余年。1254年,蒙古大軍壓境,逼迫一個地方政權(quán)勐卯(即今瑞麗)王國的臣民南遷。當(dāng)時朝中四位大臣兵分三路,尋找新的居地,于是,找到了河谷平壩———孟連,傣語意為“尋找到的好地方”。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孟連設(shè)置木連路軍民府…[詳細]
曼短佛寺曼短佛寺,位于勐?h城西南面的昆烙公路邊上,距縣城約10公里。是當(dāng)?shù)卮鲎鍙氖伦诮涛幕顒拥闹行。曼短佛寺傣語稱為瓦拉扎探。據(jù)史籍記載,此佛寺始建于公元950年,距今已有1049年,是小乘佛教傳入后建的最早佛寺之一。佛寺整體由大殿、戒堂、彭房、僧舍、佛塔和窩蘇(八角亭)等建筑群組成。主體建筑大殿闊4間,寬約10米,深8間,長約18米。大殿是拍梁、穿斗結(jié)合的梁架結(jié)構(gòu),重檐歇山式屋頂,上下兩檐都…[詳細]
雙龍橋,俗稱“十七孔橋”,是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它坐落于建水古城城西5里處,橫跨瀘江與塌沖河交匯之水面上,是云南省著名古跡之一,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雙龍橋位于建水城西3公里的瀘江與塌沖河上,因兩河蜿蜒如龍,故而得名,俗稱“十七孔橋”,是一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長148米,寬3-8米,是云南省著名古跡之一,被認(rèn)為是云南省規(guī)模最大、藝術(shù)價值最高的一座多孔連拱橋,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橋中建有三座飛檐式…[詳細]
長春洞位于巍寶山西麓,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道人李法紀(jì)、楊法蔭創(chuàng)建。清代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年間又增其規(guī)制,始成現(xiàn)今之規(guī)模,為國內(nèi)全真教純陽派著名宮觀。長春洞呈坐東向西,依山而建,占地1656平方米。平面布局按道家“八卦”形制排列組合而成,依次由山門、前殿、大殿、廂房、道舍、花園等組成。大殿建在1.85米的石砌須彌座上,為重檐歇山頂建筑,抬梁與穿斗式結(jié)構(gòu),上、下檐皆施斗拱。內(nèi)塑…[詳細]
壽國寺壽國寺位于云南省瀾滄江東岸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城北80公里瀾滄江東岸康普鄉(xiāng)格丁洛巴村,離縣城73公里。寺院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寺坐東向西,由山門、正殿、側(cè)殿組合成一座四合院。正殿是整個寺院建筑的中心,為三重檐攢尖頂式木結(jié)構(gòu),總建筑面積為403平方米,橫面闊20.32米,縱面深20.4米。外形為清代式建筑,內(nèi)部裝修為藏式風(fēng)格。正殿檐下有密集的斗拱裝飾,具有清代漢式樓閣建筑風(fēng)格,又有藏式寺院的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