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我國著名文學(xué)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原為五畝庭院,元代改宅為祠,明末毀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摹擬重建。經(jīng)歷代增修擴建,現(xiàn)占地86畝。三蘇祠既保持了蘇氏故居的風(fēng)貌,又體現(xiàn)了祠園建筑的古樸幽深。肅穆中有疏朗之氣,典雅中而洋洋大觀。庭園紅墻環(huán)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樓臺亭榭,莊重典雅;匾額對聯(lián),詞意雋永。祠內(nèi)供奉陳列有三…[詳細]
胡氏節(jié)孝坊位于四川省開江縣縣城南20千米的甘棠鎮(zhèn)五福橋村,建于清道光甲辰年(1844年),為磚石坊木結(jié)構(gòu),四柱三門三重檐牌樓式建筑,東西朝向,通高15米,面闊12米,坊壁厚0.8米,建筑占地面積45平方米。國務(wù)院命名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節(jié)孝坊俗稱“雷家院牌樓”。傳說清雍正年間,河南靈寶縣雷家村有一鄉(xiāng)紳,姓雷名代朝,府上頗有田產(chǎn),在當(dāng)?shù)匾菜愕靡煌。這雷代朝性本良善,又滿腹才學(xué),卻清高淡…[詳細]
雙石牌坊,位于仁壽縣城東南部50余公里的禾加區(qū)中華鄉(xiāng)牌坊村,距牌坊村小學(xué)東方200米,南北向,兩坊上下對列,一條南北走向的石板大道貫穿其間。兩坊間距44.5米,依所處地勢由低到高分別編為一號坊和二號坊。一號坊建于清光緒七年(1882年),是清王朝為表彰徐母楊氏夫死從子和孝敬老翁欽旨建造的節(jié)孝坊。坊高11.17米,寬7.16米,四柱三開間格局,明間空(寬)2.52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頂,牌樓式仿木結(jié)構(gòu)…[詳細]
資中文廟在四川資中縣城北門外。北宋雍熙年間(984-987)始建于縣城東街,清道光九年(1829)遷此重建。資中文廟占地7035平方米,建筑面積2191平方米。主體建筑及布局仿山東曲阜孔廟,靈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排列于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廂房、鐘樓、鼓樓、鄉(xiāng)賢祠、名宦祠對稱分布兩側(cè)。他因其兩種與眾不同而知名:第一因其資中人萇弘曾為孔子師,破例雕像以記其事。故資中文廟祀有孔子全身站立石像,為國內(nèi)僅有![詳細]
陳子昂讀書臺坐落在四川省射洪縣城北23公里的金華山上,全山總面積126300平方米,其中林地71500平方米,有喬、灌、草本蕨類植物68科、123屬、164種,百年以上的古柏617株。金華山山勢呈馬鞍形,分前后兩部分,前山為道觀古建筑,后山為陳子昂讀書臺,二者相輔相承,不可分割。陳子昂讀書臺原名讀書堂,或稱陳公學(xué)堂,始建于唐,其舊址在今玉虛閣一帶。唐大歷年間,東川節(jié)度使鮮于叔明曾為陳子昂立旌德碑于…[詳細]
廣安寶箴塞民俗文化村簡介寶箴塞位于武勝縣寶箴塞鎮(zhèn)方家溝村,依山而建,閩南團城建筑風(fēng)格,有江南民居特色。房屋設(shè)計精巧,重疊有序,古色古香,獨具特色。占地26000多平方米,8個天井,108道門,塞墻高6.5米,寬0.4至1.5米,長560米。寶箴塞始建于清朝宣統(tǒng)辛亥(1911年)秋至今已有93年歷史。前后分二期工程修建,先建正塞,然后建尾塞,歷時40多年。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詳細]
織金古建筑群位于貴州省織金縣。織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澗縱橫,古跡眾多,門類齊全,包括佛寺、道觀、文廟、書院、會館、祠堂、衙署、寶塔、泉井、津梁、古道、民居、店鋪、作坊等方方面面,分布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經(jīng)城內(nèi)的貫城河畔?椊鸸沤ㄖ酁橐醒掳椿驗l水臨泉建造的干欄式吊腳樓。大部建于“改土歸流”之后,僅從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廟、文廟、斗姥閣、隆興寺、東山寺、財神廟、城隍…[詳細]
馬頭寨,位于貴陽市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xiāng)馬頭村,東瀕開陽最大的河流之一清河和底窩千畝大田壩,北臨深水河,背靠風(fēng)景秀麗的百花山,是一個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布依族、漢族雜居村寨,2002年經(jīng)開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國務(wù)院2006年5月25日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早在唐宋時期布依族先民就遷入底窩壩清河兩岸,元明時期形成以布依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雜居區(qū)。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底窩…[詳細]
東山古建筑群位于貴州省銅仁市城東隅,南臨錦江。古建筑群占地約3萬平方米。銅仁東山古木參天,風(fēng)景秀麗。明清古建筑群有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在山巔建的“澄江樓”、“川上亭”,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增建的“大觀樓”,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的“奎星閣”,以及其他清代古建筑崇真觀、崇仙宮、真武觀、文昌宮、大雄殿、武侯祠、魁星樓、護國樓、二吳亭等。大致分山頂、西側(cè)山坡、南側(cè)崖頂三組。山頂僅存的雷神…[詳細]
陽明洞原名“東洞”,位于貴陽市修文縣城東北的龍岡山上,2006年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明代思想家、哲學(xué)家、教育家王陽明讀書悟道和講學(xué)之所,是陽明文化的發(fā)源地和傳播地,是中外馳名的王學(xué)圣地,被譽為中國第一哲理山洞。是王學(xué)研究者和文人學(xué)士拜謁游覽的佳地,也是進行陽明學(xué)術(shù)研究、國際文化交流、歷史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場所,更是修學(xué)之旅的首選地。王陽明(1472-1528),姓王名守仁,字伯…[詳細]
寨英村古建筑群位于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寨英鎮(zhèn)寨英村的梵凈山山腳。整個古鎮(zhèn)占地約11公頃,現(xiàn)存四合院式、三合院式、苗族吊腳樓等古民居建筑85棟,會館類建筑2處,5街6巷,消防池8個,古井2口,各種商鋪50余處,手工作坊30處,城門4個,卡子門1個,城墻673米,碼頭4處。其中:城墻,環(huán)繞古鎮(zhèn)周圍,連接四城門,二水門,一卡子門。以粗料石砌成,全長約673米,高3—10米不,基寬在0.5—0.8米,F(xiàn)東…[詳細]
府文廟府文廟位于城北遵化門內(nèi),現(xiàn)屬文化街。它是思唐鎮(zhèn)的重要古建筑,也是貴州省最大的文廟,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整個建筑群坐西向東,包括崇圣、大成殿、東西廡、戟門。欞星門,照壁禮門,義路、德配天地坊,道貫古今坊,有水三拱橋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頒御書“萬世師表”匾額,雍正四年(1726年)頒御書“生民未有”匾額,乾隆二年(1737年)頒御書“與天地參”匾額,嘉…[詳細]
飛云崖古建筑群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新州鎮(zhèn)東坡村湘黔公路北側(cè),西距縣城12公里。飛云崖寺宇傳說為苗民創(chuàng)建,明正統(tǒng)八年(1443年)指揮使常智募建月潭寺,后曾多次遭受自然損毀,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及清咸豐五年(1855年)先后兩次毀于戰(zhàn)爭。經(jīng)歷代增修擴建,遂形成一組別具特色的古建筑群,現(xiàn)存大部分古跡為明清建筑。飛云崖古建筑群及后山天然林,建有兩道磚墻圍護。外墻東至飛云崖瀑布,南…[詳細]
舊州古建筑群位于貴州省黃平縣縣城西北25公里處舊州鎮(zhèn)。舊州在春秋戰(zhàn)國時已有文獻記載,后來成為且蘭國的屬地。唐宋以來,曾有韶明縣、樂源縣、黃平府、黃平州等,是一歷史悠久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歷代商賈云集,貨運頻繁,經(jīng)濟繁榮而形成了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文化、漢文化、外來文化、宗教文化融為一體的多元文化之鄉(xiāng)。元代置黃平府治所,明初為黃平安撫司治所,明中葉改置黃平州治,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州治遷出后改…[詳細]
2006年05月25日,甲秀樓作為明代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它名副其實的成為了貴陽的標(biāo)志。著名古樓閣甲秀樓矗立在貴陽南明河中的萬鰲礬石上(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甲秀樓始建于明萬歷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明萬歷年間(1573—1620)巡撫江東之于此筑堤聯(lián)結(jié)南岸,并建一樓以培風(fēng)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有浮玉橋銜接兩岸。從…[詳細]
葛鏡橋位于貴州省福泉市城東南2.5公里處。葛鏡橋又稱“豆腐橋”。傳說麻哈江為明代京滇古驛道必經(jīng)之地,兩岸絕避千尺,江水洶涌,每當(dāng)春夏便洪水暴漲,給過往行人帶來諸多不便。明萬歷年間,郡人葛鏡以積善為懷,決心造橋便民,以利往來。起初葛鏡兩次建橋失敗。仙人張三豐外出云游到此處得知葛鏡兩次造橋未成,于是托夢給葛鏡,說要在江岸石壁上寫有“砥柱”二字的地方下腳,并要在雞叫之前,讓福泉城每戶人家磨一箱豆腐搬到麻…[詳細]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縣馬街鄉(xiāng)水目山水目寺前。此塔為紀(jì)念大理國0公高量成之子皎淵而立。史志中并無確切記載,一般認為大理國時期(公元938-1253)所建。據(jù)現(xiàn)存水目寺內(nèi)的《淵公塔銘碑》記載,水目寺為南詔龍興四年(公元813)普濟慶光禪師所建。而寺前密檐塔為紀(jì)念大理國0公高量成之子,水目寺三祖之一的皎淵而建,因此又稱“淵公塔”。水目山塔,為四方形15級密檐式磚塔,高18.16米,塔雙層臺基,八角形![詳細]
東寺塔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書林街南段。原在常樂寺內(nèi),常樂寺稱東寺,故名東寺塔,常樂寺早毀。西寺塔位于東寺街南段原慧光寺內(nèi),慧光寺稱西寺,故名西寺塔,慧光寺已毀,僅存寺塔。常樂寺為四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空心磚塔,高40.57米,底層南面辟門,從第二層起檐上四面均開有券洞,每洞內(nèi)置石雕佛像1尊。塔的頂寶上立有4只銅鑄金翅鳥,故又稱金雞塔。與西寺塔東西遙相對峙。慧光塔現(xiàn)塔通高35.54米,塔形與大理崇圣寺塔主塔…[詳細]
佛圖寺塔,民間稱為蛇骨塔,位于下關(guān)以北3公里,市郊鄉(xiāng)羊坪村原佛圖寺前,因寺得名。佛圖寺塔始建年代約為南詔勸豐祐時期,其造型與千尋塔相同。塔身正中鑲嵌著明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重修佛圖塔記》碑。塔通高30.07米,13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有兩層臺基,塔門東向。塔身方4.5米,四壁厚1.4米、中空1.3米。第一層至四層呈直砌,第五層開始逐層收分。雙層?xùn)|西設(shè)佛龕,南、北設(shè)券洞,與塔心貫通,逐層交…[詳細]